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区域房屋建筑由半地穴、浅地穴发展为地面建筑,并开始出现夯土台基建筑,简单的以聚柱承重的框架式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房屋构造由茅茨土阶向木骨泥墙发展。这一时期建筑变化主要得益于()A.审美观念的演变 B.生产水平提高 C.集体劳作的影响 D.阶级统治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房屋建筑由半地穴、浅地穴发展为地面建筑……房屋构造由茅茨土阶向木骨泥墙发展”,可知大汶口文化居民建筑房屋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审美观念的演变”不是大汶口文化居民建筑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房屋构造的变化与是否集体劳作关系不大,C项错误;房屋构造的变化与阶级统治无关,D项错误。故选B项。2.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铺》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B.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C.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 D.倡导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武公时期称“受天命”,秦朝统一后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其目的在于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在古代,“天命”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秦通过强调受天命、拥有天下等,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C项正确;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主要是通过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等措施实现的,与题干中这些关于“天”“天下”的刻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A项;秦朝通过强调自己受“天命”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非强调上天的地位,排除B项;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在题干中并无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东南藩镇维护中央权威 B.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C.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D.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安史之乱后(中国)。根据材料“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可知,东南八道的财赋通过运河运输到中央,延续唐朝统治,而黄巢起义断绝了运河交通,导致唐朝灭亡,可见南北交通稳定对于唐朝政权延续的重要性,这也侧面表明了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C项正确;东南藩镇并非都是维护中央的,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而是南北联系紧密对国家政权稳定的影响,排除B项;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南宋洪迈《夷坚丁志》中的故事。该故事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番阳士人黄安道,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往来京洛关陕间,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方自京赀货且西,适科诏下,卿人在都者交责之曰:“君养亲,忍不自克而为贾客乎?”……以书应举。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士人价值取向改变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君养亲,忍不自克而为贾客乎?”“以书应举”可知,黄安道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从事商业,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学而优则仕”和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放弃了经商,参加科举考试,这整体反映了科举考试制约了中国古代士农工商阶层间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黄安道最后放弃经商,参加科举,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排除A项;作为士人的黄安道最终放弃经商,参加科举,说明士人的价值取向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宋人崇古,认为青铜礼器不仅是古代祭祀和宴饮等重要社会活动的必需品,也承载了礼制规范和宗法秩序的象征意义。明朝中叶以来“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的“玩古”风尚逐渐兴起,越发注重古物本身价值。由“崇古”到“玩古”这一历史现象,侧面反映了()A.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 B.礼法教化的弱势C.经济发展的时代景象 D.文化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和明朝(中国)。宋朝时期崇古的现象注重的是青铜礼器承载的礼制规范和宗法秩序,反映的是对古代传统和礼法的重视。而明朝中叶以来的“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这种风尚的兴起意味着社会对物质和经济价值的关注增加。这种从重视礼制到重视古物本身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社会对物质文化价值的兴趣增加,显示出经济繁荣带动人们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变迁。因此,该现象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时代景象,C项正确;“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观念,排除A项;礼法教化在明朝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6.《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A.早期小说商业功能的需要 B.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C.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 D.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在古代,小说的受众广泛存在于市民阶层等大众群体中,用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开篇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如同现代作品的精彩开头以吸引眼球,这有助于提升小说的商业吸引力,A项正确;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与小说的这种叙事模式无直接关系,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戏曲创作成熟对其直接的关键推动作用,排除B项;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只是为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并非这种叙事模式产生的根源,排除C项;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会影响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种特定的叙事模式的形成并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出超地位C.传统制钱丧失了竞争力 D.西方对中国殖民侵略不断加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5~18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1835~1850年间,白银的购买力显著上升,而制钱的购买力则相对下降。这一时期正值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及其后续影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断加剧,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白银外流严重,白银的相对稀缺性增加,购买力上升。同时,传统制钱由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购买力下降。因此,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对中国殖民侵略不断加剧,D项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时期,排除A项;白银购买力增强说明中国白银稀少,银价上升,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制钱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传统制钱丧失了竞争力,排除C项。故选D项。8.1912年,孙中山在《告各友邦书》中宣布,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指出,此战之目的,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以造成自由独立之国家。孙中山这一转变在于()A.民族矛盾的上升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入C.三民主义的发展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国民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孙中山在《告各友邦书》中宣布,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及所学知识是可知,孙中山对列强抱有幻想,为换取列强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支持,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之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逐渐放弃了对列强的幻想,转而主张“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所以孙中山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入,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到1924年没有明显的民族矛盾上升,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排除A项;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深入认识的表现,并非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目标,并非国民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关于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报道。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建设情况反映了()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早在一九五〇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A.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B.