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选择题:下列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5小题共70分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2.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在多个地区,呈现出广泛分布的特点,可谓星罗棋布,D项正确;图中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没有直接体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信息,排除A项;图中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也没有明显迹象表明部落之间战争频繁,排除B项;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特色,但不能得出各地发展彼此隔绝的结论,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与互动,排除C项。故选D项。3.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等信息可知,不同身份的人可以建立的祖先宗庙数量不同,并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其排列的次序也不同,说明强调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视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的现象,没有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庙制,体现了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没有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法制,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选项错误。4.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A.田地买卖自由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 D.铁犁牛耕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7.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8.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各学派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答案】A【解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图中对应的是②④③①⑥⑤,只有A项符合。故选A。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大兴土木、统一道路,导致政策性的人口流动极为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碣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反映了当时()A.统一王朝的建立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C.行政区划的变革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对匈奴作战、统一道路等,反映出秦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且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建设等,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建立之后的措施,不是统一王朝的建立,排除A项;“行政区划的变革”强调的是郡县制的创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秦王朝能够组织起大量的人力正是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休养生息的需要 B.契合德法并用的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代初期,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的郡守,县令用汉朝的法律进行管理,而关东那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说明当时()A.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 B.推行分封制稳定社会秩序C.地方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 D.郡国并行制适应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汉代初期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用汉朝法律管理,关东诸侯王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且能“从俗而治”,这适应了当时关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稳定汉初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仅从材料子信息不能得出实施郡县制是必然选择,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分封制的普遍推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且汉初分封制带来了地方割据等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情况,而非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20.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自武昌起兵。晋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晋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坏“共天下”之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A.地方豪强的专横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外戚专权的形成 D.士族势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王敦作为东晋权臣,能够以“清君侧”为由起兵,表明其有能力挑战中央政权,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士族势力的强大,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士族权臣的行为,而非地方豪强专横,排除A项;社会矛盾激化并非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外戚专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1.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22.《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主,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史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鲜卑族()A.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B.封建化改革成效显著C.遵守儒家的伦理纲常 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官方史书记载认为鲜卑贵族拓跋氏祖先是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与华夏各族是同源共祖,说明北魏统治者已有认同华夏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魏由游牧到农耕、学习中原封建政权政治制度等封建化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北魏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华夏族,与儒家伦理纲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的华夏认同理念,没有涉及君主权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A项。23.西晋初年,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如图所示)。当时,马隆奉旨去西北平叛,他将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短短时间就募得3500人。这反映了当时的射箭活动()A.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B.源于魏晋时期的战乱频繁C.承载多重社会功能 D.成为世家大族的社交礼仪【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射箭活动在当时既有军事功能,也有礼仪和文化功能,C项正确;艺术创作与士兵选拔无关,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射箭活动承载多重社会功能,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贵族社交与士兵选拔无关,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24.据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据此可知,隋朝()A.经济管理体系健全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众生活保障充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如此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隋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B项正确;仅根据多处粮仓的粮食储备情况,不能得出隋朝经济管理体系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虽然隋朝有大量粮食储备,但属于官方储备,不能就此说明民众生活保障充足,排除D项。故选B项。25.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胡汉民族经过长期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呈现大唐盛世气象,B项正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体现的是中原文明吸收了游牧文明优点,而不是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排除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旨在说明中原文明吸收游牧文明的优点,促进自身发展,没有指出儒学正统地位是否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26.开元以来,逐渐出现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换将领的现象。后来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这一状况的出现()A.提高了武将的忠诚度 B.缓解了统治危机C.有利于边疆地区稳定 D.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开元以来边将久任,节度使兼统数州且州刺史尽属之,这使得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地方权力的膨胀必然会削弱中央集权,D项正确;边将久任且拥有的权力过大,不一定能提高武将的忠诚度,反而可能会使他们滋生野心,排除A项;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从而加剧统治危机,排除B项;虽然在一定时期节度使可能对边疆地区稳定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国家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27.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致使庶族寒人无法获得高官位,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品评无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未体现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28.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故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这一变化反映了()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乡村文化教育普及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题干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平民通过科举取士,参加到统治阶层中,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与户籍管理无关,而且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不是松弛,而是历朝历代都很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而“乡村文化教育普及”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9.