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的信息说明是实行官僚政治,而材料中“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说明是分封制,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世官制没有提及;B中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长期存在不符合史实。2.西汉末期,政府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诸王占奴婢最多不超过200人,列侯、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此举一出台即遭到强烈反对而被束之高阁。这反映出A.王国问题日益严重 B.豪强兼并难以遏制C.门阀世族把控政权 D.中央集权遭到挑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政府企图严格限制土地兼并的限田政策因为遭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而未能施行,反映出豪强兼并难以遏制,B项正确;早在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基本解决,A项错误;“门阀世族把控政权”是在魏晋时期,C项错误;豪强地主占田兼并严重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遭到挑战,D项错误。3.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生产力进步,社会阶层发生巨大流动,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即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ABD项,私学的兴盛、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士人的解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都包含在C项中,排除。4.先秦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主张“尽地力之教”,认为“农伤则国贫”“农事害则饥之本也”。该思想家属于()A.儒家 B.墨家 C.农家 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张“尽地力之教”,认为“农伤则国贫”“农事害则饥之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是法家的李悝,重视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李悝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吴起变法实行“明法审令,拥不急之官”;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路制。据材料判断,这些变法者的共识是()A.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 B.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秩序C.通过变法,在大国兼并战争中崛起 D.夺取地主对国家统治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明法审令,拥不急之官……”,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A项正确;变法者共识不是内部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这些变法者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对国家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6.《荀子·儒效篇》记载某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B.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C.它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B项正确;“姬姓”是西周时期的王姓,与夏商不符,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7.秦统一天下后,创建了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并推广郡县制,这种金字塔状的行政体制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据此说明了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贵族政治逐渐取代官僚政治C.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并行 D.世袭制度逐渐取代禅让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其中该制度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有一定任期,说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非并行,A项正确,排除BC项;夏朝开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A项。8.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逐渐形成战国七雄格局。战国七雄的国家中不包括A.晋国 B.齐国 C.燕国 D.韩国【答案】A【解析】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A符合题意;B、C、D涉及的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符合题意,排除。9.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澧县境内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下图为在该处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六千年。据此可知,该时期()A.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B.野生植物得到驯化C.政府重视粮食生产 D.剩余产品大量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六千年(中国)。由题干中“距今约六千年”、“水稻田”“稻粒”等关键词可知,城头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时期,人类学会了驯化野生水稻,B项正确;新石器时期,民众生活水平极低,排除A项;C项中的“政府”出现于夏朝,晚于题干中的时间“距今约六千年”,排除C项;题干中的“炭化稻粒”不一定是剩余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10.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甲骨文、玉蚕、宗法制②铁业官营、司隶校尉、五经博士③稷下学宫、郡县制、商君书.④常、灭学之祸、隶书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骨文和宗法制出现在商和西周时期;铁业官营和五经博士是在汉朝;稷下学宫和郡县制、商君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灭学之祸和隶书则是在秦朝。由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③④②,故选B,排除ACD。1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B【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直接动力”,在当时战乱频繁、诸侯争霸的环境下,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称雄天下。故选B。1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中游有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中游有仰韶文化,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D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均出现在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后,排除B、C项。故选D项。13.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应是前后相连、相续的,前者指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兴盛时期,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故选B。14.汉武帝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将各郡国均输官征收上来的租赋财物,除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结果“万物不得腾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由此可知A.国家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增加收入B.封建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击了富商大贾C.百姓赋役从此减轻而且国家财力充足D.封国存在始终威胁着汉武帝时的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可知,国家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物价,销售所得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出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用行政手段打击大商人,而是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排除B项;材料显示百姓没有增加赋税,但赋役没有减轻,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封国影响国家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5.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乡饮席位看堂上堂下之别,如图所示,根据材料可知,乡饮酒礼()A.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 B.是西周确立的政治制度C.追求人人平等的有序社会 D.反映出礼乐制度教条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流行乡饮酒礼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规定,六十岁的可以坐,五十岁的要在一边伺候,反映出乡饮酒礼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乡饮酒礼是礼仪规定,不是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人人平等,且在阶级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的日常化,不是教条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源于战国时期“君舟民水”的比喻,由于唐太宗的使用而名传千古。提出这一比喻的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儒家代表荀子曾经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后来被唐代宗所引用,故C项说法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没有“君舟民水”的比喻,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孔子是春秋时代人物,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墨子曾提出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没有“君舟民水”的思想,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17.