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阳江市黄冈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派对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德与刑是主从、主辅关系。下列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A.“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天行有常,人道有为”C.“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某学派对道德在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道德是主要的,刑罚起辅助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礼法并用”,与材料观点相吻合,由此可知该学派是儒家学派,其还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故选B;“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法家思想,故排除A;“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是墨家思想,故排除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道家思想,故排除D。2.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的选拔。材料意在强调()A.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人才 B.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C.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D.九品中正制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人的德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察举选官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为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察举选官多被地方大族所操纵,但不能认为察举制已不能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必要性,没有提及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家世,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五铢钱的钱名重量与实际币重量相差悬殊,到唐代采用通宝取代五铢,克服了五铢钱的弊端,使钱币的流通职能加强,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半两钱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排除。C项说法错误,通宝也是采用铜铸币的基本样式,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4.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隋朝通过大规模的检索检出大量隐漏人口,这就加强了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减少了户口的流失,从而削弱了豪强世族对人口的隐匿,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故选B;隋朝的这种举措是国家控制力加强的表现,并非是吏治腐败,排除A;隋朝的这种举措主要是为了检索人口,没有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更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D。故选B。5.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有效制约 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 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在三省体制下中书决策、门下审议,皇帝批准后,方能执行,这体现了政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在三省体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而其体的执行部门又分为六部,故C项正确;三省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从本质上讲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制约与平衡,这是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的主要特征,隋唐时的中国是专制政体,故B项错误;权力相对分散也有可能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说法欠佳。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中枢机构相比,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度,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排除A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权力最大的依然是皇帝,排除C项;唐朝并未将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吏部,排除D项。故选B项。
7.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C.农耕经济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答案】A【解析】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门阀制度的没落而非兴盛,D项错误。8.在唐代,“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的吴道子在画界的地位要高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这一变化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绘画技法C.市井文化日益繁荣D.宋代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的特点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北宋时期,受理学思想影响,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文人画的特征,故D正确;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世俗画兴起,A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世俗画是市井文化日益繁荣的表现,王维的画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9.朱熹认为“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法”,大学阶段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朱熹强调的是A.教育应排除科举应试的干扰 B.士人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C.教育应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 D.“正君心”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将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学阶段教规矩,大学阶段教道理,最终“待朝廷之用”,朱熹在此强调的是教育应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故选C项;根据材料“而待朝廷之用也”,可知朱熹认为教育最终还是要服务朝廷的,他没有排斥科举,排除A项;B项只是片面体现了材料内容,故排除;材料没有谈及“正君心”,故排除D项。10.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C【解析】“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故D项错误。1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依据古说,认为人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所以有智(水)、礼(火)、仁(水)、义(金)、信(土)五种性质。这反映了理学A.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 B.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C.具有早期辩证唯物观 D.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答案】B【解析】周敦颐用五行解释人的构成及其与儒家伦理(五常)的对应关系,强调纲常伦理在人生和宇宙中的地位,反映了理学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B项正确;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周敦颐的理学属于唯心思想,不是辩证唯物观,C项错误;理学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的说法绝对,D项错误。12.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此举A.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元朝边疆的治理变化,由唐朝羁縻到元朝实际控制等同内地,实际上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且旨在实现民族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变化,不能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B项;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并不一定能解决财政困难,排除C项。1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了地价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是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带来的结果。徽商在外赚钱后回家乡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地区地价上涨明显。故答案为D项。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没有超过其他地区,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时期中国还没有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这一现象不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所致,排除C项。14.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A.清初长期战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C.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 D.社会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可以看出两者都涉及税收,落脚点都是农业,B项正确;清初长期战争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并未涉及社会矛盾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5.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这些内容的介绍A.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B.使中国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有利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在中国传播【答案】C【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的介绍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故C正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此时还未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故B错误;《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小,并未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排除D。二、材料辨析题(共3题,42分)17.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股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影响:唐朝: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宋:宋朝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患。