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单选题]一、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初分封的主要有韩赵魏等国C.所有子弟可以获得同等分封 D.目的是“封建亲戚,以番屏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可知,西周统治者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番屏周”,D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韩赵魏等国史春秋末年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结果,不是周初的诸侯国,排除B项;分封是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并非所有子弟可以获得同等分封,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变化()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 B.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C.反映了旧贵族的崛起 D.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材料“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可知,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D项正确;春秋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代表周文化,排除A项;面对社会局势动荡,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士的地位上升,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体现不同阶级诉求,不能说明旧贵族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排除A项;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军功授爵制,排除C项;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这些信息材料均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4.北宋时期有以都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一市镇一城市”的三级体系。由此可见,北宋()A.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 B.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C.政府鼓励发展基层工商业 D.大一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形成了多个区域性市场,且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一市镇一城市”的三级体系,其中草市、市镇多分布于农村地区,说明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A项正确;材料中的区域性市场不仅仅分布在江南地区,北方、西北也有,无法得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排除B项;材料中的区域性市场是三级体系,不仅仅包括基层,排除C项;宋代没有实现大一统,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5.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汉和曹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至曹魏时,察举制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政政府,可见选官权收归至中央,意在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与曹魏时期选官制度的差别,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选官评议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与门第出身这一标准无关,排除B项;曹魏时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是削弱地方门阀势力的举措,而不是加强地方门阀的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6.陶寺遗址中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它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排列着13根土柱,陶寺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这反映出()A.社会阶层分化 B.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材料表明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源头,这可以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阶层分化,排除A项;观象台只是观测天象,不能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确实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但仅根据材料中的观象台这一点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7.忽必烈时期,“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还下令推举优秀的儒士编修国史。元顺帝时期“遴选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之人完成《辽史》《金史》《宋史》的编纂。这体现了()A.选官渠道的拓宽 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矛盾的消解 D.元朝治国以德为先【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以及在元顺帝时期组织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之人组织修史,这说明元朝大一统背景下,国家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对文化逐渐重视,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官员选官,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元朝治国并非以德为先,排除D项。故选B项。8.“每一次制度的变革总是在前一制度暴露的弊端不适应新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去突破,同样,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春秋战国时期“重新建构”的本质是()A.从重井田制到重私有制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B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秦朝制度建构的本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西周时期通过确立宗法分封制实现了对国家的管辖,并非强调商到西周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得不到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从周到秦政治变化的本质是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东汉前期,“以遁世为耻,以守节积极履职为荣”成为士大夫的共同认知。但到东汉后期,士大夫以拒绝出仕留在桑梓田园或虽在朝为官却疏离政事反而能够赢得社会声望和好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B.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C.官员选拔标准有异变 D.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士大夫远离政治、回避政治、逃避社会责任的生活态度,这与儒家主张入世的思想不符,反映出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提及“士大夫以拒绝出仕留在桑梓田园或虽在朝为官却疏离政事反而能够赢得社会声望和好评”,意思是当时的社会思想认可远离政治、归隐田园,“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不等于“影响士人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士大夫思想的变化,与官员选拔标准无关,排除C项;清议是指正直官员和世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认为社会的动乱是由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A.仁者爱人 B.清静无 C.兼爱非攻 D.依法治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题干“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墨家学派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们只爱自己的家、国,而不爱别家、他国,相互攻伐。结合所学可知,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C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儒家孔子的主张,强调要有仁爱之心,排除A项;“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张,主张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11.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C.齐国称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利用诸侯国间的贸易,迫使“鲁、梁、莱.莒之……服于齐”,导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齐国运用经济手段从而实现其政治意图,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官府从事的区域贸易,无法据此判断是贵族从事垄断性贸易,民间贸易也可能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涉及诸侯国争霸采用经济手段,并不是强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往来,排除B项;管仲并非商人,材料中无法体现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否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2.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原文化影响迅速扩大 B.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C.华夏民族认同正式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大大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诸侯之间、诸侯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导致的,说明的是当时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否扩大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战争与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但是并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与南北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古书提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周的前后不同时期,诸侯国的边界却从模糊变为清晰。比如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间有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边界较模糊;东周时期诸侯国间的界限渐清晰。出现此变化的根源是()A.大量荒地被开垦 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诸侯国之间的界限渐清晰”可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其根源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C项正确;诸侯国边界的荒地被开垦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兼并战争是指大的诸侯国不断兼并小国扩大自身势力范围,与材料中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导致生产力提高,土地获得开垦,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1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盟主可以在周王的加持下,号令诸侯,比如著名的历史事件“葵丘会盟”,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在宗法和礼乐制度之下,各诸侯即使力量壮大,也不可取代周室,排除A项;成为“大宗”是宗法,尤其是血缘关系的直接结果,这是诸侯国君不能自己主动改变的,排除B项;诸侯受周天子分封,具有向其纳税,贡赋等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15.