“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顾炎武《郡县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答案】(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3)时代背景: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解析】(1)焦点:根据材料“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和材料“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两者争论的焦点是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表现: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根据材料“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3)理解: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根据材料“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可知,唐代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根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基于战争的日益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建立郡县制度,代替原有的分封制,限制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二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中央提供了有力保障。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和集中一切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得以直接调配全国人口迁徙富家和移民实边。秦朝实行的“小县制”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黄栋法、罗立显《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并说明郡县制推行的影响。【答案】(1)背景: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君主加强权力的需要。(2)特点:以地域划分的管理方式;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带有一定的统治强制性。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创立国家政治管理的新模式。【解析】(1)背景:根据“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得出分封制崩溃;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得出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根据“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得出君主加强权力的需要。(2)特点:根据“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得出以地域划分的管理方式;根据“中央任免郡县主官”得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根据“得以直接调配全国人口迁徙富家和移民实边”得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根据“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得出带有一定的统治强制性。影响:根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得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根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巩固国家的统一;根据“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得出创立国家政治管理的新模式。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恩令能够成功实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恩令的影响。【答案】(1)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汉景帝的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强大的中央政权;汉武帝的雄才大略。(2)改变了汉朝尾大不掉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王国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提升了汉朝的国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解析】【小问1】原因:根据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可分析得出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可分析得出汉景帝的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根据材料“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可分析得出强大的中央政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小问2】影响:根据材料“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可分析得出改变了汉朝尾大不掉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可分析得出王国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提升了汉朝的国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摘自《滚滚长江东逝水》材料涉及了多位著名历史人物,请你从中选取一位或多位历史人物,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论述:汉武帝统治期间,政治上,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中朝、确立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另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总之,汉武帝的统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解析】本题是事物阐释类论述题。首先根据设问,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论题,如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其次,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如汉武帝统治期间,政治上,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中朝、确立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另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最后,进行深化总结,得出结论,汉武帝的统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贵州省金沙县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的信息说明是实行官僚政治,而材料中“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说明是分封制,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世官制没有提及;B中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长期存在不符合史实。2.西汉末期,政府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诸王占奴婢最多不超过200人,列侯、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此举一出台即遭到强烈反对而被束之高阁。这反映出A.王国问题日益严重 B.豪强兼并难以遏制C.门阀世族把控政权 D.中央集权遭到挑战【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政府企图严格限制土地兼并的限田政策因为遭到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而未能施行,反映出豪强兼并难以遏制,B项正确;早在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基本解决,A项错误;“门阀世族把控政权”是在魏晋时期,C项错误;豪强地主占田兼并严重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遭到挑战,D项错误。3.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生产力进步,社会阶层发生巨大流动,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即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项。ABD项,私学的兴盛、诸侯国的兼并战争、士人的解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都包含在C项中,排除。4.先秦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主张“尽地力之教”,认为“农伤则国贫”“农事害则饥之本也”。该思想家属于()A.儒家 B.墨家 C.农家 D.法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主张“尽地力之教”,认为“农伤则国贫”“农事害则饥之本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是法家的李悝,重视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5.战国时期,李悝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吴起变法实行“明法审令,拥不急之官”;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路制。据材料判断,这些变法者的共识是()A.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 B.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秩序C.通过变法,在大国兼并战争中崛起 D.夺取地主对国家统治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明法审令,拥不急之官……”,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建立新型官僚制度,推动社会转型,A项正确;变法者共识不是内部秩序的稳定,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这些变法者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对国家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6.《荀子·儒效篇》记载某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该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贯穿于夏商周奴隶社会 B.它的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C.它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它建立起坚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B项正确;“姬姓”是西周时期的王姓,与夏商不符,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7.