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部分名校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距今约5000年的某文化遗址示意图。该遗址属于()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玉器作坊”,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处于“杭州、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可知文化遗址为处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B项正确;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的典型文化之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A项;龙山文化处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器物是黑陶,排除C项;红山文化分布在北方辽河上游,排除D项。故选B项。2.匈奴单于以下有大官左、右屠耆王,屠耆为汉语“贤人”的意思,所以汉朝有时简称其为左、右贤王。后来,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书信中,也用右贤王。匈奴语中借用了汉语词汇,这可用于说明()A.天下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少数民族归顺汉中央统治C.尊崇儒术政策效果明显 D.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附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屠耆为汉语‘贤人’的意思”、“匈奴语中借用了汉语词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等少数民族也认同中华文化,体现了华夏文明强大的吸引力,让少数民族产生了认同观念,排除D项;天下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不是材料描述的主旨,且“深入人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少数民族归顺汉中央统治史实错误,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境成为汉族的威胁,排除B项;尊崇儒术政策是在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建议,时间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如表为821—845年唐朝户口统计情况(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时间户数长庆元年(821年)2375805宝历年间(825—827年)3978982大和年间(827—836年)4357575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A.均田制的推行 B.土地兼并的加重 C.两税法的实施 D.租庸调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821—845年已是唐朝中后期,这一时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这有利于人口户数的增加,C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户数变化无关,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加剧并不会带来户数的增长,排除B项;租庸调制已在唐朝实行两税法之后被废止,排除D项。故选C项。4.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当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措施()A.旨在改善商人经商环境 B.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重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D.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范围是北宋时期。市易法通过收购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做法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体现了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B项正确;市易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商人解决滞销货物的问题,但其主要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改善商人经商环境,排除A项;市易法并非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部分,而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调节市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市易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但其主要目的并非解决国家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5.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这些疆域图的绘制()A.推动了统治者开疆拓土 B.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C.反映了疆土意识的增强 D.促进了中国版图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可知,清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疆域图的绘制,并且明确标示国家的疆域范围,以此来强化国家的版图意识,C项正确;疆域图的绘制,并不是拓展疆土范围,排除A项;仅从疆域图的绘制,无法得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B项;现有中国版图的形成促进了疆域图的绘制,选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大量人口迁徙示意图。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 B.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C.列强侵略的加剧 D.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60—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大量人口迁徙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受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入侵的影响,人口大量的向东太湖区和附近的丘陵区进行迁徙,可见这是受到了受政治局势的变动影响,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排除A项;近代工业并没有分布在东太湖地区和附近的丘陵区,排除B项;列强侵略的加剧也属于政治局势变动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7.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对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光绪帝的做法()A.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B.加强了支持变法的政治力量C.加剧了守旧势力反击 D.削弱了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可知,光绪帝的做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加剧了守旧势力的反击,C项正确;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光绪帝的做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1901年7月,梁启超在《灭国新法论》一文中借助埃及、波兰、印度、布尔、菲律宾等国的具体史实指出:“昔之灭国者如虎狼,今之灭国者如狐狸:或以通商灭之,或以放债灭之,或以代练兵灭之,或以设顾问灭之,或以通道路灭之,或以煽党争灭之,或以平内乱灭之,或以助革命灭之。”这一认识意在()A.推动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机 B.阐明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C.揭示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强调中国周边环境的险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昔之灭国者如虎狼,今之灭国者如狐狸:或以通商灭之,或以放债灭之,或以代练兵灭之,或以设顾问灭之,或以通道路灭之,或以煽党争灭之,或以平内乱灭之,或以助革命灭之。”可知,梁启超认为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已多种多样,无孔不入,所以中国更要在此时机进行变革,以此来挽救民族危机,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阐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涉及列强侵略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涉及前后的转变,排除C项;埃及、波兰并不是中国周边,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分布图。该时期()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C.进行了敌后战场抗战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由此判断这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革命道路,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A项;敌后战场抗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为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政府预算行业投资额及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状况。这一状况()行业投资额(万元)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电力507305.042.6煤炭7390806.2石油185110.815.5有色金属79083.96.6钢铁96004.481A.有利于国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B.重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C.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D.