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斗争的历史影响革命史观鸦片斗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斗争,使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史观鸦片斗争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整体史观鸦片斗争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社会史观鸦片斗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文明史观鸦片斗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中日甲午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及其影响(1)甲午中日斗争中国战败的主要缘由①相识缘由: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斗争缺乏预见,打算不足;信奉“武器确定论”。②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气上;放弃和丢失制海权。③政治缘由: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④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快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打算充分。(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①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限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快速趋向半殖民地化境地。②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供应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③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拓1.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峻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记。2.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3.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起先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5.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更,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侵华斗争鸦片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中日甲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其次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侵略方式及其手段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同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同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同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全部不同等条约。这个“不同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斗争手段签订不同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同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动近代化。首先,不同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起先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同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分二者有关社会发展趋势的设想和经济主见,观点是相反的、冲突的,二者所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分。(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一切私有财产,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实行公有共享和确定平均主义。(2)《资政新篇》允许私有财产存在,提倡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天朝田亩制度》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纲领,而《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反思(1)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朝中不但等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洪秀全等诸王等定都天京后,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圣灵乱封。出于反满的须要,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是洪秀全等人的崇拜者。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许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2)经济上,使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峻破坏。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香港避难,促进了两地的发展。(3)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学问分子仇视。(4)制度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只属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成效可言。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爱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同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推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①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②历史事务本身就具有困难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目标结果干脆目标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干脆结果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绽开拓道路最终结果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变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与,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起先发挥领导作用。(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气。(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旧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1.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斗争。2.历史功绩(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扬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起先驾驭一部分革命武装;广袤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全面相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依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依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夫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意了农夫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夫群众参与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依据地;农村革命依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3.基本依据(1)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确定的;反革命力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需深化农村,发动农夫起来革命。近代中国的特别国情、特别的城乡关系,确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特别规律。(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接着向前发展;相当力气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有力的组织和各项正确政策的执行。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成功。(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阅历的概括和总结。(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夫主专政,事实上是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详细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阅历。中国共产党从无趣走向成熟的历程1.探究历程(1)探究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动身,相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使中共相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建立统一战线方针,确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相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出一条夺取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③从依靠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④依据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战胜了日本侵略者。2.成熟缘由(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订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相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3)中国共产党解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抗日斗争的特点(1)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斗争。(2)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3)全民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防卫斗争。(4)困难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途并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途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途,两个战场相互协作,相互依存。(5)长久性:中国是全部反法西斯战场中起先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6)全局性: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7)以弱胜强: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成功,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斗争中国取胜的缘由(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途,使抗日斗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斗争。(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长久战的战略方针,开拓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协作正面战场,最终赢得斗争成功。(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怜悯和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究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依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拓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其次次合作,开展抗日斗争,取得抗日斗争的成功。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斗争,从战略防卫、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化1.演化过程时期阶段特征演化缘由结果或影响国民革命时期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发动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土地革命时期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起先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依据地,逐步探究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斗争时期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侵华,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冲突抗日斗争成功解放斗争时期两党内战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歼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斗争的成功,成立新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分别2.演化特点: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3.启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为维护祖国统一,遏制“台独”,迫切须要国共再一次合作。1.依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与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允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答案】A【解析】鸦片斗争前,英国与中国通商只能在广州十三行进行。材料中“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与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信息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B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材料信息未涉及司法主权,故C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断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还是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傲慢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斗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斗争,其次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斗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斗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白()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C.