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高三上学期10月份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茂名区域高三10月份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呢?

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仅在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图国家富强、为求民族振兴、为谋人民幸福,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苦苦追寻,但历经凄风苦雨,历尽艰难。中华民族的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慷慨悲歌的抗争史。

中华历经磨难而不亡,就在于这个民族精神脊梁没有垮。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各式各样的斗争和尝试,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这种精神不断延续,不断蓄积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这种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这种期盼开始显露曙光。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光辉论断。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战略策略,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于是便有了“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的史诗般的生动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材料二:

虽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年来提出的宏伟目标,但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就在为此而不懈奋斗着。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多次的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方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考验,建立了一个个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的统一。在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和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除了台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二是国力的强盛。今天,我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来说,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连续多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改善民生取得重要成就,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三是道路的自信。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一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是民心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大事,但又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正所谓“国强才能民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裕和强盛的欢乐,也在逐步解决那些影响民族复兴的矛盾与问题。一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使中国人民进一步分享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成就和荣誉,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因此,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走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都是有关的。

B.把中国梦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自创党以来,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

D.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不在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B.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C.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后来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D.如果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将极大地提升。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大事,需要努力奋斗。

C.中国共产党人充满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4.两则材料都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梦与中国人民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堤听雨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①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枝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②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孱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船泊中堡岛,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上。那竹楼的二层竟别出心裁,从岸边探到江中,滔滔的江水就在它的下方奔流而去。我等于悬空躺在江面上,枕着滚滚的波涛,如何能入得了梦乡?

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③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的同时,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

④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雨声和听雨,既紧承标题中的“听雨”,又引出下文作者在不同场合的听雨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B.作者漫步苏堤,由倾听雨声进入雨中西湖的奇异世界,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过渡非常自然。

C.作者希望哥伦比亚河畔的大雨能带来漫天大雾,好让自己在雾中见到母亲,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D.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而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艰难前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写西湖的雨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作比,配以拟声词,恰当地描摹出了雨声近听和远听的微妙区别,突出了雨声的奇妙。

B.第②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作者于雨声中联想到的苏轼和李白,又引出下文作者于哥伦比亚河畔雨中向去世的母亲倾诉衷肠。

C.第③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漆漆的黑色"写雨声和涛声,既写出了作者于漆黑的雨夜窗外所见,同时又写出所听到的雨声和涛声之骇人。

D.第④句呼应文章开篇,使作者天马行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

8.文章的标题和“听雨"有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的感受。(4分)

9.文章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学曰:“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选自《盐铁论·论儒》,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端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

材料三: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居A今之朝B不C易其俗D而成E千乘之F势G不能一朝H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能变己而从俗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思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的“而”用法和意思相同。

C.敝,疲惫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乡,同“向”,指原来。与《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的“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公子季札认为阖闾杀死吴王僚是不义之举,就离开吴国到延陵去,一辈子不再进入吴国。文学认为季札是执德秉义的君子。

B.季氏做了不合道义的事,赶走了他的国君,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孔子的弟子却做季氏的家臣,这在御史看来就是言行不一的表现。

C.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孔子忧虑百姓遭受祸患想要使他们脱离危险,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于是就周游列国。

D.太史公认为道家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说,能与时势、事务随同发展,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约,且容易把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4分)

(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4分)

14.御史认为“孔子见南子,非礼也”是“贬道以求容”,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齐天乐·泽国楼偶赋陈允平①

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顿觉尘清,宦情②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注]①陈允平,宋末元初人。这首词反映的是词人晚年的漂泊流浪生涯。②宦情,宋亡后陈允平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后以人才征至北都,托疾辞归,这里的“宦情”疑指此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芜自碧”,言野草繁芜,荒凉一片,不堪寓目;“几度朝昏烟雨”,则借眼前景暗喻政治形势的动荡不安。

B.“顿觉"两句言己豁然摒弃了世俗杂尘,把宦情等同于眼前随风飘飞的柳絮,以景状情。

C.结尾两句写词人伫立良久观赏荡舟戏莲的热闹场面,感情由悲转喜,是难得的一抹亮色。

D.本词语言含蓄委婉,但用词精当,如上阕“只”“犹"自”“却"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16.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强来到草原策马奔驰,十分喜悦,眼前的景象让他想起荀子在《劝学》中所提到的关于骏马与坚持的句子“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的“用人纳谏”的观点与《论语》中所说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相一致。