唐朝载初元年,武则天亲策贡士,殿试自此开始,以后历代沿袭。殿试以一种制度形态昭显“君师合一”,由帝王亲任主考官,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殿试的设置()A.扩大了科举选官用人的范围 B.避免了取士的主观随意性C.有助于防范官僚结党营私 D.提升了科举出身的官僚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将录取最高一级知识官僚的命题权、评判权收归皇帝,这有助于减少官僚在科举选拔中的干预和操纵,从而防范官僚结党营私,C项正确;殿试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作用是皇帝亲自参与并决定最高级别知识官僚的录取,而非扩大选官的范围,排除A项;虽然皇帝亲自参与殿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性,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殿试提升了科举出身的官僚地位,而是强调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30.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门下省给事中对皇帝的官吏任命进行了驳回,皇帝借助宰相通过此任命,这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运行的特征,C项正确;门下省的封驳未被采纳,并不能表明三省体制在当时走向崩溃,排除A项;门下省的封驳职能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失灵,三省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31.据《册府元龟》记载:唐玄宗时虽下令“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但效果甚微。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A.生产关系亟需变革 B.均田制已完全瓦解C.政府监管政策宽松 D.中央权威急剧下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严重,原有的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关系存在变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唐玄宗时期,不得违法买卖口分田、永业田的禁令收效甚微,反映出当时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不能说“均田制已完全瓦解”。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颁布,意味着均田制正式瓦解,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的这一禁令收效甚微,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土地制度、政治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并不代表“政府监管政策宽松”,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问题日益加剧,中央权威急剧下降,排除D项。故选A项。3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A.唐朝赋税数额的增加 B.土地兼并将更加盛行C.中央集权的程度降低 D.国家的执政能力变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允许纳绢或布代役,后期通过两税法,将古代中国的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转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以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加剧了土地兼并,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征税标准的变化,未提及赋税数额,排除A项;两税法的实施适应了当时均田制破坏、户籍散乱的情况,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不会带来中央集权与国家行政能力的降低或变弱,排除C项、D项。故选B项。33.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A.附会融入中国社会 B.深刻影响儒家思想C.推动孝道文化发展 D.推崇消极避世教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及所学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教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对佛教文化的影响,未涉及孝道文化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消极避世的教义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4.下图为唐晋昌郡太守乐庭环夫妇礼佛图。图中描绘了太守夫妇携其子女和侍从前往礼佛的场景。与前代礼佛图中身躯微小的人物不同,该图中的人物非常高大,女性衣着华丽,丰腴健美;男性则身着公服,身材修长。该画作的创作反映了()A.绘画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B.三教合一局面逐渐形成C.市民文化日益得到发展 D.儒学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与前代礼佛图中身躯微小的人物不同,该图中的人物非常高大,女性衣着华丽,丰腴健美;男性则身着公服,身材修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儒佛道三教并行,唐朝礼佛的盛行反映了儒学地位受到挑战,D项正确;绘画发展的世俗化倾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三教合一局面逐渐形成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B项;市民文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35.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唐朝两次派出使团前往朝鲜传播道教。据说使团由道士组成,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中国来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据此可知()A.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C.道教在唐朝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据题干可知,唐朝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派出使团传播道教,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来中国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这体现了唐朝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说明了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唐朝向朝鲜传播道教,但不能得出唐朝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比较道教和佛教在唐朝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唐朝向朝鲜传播道教,还允许高句丽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道教,但未体现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汉文帝时)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答案】(1)特征:分封对象多样;分封范围广;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等级性;诸侯在其封国拥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答出三点即可)(2)进步之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特征,据材料“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可知,分封制下分封对象多样,既有古代帝王后代、功臣又有同姓王族;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分封最多的诸侯是同姓王族,王族与诸侯之间有血缘关系,说明分封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人事任免权、财权、军权,如同独立王国,同时诸侯还有向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等义务;此外分封制还有分封范围广、具有等级性等特点。【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朝、西周时期中国。关于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据材料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可知,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之一是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据所学可知,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皇帝任命,政府有一套严格的官员选拔考核机制,过去分封制下,依据血缘贵族可承袭官位,因此郡县制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各诸侯国之间互设关卡,相对封闭,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3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解析】(1)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作用: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选择题:下列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5小题共70分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2.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在多个地区,呈现出广泛分布的特点,可谓星罗棋布,D项正确;图中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并没有直接体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信息,排除A项;图中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也没有明显迹象表明部落之间战争频繁,排除B项;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特色,但不能得出各地发展彼此隔绝的结论,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与互动,排除C项。故选D项。3.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等信息可知,不同身份的人可以建立的祖先宗庙数量不同,并且根据等级的不同其排列的次序也不同,说明强调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视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的现象,没有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庙制,体现了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没有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法制,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选项错误。4.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公羊传》中记载,西周时期将土地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即“肥沃不能独乐,稻不得独苦,故三年换主(土)易居。”西周土地能够“三年换主易居”得益于()A.田地买卖自由 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国有制度 D.铁犁牛耕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三年换主(土)易居”指的是劳动者轮流耕种不同的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还没有确立,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国有,C项正确;西周时期不准土地买卖与转让,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7.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8.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各学派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答案】A【解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图中对应的是②④③①⑥⑤,只有A项符合。