斗争变更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斗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成功【答案】D【解析】从材料“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知新中国产生是由于中国人的抗拒,斗争使中国人相识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断变革进步变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项正确。3.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旺盛所带来的苦痛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确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决决心B.相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C.相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答案】B【解析】由“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旺盛所带来的苦痛与破坏”可以看出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选择B项符合题意。4.《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多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状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独创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捡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很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状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很多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5.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务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主动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务,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面貌一新【答案】A【解析】材料“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主动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和“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反映的历史事务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项正确。6.孙中山1914年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和1919年改名的中国国民党,参与者不多。但到了1920年头前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激增,其主要缘由是()A.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政策B.孙中山发起护法斗争,维护了《临时约法》C.北伐斗争爆发,有识之士加入中国国民党D.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国民党驾驭全国政权【答案】A【解析】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实施联俄联共政策使得国民党具有更广泛的阶级代表性,故A项正确;护法斗争单纯依靠军阀并不具有广泛的阶级代表性,故B项错误;北伐斗争爆发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两党正式决裂,时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当“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建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白正确道路【答案】B【解析】中共五大召开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此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已经背叛革命,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尚未叛离,故A项错误;依据“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可知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故B项正确;面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大屠杀,陈独秀妥协退让,表明中共并未彻底摆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C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为民主革命指明白正确道路,故D项错误。8.下面是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地区安远、寻乌、信丰3县莲花琴亭村193户龙州等17村393户5亩以下7074.672.775—10亩2019.211.4510—20亩53.63.5620亩以上2——无田32.612.22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照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逼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确定效果【答案】D【解析】依据表格可知在1934年,大部分农户拥有5亩以下的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极少,虽然也存在有些无田的状况,但是比例较少,这说明中共从1931年开展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的土地改革已经取得确定的效果,在确定程度上变更了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农夫处于无地的状况,故D项正确。9.“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相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长久战,必需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确定蒋介石抗战看法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立场B.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C.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D.斗争的性质【答案】A【解析】依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故A项正确;依据“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对中日双方的形势分析,故C项错误;抗日斗争是一场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题目中并未提到,故D项错误。10.近代闻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兴奋,世界人听了兴奋,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A.抗战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C.抗战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求和平,故A项错误;人们兴奋是因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C、D项表述信息,解除。11.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长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长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斗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长久战》()A.指明白抗日斗争的方向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确定影响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主动作用【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论长久战》的精神被作为抗日斗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其对国民党抗战产生确定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论长久战》是中共提出的抗战主见,并非国共合作的成果,故C项错误;《论长久战》发表于国共合作时期,故D项错误。1.(2024·海南高考·8)1897年,清政府依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确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确定旨在()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C.加强国防平安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答案】C【解析】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结合所学甲午斗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可知加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平安的行为,故选C项;迁往内地会加大生产成本,解除A项;材料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解除B项;主要兴建的军事工业不能缓解区域发展,解除D项。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行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与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相识趋于一样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由材料“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行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忱,危机时刻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故选B项;“趋于一样”表述过于确定化,且材料讲解并描述的是爱国意识的提高,并没有提及改造的道路,解除A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相对立,文革时期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解除C项;各界都“接受了”表述过于确定化,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3.(2024·海南高考·10)1935年12月,中共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分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冲突,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5年12月,中共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分的……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结合所学1935年民族危机加,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气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可知是团结力气抗日,故选C项;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全面抗战时期,解除A项;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解放斗争后期,解除B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依据地,解除D项。4.(2024.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同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吵事务,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吵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吵事务,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5.(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可知是中国希望借助西方势力而非日本借助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由材料“琉球国向中国进贡”、“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中国与琉球国为朝贡贸易,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督抚的外交建议而非干预朝廷的外交决策,故C项错误;由材料“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可知地方督抚希望借助国际公法解决日本干涉中国和琉球的事务,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6.(2024·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解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更,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看法,故D项错误。7.(2024·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盼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示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急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担当爱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看法,不行能担当爱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8.(2024·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务()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供应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干脆关系,故D项错误。9.(2024.4·浙江高考·1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如一声春雷,震醒了原来冰封的大地。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A.北京B.南京C.上海D.武汉【答案】C【解析】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1921年的上海,故A、B、D项都不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10.(2024·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夫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①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党中心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②为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依据地,被视为“革命圣地”,故B项错误;③为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依据地,故C项错误;④为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定都,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为中共依据地,故D项正确。