消除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可知各个行业所占比重有明显不同,所以可以看出资源投资的侧重不同,有利于实现国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A项正确;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抗战时期并没有改变工业结构,“改变了”说法存在史实性错误,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1949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周恩来的电报中对与缅甸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作出指示:“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断绝外交关系……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这一指示体现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断绝外交关系……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符合这一定义,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宪法表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1982年(中国)。据题干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1982年宪法规定“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说明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鼓励、保护个体经济发展,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主旨信息是在讲对个体经济的,无法体现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排除A项;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材料中时间只到1982年,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2018年中国举行的多场重大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名称主旨演讲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A.坚持结盟外交 B.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关系C.彰显大国担当 D.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会共同体》《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C项正确;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等,表明中国推进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排除A项;“新型睦邻友好关系”针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材料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14.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A.民众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B.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C.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促进了全球性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可知,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加索、阿富汗、埃及、印度等地区有贸易往来,这说明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民众的物质生活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只是交代了两河流域与一些地区的贸易联系,并不是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在古代雅典,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柏拉图认为演说术就是“用你的语言去说服公民法庭的法官、议事会的议员、公民大会的民众或其他任何公民团体”。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依赖于演说术的兴盛 B.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C.得益于哲学家的推动 D.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演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即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D项正确;演说术的兴盛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依赖于”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民众广泛参与说法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哲学家的贡献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6.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即位后作出承诺:国王之封臣被罚没土地时,不必上交全部动产,但反叛者不在此例;免去骑士的领地所有的税收、杂役,以保证其能有效地装备服役等。这些承诺意在()A.增加贵族权益 B.提高国防力量 C.促进经济发展 D.巩固国王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臣被罚时,不必上交全部动产,但反叛者不在此例;免去骑士的领地所有的税收、杂役,以保证其能有效地装备服役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封臣与骑士对国王的拥护,从而增强国王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并不利于增加贵族权益,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国防力量,而是为了巩固国王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政治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至乾隆时期湘鄂赣地区政府采买和调拨粮食情况(单位:石)时间输出地输入地数量1723年湖广、江西京师米、谷数十万1724年湖广、江西浙江米16万1731年湖广、江西山东来30万1736年湖广贵州米14万1738年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米30万湖广、江西福建谷30万——摘编自《清实录》材料二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摘编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材料三如图为明清时期移民示意图。——摘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的“重大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答案】(1)“重大变化”:湖广、江西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中心;苏湖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江南地区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沉重的赋税造成农业人口的流失;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粮食需求;周边地区人口向湖广地区大量迁移,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导致了粮食中心的转移。(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重大变化”:根据粮食输出地的数量看湖广、江西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中心;根据粮食输入地的数量变化看苏湖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以及材料三“明清时期移民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江南地区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沉重的赋税造成农业人口的流失;以及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粮食需求;粮食生产格局转向湖广地区,也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向湖广地区大量迁移,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导致了粮食中心的转移。18.近代中国国歌的出现反映政治局势的变动,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歌词介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巩金瓯》是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的。这是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众议院议员汪荣宝送国歌函》(1913年5月刊)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选自《尚书》)为正式国歌,并于1921年7月1日正式实行。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三首正式国歌,但受到多数国人的批判结合材料,以“国歌·烙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国歌·烙印清末民初,每一首国歌都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国歌《巩金瓯》一方面反映了在清末新政背景下,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列强不断侵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下清政府祈求盛世,统治长久的愿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征集的国歌表达社会巨变下国民的心声,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人对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充满期待。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为正式国歌,但其立足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歌词出自古籍,难以理解,遭到时人的批判。这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而更换。