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2.在距今4300-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如陶礼器、玉礼器、漆木礼器、鼍鼓、土鼓、铜铃、陶埙、陶铃、口簧等。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两个鼍鼓、一个石磬、一个土鼓,乐器数量固定;其在墓中的摆放位置固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原始手工业分工细致 B.早期的礼乐制度初显C.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D.阶级的分化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4000年左右(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鼓、磬等在数量、组合、位置上的固定和统一,反映了这些乐器明显具有了礼仪性的功能,说明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细致,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阶级分化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3.《尚书》记载“夏启恭行天之罚,讨伐有扈氏”、“商汤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民本思想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B.执政者注重自身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C.夏商时期战争具有正义性质 D.夏商朝代更替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材料,夏启、商汤都宣称自己对敌人的讨伐是顺应天意,体现以“天命”“天道”来论证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和行为的正义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天”“上帝”,不能体现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夏商时期战争既有讨伐无道、顺应历史潮流的正义战争,也有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并非全部都具有正义性质,排除C项;朝代更替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两个王朝的统治者并非同姓血亲,不属于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不能体现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B项。4.盘庚之政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通过材料可知,商王盘庚时期,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断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故选C项。5.观察下图,周初分封诸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中原文化影响C.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周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诸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室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大中原文化影响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B项;促进各民族间交融也是分封制的影响,但是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而到了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B项正确;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时期不是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是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在研究周王室加速衰亡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不是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初年的楚、吴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前597年《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被称为“诸夏”。上述现象能说明,当时()A.大国控制兼并小国 B.华夏认同观念逐步萌发C.传统政治秩序崩溃 D.礼乐制度维系周朝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向,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逐步萌发,B项正确;“大国控制兼并小国”属于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礼乐制度是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8.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分封体制的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9.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A项正确;“战争频繁”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为教”,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则体现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而是力图把各家思想融为一炉。这一变化反映出()A.百家思想的对立与冲突 B.思想融合与趋向统一C.政治统一推动社会变革 D.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为教’,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战国末年力图把各家思想融为一炉”可得知思想融合与趋向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百家思想的对立与冲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统一推动社会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11.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治久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攻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实现全国范围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中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没有违背人民意愿,与秦的灭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A.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C.确立儒家统治地位 D.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的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竞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4.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县令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该案例能佐证秦朝()A.亡于暴政 B.货币体系混乱C.刑法严苛 D.百姓赋役繁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因女子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就被当地县官判处死刑并暴尸于众,由此可见秦朝刑罚制度的严苛,C项正确;材料并未在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而是在说秦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由材料“法定货币半两钱”可知当时秦朝货币已经统一,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关于秦的暴政,并未涉及秦朝的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A.注重与民休息 B.冶炼技术落后 C.皇权日趋没落 D.贫富分化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现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为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项、C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7.“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C.解除了封国威胁 D.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使得诸侯国的势力被削弱,贫者至乘牛车,这说明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打击豪强地主,排除A项;推恩令虽然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但并没有完全解除封国威胁,排除C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强化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8.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岁数小,于是形成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这种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衰弱 B.宦官与外戚争斗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期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的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因为专制体制之下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一旦皇帝受到控制,或因年幼不能亲政,就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项正确;材料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衰弱,排除A项;“宦官与外戚争斗”属于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豪强地主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总结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赋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20.成语“乐不思蜀”讲述了后主刘禅在一次观看有蜀地歌舞表演的宴会上喜笑自若,其随从人员却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A.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 B.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C.形成西晋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 D.标志着西晋完成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此间乐,不思蜀”和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乐不思蜀的典故,此时蜀汉政权已经灭亡,因此从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上来说是形成了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此时蜀汉政权已经灭亡,三国鼎立的局势不复存在,排除A项;西晋还在东吴灭亡后建立的,没有出现西晋和东吴对峙的局面,排除C项;此时东吴政权依然存在,西晋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1.