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将刑罚条文涛于鼎上公布了刑书,对这惊动朝野之举,在洞悉世事变迁、原本与子产非常友好的晋国权向看来,无异于末世来临,引起了他的极大不安与愤怒,于是……专门去信于以激烈反对。叔向这种态度的原因是A.刑书与礼制冲突 B.刑书损害了地主阶级利益C.刑书超越了时代 D.刑书违背了法家政治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看来,无异于末世来临”可知,春秋晋国贵族叔向对郑国子产“铸刑书”的强烈反对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子产“铸刑书”,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利益和改革社会政治的强烈要求,与贵族维护周礼维持统治的主张冲突,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子产“铸刑书”符合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故选A。2.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中主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味着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虽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A选项符合题意;BC选项属于对地方的控制,体现的是严刑酷法,排除;D选项体现的是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3.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也不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贵”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右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 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在新疆出土的孔雀纹锦和联珠对鸭纹锦是出现在盛唐时期,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表明盛唐时期纺织技术吸收了波斯风格(外来技术),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丝织技法,不是绘画艺术,排除B项;材料内容述及的是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纺织技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不属于民族文化传承,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中西审美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5.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1733至755756至779780至9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士族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优势,士族出身的人数仍然远远高于寒族出身的人数,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登科情况与“考试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数百人“登科”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排除C项;根据材料,表格中并未对选官方式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强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意义,并非“家庭伦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理学重礼轻法C.礼制繁琐严苛D.礼制趋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材料未言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8.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 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贡回市茶”以前,西藏已经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且据材料也无法推断“贡回市茶”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明朝在“贡回市茶”以前就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D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贡回市茶”内地和藏区之间加强了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央稳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列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况评述正确的是汉代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A.形成和延续了朝贡体制 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 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汉代到清初,中国对外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的朝贡制度,故A正确;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排除;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强调和平与领土完整,故C错误;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近代外交原则是在鸦片战争后输入中国,排除D。10.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A.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C.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科举制就遭到批判和反对,到20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说明科举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科举制对选拔人才是有一定作用的,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遭到民众普遍反对”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科举制的被废除是因为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因为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11.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国会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国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初显 B.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C.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北洋内部派系纷争加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各个党派竞争的局面,反映出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排除C项;宋教仁不属于北洋内部派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传统中国的政权竞争多是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进行的,而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这说明()A.传统政权竞争只存在暴力方式 B.议会制度丰富了近代政治文化C.非暴力成为近代政治发展主流 D.议会成为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可知,民国初年实行的议会共和制,给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平台,丰富了近代政治文化,B项正确;材料说明传统中国多是以暴力方式进行,但不是只存在暴力方式,排除A项;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非暴力并不是主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议会共和制为和平的政治权力角逐提供条件,并非强调议会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13.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可知,辛亥革命以后民众的参政热情高涨,而且民权意识明显发展,能够体现出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改良和革命的斗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阀割据,得不出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14.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就选举资格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6周岁(后改为18周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在当时旨在()A.团结凝聚抗战力量 B.缓和国共关系C.进行民主启蒙教育 D.宣传党的主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资格规定旨在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A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资格规定主要针对边区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并非国民党,排除B项;“进行民主启蒙教育”此表述并非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宣传党的主张”此表述并非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6.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举措()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度探索 B.调整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C.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 D.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能够保证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民主选举,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日,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制度探索,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并未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的政策,两者并不冲突,排除B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抗日,并非是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时间主张文献1927年3月一切权力归农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0年1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论》195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B.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保证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日本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因此主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宪法主张实行人民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材料体现了“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A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构建,也涉及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制度构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运动,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为口号。这里的主权就是指国家主权,是被日本占领的山东半岛的领土主权,国贼就是把山东半岛出卖的卖国贼,这里指北洋政府,这个口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表示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正确答案为D;ABC不具有使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爱国精神,排除。19.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 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使律典中的条文合乎儒家的经义,律学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表明汉代法律发展呈现儒家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律学,不能得出法律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律学成为经学分支”,而非“法家成为儒学分支”,排除C项。故选D项。20.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民法典》都体现的是对民众权力的肯定,因此三者的法律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A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排除。故选D。21.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 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 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答案】C【解析】体现的是16世纪以来教会和政府对金融商业的肯定,这种做法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权威,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22.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C.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18世纪启蒙思想家贝卡里亚提出的社会不能取消对嫌疑人的保护的观点,不是资产阶级维护“私有财产”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贝卡里亚的观点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强调法治,反对专制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法律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契约思想和原则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23.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答案】A【解析】近代英国,由于文官不与内阁共进退,不受执政党更换影响,只负责执行政府政策,承担日常工作,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A项正确;文官与内阁、政党政治脱钩并不能“杜绝”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B项错误;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与“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文官)无关”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D项错误。24.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只有45天。有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儿子已经见证了4位财政大臣、2位首相……他才4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这是因为()A.