国歌的变化展现出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以及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可拟定主题为国歌·烙印清末民初,每一首国歌都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阐述可围绕着国歌《巩金瓯》一方面反映了在清末新政背景下,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列强不断侵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下清政府祈求盛世,统治长久的愿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征集的国歌表达社会巨变下国民的心声,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人对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充满期待。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为正式国歌,但其立足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歌词出自古籍,难以理解,遭到时人的批判。这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在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而更换。国歌的变化展现出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以及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派出工作队,凭借外派党员的行政式领导机制,对乡村进行整合。1950年12月—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1956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等经验。——摘编自董帅兵《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治理的历史背景。【答案】(1)特点: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重视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逐步建立乡镇政权,形成制度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背景: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党对民主革命时期工作经验的借鉴;新中国面临巩固人民政权的艰巨任务;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派出工作队,凭借外派党员的行政式领导机制,对乡村进行整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1956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等经验”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重视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逐步建立乡镇政权,形成制度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1950年12月—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党对民主革命时期工作经验的借鉴;新中国面临巩固人民政权的艰巨任务;根据材料“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1956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等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庄园经济成为西欧的显著特色。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以后推行封建制度,受封土地的军人成为封建领主,在定居的地方建立庄园。那些依附于封建领主的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传统的奴隶地位上升,逐渐形成了新的农奴阶层。农奴被固定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并为其提供劳动,人身和财产都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农奴在耕种自己的土地之外还要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庄园除了生产足够自身消费的粮食,还有各种满足其他需要的小作坊,如磨坊、纺织房、铁工厂、木工厂、修补武器的工坊等。——摘编自成学江、刘芳等《跨越千年的西欧中世纪(二):衰退·复苏·萌新——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材料二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当一个农奴的劳役转为货币地租时,他的地位便提高了。……汤普逊总结道:“到了1300年,农奴,其中至少有几百万人,已上升到自由人的地位;如果他们还是被称为农奴,那是一个法律的虚构。”与此同时,农奴为了能够交纳货币地租,就必须先将自己土地上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这样,农奴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而与庄园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变得疏远。——摘编自肖翠松《试析中世纪西欧庄园制瓦解的经济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和庄园经济瓦解的关系。【答案】(1)特点: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即封君封臣制度)上;以农奴劳役为主;农奴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具有自给自足性。(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2)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庄园经济瓦解是相互促进的;商品经济发展不仅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由此发展起来的货币地租促进了农奴的解放,导致庄园经济走向瓦解;在庄园经济瓦解过程中,货币地租加强了农奴和市场间的联系,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特点:根据材料“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以后推行封建制度,受封土地的军人成为封建领主,在定居的地方建立庄园”可得出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即封君封臣制度)上;根据材料“农奴被固定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并为其提供劳动,人身和财产都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可得出以农奴劳役为主;农奴受到封建领主的严格控制;根据材料“农奴在耕种自己的土地之外还要耕种领主的自营地。庄园除了生产足够自身消费的粮食,还有各种满足其他需要的小作坊,如磨坊、纺织房、铁工厂、木工厂、修补武器的工坊等”可得出以农业生产为主;具有自给自足性。【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关系:根据材料“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于是改为征收货币地租。当一个农奴的劳役转为货币地租时,他的地位便提高了”“农奴为了能够交纳货币地租,就必须先将自己土地上的收获物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这样,农奴进一步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而与庄园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变得疏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庄园经济瓦解是相互促进的;商品经济发展不仅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由此发展起来的货币地租促进了农奴的解放,导致庄园经济走向瓦解;在庄园经济瓦解过程中,货币地租加强了农奴和市场间的联系,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距今约5000年的某文化遗址示意图。该遗址属于()A.仰韶文化 B.良渚文化 C.龙山文化 D.红山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玉器作坊”,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处于“杭州、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可知文化遗址为处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B项正确;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的典型文化之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A项;龙山文化处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器物是黑陶,排除C项;红山文化分布在北方辽河上游,排除D项。故选B项。2.匈奴单于以下有大官左、右屠耆王,屠耆为汉语“贤人”的意思,所以汉朝有时简称其为左、右贤王。后来,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书信中,也用右贤王。匈奴语中借用了汉语词汇,这可用于说明()A.天下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少数民族归顺汉中央统治C.尊崇儒术政策效果明显 D.华夏文明具有强大吸附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屠耆为汉语‘贤人’的意思”、“匈奴语中借用了汉语词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等少数民族也认同中华文化,体现了华夏文明强大的吸引力,让少数民族产生了认同观念,排除D项;天下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不是材料描述的主旨,且“深入人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少数民族归顺汉中央统治史实错误,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境成为汉族的威胁,排除B项;尊崇儒术政策是在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建议,时间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3.如表为821—845年唐朝户口统计情况(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时间户数长庆元年(821年)2375805宝历年间(825—827年)3978982大和年间(827—836年)4357575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A.均田制的推行 B.土地兼并的加重 C.两税法的实施 D.