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王与马,共天下”到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说明士族的权力较大,威胁了皇权,D项正确;取代了皇权政治,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生了新的机构以维护权力的平衡,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士族权力较大,削弱了皇权,不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C项。故选D项。22.北魏建国后的100多年间,一直没有铸钱,民间交易主要以谷帛作为流通媒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北魏政府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并下令在京师和地方流通,而且允许民间私铸。这反映出当时()A.北魏汉化政策效果明显 B.金属冶炼行业逐渐超过南方C.南北地方经济差距缩小 D.北方商业发展程度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建国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谷帛到“太和五铢”钱的转变,即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的转变,这说明商业发展的程度有所提高,D项正确;货币的转变无法体现北魏汉化政策的效果,排除A项;铸币属于金属冶炼中特殊的类别,仅从“太和五铢”的铸造无法得出当时北魏金属冶炼行业是否超过南方,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23.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加速民族交融 B.规范统治秩序 C.减少变法阻力 D.缓和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干中“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可知,汉族服饰能够体现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汉族服饰体现的阶级地位区分,进而规范统治秩序,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并非为了加速民族交融,排除A项;改革服饰不能减少变法阻力,排除C项;改革服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4.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成为唐朝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人工运河修建技术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水陆运输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排除B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5.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这一特点的是()A.“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B.“君臣相得”“乐闻直谏”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清明,而“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较好,政治清明,B项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说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体现的唐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排除C项;“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意为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局势混乱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26.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匦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史称“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A.君权达到顶峰 B.政治较为清明C.监察体系完备 D.取士标准多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广开言路,同时加强对地方监察,因此,当时君权得到加强,政治较为清明。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提到派遣使者监察州县,但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科举取士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27.下图为唐代部分年份人口概况统计示意图。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发 B.两税法的实行 C.统治区域锐减 D.社会政局动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D项正确;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28.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A.增强国家凝聚力 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C.引领习俗新风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可知,唐玄宗祭祀黄河的原因丰富,但多为农业丰收、疆土开拓等。对这些功绩的彰显,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A项正确;玄宗祭祀黄河意在宣扬功绩,彰显国家强盛,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排除B项;祭祀黄河具有政治意义,主要目的不是引领习俗新风尚,排除C项;祭祀黄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项。故选A项。29.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郡县制的继续推行 B.科举制的确立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分封制的实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东晋到南齐时期琅琊王氏,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选官看门第出身,C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强调的是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0.晚唐诗人李频在《长安感怀》中说“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将诗人的压力表露无遗;王建《送薛蔓应举》中写到“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则生动地反映了士人登科的社会现实。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壁垒 B.践行了四民平等思想C.注重士子文化才能的培养 D.缓和了统治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中国)。根据材料“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与“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允许士人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和官职,不依赖于家族背景或财富。这确实有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壁垒,使得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有机会上升,诗句强调了士人登科后家族地位的提升,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A项正确;虽然科举制有助于社会流动,但它并没有完全实现四民(士、农、工、商)的平等,排除B项;科举制确实注重士子的文化才能,因为它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然而,材料中的诗句更多强调的是科举成功后的社会影响,而不是培养过程,排除C项;“科举促进社会流动”,有助于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下层士人的矛盾,不是统治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1.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宰相会议所作的决策皇帝要进行批准,而且皇帝的诏令原则上也要经宰相通过,说明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了制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和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排除AC项;唐朝时期实行的依然是君主专制,中央决策不可能实现民主化,排除B项。故选D项。32.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九月,诏曰:“天下百姓口分永业田,频有处分,不许买卖典贴。如闻尚未能断,贫人失业,豪富兼并,宜更申明处分,切令禁止。若有违犯,科违敕罪。”据此可知当时()A.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 B.土地买卖是非法行为C.政府的土地比较充裕 D.法律的执行比较严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诏书反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也说明租庸调制出现危机,A项正确;在唐朝,并不是所有土地买卖都是非法的,均田制以外的土地买卖合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说明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排除C项;国家想通过法律来维护均田制,并未体现法律的严酷,排除D项。故选A项。33.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据唐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A.限制了土地兼并 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C.保证了生产时间 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的两税法主要以田亩和家产多少为征税标准,不再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而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徙,B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并不能限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租庸调中的“庸”保证了生产时间,排除C项;两税法主要是改变了征税标准,但并不一定能够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34.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D.理学拥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西汉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排除B项;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排除C项;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阐释儒学而形成的新学派,而题干材料中的“竹林七贤”谈论的主要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5.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我国的石窟艺术发展较快,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等。这一时期石窟艺术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A.统治者尊崇宣扬佛教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 D.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魏晋至隋唐时期大量石窟的修建,主要得益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宣传,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对儒学正统地位构成一定挑战,排除B项;“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经济并不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36.