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天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月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算是有个着落,有个结果。”

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薄薄的相册,可以清楚的看到贴过照片的痕迹,照片却一张也不见。

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己家去找。

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她拿回来的是一张全家福,指着一个年轻的姑娘说:“这就是她,小卿的娘”。旧照片清晰度已经大打折扣,色彩的饱和度明显减弱,眉眼、鼻子和嘴巴虽然还能分得清,但边际间的灰色调正在慢慢地退化,有些暗淡。

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借助灯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清秀的脸的轮廓,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已经就位。小卿盯着那张画稿,看了半天,晃着脑袋说:“这不是我娘”。我对她说:“别着急,这是草稿。明天就让你见证奇迹。"

并不像我承诺的那样,奇迹来得并不及时。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师傅告诉我说,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耳朵和头发。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一直到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一张模糊的照片,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完整,叙事圆融,以一张照片开始,一张照片结尾,穿插的“1944年”与“1951年"实为闲笔,可有可无。

B.小说通过舅妈之口说小姑子“任性”“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直接呈现了一个义无反顾、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者形象。

C.师傅作画时先画鼻子,最后画眼睛,是因为照片不清晰,师傅当时觉得无法画好,放在最后能画得更好。

D.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含义丰富,既写出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也暗指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而又不失时机地暗示或释疑,使人豁然开朗,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充满张力。

B.本文层次分明,前因后果,逻辑清晰。如前面交代请画师画像的时间是1944年的春天,那时小卿的母亲已经失踪了三年,与文章末尾记述的“晋冀鲁豫烈士"在历史上时间是高度吻合的。

C.寻找战争史上的失踪者,追忆革命友情和缅怀革命先烈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画像和照片避虚就实,勾勒出隐藏在背后的故事。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却又不单纯地呈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师傅"既是当事人也是被观察者,这一写法显著增强了情节的感染力和主题的表现力。

8.作家刘建东曾自述:“《无法完成的画像》是一篇有关细节的小说,细节能够直抵人心深处。”请列举本文的三个细节,分析如何直抵“师傅"心灵深处。

9.海明威创作时的“冰山理论”认为: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则藏在水底。此理论也适用本文,请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慲(mán):液体渗出。②柤:同“楂”,山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涂黑。

且A予求B无所C可用D久矣E几死F乃今G得之H为予I大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指年满二十岁。

B.得,指实现,达到,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中的“得”词义不同。

C.已,指罢了,算了,与《十二章》“死而后已"中的“已”词义相同。

D.实,指果实,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实”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她的母亲会送她到门口,并训导告诫她,到夫家后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丈夫,应当把顺从当作准则。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赞赏;匠人不顾不视,实对其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用"是指毫无作用,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都体现了它的“无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14.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指赤脚、光着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用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晓色”窗已明则是由于大雪的映衬。

B.颔联中的飞禽无影、竹折有声,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景有高有低,“相似"一般平”写出了大雪覆盖、苍茫一片的情景。

D.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2)《望海潮》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侧面烘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顶帐篷里最少要睡十几个人,此刻肯定没有谁能安然入睡。多少人睁着眼睛。没有天花板。帐蓬顶几个小小的破洞里含着几颗冷冷的很亮、贼亮的星星。肯定会有人①地反复数着那几颗星。越数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片青秃秃的夜空。断粮了,星星也饿得逃走了!

谁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夜已经很深了。帐篷顶破洞里那一片饥饿的夜空被一片薄云遮住了。这会儿,帐篷里开始有了鼾声。搞不清是哪一位贪睡者第一个打起鼾声,随之就一声接一声地从各个角落里应和着响起来。②的鼾声几乎要把帐篷抬起来。劳苦了一天的修路人是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鼾声,解乏的鼾声。乍听起来这鼾声很甜也很香,但细细辨味就能听出很有一种无奈的酸楚,它能解饥解饿么?

仍然有人睡不着,任启明和宋剑伯。这两位修路队的领导人还在为解决断粮问题③。

18.请在文中横线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标点符号,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多种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焦裕禄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成的。

许多同志担心他在风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①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一边指点着,一边②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句激励了无数人的话,正是出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不可思议而又颇具现实感的世界。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爱默生:与世隔绝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与人交往是在所难免的。

周国平: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D3.B

4.(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6.D7.C

8.①“师傅起身,净手,擦干,……比平时要慢许多”,师傅作画过程异常艰难,且作画顺序也不同于以往,这体现出师傅在得知小卿母亲的特殊身份后,内心的纠结与慎重,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战友的保护意识,直抵师傅心灵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画像完成后“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闭上眼,没说一句话”,这表明师傅在完成画像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冲击,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疲惫不堪,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③“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师傅在暗夜中烧画像,师傅的这个举动显示出他在革命大义与个人情感之间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他烧掉画像是为了保护战友及其家人,这种行为直抵他心灵深处的高尚品质。

9.①小说的情节是师傅和我去小卿家给她母亲画像,最终在烈士纪念堂见到小卿母亲的合影。这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支配,可以推断出在那样一个纷乱又壮阔的时代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革命故事以及英雄儿女的家国天下与风云际会。这是水下的部分。

③这种情节支配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10.EFH11.C12.D13.

(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山上的树木自讨砍伐,带油的膏脂自讨燃烧。桂树枝可以自用,所以砍伐它;漆树可以使用,所以割它。

14.①孟子: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②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长久生存。

15.B

16.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诗歌尾联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还有光着脚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亲民思想。《大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