(3)中国古代文人常用扁舟来寄托各类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又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文化主体性凸显出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信程度。历史证明,①没有文化主体性,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仅会迷失方向,③沦为强势文明的附庸,④个体亦会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⑤成为无根的浮萍。⑥但是文化主体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⑦对我们自觉地肩负起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重任,⑧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自信。作为世界上唯一A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彰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主旋律,构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存在场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禀赋和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B的精神根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孕育而成的中华文化精神,C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成为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蓬勃向上、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仁者爱人、贵和持中、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的多重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思想源泉,塑造了国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生命体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引领作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①。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②,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③,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2.下列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B.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

C.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D.塞住耳朵去偷院子里的钟,这个法子太“巧妙"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曰:“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的思想见识、认知能力、为人处世方法等存在着差异,那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茂名区域高三10月份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所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分析不当,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A(“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不在于……"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仅在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在于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所展现出来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3.B(B项阐述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不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利条件"范畴)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法、途径,强调必须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包括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道路的自信、民心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已经分享到了富裕和强盛的欢乐。②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民心的期盼将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③一旦实现了中国梦,将使人民进一步分享成就和荣誉,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自豪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B(“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分析有误,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7.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分析有误,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8.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④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更能吸引读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原文标点)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

11.B(“赂秦而力亏"中的“而”,是表因果,用法不同)

12.C(“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错,孔子为了拯救百姓而不得不违背道义)

13.(1)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的,没有听说过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得分点:“正道”“枉"各1分,句意2分)

(2)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实施。(得分点:“要”“从"各1分,句意2分)

14.不赞成御史的观点。首先,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南子为君,孔子为臣,南子约见孔子,孔子不得不见,所以孔子见南子,非非礼。其次,“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吾乡为弗见”,孔子开始是拒绝见南子的,最后不得不见,可见孔子并非为“求容"而“枉道”见南子。(观点1分,理由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学说:“君子遵行仁德、秉持礼义而行动,仓促匆忙时必须这样,颠沛流离时也必须这样。孟子说:‘处在现在的时代,不改变现在的风俗习惯,即使发展成千乘之势,我也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宁可挨饥受饿住在简陋的小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顺从恶习呢?过去因为阖闾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札就离开吴国而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宣公杀了公子子赤,叔眄因此隐退,再也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礼义而获得尊位,违背道义而取得(君主)容纳,是至死也不能那样做的。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的,没有听说过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

御史说:“《论语》上说:‘亲自干了坏事的人,君子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孔子嘴上这样说,实际却没有那样做。鲁国的季孙氏(鲁国权臣,‘三桓’之一)行为无道,赶走了鲁昭公,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可是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礼记》上规定:‘男女不授受,不相互敬酒。’可是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宠臣弥子瑕(卫灵公男宠)晋见卫夫人南子,子路为此而不高兴。弥子瑕是个佞臣,孔子通过他去晋见卫夫人,走的不是正道。男女之间不应交往,孔子去见南子,就是背离了礼义。礼义是由孔子那里宣传出来的,他尚且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爵位而隐退呢?”

文学说:“天下不太平,诸国不安宁,这是英明的君王所忧虑的。上无天子,下无地方官,天下混乱,这是贤圣所忧虑的。所以尧为洪水泛滥忧虑,伊尹为百姓忧虑,管仲遭到囚禁,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遭受祸害而想使他们脱离危险啊。因此他们不惜做厨师、遭囚禁、四处奔走以拯救百姓。追赶逃亡的人,自己就要快跑,拯救溺水的人,自己一定会沾湿。现在百姓陷入沟壑,想要救助他们又想不沾湿,这怎么可能呢?"

御史默然无语以对。

材料二:

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实施。但儒家确立了君臣父子间相处的礼仪,以及夫妇长幼之间的礼仪区别,这是不可以改变的。道家令人精神专一,行动都与无形的“道”相合,使万物得以丰富和充足。道家这种学术,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说,兼采儒家与墨家的优点,聚合名家与法家的精要,和时势随同发展,与事物的变化相随,创建风俗,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约,且容易把握,事半而功倍。儒家则与道家不同。他们觉得君主应该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所提倡的东西臣下就应该附和,君主走在前面臣下就应该在后面紧跟。如此一来,君主就会劳累不堪而臣子却十分安逸。人的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极其劳累就要疲惫。倘若精神和身体总是难以安宁,却想要自己的生命和天地一般长久,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儒家以六艺为法式。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有功效"。

材料三:

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看得起我国国君并想结为兄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