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贵族举行饮食礼,往往“以乐侑食”。《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愉快),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由此可见,周朝的餐饮文化()A.凝聚了宗族群伦 B.注重人内在德性C.维护了等级制度 D.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愉快),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等信息可得出,在礼乐作用下,和在内心,敬在外貌,二者相互协调,内和外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礼仪的和谐,B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朝餐饮文化注重人的内在德性,未体现宗族群伦,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朝餐饮文化注重人的内在德性,与维护等级制度不吻合,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两汉时期在边郡地区多设属国,《资治通鉴》对其进行了述评,“汉边郡置属国以处降胡,使侦伺匈奴。”即在汉朝的边郡设置属国来安置投降的胡人,并利用他们来侦察匈奴的动向。这体现了()A.“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B.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汉初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 D.国家注重维系民族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在边郡地区多设属国,用来安置投降的胡人,并利用他们来侦察匈奴的动向,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未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汉代的民族政策,与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未体现国家对维系民族关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3.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至东晋时,朝野仍以北伐为念。宋齐之后,侨人却多安于南方,不再作北伐之想。侨人之变()A.推动门阀政治逐渐形成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D.预示着北伐失败的最终结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并逐渐在南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C项正确;侨人之变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与门阀政治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此时国家分裂,侨人之变不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B项;侨人之变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示意图,该图从侧面反映唐朝()A.政局稳定扩大分布区域 B.教育发展的均衡化趋势C.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D.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布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地图及所学可知,随着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从而出现了进士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现象,这说明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布局,D项正确;地图信息并未涉及唐朝的具体时间,无法说明政局是否稳定,排除A项;教育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B项;隋代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地图无法说明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淞江嘉定地区“十田九棉”,当地百姓往往需要“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后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积极推动漕粮折银的实现,嘉定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该现象()A.体现了棉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有利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有效保证了国家赋税征收【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十田九棉”“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可知,当地的生产和交换都具有明显的商品化特征,这有利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嘉定地区棉纺织技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没有相关信息支撑这一说法,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商品生产和流通,没有直接体现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的维护,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描述嘉定地区的商品经济情况,没有提及对国家赋税征收的保障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6.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就曾对商业做出规定,即允许城中人到城外购买物资,而想要在城内出售从城外购买的物资,则必须要有高级官员的允许凭条,接受各种限制。这种规定缘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绝对平均主义的构想C.政治管控的现实需要 D.商业交易的秩序紊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对商业做出一系列规定,加强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这种规定缘于政治管控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而材料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抑制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太平天国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未体现商业交易的秩序紊乱,排除D项。故选C项。7.《大公报》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份著名报纸,这份报纸在办刊过程中,曾有过7种版本(表1),在世界报刊史上十分罕见。以下推断正确的是()版本创刊天津版1902年6月17日天津法租界长沙版1915年9月1日上海版1936年4月1日在上海法租界汉口版1937年9月18日香港版1938年8月13日重庆版1938年12月1日桂林版1941年3月15日A.社会舆论主导办刊理念 B.受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影响C.近代报刊业持续性发展 D.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大众传媒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创刊于1902年,最初在天津发行,以后,辗转在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出版。《大公报》是一种民间报纸,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它的政论闻名报界,其社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史料。《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详实为特色,体现了近代民族民主运动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舆论对办刊理念的主导作用,表述有误,排除A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涉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它们对报刊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公报》的办刊过程,无法据此得出报刊业持续性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8.1948年蒋介石读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后,下令在收复区实行“耕者有其田”,并选择江苏苏北的几个县试验。但试验区刚成立,就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由此折射出,国民党()A.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 B.力主争取农民支持C.探索政权建设新方向 D.