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66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可知,管仲认为戎狄象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说明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分封宗法的态度,排除B项;“尊王”是指尊崇周王室,燕国不是周王室,齐国是霸主,材料不能体现霸主有“尊王”的义务,排除C项;齐桓公并不是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排除D项。故选A项。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排除A项;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军功授爵制,排除C项;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这些信息材料均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3.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 B.巡检司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的管理,故选C;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故排除A;巡检司、宣政院是元朝时期官职机构,与新疆无关,故排除BD;4.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题干“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目的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做明君,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排除A;材料的主要意图是告诫君主施行仁政,主要意图不是宣扬“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项;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也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茶叶”是经济,“饮茶习俗”是文化。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所接受,C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北人从“贱茶”到“贵茶”风尚的转变,应该与南北茶叶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南茶北运的开始时间发生在唐中期以前,况且此时国家已经统一,排除A项;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 D.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平民通过读书、考试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行列,推动社会等级阶层间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等,反映出科举制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A.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C.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 D.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答案】D【解析】胡人采桑和汉人烙胡饼,说明当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交融现象,即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D项正确;采桑不能证明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统治者的政策,排除B项;C项没有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于汉族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这说明对待道教、佛教的态度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武则天采取兴佛抑道的政策,不能说“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看出,与960年相比,979年地方的州、县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这是分割地方行政区划,强化地方治理的举措,B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崇文抑武和地方机构人浮于事,排除A、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B项。12.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集权强化 B.三省制度完备 C.行政程序规范 D.冗官问题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及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三省制度完备”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规范行政程序的相关信息,主要反映了当时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冗官问题严重的情况,冗官问题主要体现了官员数量庞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D.程朱理学受到推崇【答案】B【解析】材料“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产生较大冲击,社会逐利风气盛行,B项正确;宋朝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宋朝科举制发展处于完善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程朱理学受到推崇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说明王安石变法实际执行中表现出敛财的倾向,百姓苦不堪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富国强兵是首要目的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项;对百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加强干预是社会管控的表现,但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备顾问而已”“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的现象,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即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内阁权力的扩大,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权力制衡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受重利轻义思想影响深刻 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特征 D.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可知,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注重道德品行的儒商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儒家思想提倡“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明代小说大多批判“重利轻义”,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并非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7.《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8.1572年,三艘满载精美商品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商品中最受欧洲青睐的丝绸、瓷器被西班牙商人抢售一空。作为“回报”,中国商人则带走了能带走的每一枚西班牙银元,这就是后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贸易路线()A.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 B.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C.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 D.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7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开创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了菲律宾、西班牙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未涉及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排除C项。故选D项。19.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20.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1862年,太平军攻占苏杭并进军上海,江浙两省人民为躲避战火而大量涌入上海租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北的大批居民便像潮水一般涌入苏州河以南的租界,C项正确;上海租界两次人口剧增与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A项;列强在华特权的扩大无法解释这两次突发性的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2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体现中国人民对英法侵略的反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也是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表现,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排除B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排除C项;本题主旨“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2.1904年以后,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和集股商办的过程中,广东商民“筹集路股,众情踊跃”,湖南下层民众也“莫不争先入股”,湖北则“人人咸抱一路存鄂存、路亡鄂亡之心,所以一时认股如风发潮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 B.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奖励实业政策的实施 D.革命思想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筹集路股,众情踊跃”“莫不争先入股”“人人咸抱一路存鄂存、路亡鄂亡之心,所以一时认股如风发潮涌。”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通过积极筹集路股的方式挽回利权,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为瓜分中国实属下策,故转变了侵华策略,从瓜分中国到以华治华,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未讨论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清政府,无法得出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23.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2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后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并未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关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礼法并施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提出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三中“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三纲;根据材料四中“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五常。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6.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材料一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上奏(1864年)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二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光绪诏令(1898年6月-7月)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政府诏书(1905年9月2日)材料三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答案】(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相似之处: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西学相关内容。(2)废八股改策论;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兴学校废科举。(任二)(3)科举制以公平选拔人才为取向;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政党制度中腐败现象的批判(客观与主观两个视角)(4)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参考观点:民族危机之下,西学东渐与救国思潮(近代文化)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止。