当时工业建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C.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 D.农民成为当时工业化建设的主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建设是由人民政府决定的,并且有计划地从上海调来熟练工人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这反映了当时工业建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即政府通过计划和组织来推动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西一个机械制造厂,不能说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机械制造厂,不能反映西部地区,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建设的主力是工人,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个体户只有187万户,共计200万人;1988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400多万户,就业人口突破2000万;1992年民营企业高达5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高达1.19亿户,就业人口达4亿多。这一变化()A.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根植于就业观念变化C.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88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400多万户,就业人口突破2000万;1992年民营企业高达5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高达1.19亿户,就业人口达4亿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时期正是题目中提到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快速增长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更多的个体和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从而推动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因此,这个变化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就业观念变化会影响个体户的增长,但是这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当时的就业发展,没有涉及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1.《赫梯法典》第六十一条提到,“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除此,对于牛、羊均有涉及;比较而言,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牛、羊都出现过,而马从未出现。由此可以直接得出二者()A.生活环境差异 B.经济模式的区分C.法典侧重不同 D.战争策略的分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可知,《赫梯法典》最大限度保护马、牛、羊等牲畜主人的利益,而《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牛、羊等牲畜主人的利益,没有涉及马的保护。这因为马对赫梯人的生产生活很重要,与二者的经济模式不同密切相关,B项正确;二者的生活环境差异不大,排除A项;两部法典关于牲畜保护的规定不同,与二者经济模式不同有关,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两部法典关于牲畜保护的规定不同,与二者经济模式不同有关,与战争策略的分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可知,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了教皇与皇帝双方所互相享有的权力,这表明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格局进一步巩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并非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王权和教权的二院政治格局并没有解决王权与教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罗马帝国存在内部分裂,这一协定没有统一了帝国的征税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A.英荷取代西葡成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其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削弱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说明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不能得出西葡的殖民霸权状况,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排除C项;瓜分世界成为主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导致了轰轰烈烈“宪章运动”。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反映出()A.社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主义运动寻找到新的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后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描述了英国议会改革过程中工人阶级选举权的逐步扩大,使工人阶级认为可以通过议会道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表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得工人阶级不再一味依赖革命手段,而是尝试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权益,A项正确;通过改革方式获得权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对阶级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和斗争而非社会主义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5.列宁在1920年12月曾指出:“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A.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B.推行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C.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发展军事工业以提升国防实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苏俄)。根据材料“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8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发展军事工业以提升国防实力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20世纪90年代末,美、日作为亚太地区的最大商品吸纳国,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巨大市场的同时,还充当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主要来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既是亚太地区资源和农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又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和东盟等国是有着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还充当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这可用于说明,此时的亚太地区()A.内部协调机制完善 B.区域联合程度较高C.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D.经济合作互补性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亚太地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日等发达国家作为商品吸纳国,提供市场、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而中国与东盟等国是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还对外提供能源和原材料,这说明在亚太地区,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各有特色,意味着彼此存在较强的互补性,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亚太地区内部协调机制完善与否,排除A项;材料只是在强调不同国家各有特色,没有体现出彼此之间合作程度高,而且因为亚太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还存在诸多领土及历史遗留等问题,其联合程度并不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把亚太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度;南诏重视发展交通;南诏经济文化发展。(2)影响: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习)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结合所学得出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得出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度;根据材料“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得出南诏重视发展交通;根据所学得出南诏经济文化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从推动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习)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时段概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年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年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黎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趋势:晚清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开明官僚的支持。(2)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作答,如: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群体结构等;从促进思想解放的角度作答,如:传播西学,开阔了国人视野,宣传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从推动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如: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民国的建立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趋势:据材料“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康有为……名声鹊起”“并自居‘中等社会’”可知,晚清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据材料“得到张之洞捐助”可知,开明官僚的支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自居‘中等社会’”可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群体结构等;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可知,传播西学,开阔了国人视野,宣传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及所学可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民国的建立等。