故选A。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大兴土木、统一道路,导致政策性的人口流动极为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碣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反映了当时()A.统一王朝的建立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C.行政区划的变革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对匈奴作战、统一道路等,反映出秦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且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建设等,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建立之后的措施,不是统一王朝的建立,排除A项;“行政区划的变革”强调的是郡县制的创立,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秦王朝能够组织起大量的人力正是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休养生息的需要 B.契合德法并用的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代初期,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的郡守,县令用汉朝的法律进行管理,而关东那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诸侯王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这说明当时()A.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 B.推行分封制稳定社会秩序C.地方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 D.郡国并行制适应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汉代初期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以关中为主的直辖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用汉朝法律管理,关东诸侯王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且能“从俗而治”,这适应了当时关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稳定汉初的统治秩序,D项正确;仅从材料子信息不能得出实施郡县制是必然选择,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分封制的普遍推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且汉初分封制带来了地方割据等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情况,而非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16.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身边,以减弱宰相和外朝官员对政权的影响,从孟康对中朝的解释可以看出,中朝的组成成员多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和近臣,其权力逐步扩大,主要是为巩固皇权服务的,因此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汉朝没有终结宰相制度,明朝时期终结,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皇权与相权,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皇权,并没有加速西汉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户口数(万)人口数(万)东汉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晋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20.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自武昌起兵。晋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晋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坏“共天下”之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A.地方豪强的专横 B.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外戚专权的形成 D.士族势力的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王敦作为东晋权臣,能够以“清君侧”为由起兵,表明其有能力挑战中央政权,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士族势力的强大,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士族权臣的行为,而非地方豪强专横,排除A项;社会矛盾激化并非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外戚专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1.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22.《魏书·序纪》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主,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史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鲜卑族()A.产生了华夏认同理念 B.封建化改革成效显著C.遵守儒家的伦理纲常 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官方史书记载认为鲜卑贵族拓跋氏祖先是出自黄帝少子昌意,与华夏各族是同源共祖,说明北魏统治者已有认同华夏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魏由游牧到农耕、学习中原封建政权政治制度等封建化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北魏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华夏族,与儒家伦理纲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的华夏认同理念,没有涉及君主权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A项。23.西晋初年,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如图所示)。当时,马隆奉旨去西北平叛,他将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短短时间就募得3500人。这反映了当时的射箭活动()A.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B.源于魏晋时期的战乱频繁C.承载多重社会功能 D.成为世家大族的社交礼仪【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募兵标准定为‘须引弓四钧,挽弩九石’”、“士族墓葬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有大量人们使用弓箭的画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射箭活动在当时既有军事功能,也有礼仪和文化功能,C项正确;艺术创作与士兵选拔无关,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射箭活动承载多重社会功能,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贵族社交与士兵选拔无关,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24.据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据此可知,隋朝()A.经济管理体系健全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D.民众生活保障充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等多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如此丰富的粮食储备反映出隋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B项正确;仅根据多处粮仓的粮食储备情况,不能得出隋朝经济管理体系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虽然隋朝有大量粮食储备,但属于官方储备,不能就此说明民众生活保障充足,排除D项。故选B项。25.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 B.胡汉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气象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胡汉民族经过长期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呈现大唐盛世气象,B项正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体现的是中原文明吸收了游牧文明优点,而不是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排除A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旨在说明中原文明吸收游牧文明的优点,促进自身发展,没有指出儒学正统地位是否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26.开元以来,逐渐出现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换将领的现象。后来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这一状况的出现()A.提高了武将的忠诚度 B.缓解了统治危机C.有利于边疆地区稳定 D.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开元以来边将久任,节度使兼统数州且州刺史尽属之,这使得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地方权力的膨胀必然会削弱中央集权,D项正确;边将久任且拥有的权力过大,不一定能提高武将的忠诚度,反而可能会使他们滋生野心,排除A项;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从而加剧统治危机,排除B项;虽然在一定时期节度使可能对边疆地区稳定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国家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27.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致使庶族寒人无法获得高官位,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品评无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未体现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28.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故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这一变化反映了()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乡村文化教育普及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题干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平民通过科举取士,参加到统治阶层中,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与户籍管理无关,而且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不是松弛,而是历朝历代都很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轻质砖隔墙工程进度控制的合同
- 综合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 滑雪课程设计开题报告
- 脱水蔬菜的工厂课程设计
- 素描速写课程设计
- 鲜花行业员工福利策略
- 社交平台客服工作总结
- 传媒行业前台工作总结
- 食品行业生产过程安全控制
- 酒店服务员的服务技巧
- DB15T+3199-2023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质量声波层析成像法检测规程
- 耳鸣耳聋-疾病研究白皮书
- 危化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审查要点
- 信息学奥赛培训课件 第4课 c++基础语法for循环结构(第一课时)
-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 国学故事-《孟母三迁》课件
- 艺术导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办法
- 专升本英语写作专题讲解课件
- 平安保险授权委托书
- 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