开始转移战略重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48年,蒋介石在收复区进行土地政策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所以试图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但却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说明国民党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A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欲想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争取农民支持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的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设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欲想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未体现战略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9.1954年1月,21岁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大四学生朱光伟的选民证。有了第一张、第二张,就有第三张、第四张……但过了1966年,老人收藏的选民证却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直到1980年,才出现了新的选民证。据此可知()A.基层民主政治一度中断 B.文革期间全国人大未能召开C.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严重受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1954年朱光伟有了第一张选民证,与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关。过了1966年,朱光伟收藏的选民证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是因为受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影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十多年没有进行,这使民主政治建设受到重大损害。到1980年,才出现了新的选民证,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关。综上可知朱光伟的选民证反映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C项正确;人大代表选举仅仅是民主政治的一方面,仅凭此不能断定基层民主政治中断,且不能全面概括不同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选民凭选民证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活动,因此选民证空白只能直接表明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不正常,不能直接作为“全国人大未能召开”的依据,排除B项;选民证与人民选举权有关,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而非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0.观察下图,可知()A.全球贸易网络建立 B.四大发明经商路传入西方C.见证传统商路兴衰 D.阿拉伯成为东西交流桥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范围跨越了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D项正确;此时全球贸易网络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四大发明的传播,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静态的贸易范围,无法看出贸易的兴衰动态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每个卡尔普利(阿兹特克城邦的基层组织)都设立了各级免费学校。规定儿童出生后到5岁,接受家庭教育;5-10岁,入启蒙学校;10-15岁,进入艺术、职业和军事训练预备学校(“青年之家”)或进入专业预备学校,由专业人员授课。这表明阿兹特克()A.注重教育层级分化 B.文明高度发达C.基层教育稳步发展 D.城邦体制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卡尔普利儿童出生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学校教育,这体现的是卡尔普利注重教育层级分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普利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立不同的学校,无法表明阿兹特克文明高度发达,排除B项;基层教育就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而材料指的是卡尔普利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立不同的学校,无法说明基层教育的发展状态,无法得出基层教育稳步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儿童教育与城邦体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据统计,在卡尔卡松的法兰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图卢兹,圣塞尔南大教堂的20个教士死了12个;阿维尼翁教堂的官员死了1/4。……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据此推知,黑死病的爆发()A.推动医疗体系重构 B.动摇天主教会权威C.催生新的社会制度 D.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4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及所学可知,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宗教神学进行反思,从关注神转移到对人本身的关注,推动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从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黑死病对医疗体系重构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并未产生新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的死亡,客观上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13.英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沃森在《铁壁之围》中指出,驱使德国和奥匈帝国走向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恐惧感,这次战争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恰恰是促使欧洲走向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原因。材料中的国际秩序指()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的国际秩序,该体系主要体现在对战败国德国的严格制裁和重新划分的国界,由于这一体系对于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公平和严苛待遇,加剧了它们的不满和复仇情绪,德国在19世纪初的崛起和后来的经济困境也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材料中提到的“战争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促使欧洲走向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原因,指的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项正确;维斯特法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中都没有涉及德国和奥匈帝国受到严厉制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奥匈帝国在一战后就已经解体,雅尔塔体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时四口之家每年可以接受最低1600美元的保证收入,加上860美元的食品券,同时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或者登记参加职业培训。这一计划()A.加强了政府干预 B.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C.保证了家庭支出 D.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破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为四口之家提供经济援助和职业培训,体现了国家干预,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这一计划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加强了政府干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保证了家庭支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一计划并不能说明福利国家的破产,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分别为汉代、唐代敦煌故城的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依据如图并结合所学,围绕“敦煌城市规划”,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敦煌城市规划体现出了时代性、延续性西汉时期西域逐步纳入国家的管辖之下(写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等具体史实可酌情给分)。