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而形成的成果,其演进的历史进程如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初探索。(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拓展与调适。(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明确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摘编自周方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维探析》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阶段,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论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致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阐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既总结了我国建设经验,又吸取了苏联经验与教训,是对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克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以“八字方针”为指导,推进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这一时期,“三线建设”全面启动。我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国防力量得到增强。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医疗卫生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之,这一时期,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一定成效,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人对现代化的探索的四个历史阶段,结合史实,提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从材料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简要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拓展与调适。”可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致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次,结合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三线建设”、原子弹爆炸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其作为全球最大殖民帝国的历史记忆。尽管美国独立战争削弱了英国的部分殖民地;但维多利亚时代重新点燃了帝国的扩张野心和荣誉感。许多英国自由主义者相信,英国应当在世界大国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作家吉卜林认为,白人有责任“统治”“教化”土著居民,这是“白人的负担”。正如他在其诗歌中所言:“带上白人的负担,送你们最优秀的儿子去服务,去治理你们被征服的人民。”——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帝国史》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在非洲、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地区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包括道路、诊所、学校和农业等,这些都被标榜为“文明使命”。英国的殖民统治借此加以合法化;随着殖民教育事业和精英政策的开展,英国在印度和非洲的殖民统治逐步稳定而未。20.世纪初,民族主义运动在殖民地风起云涌,迫使英国调整殖民宗至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断的殖民形式,如通过和本地精英合作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摘编自尼尔·弗格森《帝国:英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白人的负担”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简述英国殖民统治方式的变化。(3)根据材料,分析英国推行“文明使命”带来的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参与殖民扩张进程;英国具有殖民强国的历史记忆和愿景;英国自由主义者对海外扩张推动和“白人的负担”的宣扬。(2)变化:从直接治理被征服的地区到推动殖民地现代化建设进行间接统治再到通过和本地精英合作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3)影响:加速了英国对非洲等地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非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时期,英国逐步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据材料一“英国的帝国权利意识源于其作为全球最大殖民帝国的历史记忆”,可得出英国具有殖民强国的历史记忆和愿景;据材料一“许多英国自由主义者相信,英国应当在世界大国中占据主导地位。英国作家吉卜林认为,白人有责任‘统治’‘教化’土著居民,这是‘白人的负担’”,可得出英国自由主义者对海外扩张推动和“白人的负担”的宣扬。【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一“正如他在其诗歌中所言‘带上白人的负担,送你们最优秀的儿子去服务,去治理你们被征服的人民’”可知早期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直接治理;据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在非洲、印度和其他殖民地地区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包括道路、诊所、学校和农业等,这些都被标榜为‘文明使命’,可知,英国推动殖民地现代化建设进行间接统治;据材料二“20世纪初,民族主义运动在殖民地风起云涌,迫使英国调整殖民宗至国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重塑一种全断的殖民形式,如通过和本地精英合作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可得出通过和本地精英合作的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二“随着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扩张加剧,现代化的道路诊所、学校、农业等建设被标榜为‘文明使命’”可得出:加速了英国对非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的近代作进程;根据材料二“殖民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瓦解了英国的殖民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非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执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区域房屋建筑由半地穴、浅地穴发展为地面建筑,并开始出现夯土台基建筑,简单的以聚柱承重的框架式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房屋构造由茅茨土阶向木骨泥墙发展。这一时期建筑变化主要得益于()A.审美观念的演变 B.生产水平提高 C.集体劳作的影响 D.阶级统治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房屋建筑由半地穴、浅地穴发展为地面建筑……房屋构造由茅茨土阶向木骨泥墙发展”,可知大汶口文化居民建筑房屋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审美观念的演变”不是大汶口文化居民建筑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房屋构造的变化与是否集体劳作关系不大,C项错误;房屋构造的变化与阶级统治无关,D项错误。故选B项。2.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铺》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B.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C.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 D.倡导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武公时期称“受天命”,秦朝统一后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其目的在于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在古代,“天命”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秦通过强调受天命、拥有天下等,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C项正确;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主要是通过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等措施实现的,与题干中这些关于“天”“天下”的刻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A项;秦朝通过强调自己受“天命”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非强调上天的地位,排除B项;天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在题干中并无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陈寅恪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陈寅恪的研究表明()A.东南藩镇维护中央权威 B.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C.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 D.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安史之乱后(中国)。根据材料“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续国祚一百余年,东南八道财赋的供给是重要原因;黄巢起义断绝了汴路、运河的交通,导致大唐帝国的土崩瓦解。”可知,东南八道的财赋通过运河运输到中央,延续唐朝统治,而黄巢起义断绝了运河交通,导致唐朝灭亡,可见南北交通稳定对于唐朝政权延续的重要性,这也侧面表明了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C项正确;东南藩镇并非都是维护中央的,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而是南北联系紧密对国家政权稳定的影响,排除B项;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地区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为南宋洪迈《夷坚丁志》中的故事。该故事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番阳士人黄安道,治诗,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往来京洛关陕间,小有所赢,逐利之心遂固。