(2)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3)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易于瓦解是重要原因”可知唐朝实行节度使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而宋代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结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据材料“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措施有任用文人担任要职;据材料“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可得出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据材料“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股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可得出改革科举;据材料“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可得出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据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元代行省管辖区域大及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据材料“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得出民族控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背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在于: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和民族征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可得出知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8.货币不仅是市场交易的等价物,更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摘编自千家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史》材料二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货结构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海外白银大量流入。(3)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可知,钱文内容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可知,货币材质发生改变;根据材料“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根据材料“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可知,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根据“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可知,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根据材料“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可知,国际贸易的扩大,而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根据材料“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可知,海外白银大量流入。(3)历史作用:结合两则材料主旨和所学知识,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回答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三、论述题(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一:中国缺乏产生代近科学的土壤阐述:政治上的封建专制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科举考试忽视实际应用的学问;明清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儒家正统思想视科技为“淫巧奇技”。论题二: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阐述: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隔了对外贸易往来,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法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剥夺了国内工商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机会,制约着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阅读材料,依据“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可拟出论题:中国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土壤。然后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政策、选官制度等分析阐述。依据“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可拟出论题: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阐述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影响即可。主义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广东省阳江市黄冈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派对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德与刑是主从、主辅关系。下列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A.“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天行有常,人道有为”C.“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某学派对道德在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道德是主要的,刑罚起辅助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礼法并用”,与材料观点相吻合,由此可知该学派是儒家学派,其还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故选B;“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法家思想,故排除A;“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是墨家思想,故排除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道家思想,故排除D。2.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的选拔。材料意在强调()A.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人才 B.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C.九品中正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D.九品中正制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人的德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察举选官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为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察举选官多被地方大族所操纵,但不能认为察举制已不能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必要性,没有提及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家世,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汉至隋五铢钱广泛流通,但钱币实际重量与书文重量脱钩,重量大约在三铢左右。唐朝废止五铢钱,颁行重约三铢左右的通宝钱,通宝钱遂广泛流通开来。这表明通宝钱使用A.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 B.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C.改变了古代铜铸币的基本样式 D.使得五铢钱的价值完全丧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五铢钱的钱名重量与实际币重量相差悬殊,到唐代采用通宝取代五铢,克服了五铢钱的弊端,使钱币的流通职能加强,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半两钱开启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时代,排除。C项说法错误,通宝也是采用铜铸币的基本样式,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4.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A.根源于国家吏治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隋朝通过大规模的检索检出大量隐漏人口,这就加强了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减少了户口的流失,从而削弱了豪强世族对人口的隐匿,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故选B;隋朝的这种举措是国家控制力加强的表现,并非是吏治腐败,排除A;隋朝的这种举措主要是为了检索人口,没有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更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D。故选B。5.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有效制约 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 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素养。在三省体制下中书决策、门下审议,皇帝批准后,方能执行,这体现了政务程序的规范和完善,在三省体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而其体的执行部门又分为六部,故C项正确;三省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从本质上讲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制约与平衡,这是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的主要特征,隋唐时的中国是专制政体,故B项错误;权力相对分散也有可能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说法欠佳。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中枢机构相比,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度,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排除A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权力最大的依然是皇帝,排除C项;唐朝并未将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吏部,排除D项。故选B项。
7.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C.农耕经济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答案】A【解析】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门阀制度的没落而非兴盛,D项错误。8.在唐代,“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的吴道子在画界的地位要高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这一变化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绘画技法C.市井文化日益繁荣D.宋代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的特点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北宋时期,受理学思想影响,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文人画的特征,故D正确;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世俗画兴起,A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世俗画是市井文化日益繁荣的表现,王维的画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9.朱熹认为“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法”,大学阶段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朱熹强调的是A.教育应排除科举应试的干扰 B.士人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C.教育应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 D.