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03:理解文言句式

(解析版)

考点解析: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包括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必备知识: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①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②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对话省。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①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②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之邻人亡羊》)

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省略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③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6.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7.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夜:当夜

B.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C.左,乃陷大泽中。大泽:大河

D.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溃围:突围

2.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驰走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与其骑会为三处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然今卒困于此D.汉骑追者数千人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2.D3.C

4.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到这种情况),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以后),能够跟上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项,“大泽”,“大河"错误。结合“陷”分析,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大泽”,低洼多水的地方,水草从杂的湖泽。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南”,从南面,名词作状语。

B项,“东”,向东跑,名词作动词。

C项,“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D项,“会”,聚集。无词类活用。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八百”修饰“壮士骑从者”,意思是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定语后置句。

B项,“百余”修饰“骑能属者”,能跟从的骑兵有一百来人。定语后置句。

C项,“困”是被困的意思,被动句。

D项,“数千"修饰“汉骑”,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定语后置句。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乃”,连词,才;“以”,动词,率领,带领;“属”,跟着;“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百余”修饰“骑能属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B6.A7.C

8.(1)赵王迁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逃,被秦人俘虏消灭。

(2)爱惜廉洁名声的士人,都害怕顾忌,不敢称道您的优点,只是自己了解您,藏在心里,强忍着不从嘴里把它说出来。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对比选项之间的差异,一般只有2到3处不同。②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该句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利用文言文断句标志,如虚词、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③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代入原文,看阅读是否通顺。

“军市之租皆自用"主谓宾结构完整,“居边”的主语为“李牧”,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翻译为“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决于外”,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为“赏赐于外决”,根据语意,需从“飨士”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6.此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以及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庙号被尊为‘文’"错误。应该是谥号被尊为“文”。

故选A。

7.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定位原文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对比分析选项正误。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翻译错误等,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等内容。

C项,“威慑东胡"错误。由原文“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可知,魏尚威慑的是“匈奴"。

故选C。

8.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1)“立”,即位;“乃”,竟;“用”,听从;“谗”,谗言;“是以”,因此;“北”,败走,败逃;“为……所”,表被动;“禽”,通“擒”,捉拿,捉住。

(2)“士之好廉名者”,定语后置,爱惜廉洁名声的士人;“道”,说,谈论,称道;“得之”,了解你;“蓄”,蕴蓄,藏;“衔忍”,含在嘴里忍住不说;“诸”,之于。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印。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抵御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稿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景皇希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七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中元年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止马舂。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省列侯,遣之国。十月,租长陵田。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袴。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后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节选自《史记·孝最本纪》)

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

(节选自《大史公自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B.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C.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D.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10.下列时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最早有三皇五帝,如羲皇、娲皇、炎帝等。

B.和亲,即“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政治联姻。

C.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等。

D.甲子,我国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使用。

11.下列对博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帝排行中间,福运加身。生母窦太后得宠后,前一个王后去世,生母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景帝方得以继承帝位。

B.景帝宽厚薄省,善待臣民。即位元年五月,就下诏减去一半田租;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庙时,也诏令群臣不必为此上朝拜贺。

C.景帝施政惠民,废除禁锢。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废除不准商人、入赘女婿做官和不准犯过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旧令。

D.景帝节俭用度,重视农业。粮食歉收时,诏令全国节约用粮,减少驻京的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把长陵附近官田租给农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止马舂。

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13.结合全文内容、写法和司马迁经历,你认为司马迁对景帝持何态度请简要说明。

D10.A11.A

12.(1)诏令内史和各郡不能用粮食喂马,(违者将其马匹)没收归入官府。规定囚徒和奴隶穿粗糙的七鵅布衣,禁止用马舂米。

(2)京城(朝廷)军队讨伐,七国服罪,天下安宁,太平稳定殷实富足。

13.(1)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2)《孝景本纪》行文简略,不太符合人物传记详细刻画的写法,说明景帝份量不重。(3)本文行文省俭,在于司马迁对景帝之子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祸患。(4)表面上指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对比选项之间的差异,一般只有2到3处不同。②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该句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利用文言文断句标志,如虚词、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③要重视内容,断句完成后代入原文,看阅读是否通顺。

“天子为诛”翻译是“天子为了(这件事)诛杀”,句意不完整,需要加宾语“晁错”,故排除AB,“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是动宾结构,主干是“赦与谋反者”,赦免参与某犯者,“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是“与谋反者”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0.此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最早有三皇五帝"错,第一个用“皇帝”称号的是秦始皇。

故选A。

11.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定位原文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对比分析选项正误。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翻译错误等,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等内容。

A项,“生母的三个儿子"错,原文“前后有三男”意思是前一个王后有三个儿子。

故选A。

12.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