唐初名碑《九成宫醴泉铭》结字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平正(端正),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与其书法风格相近的图片是()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第一是平正(端正),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第三个特点是纵长”可知这是楷书的特点,D图片是楷书,D项正确;A图片是隶书,排除A项;B图片是行书,排除B项;C图片是草书,排除C项。故选D项。37.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时间最晚的是()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C.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D.李春建造赵州桥【答案】C【解析】贾思勰是北朝人,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孙思邈是唐朝人,李春是隋朝人。所以选项中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时间最晚的是孙思邈写成《千金方》,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文帝时开创了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可以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二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晚期,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对所部郡县实行管理。——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刺史制的特点,指出其与秦朝监郡御史的相同之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代表中央巡视地方;巡行地方考察政情民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刺史权力大,可以监察、评价和处理多个郡级长官;刺史地位低,资历浅;保持监察地方的独立性;刺史敢于担责,监察具有有效性。(任意5点)相同: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都由中央垂直管理;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任意2点)(2)变化:“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机构;“州”取代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拥有监察权变为拥有行政权、领兵权。(任意2点)影响: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分裂割据。【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可知,代表中央巡视地方;根据材料一“居无常治”可知,巡行地方考察政情民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根据材料一“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可以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可知,刺史权力大,可以监察、评价和处理多个郡级长官;根据材料一“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可知,刺史地位低,资历浅;根据材料一“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可知,保持监察地方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一“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可知,刺史敢于担责,监察具有有效性。第二小问相同点,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都由中央垂直管理,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到东汉晚期,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可知,“州”取代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可知,刺史拥有监察权变为拥有行政权、领兵权。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可知,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东汉的兴衰的相关知识可知,容易导致分裂割据。39.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类型:根据材料一“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一“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二“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二“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二“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赣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2.在距今4300-4000年左右的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如陶礼器、玉礼器、漆木礼器、鼍鼓、土鼓、铜铃、陶埙、陶铃、口簧等。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两个鼍鼓、一个石磬、一个土鼓,乐器数量固定;其在墓中的摆放位置固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原始手工业分工细致 B.早期的礼乐制度初显C.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D.阶级的分化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4000年左右(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发现了各种质地的礼器和各类乐器,大墓里出土的乐器还出现了‘三固定现象’:鼍鼓、土鼓、石磬构成的乐器组合是固定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鼓、磬等在数量、组合、位置上的固定和统一,反映了这些乐器明显具有了礼仪性的功能,说明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分工细致,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古代礼制文化初现端倪,并未提及阶级的产生与分化,无法得出阶级分化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3.《尚书》记载“夏启恭行天之罚,讨伐有扈氏”、“商汤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征)’”。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民本思想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B.执政者注重自身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C.夏商时期战争具有正义性质 D.夏商朝代更替体现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材料,夏启、商汤都宣称自己对敌人的讨伐是顺应天意,体现以“天命”“天道”来论证自身地位的合法性和行为的正义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天”“上帝”,不能体现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夏商时期战争既有讨伐无道、顺应历史潮流的正义战争,也有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并非全部都具有正义性质,排除C项;朝代更替是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两个王朝的统治者并非同姓血亲,不属于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不能体现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B项。4.盘庚之政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通过材料可知,商王盘庚时期,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断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故选C项。5.观察下图,周初分封诸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中原文化影响C.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周初(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诸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室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大中原文化影响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B项;促进各民族间交融也是分封制的影响,但是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6.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而到了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B项正确;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时期不是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是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外交辞令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在研究周王室加速衰亡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也反应了列国纷争更加激烈,不是华夏认同增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初年的楚、吴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前597年《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被称为“诸夏”。上述现象能说明,当时()A.大国控制兼并小国 B.华夏认同观念逐步萌发C.传统政治秩序崩溃 D.礼乐制度维系周朝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吴蛮夷之国的身份开始转变为“楚子”“吴子”的身份,杞君(夏之后裔)朝见鲁君将夷礼改为周礼,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向,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在逐步萌发,B项正确;“大国控制兼并小国”属于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王室权威日益衰微。礼乐制度是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8.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并不能体现分封体制的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9.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A项正确;“战争频繁”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C项;“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为教”,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则体现了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而是力图把各家思想融为一炉。这一变化反映出()A.百家思想的对立与冲突 B.思想融合与趋向统一C.政治统一推动社会变革 D.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韩非主张‘以法为教’,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战国末年力图把各家思想融为一炉”可得知思想融合与趋向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百家思想的对立与冲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统一推动社会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11.