方自京赀货且西,适科诏下,卿人在都者交责之曰:“君养亲,忍不自克而为贾客乎?”……以书应举。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士人价值取向改变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累试不第。议欲罢举为商”“君养亲,忍不自克而为贾客乎?”“以书应举”可知,黄安道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从事商业,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学而优则仕”和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放弃了经商,参加科举考试,这整体反映了科举考试制约了中国古代士农工商阶层间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黄安道最后放弃经商,参加科举,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排除A项;作为士人的黄安道最终放弃经商,参加科举,说明士人的价值取向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于明末清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宋人崇古,认为青铜礼器不仅是古代祭祀和宴饮等重要社会活动的必需品,也承载了礼制规范和宗法秩序的象征意义。明朝中叶以来“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的“玩古”风尚逐渐兴起,越发注重古物本身价值。由“崇古”到“玩古”这一历史现象,侧面反映了()A.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 B.礼法教化的弱势C.经济发展的时代景象 D.文化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和明朝(中国)。宋朝时期崇古的现象注重的是青铜礼器承载的礼制规范和宗法秩序,反映的是对古代传统和礼法的重视。而明朝中叶以来的“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这种风尚的兴起意味着社会对物质和经济价值的关注增加。这种从重视礼制到重视古物本身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社会对物质文化价值的兴趣增加,显示出经济繁荣带动人们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变迁。因此,该现象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时代景象,C项正确;“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观念,排除A项;礼法教化在明朝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玩古”风尚则侧重于古物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6.《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A.早期小说商业功能的需要 B.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C.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 D.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在古代,小说的受众广泛存在于市民阶层等大众群体中,用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开篇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如同现代作品的精彩开头以吸引眼球,这有助于提升小说的商业吸引力,A项正确;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与小说的这种叙事模式无直接关系,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戏曲创作成熟对其直接的关键推动作用,排除B项;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只是为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并非这种叙事模式产生的根源,排除C项;思想解放潮流兴起会影响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种特定的叙事模式的形成并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7.如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的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出超地位C.传统制钱丧失了竞争力 D.西方对中国殖民侵略不断加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5~185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1835~1850年间,白银的购买力显著上升,而制钱的购买力则相对下降。这一时期正值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及其后续影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断加剧,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白银外流严重,白银的相对稀缺性增加,购买力上升。同时,传统制钱由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购买力下降。因此,促成1835~1850年间两者购买力呈现出不同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对中国殖民侵略不断加剧,D项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时期,排除A项;白银购买力增强说明中国白银稀少,银价上升,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传统制钱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传统制钱丧失了竞争力,排除C项。故选D项。8.1912年,孙中山在《告各友邦书》中宣布,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指出,此战之目的,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以造成自由独立之国家。孙中山这一转变在于()A.民族矛盾的上升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入C.三民主义的发展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国民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孙中山在《告各友邦书》中宣布,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及所学知识是可知,孙中山对列强抱有幻想,为换取列强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支持,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之后,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逐渐放弃了对列强的幻想,转而主张“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所以孙中山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入,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到1924年没有明显的民族矛盾上升,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排除A项;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本质深入认识的表现,并非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的目标,并非国民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人民画报》(1953年2月号)关于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报道。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建设情况反映了()为了建设更多的纺织厂新华通讯社记者任家骥著文在晋中平原的腹地,人们拉起电线,铺起铁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厂正在建设着。这就是规模宏大的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早在一九五〇的下半年,人民政府就决定建设这个工厂,从那时起,熟练的上海工人,就来到这里;许多翻身农民放下了犁耙,走出了家园,来参加这个陌生的工作。A.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B.当时工业建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C.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 D.农民成为当时工业化建设的主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建设是由人民政府决定的,并且有计划地从上海调来熟练工人和组织农民参与建设。这反映了当时工业建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即政府通过计划和组织来推动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山西一个机械制造厂,不能说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机械制造厂,不能反映西部地区,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建设的主力是工人,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个体户只有187万户,共计200万人;1988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400多万户,就业人口突破2000万;1992年民营企业高达5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高达1.19亿户,就业人口达4亿多。这一变化()A.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根植于就业观念变化C.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88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400多万户,就业人口突破2000万;1992年民营企业高达5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高达1.19亿户,就业人口达4亿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时期正是题目中提到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快速增长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得更多的个体和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从而推动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因此,这个变化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1世纪初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就业观念变化会影响个体户的增长,但是这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当时的就业发展,没有涉及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1.《赫梯法典》第六十一条提到,“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除此,对于牛、羊均有涉及;比较而言,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牛、羊都出现过,而马从未出现。由此可以直接得出二者()A.