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B.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终身任职C.英国确立共和政体,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是因为”,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的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所以首相换了,但政府仍然能正常运行,同时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文官的选拔和任期,排除A项;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B项史实错误,排除B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4分,26题14分,26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材料二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2)历史学界关于金印的真伪存在质疑,如果继续研究还可以运用哪些史料加以补充?【答案】(1)史料价值: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材料二为二手史料。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史料: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根据材料“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可知,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二为二手史料;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而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根据材料“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可知,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材料中的史料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根据材料“金印及印文”及“《后汉书·东夷列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史料研究的“孤证不立”原则,还可以从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等方面寻找史料进行补充。26.【文官制度与人才选拔】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答案】(1)背景: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任意三点)(2)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关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据材料“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可知,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据材料“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据材料“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据所学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此外,英国两党制下,政党更替对政府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中国。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据材料“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不管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还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都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据材料“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可知,不管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还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都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据所学可知,近代英国有专门考试机构、国民政府有考试院负责官员选拔。27.历代对王安石变法存在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变法“轻用已私纷更法令,不能兴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将、始有富国强兵、窥伺边隅之计,弃诚而怀诈,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下诬君父,上欺祖宗,三纲废坏。神化之道泯然将灭,纲纪文章扫地尽废。”清代末年梁启超认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其变法是“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20世纪30、40年代诸多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谷城提出变法动因:“一曰外部的压迫,二曰内部的贫弱”。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据何文国《王安石历史评价面面观》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作出解释。【答案】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不同时代的人物对其褒贬不一,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受时代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义轻利,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纲常,借以标榜理学的正统地位。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由此可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等因素影响着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历史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辩证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南宋、清末、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可以得出论题: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不同时代的人物对其褒贬不一,他们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观点受时代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然后结合南宋理学、清末维新变法、抗日战争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如朱熹等人作为南宋理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轻教化、重义轻利,对其进行批评,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伦理纲常,借以标榜理学的正统地位。梁启超作为清末改革家,以近代西方现代化来解读王安石变法,对其高度肯定,反映了他们对救亡图存的急切期盼,但也存在过誉失实之词。抗日战争时期,周谷城等史学家在日本侵略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从变法原因、军备、官制改革等角度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为挽救民族危亡提供借鉴。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等因素影响着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历史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辩证的原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宪法/宪法性文件内容节选确立/实践的政治制度清末政府《钦定宪法大纲》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预备立宪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议会共和制北洋政府《中华民国约法》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大总统制定官制、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方面无须征得国会同意。政党内阁制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纲领》一、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政体制《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一、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五、人民对各级政权有检查、告发及随时建议之权,每届选举时则为大检查。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清楚)【答案】示例1

主题:北洋政府“宪政”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欺骗性。论述:1914年,袁世凯为了独裁,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扩大总统实权,为复辟帝制披上合法外衣。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便颁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宣称要“训练人民行使各项权利,实行地方自治,以向宪政过渡”,但实质是由国民党掌握国家大权即以党治国、一党专政。抗战期间,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不断强化,和各民主党派开展了一系列民主运动,要求国民党施行宪政。总之,北洋政府和国民党都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反而以欺骗手段体现出走向独裁专制的特征。示例2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新发展。论述:1949年9月,新政协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共同纲领》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国情,维护了人民民主权利,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1953年,基于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新中国开始着手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制宪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总之.“五四宪法”的通过与实施,推进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完善,也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发展本质来看,可拟定论点为北洋政府“宪政”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欺骗性。关于阐释可从袁世凯进行独裁的表现、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及抗日战争时期强化独裁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发展来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新发展。关于阐释可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及政治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福建省三明北附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将刑罚条文涛于鼎上公布了刑书,对这惊动朝野之举,在洞悉世事变迁、原本与子产非常友好的晋国权向看来,无异于末世来临,引起了他的极大不安与愤怒,于是……专门去信于以激烈反对。叔向这种态度的原因是A.刑书与礼制冲突 B.刑书损害了地主阶级利益C.刑书超越了时代 D.刑书违背了法家政治理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看来,无异于末世来临”可知,春秋晋国贵族叔向对郑国子产“铸刑书”的强烈反对态度。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子产“铸刑书”,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利益和改革社会政治的强烈要求,与贵族维护周礼维持统治的主张冲突,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子产“铸刑书”符合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故选A。2.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中主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味着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虽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A选项符合题意;BC选项属于对地方的控制,体现的是严刑酷法,排除;D选项体现的是沉重的赋税制度,排除。3.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也不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下面是新疆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贵”字孔雀纹锦(左图)、92号墓出土的联珠对鸭纹锦(右图)。两者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种新织法、新花纹的斜纹纬锦在盛唐时期,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风行一时的新产品。这反映出当时()A.文明交流利于纺织技术的创新 B.绘画艺术走向成熟C.政治稳定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在新疆出土的孔雀纹锦和联珠对鸭纹锦是出现在盛唐时期,都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斜纹纬锦,这表明盛唐时期纺织技术吸收了波斯风格(外来技术),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丝织技法,不是绘画艺术,排除B项;材料内容述及的是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纺织技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范畴,不属于民族文化传承,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中西审美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5.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1733至755756至779780至9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士族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优势,士族出身的人数仍然远远高于寒族出身的人数,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登科情况与“考试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数百人“登科”不能说明社会阶层分化“严重”,排除C项;根据材料,表格中并未对选官方式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强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意义,并非“家庭伦理”,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B.理学重礼轻法C.礼制繁琐严苛D.礼制趋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材料未言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8.