“正君心”是教育的根本宗旨【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将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各不相同,小学阶段教规矩,大学阶段教道理,最终“待朝廷之用”,朱熹在此强调的是教育应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故选C项;根据材料“而待朝廷之用也”,可知朱熹认为教育最终还是要服务朝廷的,他没有排斥科举,排除A项;B项只是片面体现了材料内容,故排除;材料没有谈及“正君心”,故排除D项。10.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C【解析】“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故D项错误。1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依据古说,认为人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所以有智(水)、礼(火)、仁(水)、义(金)、信(土)五种性质。这反映了理学A.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 B.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C.具有早期辩证唯物观 D.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答案】B【解析】周敦颐用五行解释人的构成及其与儒家伦理(五常)的对应关系,强调纲常伦理在人生和宇宙中的地位,反映了理学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秩序,B项正确;吸收了阴阳学的内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周敦颐的理学属于唯心思想,不是辩证唯物观,C项错误;理学是传统儒学的“全盘”回归的说法绝对,D项错误。12.据《元史》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此举A.主要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B.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D.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元朝边疆的治理变化,由唐朝羁縻到元朝实际控制等同内地,实际上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且旨在实现民族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变化,不能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排除B项;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并不一定能解决财政困难,排除C项。1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提高了地价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是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带来的结果。徽商在外赚钱后回家乡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地区地价上涨明显。故答案为D项。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没有超过其他地区,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时期中国还没有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这一现象不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所致,排除C项。14.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A.清初长期战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C.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 D.社会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可以看出两者都涉及税收,落脚点都是农业,B项正确;清初长期战争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并未涉及社会矛盾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5.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答案】C【解析】李贽的学说“缺乏完整性、破坏向强建设性弱”的特点是时代的产物,明初虽然中国社会有些新的因素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旧的社会非常健全完整稳定,故C项正确。A项中,“文化钳制”只是其学说不完整的文化因素,原因表述不完整。李贽非常有决心和勇气去改造,故B错误。李贽的学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心学的思想,所以“没有可借鉴的思想”错误,故D错误。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这些内容的介绍A.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B.使中国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有利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D.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在中国传播【答案】C【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的介绍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故C正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此时还未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故B错误;《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小,并未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排除D。二、材料辨析题(共3题,42分)17.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股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摘编自李道涛《试论宋代重文轻武思想在制度建设中的体现及其影响》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影响:唐朝: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宋:宋朝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患。(2)任用文人担任要职;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改革科举;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3)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易于瓦解是重要原因”可知唐朝实行节度使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而宋代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结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据材料“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措施有任用文人担任要职;据材料“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都指挥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可得出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据材料“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录取名额也大量增加,且增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股试,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可得出改革科举;据材料“宋太祖一再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直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天圣八年,才亲试武举十八人”,可得出区别对待文武官员的选拔。【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据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元代行省管辖区域大及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据材料“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得出民族控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背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在于: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和民族征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可得出知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8.货币不仅是市场交易的等价物,更折射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摘编自千家驹《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史》材料二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明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欲图构建一个反市场的劳役和实物经济制度,导致货币经济和市场极度萎缩。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量使明初通货结构承受着内部紧缩的压力。同时,全球经济贸易结构的发展与中国在东亚贸易圈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明代的宝钞与铜钱难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责;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明代的通货结构转变成为可能。——摘编自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进发展的基本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通货结构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钱文内容发生变化(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货币材质发生改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主导东亚贸易圈;海外白银大量流入。(3)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海内外贸易;推动社会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可知,钱文内容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一交子”可知,货币材质发生改变;根据材料“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根据材料“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可知,成熟的金融运作方式逐渐出现。(2)变化:根据“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金属铸币)钞(纸币)为主,银、谷、缭帛等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的结构转变”可知,由钱钞为主,实物货币并行到银钱兼用、白银为主。原因:根据材料“1516世纪明代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财经学院《管理运筹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策划活动效果研究报告
- 玻璃隔断墙室外施工方案
- 炒货公司运营策略研究报告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 2021新高考英语30分钟限时语法练习(共10个)
- 潮州法式风格庭院施工方案
- 测量系统能力研究报告
- 测量器具管理提升方案
- 测试计量技术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储粮质检中心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维存储器堆叠与异构集成
- 2023-年2月山东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考试真题
- 小学语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 2024中国建材集团所属新天山水泥总部招聘1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第二版 课件 第七章 列宁论社会主义新闻政策与苏维埃传媒
-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数学试题
- 2024年02月辽宁大连理工大学会计核算中心自聘人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炼钢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课件
- 2024年快递员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