科举制度的消亡,冲击着传统儒家文化,也促进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陈代谢;科举制度中公平公正的民主因子,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吸收。【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上奏(1864年)”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可知,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西学相关内容。(2)根据材料“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可知,废八股改策论;根据材料“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可知,兴学校废科举;根据材料“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可知,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3)根据材料“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可知,科举制以公平选拔人才为取向;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政党制度中腐败现象的批判。(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之下,西学东渐与救国思潮(近代文化)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止。科举制度的消亡,冲击着传统儒家文化,也促进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陈代谢;科举制度中公平公正的民主因子,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吸收等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中期以后,历史的陈旧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至于具体的表现,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增强,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样就在原有城市生活变革的基础上更加深了一步。——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剧变”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剧变”的认识。【答案】(1)表现:追求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文学艺术世俗化,出现反封建内容。(2)原因:人身控制削弱(户籍管理松弛);商品经济繁荣;心学兴起;西学东渐。认识:因政治、经济变化而引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君主专制、小农经济阻碍,新变化未成为社会主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期以后(中国)。据材料一“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可知,追求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据材料一“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艺术世俗化,出现反封建内容。【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可知,人身控制削弱;据材料二“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增强,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据材料二“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并结合所学可知,心学兴起;据材料二“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可知,西学东渐。第二小问认识,认识题的分析一般是通过材料获得了什么经验教训,据材料二“剧变”的原因可知,因政治、经济变化而引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因中国的君主专制、小农经济阻碍,新变化未成为社会主流。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所以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仅仅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确切地说,他们是对坚船利炮感兴趣,他们始终坚信在纲常礼教方面,西方不如中国,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影响中国一批又一批人。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了尽头,然而思想的闸门已经打开。——摘编自纪锋《略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潮的变迁》材料二所谓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即“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不管其成败如何,不管其内蕴的正确程度如何,都从属于那个历史性的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前途的设计,都是这场社会选择的答卷”。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而且顺应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国近代化历史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些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思潮,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烙印,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摘编自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并用史实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先后出现的社会思潮,并说明其共同特点。【答案】(1)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的开展。解释: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在中国已经行不通。(2)社会思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或洋务思潮)、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任答四点)共同特点: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都有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以救亡图存为主题)思潮的推动主体是进步知识分子。【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的侵略,洋务派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创办近代企业等,这正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理论进入实践的表现,所以这个标志性事件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解释:“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走到尽头”。就是指洋务运动失败了,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宣告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在中国已经行不通。【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社会思潮:据材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也从理论进入实践阶段”可知思潮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据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可知,社会思潮还有:“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或洋务思潮)、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第二小问共同特点:据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些社会思潮都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据材料二“它们不仅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必然结果”可知,都有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据所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以救亡图存为主题)、思潮的推动主体是进步知识分子。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A.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B.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C.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66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可知,管仲认为戎狄象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说明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分封宗法的态度,排除B项;“尊王”是指尊崇周王室,燕国不是周王室,齐国是霸主,材料不能体现霸主有“尊王”的义务,排除C项;齐桓公并不是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排除D项。故选A项。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排除A项;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军功授爵制,排除C项;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这些信息材料均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3.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 B.巡检司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的管理,故选C;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故排除A;巡检司、宣政院是元朝时期官职机构,与新疆无关,故排除BD;4.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题干“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目的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做明君,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排除A;材料的主要意图是告诫君主施行仁政,主要意图不是宣扬“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项;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也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早期中国从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说明早期中国的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而非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与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的信息,而是早期中国政权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茶叶”是经济,“饮茶习俗”是文化。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所接受,C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北人从“贱茶”到“贵茶”风尚的转变,应该与南北茶叶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南茶北运的开始时间发生在唐中期以前,况且此时国家已经统一,排除A项;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据此可知,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 D.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平民通过读书、考试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行列,推动社会等级阶层间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等,反映出科举制使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A.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C.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 D.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答案】D【解析】胡人采桑和汉人烙胡饼,说明当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交融现象,即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D项正确;采桑不能证明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统治者的政策,排除B项;C项没有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于汉族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9.