政府在西域屯田戍边,敦煌城由此兴起。这一时期敦煌的城市规划以单城为主,城市形态近似方形,结构简单,角墩的设置凸显了城市军事防御功能。这种城市规划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代敦煌城延续了汉代的基本形态。在大一统王朝的保障下,丝绸之路繁荣,经济文化繁荣,推动了城市功能分布逐渐走向完善,行政、军署机构集中于子城,民居和商业区等分布于罗城,更加凸显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城址外围有羊马城,为战时护城增加了一道防线。城防建设也更为成熟。综上所述,从汉朝到唐朝,敦煌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又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首先,根据本题图片展现了汉代、唐代敦煌故城的形态演变,可拟定论题:敦煌城市规划体现出了时代性、延续性。其次,结合西汉时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史实,阐述敦煌城兴起的原因,接着阐述敦煌城市规划凸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并阐释这样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影响。再次,阐述唐朝时期的西域所处的时代背景,接着强调唐代敦煌城对汉代的基本形态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要凸显其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最后总结升华,强调从汉朝到唐朝,敦煌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又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发展完善。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从骑士文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体裁主要是骑士传奇和骑士抒情诗。由于骑士大多出身于封建阶级的下层,与人民接触较多,又由于在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1)依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骑士文学”这一文化现象。【答案】(1)特点:世俗性;存续时间较长;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多元特征。(2)评析:骑士文学是欧洲动乱和对外扩张的产物。骑士文学代表了英雄对荣誉的追求,适应了封君封臣制度中效忠观念;冒险经历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中世纪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其中的反禁欲主义、反封建礼教、肯定现世生活的思想内容,为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文学也走向了衰落。【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特点:据材料“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得出世俗性;据材料“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存续时间较长;据材料“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并结合所学可知,骑士文学着重描述骑士的个人爱情和复仇、个人的荣誉和功绩、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这种体现独立人格的思想意识,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据材料“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得出多元特征。【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评析:从骑士文学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发展结局等方面进行评析。背景方面,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得出骑士文学是欧洲动乱和对外扩张的产物。内容和影响方面,据材料“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得出骑士文学代表了英雄对荣誉的追求,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中世纪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据材料“不奉行禁欲主义”并结合所学得出其中的反禁欲主义、反封建礼教、肯定现世生活的思想内容,为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发展结局方面,据材料“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文学也走向了衰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3年,广东嘉应人,南洋侨商张榕轩向清廷上书称:“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请求修建汕头到潮州的潮汕铁路,并提出可“招香港、南洋各华商及洋籍人集股开铁路,名曰潮汕有限公司。”当时全国各大铁路均系筹借外款修建,路权尽失。朝廷也希望:“其小枝分路,若有华商集股兴办,亦足为保持利权之一助”,且认为“此路本轻利重,华商不难自力。”遂批准张氏等集股商办此路,最终于1906年正式通车运行。但是随时局变化,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汕头成为华南地区最后一个对外联系的口岸,大批海外抗日物资均由汕头港转运中国内地。为切断中国的补给通路,1939年6月,侵华日军从陆、海两面突袭汕头。6月16日,为防止潮汕铁路落入日本人手中,潮汕铁路被广东省保安处和第四战区汕头前敌指挥部下令拆毁。同月21日,汕头沦陷,潮汕铁路落入日军手中,疯狂的日军将剩下的部分铁轨劫运回日本制造武器。潮汕铁路由此结束了经营33年的火车运输历史。-—摘编自《清末民国汕头铁路建设引领全国》(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潮汕铁路得以运行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潮汕铁路运行和结束。【答案】(1)背景:收回利权,实业救国的时代思潮;清末新政的推行;新型商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列强垄断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经济利益的驱使;南洋侨商的积极倡议。(2)简评:潮汕铁路运行适应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有利于推动交通近代化,促进社会转型;有利于收回利权,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后期成为海外抗日物资的重要补给通路。潮汕铁路的拆毁,是抗战时期的特殊选择,其根本在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背景:据材料“亦足为保持利权之一助”得出收回利权,实业救国的时代思潮;据材料“国家举行新政”得出清末新政的推行;据材料“集股开铁路,名曰潮汕有限公司”得出新型商业经营模式的出现;据材料“当时全国各大铁路均系筹借外款修建,路权尽失”得出列强垄断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据材料“此路……利重”得出经济利益的驱使;据材料“南洋侨商张榕轩向清廷上书……请求修建汕头到潮州的潮汕铁路”得出南洋侨商的积极倡议。【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简评:分别分析潮汕铁路运行和结束运行的影响。运行方面,据材料“国家举行新政”得出潮汕铁路的运行适应了清末新政的开展;据材料“亦足为保持利权之一助”得出有利于收回利权,维护国家主权;结合“交通与社会变迁”所学知识,可得出铁路修建有利于推动交通近代化,促进社会转型;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据材料“汕头成为华南地区最后一个对外联系的口岸,大批海外抗日物资均由汕头港转运中国内地”得出后期成为海外抗日物资的重要补给通路。结束运行方面,据材料“为防止潮汕铁路落入日本人手中,潮汕铁路被……下令拆毁”得出潮汕铁路的拆毁,是抗战时期的特殊选择,其根本在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修补,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一种解释性的框架。强调公共理性,却又会因为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西方协商民主力图实现多元一致,但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使得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难以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和一致。——摘编自许忠明《西方协商民主的背景、演变与缺陷》材料二中国的协商民主,经历了从理论建设、制度设计再到有序实践的过程。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中国的协商民主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同时,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的民主形式。——摘编自陈家刚《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比较的视野》(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协商民主的缺陷。(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的认识。