租庸调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821—845年已是唐朝中后期,这一时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这有利于人口户数的增加,C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材料中户数变化无关,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加剧并不会带来户数的增长,排除B项;租庸调制已在唐朝实行两税法之后被废止,排除D项。故选C项。4.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当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措施()A.旨在改善商人经商环境 B.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C.重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D.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范围是北宋时期。市易法通过收购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一做法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体现了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B项正确;市易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商人解决滞销货物的问题,但其主要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改善商人经商环境,排除A项;市易法并非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一部分,而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调节市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市易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但其主要目的并非解决国家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5.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这些疆域图的绘制()A.推动了统治者开疆拓土 B.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C.反映了疆土意识的增强 D.促进了中国版图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继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内府舆图》和《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三幅疆域图,以地图线条标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可知,清朝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疆域图的绘制,并且明确标示国家的疆域范围,以此来强化国家的版图意识,C项正确;疆域图的绘制,并不是拓展疆土范围,排除A项;仅从疆域图的绘制,无法得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B项;现有中国版图的形成促进了疆域图的绘制,选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大量人口迁徙示意图。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 B.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C.列强侵略的加剧 D.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60—70年代中国部分地区大量人口迁徙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受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入侵的影响,人口大量的向东太湖区和附近的丘陵区进行迁徙,可见这是受到了受政治局势的变动影响,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过大的差异,排除A项;近代工业并没有分布在东太湖地区和附近的丘陵区,排除B项;列强侵略的加剧也属于政治局势变动的一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7.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对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光绪帝的做法()A.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B.加强了支持变法的政治力量C.加剧了守旧势力反击 D.削弱了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可知,光绪帝的做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加剧了守旧势力的反击,C项正确;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A项;光绪帝的做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1901年7月,梁启超在《灭国新法论》一文中借助埃及、波兰、印度、布尔、菲律宾等国的具体史实指出:“昔之灭国者如虎狼,今之灭国者如狐狸:或以通商灭之,或以放债灭之,或以代练兵灭之,或以设顾问灭之,或以通道路灭之,或以煽党争灭之,或以平内乱灭之,或以助革命灭之。”这一认识意在()A.推动社会变革挽救民族危机 B.阐明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C.揭示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强调中国周边环境的险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昔之灭国者如虎狼,今之灭国者如狐狸:或以通商灭之,或以放债灭之,或以代练兵灭之,或以设顾问灭之,或以通道路灭之,或以煽党争灭之,或以平内乱灭之,或以助革命灭之。”可知,梁启超认为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已多种多样,无孔不入,所以中国更要在此时机进行变革,以此来挽救民族危机,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阐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问题,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涉及列强侵略方式的多样化,并没有涉及前后的转变,排除C项;埃及、波兰并不是中国周边,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分布图。该时期()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C.进行了敌后战场抗战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由此判断这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革命道路,B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A项;敌后战场抗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为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政府预算行业投资额及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状况。这一状况()行业投资额(万元)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电力507305.042.6煤炭7390806.2石油185110.815.5有色金属79083.96.6钢铁96004.481A.有利于国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B.重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C.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D.消除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占政府拨款总额比重可知各个行业所占比重有明显不同,所以可以看出资源投资的侧重不同,有利于实现国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A项正确;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抗战时期并没有改变工业结构,“改变了”说法存在史实性错误,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11.1949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周恩来的电报中对与缅甸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作出指示:“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断绝外交关系……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这一指示体现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断绝外交关系……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符合这一定义,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表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部分)。这一变化反映出()宪法表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A.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 B.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C.法治建设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1982年(中国)。据题干宪法中关于个体经济的表述,1982年宪法规定“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说明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鼓励、保护个体经济发展,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主旨信息是在讲对个体经济的,无法体现立法工作重在完善法律体系,排除A项;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材料中时间只到1982年,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2018年中国举行的多场重大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名称主旨演讲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A.坚持结盟外交 B.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关系C.彰显大国担当 D.