11.(2024.4·浙江高考·11)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完全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化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其次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国共两党起先合作抗日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起先全面侵华C.中日民族冲突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起先于1937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冲突,材料中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群众运动参与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1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依据地:“假如你遇见这样的农夫——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确定是否减租减息。假如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依据地()A.农夫的抗日热忱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解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材料“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看法,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这个农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政治权利的提高调动了农夫革命主动性,故A项正确;解放斗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斗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夫交租交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斗争时期农夫的民主权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实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依据地农夫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13.(2024·北京高考·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反抗日军进攻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D.抗战成功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溢期盼【答案】D【解析】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8月重庆谈判,到10月通过了《双十协定》,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题干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国共合作,建立民主政府的期盼,故D项正确。14.(2024·海南高考·9)1938年初,国民党中心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安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实行扩大国防生产实力、嘉奖海内外人民投资、激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D.主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实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斗争的须要,故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斗争的须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斗争的须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斗争的须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15.(2024·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斗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起先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答案】C【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气发生重大变更,中共中心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16.(2024·江苏高考·6)鸦片斗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斗争失败的主要缘由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软弱D.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缘由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败坏。D项符合题意。A、B、C都与材料主体信息不符,可解除。17.(2024·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答案】C【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斗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依据各种不同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18.(2024·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这一国家在中国拥有广袤的势力范围,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1894年日本的势力范围只在福建,与题意不符合,故A项错误;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才参与瓜分中国,此时美国在华并没有广袤的势力范围,故B项错误;德国只在山东,与题意不符合,故C项错误;英国在中国拥有广袤的势力范围,遍及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故D项正确。19.(2024·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分,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深厚的专制主义色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限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20.(2024·上海高考·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别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A.洋务运动前后B.百日维新期间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题干材料出自《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其宗旨是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同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清朝大人、老爷等类似封建等级制度的称呼,洋务运动前后处于清朝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百日维新属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不会出现“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清朝统治危机,阻挡革命的爆发,与“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不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与“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相符,故D项正确。21.(2024·江苏高考·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行避开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心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学问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答案】A【解析】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是中共的主见,并不代表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学问分子的共识,故C项错误;中共机关刊物代表工人阶级的观点,不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D项错误。22.(2024·北京高考·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见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见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白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毛泽东关于国民革命与国民党合作的主见,没有详细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见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得出主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与材料提到与国民党合作不符,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全民族的联合抗日,与题目中的国民革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3.(2024·海南高考·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急,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心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与的少,共产党员参与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A.工农运动确定斗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起先重视工农运动【答案】C【解析】1927年正处在北伐斗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斗争,影响但不能确定斗争走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关系的裂开,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认为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会导致其“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危急”,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误会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表达了对工农运动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是“起先”,故D项错误。24.(2024·上海高考·16)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记性事务是()A.北伐斗争B.南昌起义C.遵义会议D.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北伐斗争的时间是1926—1927年,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故A项错误;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它打响了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起先,故B项正确;遵义会议的时间是1935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25.(2024.4·浙江高考·13)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据,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与战斗也。这位将领参与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答案】A【解析】“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据,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与战斗也。”表明地点是在黄浦江旁边的上海,故A项正确;太原会战主要是在山西,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B项错误;徐州会战是以徐州为中心,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C项错误;枣宜会战的地点是在湖北,与材料的地点不符,故D项错误。26.(2024·江苏高考·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依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歼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宏大成功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37年8月,在日本全面侵华斗争爆发后,毛泽东强调创建依据地,开展游击战,是针对日本的侵略,在敌后的战场实行游击斗争,把敌后变为抗日的战场,故B项正确;赢得长征的宏大成功是在1936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题目中的游击战不符,故D项错误。27.(2024·天津高考·8)1938年,中共中心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斗争中的阅历教训,其根本阅历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阅历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①总结全面抗战的阅历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③为抗日斗争的成功做打算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斗争中的阅历教训”,和材料反映的时间,可知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材料内容反映不出中共对全面抗战进行阅历教训的总结,故①错误;从材料“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斗争中的阅历教训”,可知中共在东北进行长达七年的抗战,故②正确;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结合相持阶段的史实和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当时中共已经具有了抗战成功的打算,故③错误;从材料“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可知中共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促进抗战的成功,对其特别重视,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28.(2024·北京高考·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务,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宝岛回来” 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反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A.①②④③⑤B.④③⑤①② C.②③④⑤①D.