【答案】(1)缺陷:过于理想主义;公共理性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受限于政党政治,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分歧。(2)特征:协商主体的广泛性;协商目的的公共性;协商制度的规范性;协商理论的实践性。认识:协商民主有利于兼顾多方利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存在差异:西方的协商民主制度虽产生较早,但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中国的协商民主致力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缺陷:据材料“是一种政治理想”得出过于理想主义;据材料“强调公共理性,却又会因为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的纠葛,而处于一种碎片化和无序化状态”得出公共理性存在着不确定因素;据材料“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使得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难以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和一致”得出受限于政党政治,多元化利益与多元化主体的分歧。【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和当代中国。特征:据材料“参与协商的主体囊括了来自各社会阶层、各类政治主体的力量”得出协商主体的广泛性;据材料“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得出协商目的的公共性;据材料“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将协商民主以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形式确立下来”得出协商制度的规范性;据材料“在实践中得到稳定持续实施”得出协商理论的实践性。认识:从协商民主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对比等方面作答。比如协商民主有利于兼顾多方利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存在差异:西方的协商民主制度虽产生较早,但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局限性。中国的协商民主致力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贵族举行饮食礼,往往“以乐侑食”。《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愉快),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由此可见,周朝的餐饮文化()A.凝聚了宗族群伦 B.注重人内在德性C.维护了等级制度 D.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愉快),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等信息可得出,在礼乐作用下,和在内心,敬在外貌,二者相互协调,内和外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礼仪的和谐,B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朝餐饮文化注重人的内在德性,未体现宗族群伦,排除A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朝餐饮文化注重人的内在德性,与维护等级制度不吻合,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两汉时期在边郡地区多设属国,《资治通鉴》对其进行了述评,“汉边郡置属国以处降胡,使侦伺匈奴。”即在汉朝的边郡设置属国来安置投降的胡人,并利用他们来侦察匈奴的动向。这体现了()A.“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B.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C.汉初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 D.国家注重维系民族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在边郡地区多设属国,用来安置投降的胡人,并利用他们来侦察匈奴的动向,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未体现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汉代的民族政策,与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未体现国家对维系民族关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3.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至东晋时,朝野仍以北伐为念。宋齐之后,侨人却多安于南方,不再作北伐之想。侨人之变()A.推动门阀政治逐渐形成 B.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 D.预示着北伐失败的最终结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至长江流域,并逐渐在南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C项正确;侨人之变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与门阀政治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此时国家分裂,侨人之变不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B项;侨人之变有利于江南进一步开发,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示意图,该图从侧面反映唐朝()A.政局稳定扩大分布区域 B.教育发展的均衡化趋势C.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D.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布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地图及所学可知,随着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从而出现了进士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现象,这说明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布局,D项正确;地图信息并未涉及唐朝的具体时间,无法说明政局是否稳定,排除A项;教育出现了均衡化的倾向,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B项;隋代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地图无法说明唐代政治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淞江嘉定地区“十田九棉”,当地百姓往往需要“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后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积极推动漕粮折银的实现,嘉定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该现象()A.体现了棉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有利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有效保证了国家赋税征收【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十田九棉”“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可知,当地的生产和交换都具有明显的商品化特征,这有利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嘉定地区棉纺织技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没有相关信息支撑这一说法,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商品生产和流通,没有直接体现对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的维护,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描述嘉定地区的商品经济情况,没有提及对国家赋税征收的保障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6.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就曾对商业做出规定,即允许城中人到城外购买物资,而想要在城内出售从城外购买的物资,则必须要有高级官员的允许凭条,接受各种限制。这种规定缘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绝对平均主义的构想C.政治管控的现实需要 D.商业交易的秩序紊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对商业做出一系列规定,加强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这种规定缘于政治管控的现实需要,C项正确;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商业,而材料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抑制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太平天国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未体现商业交易的秩序紊乱,排除D项。故选C项。7.《大公报》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份著名报纸,这份报纸在办刊过程中,曾有过7种版本(表1),在世界报刊史上十分罕见。