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制度形成与演变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古代(第1课)近代至当代(第3课)政治制度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重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奠基与转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材料三“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司马迁《史记》材料四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材料五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禅让制夏:世袭制西周:分封制西周:宗法制商:内外服制度复习回顾:说出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哪一种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社会形态:传贤→传子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外服:实质: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王畿四周的诸侯或方国(间接控制)松散的方国联盟原因:

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2)商朝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外服:实质: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王畿四周的诸侯或方国(间接控制)松散的方国联盟国家管理: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外服有一定的独立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西周——分封制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目的拱卫王室,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义务诸侯权利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镇守疆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随从作战设置官员、再次分封、征派赋役、建立武装土地及人民政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P2: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名称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不同

相同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相比进步的国家结构对地方控制加强方国联盟体家国共同体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思考点:内外服制与分封制的异同材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这是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后形成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内外服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具有分散性,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分封制下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分封制的影响。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上的高度集中积极:①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④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地名简称。局限: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影响: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宗法制(血缘关系)分封制(政治权力)表:国(政权)里:家(族权)一体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3)西周——宗法制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宗法制的影响: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③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夏世袭制聚族而居商内外服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部落式管理松散战乱频发血缘纽带、家国一体国家管理日益完善、有效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思考: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哪些特点?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基础过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的权力并非绝对,仍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经济:阶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政治领域——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进一步崩溃,兼并战争、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郡县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的管理方式。(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政务纽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地方政府郡县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参政方式:“廷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最后由皇帝裁断。(兼听独断)思考: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及作用?①三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②家国同治,“家天下”色彩浓厚。③以皇权为中心,臣议君决,减少了皇帝决策失误;作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廷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1、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二、秦朝的政治制度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1)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结合材料思考:郡县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2)郡县制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④为以后历代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国家治理的纽带:文书邮传制度利用下列史料,分析秦朝如何落实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车同轨”与驰道示意图统一文字与用语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一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暮),以辄相报殹。也书有亡者,亟告官。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1)概况: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3、国家治理的纽带:文书邮传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文书行政制度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有什么影响?保证公文传达准确性保证公文传达及时性保证公文传达安全性影响: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秦朝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2)特点:严密、发达,严格的法律约束。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政务纽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地方政府郡县制丞相执掌政府相权与皇权形成制约和矛盾皇权深入基层社会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君主专制推行行政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如何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巩固统治需要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思考:两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西汉东汉尚书台是新的权力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代唐代元朝明朝清朝

两汉:中朝、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宰相制度的演变皇帝借助亲信官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宰相数量增加,决策流程清晰,宰相相互制约宰相群体形成事务性分权,相权被削弱中书省总理政务,相权扩大宰相制度终结,皇权加强皇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国古代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演变的趋势(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真题研做】(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D(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西汉初:郡国并行郡国并行,诸侯势大,威胁中央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西汉:郡县二级分十三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沿袭】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州牧)有行政权和领兵权特点与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②安史之乱后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①根据山川形势设道,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战略重地设节度使,节度使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州(府、军、监)、县”二级制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路一级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使得地方没有单一权力中心和割据的地理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宋朝“州(府、军、监)、县”二级制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府,是特殊的州,首都、首府的州称府。军,多设在沿边地区,兼领县政,形同州级。后来军等同下州,并非与军事有何关联,故州可退为军,军也可进而为州。监,为管理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区而设,兼理民事。州县中央→军队→财赋→邢狱、治安→仓储、赈济四监司路一级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使得地方没有单一权力中心和割据的地理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巡抚、巡按民政(包括财政)司法军事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将军辖区总督、巡抚—内地18省办事大臣辖区总揽一省之权彼此独立互相牵制分属中央7、明朝(二)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1)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2)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