墨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还认为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一思想()A.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 B.正确区分了人与动物的异同C.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D.符合平民小生产者的意愿和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题是本质题、目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和所学可知,墨子是中下层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其主张反映了平民小生产者安定生产的愿望,D项正确;墨子的主张并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A项;马克思正确区分了人与动物的异同,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由此可知,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A.因时变法 B.隆礼重法 C.兼爱非攻 D.相生相胜【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提倡革新,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主张因时变法,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隆礼重法,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兼爱非攻,兼爱非攻墨家的观点,与商鞅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综合题]二、本部分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4分,第19题20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关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礼法并施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提出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三中“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三纲;根据材料四中“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五常。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任答1点);孟子:性善论、仁政等(任答1点);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等(任答1点)。(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任答1点)。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秩序、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现象: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隆礼重法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9.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1)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材料二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促进民族交融的举措。材料三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3)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2)举措:建设首都;设立郡县;修筑驰道;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3)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可得出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据材料一“‘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可得出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据材料一“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得出共同的祖先观念;据材料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可得出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可知建设首都;设立郡县;修筑驰道;根据材料“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可知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叛乱勘平后,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根据材料一“他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须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根据材料一“各地设盐官、铁官进行盐铁生产和销售,继而又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有。”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盐铁官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单选题]一、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初分封的主要有韩赵魏等国C.所有子弟可以获得同等分封 D.目的是“封建亲戚,以番屏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可知,西周统治者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番屏周”,D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韩赵魏等国史春秋末年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结果,不是周初的诸侯国,排除B项;分封是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并非所有子弟可以获得同等分封,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变化()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 B.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C.反映了旧贵族的崛起 D.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材料“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可知,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到来,D项正确;春秋时期,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代表周文化,排除A项;面对社会局势动荡,不同阶级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排除B项;士的地位上升,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体现不同阶级诉求,不能说明旧贵族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B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排除A项;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材料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军功授爵制,排除C项;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这些信息材料均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4.北宋时期有以都城汴京(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和以陕西、河东一带为主的西北市场,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一市镇一城市”的三级体系。由此可见,北宋()A.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 B.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C.政府鼓励发展基层工商业 D.大一统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形成了多个区域性市场,且这些市场基本都形成了“草市一市镇一城市”的三级体系,其中草市、市镇多分布于农村地区,说明农村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A项正确;材料中的区域性市场不仅仅分布在江南地区,北方、西北也有,无法得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排除B项;材料中的区域性市场是三级体系,不仅仅包括基层,排除C项;宋代没有实现大一统,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5.东汉时期,察举制依赖乡里清议,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将评议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汉和曹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至曹魏时,察举制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政政府,可见选官权收归至中央,意在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与曹魏时期选官制度的差别,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选官评议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与门第出身这一标准无关,排除B项;曹魏时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是削弱地方门阀势力的举措,而不是加强地方门阀的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6.陶寺遗址中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它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排列着13根土柱,陶寺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这反映出()A.社会阶层分化 B.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材料表明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源头,这可以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社会阶层分化,排除A项;观象台只是观测天象,不能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确实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但仅根据材料中的观象台这一点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7.忽必烈时期,“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还下令推举优秀的儒士编修国史。元顺帝时期“遴选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之人完成《辽史》《金史》《宋史》的编纂。这体现了()A.选官渠道的拓宽 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矛盾的消解 D.元朝治国以德为先【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以及在元顺帝时期组织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之人组织修史,这说明元朝大一统背景下,国家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对文化逐渐重视,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官员选官,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元朝治国并非以德为先,排除D项。