以下推断正确的是()版本创刊天津版1902年6月17日天津法租界长沙版1915年9月1日上海版1936年4月1日在上海法租界汉口版1937年9月18日香港版1938年8月13日重庆版1938年12月1日桂林版1941年3月15日A.社会舆论主导办刊理念 B.受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影响C.近代报刊业持续性发展 D.民族民主运动影响大众传媒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创刊于1902年,最初在天津发行,以后,辗转在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出版。《大公报》是一种民间报纸,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它的政论闻名报界,其社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史料。《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报道详实为特色,体现了近代民族民主运动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舆论对办刊理念的主导作用,表述有误,排除A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涉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它们对报刊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公报》的办刊过程,无法据此得出报刊业持续性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8.1948年蒋介石读毛泽东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后,下令在收复区实行“耕者有其田”,并选择江苏苏北的几个县试验。但试验区刚成立,就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由此折射出,国民党()A.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 B.力主争取农民支持C.探索政权建设新方向 D.开始转移战略重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48年,蒋介石在收复区进行土地政策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所以试图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但却遭到地主群起反抗而失败,说明国民党面临时局逆转的困境,A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欲想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争取农民支持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的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设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民党欲想通过土地政策拉拢民心,从而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未体现战略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9.1954年1月,21岁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大四学生朱光伟的选民证。有了第一张、第二张,就有第三张、第四张……但过了1966年,老人收藏的选民证却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直到1980年,才出现了新的选民证。据此可知()A.基层民主政治一度中断 B.文革期间全国人大未能召开C.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严重受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1954年朱光伟有了第一张选民证,与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有关。过了1966年,朱光伟收藏的选民证出现了长达14年的空白,是因为受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影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十多年没有进行,这使民主政治建设受到重大损害。到1980年,才出现了新的选民证,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关。综上可知朱光伟的选民证反映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C项正确;人大代表选举仅仅是民主政治的一方面,仅凭此不能断定基层民主政治中断,且不能全面概括不同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选民凭选民证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活动,因此选民证空白只能直接表明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不正常,不能直接作为“全国人大未能召开”的依据,排除B项;选民证与人民选举权有关,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而非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10.观察下图,可知()A.全球贸易网络建立 B.四大发明经商路传入西方C.见证传统商路兴衰 D.阿拉伯成为东西交流桥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范围跨越了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D项正确;此时全球贸易网络没有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四大发明的传播,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静态的贸易范围,无法看出贸易的兴衰动态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每个卡尔普利(阿兹特克城邦的基层组织)都设立了各级免费学校。规定儿童出生后到5岁,接受家庭教育;5-10岁,入启蒙学校;10-15岁,进入艺术、职业和军事训练预备学校(“青年之家”)或进入专业预备学校,由专业人员授课。这表明阿兹特克()A.注重教育层级分化 B.文明高度发达C.基层教育稳步发展 D.城邦体制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卡尔普利儿童出生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学校教育,这体现的是卡尔普利注重教育层级分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普利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立不同的学校,无法表明阿兹特克文明高度发达,排除B项;基层教育就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而材料指的是卡尔普利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设立不同的学校,无法说明基层教育的发展状态,无法得出基层教育稳步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儿童教育与城邦体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2.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据统计,在卡尔卡松的法兰西斯派修士全部死亡;在图卢兹,圣塞尔南大教堂的20个教士死了12个;阿维尼翁教堂的官员死了1/4。……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据此推知,黑死病的爆发()A.推动医疗体系重构 B.动摇天主教会权威C.催生新的社会制度 D.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4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肆虐横行,……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及所学可知,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宗教神学进行反思,从关注神转移到对人本身的关注,推动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从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黑死病对医疗体系重构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社会阶段,并未产生新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的死亡,客观上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13.英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沃森在《铁壁之围》中指出,驱使德国和奥匈帝国走向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恐惧感,这次战争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恰恰是促使欧洲走向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原因。