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治久安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攻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排除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实现全国范围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材料中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没有违背人民意愿,与秦的灭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A.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C.确立儒家统治地位 D.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的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这样评价秦代的一项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竞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分封制的推行 B.郡县制的形成 C.秦朝面临危机 D.贵族政治衰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该时期废除了分封制。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分封制下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同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秦朝面临危机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的是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4.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县令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该案例能佐证秦朝()A.亡于暴政 B.货币体系混乱C.刑法严苛 D.百姓赋役繁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因女子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就被当地县官判处死刑并暴尸于众,由此可见秦朝刑罚制度的严苛,C项正确;材料并未在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而是在说秦暴政的表现,排除A项;由材料“法定货币半两钱”可知当时秦朝货币已经统一,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关于秦的暴政,并未涉及秦朝的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地表无封土,墓中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与《史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符。据此可知,汉初()A.注重与民休息 B.冶炼技术落后 C.皇权日趋没落 D.贫富分化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汉文帝霸陵的薄葬特点体现西汉初年注重与民休息,A项正确;汉文帝要求薄葬,“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主要是为了节俭,不给百姓增添负担,而非因为技术落后或皇权没落,排除B项、C项;从汉文帝霸陵陪葬品简朴不能得出贫富分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7.“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C.解除了封国威胁 D.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使得诸侯国的势力被削弱,贫者至乘牛车,这说明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打击豪强地主,排除A项;推恩令虽然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但并没有完全解除封国威胁,排除C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强化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8.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岁数小,于是形成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这种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衰弱 B.宦官与外戚争斗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期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的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因为专制体制之下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一旦皇帝受到控制,或因年幼不能亲政,就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项正确;材料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衰弱,排除A项;“宦官与外戚争斗”属于表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豪强地主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总结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赋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20.成语“乐不思蜀”讲述了后主刘禅在一次观看有蜀地歌舞表演的宴会上喜笑自若,其随从人员却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A.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 B.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C.形成西晋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 D.标志着西晋完成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此间乐,不思蜀”和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乐不思蜀的典故,此时蜀汉政权已经灭亡,因此从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上来说是形成了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此时蜀汉政权已经灭亡,三国鼎立的局势不复存在,排除A项;西晋还在东吴灭亡后建立的,没有出现西晋和东吴对峙的局面,排除C项;此时东吴政权依然存在,西晋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1.东晋初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王与马,共天下”到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说明士族的权力较大,威胁了皇权,D项正确;取代了皇权政治,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生了新的机构以维护权力的平衡,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士族权力较大,削弱了皇权,不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C项。故选D项。22.北魏建国后的100多年间,一直没有铸钱,民间交易主要以谷帛作为流通媒介。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北魏政府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并下令在京师和地方流通,而且允许民间私铸。这反映出当时()A.北魏汉化政策效果明显 B.金属冶炼行业逐渐超过南方C.南北地方经济差距缩小 D.北方商业发展程度有所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建国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谷帛到“太和五铢”钱的转变,即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的转变,这说明商业发展的程度有所提高,D项正确;货币的转变无法体现北魏汉化政策的效果,排除A项;铸币属于金属冶炼中特殊的类别,仅从“太和五铢”的铸造无法得出当时北魏金属冶炼行业是否超过南方,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23.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加速民族交融 B.规范统治秩序 C.减少变法阻力 D.缓和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题干中“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可知,汉族服饰能够体现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通过汉族服饰体现的阶级地位区分,进而规范统治秩序,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并非为了加速民族交融,排除A项;改革服饰不能减少变法阻力,排除C项;改革服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4.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成为唐朝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人工运河修建技术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水陆运输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排除B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5.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这一特点的是()A.“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B.“君臣相得”“乐闻直谏”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D.“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更多的是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知,贞观之治强调政治清明,而“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反映了当时君臣关系较好,政治清明,B项正确;“小邑犹藏万家室”说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体现的唐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排除C项;“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意为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局势混乱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26.公元686年,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鼓励群臣上书言事、告密,铜匦分有四格,上面都有小洞,刚好投进表疏。此外,武则天还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史称“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反映出,武则天时期()A.君权达到顶峰 B.政治较为清明C.监察体系完备 D.取士标准多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广开言路,同时加强对地方监察,因此,当时君权得到加强,政治较为清明。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提到派遣使者监察州县,但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科举取士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27.下图为唐代部分年份人口概况统计示意图。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发 B.两税法的实行 C.统治区域锐减 D.社会政局动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D项正确;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7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