故选B项。8.“每一次制度的变革总是在前一制度暴露的弊端不适应新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去突破,同样,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春秋战国时期“重新建构”的本质是()A.从重井田制到重私有制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B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秦朝制度建构的本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西周时期通过确立宗法分封制实现了对国家的管辖,并非强调商到西周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得不到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从周到秦政治变化的本质是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东汉前期,“以遁世为耻,以守节积极履职为荣”成为士大夫的共同认知。但到东汉后期,士大夫以拒绝出仕留在桑梓田园或虽在朝为官却疏离政事反而能够赢得社会声望和好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B.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C.官员选拔标准有异变 D.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士大夫远离政治、回避政治、逃避社会责任的生活态度,这与儒家主张入世的思想不符,反映出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材料提及“士大夫以拒绝出仕留在桑梓田园或虽在朝为官却疏离政事反而能够赢得社会声望和好评”,意思是当时的社会思想认可远离政治、归隐田园,“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不等于“影响士人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士大夫思想的变化,与官员选拔标准无关,排除C项;清议是指正直官员和世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认为社会的动乱是由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A.仁者爱人 B.清静无 C.兼爱非攻 D.依法治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题干“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墨家学派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们只爱自己的家、国,而不爱别家、他国,相互攻伐。结合所学可知,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C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儒家孔子的主张,强调要有仁爱之心,排除A项;“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张,主张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11.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 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C.齐国称霸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利用诸侯国间的贸易,迫使“鲁、梁、莱.莒之……服于齐”,导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齐国运用经济手段从而实现其政治意图,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官府从事的区域贸易,无法据此判断是贵族从事垄断性贸易,民间贸易也可能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涉及诸侯国争霸采用经济手段,并不是强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往来,排除B项;管仲并非商人,材料中无法体现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否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2.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原文化影响迅速扩大 B.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C.华夏民族认同正式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大大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南方的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诸侯之间、诸侯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导致的,说明的是当时孕育着走向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否扩大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民族战争与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但是并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与南北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古书提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周的前后不同时期,诸侯国的边界却从模糊变为清晰。比如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间有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边界较模糊;东周时期诸侯国间的界限渐清晰。出现此变化的根源是()A.大量荒地被开垦 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诸侯国之间的界限渐清晰”可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其根源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C项正确;诸侯国边界的荒地被开垦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兼并战争是指大的诸侯国不断兼并小国扩大自身势力范围,与材料中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生产工具的变化导致生产力提高,土地获得开垦,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1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盟主可以在周王的加持下,号令诸侯,比如著名的历史事件“葵丘会盟”,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在宗法和礼乐制度之下,各诸侯即使力量壮大,也不可取代周室,排除A项;成为“大宗”是宗法,尤其是血缘关系的直接结果,这是诸侯国君不能自己主动改变的,排除B项;诸侯受周天子分封,具有向其纳税,贡赋等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15.墨子认为人与禽兽不同之处就在于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他还认为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一思想()A.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 B.正确区分了人与动物的异同C.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D.符合平民小生产者的意愿和要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题是本质题、目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人要靠劳动生活,只有努力生产才能生存”“不劳而获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和所学可知,墨子是中下层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其主张反映了平民小生产者安定生产的愿望,D项正确;墨子的主张并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A项;马克思正确区分了人与动物的异同,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由此可知,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A.因时变法 B.隆礼重法 C.兼爱非攻 D.相生相胜【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提出完备可行的变法政策,提倡革新,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革,主张因时变法,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隆礼重法,且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鞅变法时期的革新精神,并非兼爱非攻,兼爱非攻墨家的观点,与商鞅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综合题]二、本部分共3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4分,第19题20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四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提出该主张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孟子:性善论、仁政等;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等。(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3)道德标准:三纲五常。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可知,其指的现象为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关于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礼等;孟子的主张主要有性善论、仁政等;荀子的主张有,性恶论、礼法并施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二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提出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实现政治大一统。【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道德标准,根据材料三中“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三纲;根据材料四中“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五常。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所指的事件,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主张:孔子:“仁”、“礼”等(任答1点);孟子:性善论、仁政等(任答1点);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等(任答1点)。(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任答1点)。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财经学院《新媒体文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茶叶业绩提成方案
- 重庆财经学院《机器学习设计与模型构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国际服务贸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高级框架开发》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操作系统综合实践》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植物研究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玻纤吸声墙板施工方案
- 潮汕旧房拆除方案
- 潮汐现象机制研究报告
- 课件科比教学课件
- 幼儿园食材采购安全管理制度
- 2024年医学科研诚信与医学研究伦理考试题库
- 蚁群优化算法
- 医疗健康管理合作框架协议
- 2024固态电池行业产业现状产业链相关公司及市场预测分析报告
- 山西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心理健康专业面试》真题卷
-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 2024跨国公司在中国新市场环境下的致胜之道-罗兰贝格
- 农村物流发展对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