秦统一天下后,创建了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并推广郡县制,这种金字塔状的行政体制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据此说明了A.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贵族政治逐渐取代官僚政治C.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并行 D.世袭制度逐渐取代禅让制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其中该制度下的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有一定任期,说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非并行,A项正确,排除BC项;夏朝开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A项。8.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逐渐形成战国七雄格局。战国七雄的国家中不包括A.晋国 B.齐国 C.燕国 D.韩国【答案】A【解析】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A符合题意;B、C、D涉及的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不符合题意,排除。9.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澧县境内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下图为在该处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六千年。据此可知,该时期()A.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B.野生植物得到驯化C.政府重视粮食生产 D.剩余产品大量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六千年(中国)。由题干中“距今约六千年”、“水稻田”“稻粒”等关键词可知,城头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该时期,人类学会了驯化野生水稻,B项正确;新石器时期,民众生活水平极低,排除A项;C项中的“政府”出现于夏朝,晚于题干中的时间“距今约六千年”,排除C项;题干中的“炭化稻粒”不一定是剩余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10.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甲骨文、玉蚕、宗法制②铁业官营、司隶校尉、五经博士③稷下学宫、郡县制、商君书.④常、灭学之祸、隶书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骨文和宗法制出现在商和西周时期;铁业官营和五经博士是在汉朝;稷下学宫和郡县制、商君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灭学之祸和隶书则是在秦朝。由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③④②,故选B,排除ACD。1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B【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直接动力”,在当时战乱频繁、诸侯争霸的环境下,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称雄天下。故选B。1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中游有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仰韶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中游有仰韶文化,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D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均出现在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后,排除B、C项。故选D项。13.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应是前后相连、相续的,前者指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兴盛时期,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故选B。14.汉武帝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将各郡国均输官征收上来的租赋财物,除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结果“万物不得腾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由此可知A.国家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增加收入B.封建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击了富商大贾C.百姓赋役从此减轻而且国家财力充足D.封国存在始终威胁着汉武帝时的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可知,国家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物价,销售所得还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出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用行政手段打击大商人,而是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排除B项;材料显示百姓没有增加赋税,但赋役没有减轻,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封国影响国家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5.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乡饮席位看堂上堂下之别,如图所示,根据材料可知,乡饮酒礼()A.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 B.是西周确立的政治制度C.追求人人平等的有序社会 D.反映出礼乐制度教条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流行乡饮酒礼的宴饮风俗,《礼记·乡饮酒义》规定,六十岁的可以坐,五十岁的要在一边伺候,反映出乡饮酒礼促成长幼有序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乡饮酒礼是礼仪规定,不是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人人平等,且在阶级社会不可能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的日常化,不是教条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源于战国时期“君舟民水”的比喻,由于唐太宗的使用而名传千古。提出这一比喻的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儒家代表荀子曾经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后来被唐代宗所引用,故C项说法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没有“君舟民水”的比喻,故A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孔子是春秋时代人物,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墨子曾提出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没有“君舟民水”的思想,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17.“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顾炎武《郡县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3)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答案】(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3)时代背景: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解析】(1)焦点:根据材料“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和材料“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两者争论的焦点是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2)表现: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根据材料“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3)理解: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根据材料“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可知,唐代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根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基于战争的日益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建立郡县制度,代替原有的分封制,限制贵族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编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二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中央提供了有力保障。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和集中一切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得以直接调配全国人口迁徙富家和移民实边。秦朝实行的“小县制”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黄栋法、罗立显《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并说明郡县制推行的影响。【答案】(1)背景: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君主加强权力的需要。(2)特点:以地域划分的管理方式;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带有一定的统治强制性。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巩固国家的统一:创立国家政治管理的新模式。【解析】(1)背景:根据“分封制的发展使地方日益成为强大的权力实体,王室的权力和威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得出分封制崩溃;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得出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开展;根据“君王通过任命、罢免以及监督检查等手段来控制官僚,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得出君主加强权力的需要。(2)特点:根据“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得出以地域划分的管理方式;根据“中央任免郡县主官”得出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根据“得以直接调配全国人口迁徙富家和移民实边”得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根据“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得出带有一定的统治强制性。影响:根据“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那种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