生活环境差异 B.经济模式的区分C.法典侧重不同 D.战争策略的分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可知,《赫梯法典》最大限度保护马、牛、羊等牲畜主人的利益,而《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牛、羊等牲畜主人的利益,没有涉及马的保护。这因为马对赫梯人的生产生活很重要,与二者的经济模式不同密切相关,B项正确;二者的生活环境差异不大,排除A项;两部法典关于牲畜保护的规定不同,与二者经济模式不同有关,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两部法典关于牲畜保护的规定不同,与二者经济模式不同有关,与战争策略的分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可知,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了教皇与皇帝双方所互相享有的权力,这表明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格局进一步巩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并非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王权和教权的二院政治格局并没有解决王权与教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罗马帝国存在内部分裂,这一协定没有统一了帝国的征税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A.英荷取代西葡成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其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削弱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说明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不能得出西葡的殖民霸权状况,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排除C项;瓜分世界成为主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一无所获”,导致了轰轰烈烈“宪章运动”。1867年和1884年的两次改革及带来的工人阶级选举权的获取和扩大,使工人阶级觉得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只通过议会式道路即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反映出()A.社会发展缓和阶级矛盾 B.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C.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主义运动寻找到新的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后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描述了英国议会改革过程中工人阶级选举权的逐步扩大,使工人阶级认为可以通过议会道路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表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得工人阶级不再一味依赖革命手段,而是尝试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权益,A项正确;通过改革方式获得权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对阶级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人运动和斗争而非社会主义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5.列宁在1920年12月曾指出:“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A.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B.推行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C.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发展军事工业以提升国防实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苏俄)。根据材料“国内敌人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理论的实践表现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8年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发展军事工业以提升国防实力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20世纪90年代末,美、日作为亚太地区的最大商品吸纳国,在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巨大市场的同时,还充当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主要来源。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既是亚太地区资源和农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又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和东盟等国是有着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还充当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这可用于说明,此时的亚太地区()A.内部协调机制完善 B.区域联合程度较高C.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D.经济合作互补性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亚太地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日等发达国家作为商品吸纳国,提供市场、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而中国与东盟等国是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还对外提供能源和原材料,这说明在亚太地区,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各有特色,意味着彼此存在较强的互补性,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亚太地区内部协调机制完善与否,排除A项;材料只是在强调不同国家各有特色,没有体现出彼此之间合作程度高,而且因为亚太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还存在诸多领土及历史遗留等问题,其联合程度并不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把亚太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诏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区的地方交通网。唐朝时西南各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南诏政权兴起,逐步统一了云南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既通往中原,也连接了通往缅甸、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诏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诏古道修建的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度;南诏重视发展交通;南诏经济文化发展。(2)影响: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习)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结合所学得出唐朝实行开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作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权,南诏推崇儒家文化,学习和接受中原的生产技术,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学习,参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得出南诏仿效唐朝制度、或学习唐朝(中原)制度;根据材料“南诏仿效唐制,大力发展交通,建成了通达四方的道路网”得出南诏重视发展交通;根据所学得出南诏经济文化发展。【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通过南诏古道,中原的丝绸、布匹、铁器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宝石、翡翠等异域方物也输入国内,促进了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结合所学从推动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经济文化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如推动西南边疆(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诏接受(学习)中原文化(唐文化、汉文化、认同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交流/交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或中外交流)(或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繁荣,或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时段概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年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年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黎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趋势:晚清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开明官僚的支持。(2)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作答,如: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群体结构等;从促进思想解放的角度作答,如:传播西学,开阔了国人视野,宣传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从推动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如: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民国的建立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趋势:据材料“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康有为……名声鹊起”“并自居‘中等社会’”可知,晚清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原因: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据材料“得到张之洞捐助”可知,开明官僚的支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并自居‘中等社会’”可知,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群体结构等;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可知,传播西学,开阔了国人视野,宣传了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据材料“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及所学可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