材料中的国际秩序指()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的国际秩序,该体系主要体现在对战败国德国的严格制裁和重新划分的国界,由于这一体系对于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公平和严苛待遇,加剧了它们的不满和复仇情绪,德国在19世纪初的崛起和后来的经济困境也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材料中提到的“战争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促使欧洲走向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原因,指的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项正确;维斯特法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中都没有涉及德国和奥匈帝国受到严厉制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奥匈帝国在一战后就已经解体,雅尔塔体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时四口之家每年可以接受最低1600美元的保证收入,加上860美元的食品券,同时鼓励接受援助计划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或者登记参加职业培训。这一计划()A.加强了政府干预 B.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C.保证了家庭支出 D.标志着福利国家的破产【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70年尼克松提出“家庭援助计划”,为四口之家提供经济援助和职业培训,体现了国家干预,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B项正确;这一计划反映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加强了政府干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保证了家庭支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这一计划并不能说明福利国家的破产,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图分别为汉代、唐代敦煌故城的形态演变,图中角墩、马面、羊马城等都属于城防系统。——摘编自王新敏、石培基、聂晓英《历史时期敦煌城市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依据如图并结合所学,围绕“敦煌城市规划”,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敦煌城市规划体现出了时代性、延续性西汉时期西域逐步纳入国家的管辖之下(写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等具体史实可酌情给分)。政府在西域屯田戍边,敦煌城由此兴起。这一时期敦煌的城市规划以单城为主,城市形态近似方形,结构简单,角墩的设置凸显了城市军事防御功能。这种城市规划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代敦煌城延续了汉代的基本形态。在大一统王朝的保障下,丝绸之路繁荣,经济文化繁荣,推动了城市功能分布逐渐走向完善,行政、军署机构集中于子城,民居和商业区等分布于罗城,更加凸显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城址外围有羊马城,为战时护城增加了一道防线。城防建设也更为成熟。综上所述,从汉朝到唐朝,敦煌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又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发展完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首先,根据本题图片展现了汉代、唐代敦煌故城的形态演变,可拟定论题:敦煌城市规划体现出了时代性、延续性。其次,结合西汉时期对西域的管辖的相关史实,阐述敦煌城兴起的原因,接着阐述敦煌城市规划凸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并阐释这样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影响。再次,阐述唐朝时期的西域所处的时代背景,接着强调唐代敦煌城对汉代的基本形态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要凸显其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最后总结升华,强调从汉朝到唐朝,敦煌城市规划一脉相承,又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发展完善。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从骑士文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体裁主要是骑士传奇和骑士抒情诗。由于骑士大多出身于封建阶级的下层,与人民接触较多,又由于在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1)依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骑士文学”这一文化现象。【答案】(1)特点:世俗性;存续时间较长;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多元特征。(2)评析:骑士文学是欧洲动乱和对外扩张的产物。骑士文学代表了英雄对荣誉的追求,适应了封君封臣制度中效忠观念;冒险经历和对浪漫爱情的渴望,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中世纪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其中的反禁欲主义、反封建礼教、肯定现世生活的思想内容,为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文学也走向了衰落。【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特点:据材料“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得出世俗性;据材料“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存续时间较长;据材料“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并结合所学可知,骑士文学着重描述骑士的个人爱情和复仇、个人的荣誉和功绩、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这种体现独立人格的思想意识,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据材料“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得出多元特征。【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评析:从骑士文学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发展结局等方面进行评析。背景方面,据材料“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得出骑士文学是欧洲动乱和对外扩张的产物。内容和影响方面,据材料“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得出骑士文学代表了英雄对荣誉的追求,体现了西欧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中世纪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据材料“不奉行禁欲主义”并结合所学得出其中的反禁欲主义、反封建礼教、肯定现世生活的思想内容,为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发展结局方面,据材料“14世纪时走向衰落”得出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骑士文学也走向了衰落。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3年,广东嘉应人,南洋侨商张榕轩向清廷上书称:“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请求修建汕头到潮州的潮汕铁路,并提出可“招香港、南洋各华商及洋籍人集股开铁路,名曰潮汕有限公司。”当时全国各大铁路均系筹借外款修建,路权尽失。朝廷也希望:“其小枝分路,若有华商集股兴办,亦足为保持利权之一助”,且认为“此路本轻利重,华商不难自力。”遂批准张氏等集股商办此路,最终于1906年正式通车运行。但是随时局变化,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汕头成为华南地区最后一个对外联系的口岸,大批海外抗日物资均由汕头港转运中国内地。为切断中国的补给通路,1939年6月,侵华日军从陆、海两面突袭汕头。6月16日,为防止潮汕铁路落入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企业劳动合同版本
- 二零二四年广告发布合同的广告内容和发布期限2篇
-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单方面生效条件
- 美容院员工的劳动合同范本
- fc24生涯转会合同
- 房屋租赁合同房东版
- 车辆抵账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与实践合同3篇
- 租赁合同自动续期能不能有效
- 农村自建房屋租赁合同
-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 GB/T 22082-2024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
-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中学2025届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IC品质控制》课件
- 2024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700题)
-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 2024年时事政治题库附参考答案(综合题)
- 2024-2030年中国度假酒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经营策略分析报告
- 德勤-集团信息化顶层规划方案
- 2025年蛇年年度营销日历营销建议【2025营销日历】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