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峰会共同体》《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峰会展》《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会界经济》”可知,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C项正确;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等,表明中国推进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排除A项;“新型睦邻友好关系”针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排除B项;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材料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项。故选C项。14.从史前时期起,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A.民众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B.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C.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促进了全球性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从伊朗、高加索,甚至阿富汗进口锡,从伊朗的一些地区进口坚硬的宝石,从陶鲁斯山脉地区进口银,从埃及和印度进口金子,优良的雪松木材从东北扎格罗斯山和西北的黎巴嫩或阿马奴斯山进口”可知,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加索、阿富汗、埃及、印度等地区有贸易往来,这说明对外贸易联系较为广泛,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民众的物质生活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只是交代了两河流域与一些地区的贸易联系,并不是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在古代雅典,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柏拉图认为演说术就是“用你的语言去说服公民法庭的法官、议事会的议员、公民大会的民众或其他任何公民团体”。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依赖于演说术的兴盛 B.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参与C.得益于哲学家的推动 D.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决策往往基于政治家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政治家以及其他公民都会培养自身的演说能力,竭力掌握演说技艺”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演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即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D项正确;演说术的兴盛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依赖于”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塑造着雅典的社会风貌,民众广泛参与说法错误,雅典民主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哲学家的贡献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6.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即位后作出承诺:国王之封臣被罚没土地时,不必上交全部动产,但反叛者不在此例;免去骑士的领地所有的税收、杂役,以保证其能有效地装备服役等。这些承诺意在()A.增加贵族权益 B.提高国防力量 C.促进经济发展 D.巩固国王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臣被罚时,不必上交全部动产,但反叛者不在此例;免去骑士的领地所有的税收、杂役,以保证其能有效地装备服役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封臣与骑士对国王的拥护,从而增强国王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并不利于增加贵族权益,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国防力量,而是为了巩固国王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政治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至乾隆时期湘鄂赣地区政府采买和调拨粮食情况(单位:石)时间输出地输入地数量1723年湖广、江西京师米、谷数十万1724年湖广、江西浙江米16万1731年湖广、江西山东来30万1736年湖广贵州米14万1738年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米30万湖广、江西福建谷30万——摘编自《清实录》材料二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摘编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材料三如图为明清时期移民示意图。——摘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的“重大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粮食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答案】(1)“重大变化”:湖广、江西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中心;苏湖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江南地区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沉重的赋税造成农业人口的流失;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粮食需求;周边地区人口向湖广地区大量迁移,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导致了粮食中心的转移。(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重大变化”:根据粮食输出地的数量看湖广、江西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中心;根据粮食输入地的数量变化看苏湖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以及材料三“明清时期移民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江南地区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沉重的赋税造成农业人口的流失;以及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粮食需求;粮食生产格局转向湖广地区,也由于周边地区人口向湖广地区大量迁移,促进了湖广地区的开发,导致了粮食中心的转移。18.近代中国国歌的出现反映政治局势的变动,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歌词介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巩金瓯》是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的。这是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临时政府公报》(1912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众议院议员汪荣宝送国歌函》(1913年5月刊)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选自《尚书》)为正式国歌,并于1921年7月1日正式实行。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三首正式国歌,但受到多数国人的批判结合材料,以“国歌·烙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国歌·烙印清末民初,每一首国歌都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国歌《巩金瓯》一方面反映了在清末新政背景下,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列强不断侵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下清政府祈求盛世,统治长久的愿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征集的国歌表达社会巨变下国民的心声,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人对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充满期待。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为正式国歌,但其立足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歌词出自古籍,难以理解,遭到时人的批判。这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而更换。国歌的变化展现出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以及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可拟定主题为国歌·烙印清末民初,每一首国歌都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阐述可围绕着国歌《巩金瓯》一方面反映了在清末新政背景下,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主动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反映了在列强不断侵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的社会现实下清政府祈求盛世,统治长久的愿景。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征集的国歌表达社会巨变下国民的心声,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国人对政治民主、国家富强充满期待。1920年国务会议最终确定重新谱曲的《卿云歌》为正式国歌,但其立足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歌词出自古籍,难以理解,遭到时人的批判。这反映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在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而更换。国歌的变化展现出了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以及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派出工作队,凭借外派党员的行政式领导机制,对乡村进行整合。1950年12月—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