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 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贡回市茶”以前,西藏已经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且据材料也无法推断“贡回市茶”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明朝在“贡回市茶”以前就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D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贡回市茶”内地和藏区之间加强了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央稳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列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和外交情况评述正确的是汉代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A.形成和延续了朝贡体制 B.外交机构精简行政职能C.不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 D.输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从汉代到清初,中国对外册封赏赐,藩属国向中央王朝称臣纳贡的朝贡制度,故A正确;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体现,排除;古代中国的朝贡体制强调和平与领土完整,故C错误;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近代外交原则是在鸦片战争后输入中国,排除D。10.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A.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 B.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C.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科举制就遭到批判和反对,到20世纪初科举制最终被废除说明科举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科举制对选拔人才是有一定作用的,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遭到民众普遍反对”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科举制的被废除是因为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因为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11.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国会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国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初显 B.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C.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北洋内部派系纷争加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各个党派竞争的局面,反映出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排除C项;宋教仁不属于北洋内部派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传统中国的政权竞争多是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进行的,而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这说明()A.传统政权竞争只存在暴力方式 B.议会制度丰富了近代政治文化C.非暴力成为近代政治发展主流 D.议会成为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可知,民国初年实行的议会共和制,给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平台,丰富了近代政治文化,B项正确;材料说明传统中国多是以暴力方式进行,但不是只存在暴力方式,排除A项;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非暴力并不是主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议会共和制为和平的政治权力角逐提供条件,并非强调议会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13.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 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 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可知,辛亥革命以后民众的参政热情高涨,而且民权意识明显发展,能够体现出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改良和革命的斗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军阀割据,得不出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14.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故选D项。15.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就选举资格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16周岁(后改为18周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在当时旨在()A.团结凝聚抗战力量 B.缓和国共关系C.进行民主启蒙教育 D.宣传党的主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资格规定旨在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A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选举资格规定主要针对边区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并非国民党,排除B项;“进行民主启蒙教育”此表述并非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宣传党的主张”此表述并非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6.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举措()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度探索 B.调整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C.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 D.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方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能够保证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民主选举,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抗日,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制度探索,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并未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争的政策,两者并不冲突,排除B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原则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抗日,并非是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时间主张文献1927年3月一切权力归农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0年1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论》195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B.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保证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日本是中华民族的敌人,因此主张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宪法主张实行人民民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材料体现了“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A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制度构建,也涉及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制度构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答案】D【解析】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运动,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为口号。这里的主权就是指国家主权,是被日本占领的山东半岛的领土主权,国贼就是把山东半岛出卖的卖国贼,这里指北洋政府,这个口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表示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正确答案为D;ABC不具有使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爱国精神,排除。19.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 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使律典中的条文合乎儒家的经义,律学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表明汉代法律发展呈现儒家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律学,不能得出法律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律学成为经学分支”,而非“法家成为儒学分支”,排除C项。故选D项。20.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民法典》都体现的是对民众权力的肯定,因此三者的法律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A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排除。故选D。21.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 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 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答案】C【解析】体现的是16世纪以来教会和政府对金融商业的肯定,这种做法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权威,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22.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C.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18世纪启蒙思想家贝卡里亚提出的社会不能取消对嫌疑人的保护的观点,不是资产阶级维护“私有财产”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贝卡里亚的观点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强调法治,反对专制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法律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契约思想和原则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23.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A.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C.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答案】A【解析】近代英国,由于文官不与内阁共进退,不受执政党更换影响,只负责执行政府政策,承担日常工作,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A项正确;文官与内阁、政党政治脱钩并不能“杜绝”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B项错误;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与“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文官)无关”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D项错误。24.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只有45天。有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儿子已经见证了4位财政大臣、2位首相……他才4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这是因为()A.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B.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终身任职C.英国确立共和政体,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是因为”,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的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所以首相换了,但政府仍然能正常运行,同时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文官的选拔和任期,排除A项;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B项史实错误,排除B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4分,26题14分,26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材料二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2)历史学界关于金印的真伪存在质疑,如果继续研究还可以运用哪些史料加以补充?【答案】(1)史料价值: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材料二为二手史料。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史料: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根据材料“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可知,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二为二手史料;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而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根据材料“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可知,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材料中的史料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根据材料“金印及印文”及“《后汉书·东夷列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史料研究的“孤证不立”原则,还可以从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等方面寻找史料进行补充。26.【文官制度与人才选拔】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答案】(1)背景: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任意三点)(2)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关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据材料“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可知,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据材料“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专业化,”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据材料“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据所学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此外,英国两党制下,政党更替对政府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英国、中国。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