②④③⑤①【答案】D【解析】①“宝岛回来”指的是1945年8月抗战成功后,收回台湾;②“家园沦陷”指的是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应是在1932年;③“血战台儿庄”指的是1938年的徐州会战中的战役;④“全民族反抗的枪声”指的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⑤“中共七大召开”是1945年春天召开;按时间依次是②④③⑤①,选择D项符合题意。29.(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抗日斗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起先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气对比变更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可知,抗日斗争成功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农村,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党员比例的变更,跟统一战线范围无关,而且在抗日斗争成功后,蒋介石坚持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歼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据材料“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27%”可知,抗日斗争成功后,共产党力气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国共力气对比变更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一、选择题1.“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许久贸易,必当凛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值贸易B.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C.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D.是清朝皇帝天朝上国思想的反映【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该国夷商欲图许久贸易……将鸦片永断来源”可知,清政府允许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但是明令禁止鸦片贸易,故A项正确;依据“该国夷商欲图许久贸易”可知,并未剥夺洋商的在华贸易权,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外商在华贸易,而非对他国立法、执法,故C项错误;材料部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但更多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管理和主权,故D项错误。2.鸦片斗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化。这些变更()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充溢屈辱,严峻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更,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更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化,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纳当时国际通用名称,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3.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更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答案】A【解析】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为东亚国际格局变更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4.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务()A.加剧中心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冲突D.地方实权派起先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东南汉族大员签订“东南互保”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心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故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汉族东南大员”作为不能代表整个汉族,故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故D项错误。5.“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驾驭聚集财宝和增加国力的隐私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隐私的义和团,有时大受赞扬,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冲突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C.史学探讨难以获得真相 D.视察角度影响探讨结论【答案】D【解析】材料讲解并描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A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B项错误;史学探讨可以获得真相,故C项错误;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赞扬,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视察角度影响探讨结论,故D项正确。6.《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务:“他们赐予民众的惊惶比赐予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该事务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们赐予民众的惊惶比赐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惶担心,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结合所学,他们应当太平军,该事务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主见改良,没有提出“改朝换代”,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子,没有以“改朝换代”为唯一任务,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给“老统治者的惊惶”应更厉害,但“改朝换代”不是其唯一任务,故D项错误。7.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变更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敬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答案】D【解析】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发展经验了口头传播、纸质传播(报纸)到现在的信息传播为主,题目中并未提到方式的变更,只是一种方式,故A项错误;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打破是在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而且民主是政治观念,故B项错误;依据题目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两年”,此时处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之下,并未有言论出版自由之说,故C项错误;依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化人心,故D项正确。8.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挡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B.历史的真相因年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说明D.原始记录比探讨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日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表述,中国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而日本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说明人们对历史事务的评价受所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的影响,故C项正确。9.“我建议我们的同志,变更对国民党的排斥看法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简单得多。”该言论是为了()A.建立农村革命依据地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促成重庆谈判【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其应当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农村革命依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题目吻合,故B项正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其次次国共合作时期,属于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依据材料“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简单得多”可以看出该时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D项错误。10.某次会议记录如下:一、毛泽东同志报告宣扬审查委员会决议案。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主席(汪):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史实是()A.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斗争的成功D.战胜国民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同参与会议,主席是汪精卫,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时期,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是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斗争的成果,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不是汪精卫,故C项错误;战胜国民党是在解放斗争时期,期间国共两党敌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1.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依据国防须要和可能的经济实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安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须要干脆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C.民族危机的日益严峻D.工业布局逐步合理【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依据国防须要和可能的经济实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安排”,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故B项错误;出于国防的须要,联系所学,与日本侵华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2.从1936年起,中共起先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提倡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劝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马上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表明()A.中日民族冲突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见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D.国共两党起先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据材料“从1936年起,中共起先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以及随之引起民间组织和口号的产生,可知A项正确;推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缘由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B项错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主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必定是不赞成,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酝酿抗日统一战线是在西安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13.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方法》中明文规定:“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质丰富条件下,应建立依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由此可见()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建立敌后依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依据地D.中国共产党主动开拓敌后依据地【答案】B【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各游击部队在敌人后方,应建立依据地作为军事补给,所以抗日依据地的建立是有利于抗日的,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民党围剿敌后依据地,故C项错误;题干是国民党对敌后依据地的规定,并未谈到共产党的看法,故D项错误。14.1938年,苏联军官巴季茨基曾来华担当其次战区阎锡山将军的军事顾问;1949年5月,已是中将的巴季茨基来华帮助建立防空部队,为保卫上海免遭空袭做出贡献。巴季茨基两次来华,都是为了()A.帮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建设B.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气C.帮助中国反抗外来的侵略D.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平安【答案】D【解析】巴季茨基第一次来华是帮助国民政府抗日,巴季茨基其次次来华是帮助共产党保卫上海,可知巴季茨基为苏联派遣,服务于中苏两国的国家平安,故D项正确。15.在渝期间,毛泽东在回答“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灶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工程保险服务合同明细
- 手车买卖协议合同
- 《高中新讲纲》课件
- 《金融科技应用基础》课件-第四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
- 模具委托加工简单的合同范本
- 合资经营合同模板
- 外贸订单合同范本pdf完整版
- 《丝网印刷工艺技术》课件
- 《与法同行》课件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数学试题
- 千年之忧-回眸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 版式设计网格课件
- 河道保洁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中小学校(幼儿园)伙食费审批表
- 刘力红思考中医
- 机电保安制度
- 产品报价单(5篇)
- 高中英语-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教学课件设计
- 新建厂房ALC板施工方案
- 围手术期护理论文范文10篇
- 学院(校)食堂餐饮企业承包经营退出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