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这说明对待道教、佛教的态度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武则天采取兴佛抑道的政策,不能说“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A.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看出,与960年相比,979年地方的州、县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这是分割地方行政区划,强化地方治理的举措,B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看出崇文抑武和地方机构人浮于事,排除A、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B项。12.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集权强化 B.三省制度完备 C.行政程序规范 D.冗官问题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及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三省制度完备”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规范行政程序的相关信息,主要反映了当时专制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代冗官问题严重的情况,冗官问题主要体现了官员数量庞大,排除D项。故选A项。1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科举制度走向衰落 D.程朱理学受到推崇【答案】B【解析】材料“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产生较大冲击,社会逐利风气盛行,B项正确;宋朝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宋朝科举制发展处于完善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程朱理学受到推崇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说明王安石变法实际执行中表现出敛财的倾向,百姓苦不堪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富国强兵是首要目的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项;对百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加强干预是社会管控的表现,但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备顾问而已”“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英宗时,各部奏章皆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的现象,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即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内阁权力的扩大,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内阁权力逐渐扩大,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权力制衡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6.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受重利轻义思想影响深刻 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特征 D.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可知,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注重道德品行的儒商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儒家思想提倡“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明代小说大多批判“重利轻义”,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并非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7.《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8.1572年,三艘满载精美商品的中国帆船出现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商品中最受欧洲青睐的丝绸、瓷器被西班牙商人抢售一空。作为“回报”,中国商人则带走了能带走的每一枚西班牙银元,这就是后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该贸易路线()A.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 B.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C.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 D.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7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开创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了菲律宾、西班牙和中国的贸易,因此推动了太平洋贸易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未涉及造成印度洋贸易衰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加速西班牙社会转型,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开启全球性物种交换,排除C项。故选D项。19.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解析】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20.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1862年,太平军攻占苏杭并进军上海,江浙两省人民为躲避战火而大量涌入上海租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北的大批居民便像潮水一般涌入苏州河以南的租界,C项正确;上海租界两次人口剧增与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A项;列强在华特权的扩大无法解释这两次突发性的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2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厢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体现中国人民对英法侵略的反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也是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的表现,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排除B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排除C项;本题主旨“民族意识的觉醒”,而“晚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2.1904年以后,在收回粤汉铁路修筑权和集股商办的过程中,广东商民“筹集路股,众情踊跃”,湖南下层民众也“莫不争先入股”,湖北则“人人咸抱一路存鄂存、路亡鄂亡之心,所以一时认股如风发潮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 B.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奖励实业政策的实施 D.革命思想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以后(中国)。根据材料“筹集路股,众情踊跃”“莫不争先入股”“人人咸抱一路存鄂存、路亡鄂亡之心,所以一时认股如风发潮涌。”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通过积极筹集路股的方式挽回利权,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为瓜分中国实属下策,故转变了侵华策略,从瓜分中国到以华治华,排除A项;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未讨论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清政府,无法得出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23.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 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2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后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并未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关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礼法并施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提出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三中“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三纲;根据材料四中“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五常。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6.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材料一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上奏(1864年)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二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光绪诏令(1898年6月-7月)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清政府诏书(1905年9月2日)材料三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答案】(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相似之处: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西学相关内容。(2)废八股改策论;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兴学校废科举。(任二)(3)科举制以公平选拔人才为取向;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政党制度中腐败现象的批判(客观与主观两个视角)(4)本小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参考观点:民族危机之下,西学东渐与救国思潮(近代文化)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止。科举制度的消亡,冲击着传统儒家文化,也促进中国近代文化的新陈代谢;科举制度中公平公正的民主因子,也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吸收。【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鸿章上奏(1864年)”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相似之处:根据材料“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可知,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西学相关内容。(2)根据材料“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可知,废八股改策论;根据材料“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可知,兴学校废科举;根据材料“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可知,从只考中国内容到兼顾世界内容。(3)根据材料“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可知,科举制以公平选拔人才为取向;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政党制度中腐败现象的批判。(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民族危机之下,西学东渐与救国思潮(近代文化)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律师执业技能》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资格笔试与面试实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非线性编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策略研究和实践研究报告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织行为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玻璃钢电缆管道施工方案
- 重庆财经学院《计算机辅助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赛道
- 高二上学期日语阅读四篇自测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赛道 (第二稿)
- 蓄电池的分类介绍课件
- 人体身体成分健康分析报告
- 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与应用探索
- 手术室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与应急演练
- 《军事理论》课程标准
- 印刷品类售后服务方案
- 高标准农田施工工期承诺及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