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刘斌指出,在陕北的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龙山时代遗址中,出土和采集有良渚式的玉琮、玉钺、玉璧和玉璋;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国家产生 B.区域文化交流助推早期文明发展C.各地文化具有同根同源发展趋势 D.良渚文化以玉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神的信息,而且此时没有产生王权,排除A项;“各地文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三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可知,当时国家形态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部落色彩,A项正确;夏商时期实行方国联盟制度,西周盛行分封制,选项不能概括整个夏商周三代,排除BC项;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是宗法制的特点,西周时期比较典型,排除D项。故选A项。3.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A.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C.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全国的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排除A项;对诸侯国的分封区域是一定的,而非扩大其统治区域,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各学派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5.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6.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可知,秦律中有比较多的内容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秦律主要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没有体现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官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是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交通要道表,据此可知,秦朝()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直道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五尺道今云南贵州等地新道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A.文书传递的系统不断完善 B.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恢复C.朝廷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 D.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境内大量修建交通要道,这便利了政令上传下达,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秦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8.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A.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 B.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 D.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刘向认为西汉初年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实现经济恢复发展,但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对百姓的教化、对社会风俗的引导还存在不足,因此主张大兴儒教,发展文教事业,教化社会风气,以此进一步强化统治秩序,D项正确;刘向并未提及儒、道之外的其他学派,并非意在恢复百家争鸣,排除A项;刘向强调了休养生息政策存在的局限,主张调整政策,排除B项;刘向主张崇尚儒学而非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如“诏(岑)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帝嘉其(鲍永)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等。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刘秀对刺史制度的调整()A.立足于政治局势的变化 B.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C.反映了诸侯势力的削弱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据“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等信息及所学可知,为了使手下将领具有更大的权力,从而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刘秀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州牧;但随着全国统一、州牧的存在势必又会影响东汉王朝的皇权集中、政治稳定,为此,他又罢州牧、置刺史,A项正确;罢州牧、置刺史属于对地方行政官员的调整,未涉及改变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州牧和刺史都是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排除C项;州牧并非由豪强地主担任,罢州牧不能体现打击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10.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A.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人南迁,建立东晋,对中原文化的有归属感,D项正确;材料“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不是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文学的内容和特点,排除B项;材料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C.“盛世”与“危机”并存 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南下,北方的汉民族向南方迁徙,促进了南方开发,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B项正确;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是先秦到秦汉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盛世”,排除C项;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传统主流思想衰微,而非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12.南朝中期,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当时()A.庄园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破产C.政治局势的动荡 D.赋税制度的崩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可知,南朝中期,扬州实际人口增长,但官府掌握人口却比之前少,主要原因是当时庄园经济发展,很多人口依附于庄园经济,A项正确;小农经济并没有破除,排除B项;当时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大田庄经济发展,并非赋税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13.依据现有考古墓葬出土的资料可知,在隋代入华粟特男子的世俗服饰中,粟特胡服体系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隋代本土服饰虽有出现,但所占比例不大。而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这说明唐代()A.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 B.民族交融推动服饰多样化C.大力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特人改穿唐朝服饰反映出他们对唐朝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加深,这说明唐代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A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服饰的多样化,而是强调粟特人采用了唐朝的服饰,排除B项;虽然唐代确实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但这不是题干信息直接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题干信息侧重于粟特人对唐朝文化的认同,而非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开窟造佛像很多,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反映出唐朝文化在兼容并包下新发展的特色,A项正确;三教合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B项;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不符合史实,佛教的传播不分地域,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15.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唐以后(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五大藩镇格局。其中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中央难以制之,而义武和横海两大藩镇是唐王朝为了制约河朔三镇、反割据建立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说明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面对藩镇割据局面还是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努力维护中央的权威,且取得一定成效,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朝廷对部分藩镇的控制十分有限,难以说朝廷权威得到了有效维系,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的说法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仍旧存在的信息不符,有过度延伸之嫌,排除D项。故选B项。16.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理学思想的渗透 B.官学地位的衰颓C.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所以推动了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的发展,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D项正确;理学是在宋朝时期才形成的,排除A项;官学地位衰颓不意味着私学兴起,私学的广泛发展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天宝后期才出现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2)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西周时期(中国)。制度:据材料一五等爵和“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因此材料是对分封制描述;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并结合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其之下形成大小宗关系,因此材料是对宗法制的描述。核心: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纽带是血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和所学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18.[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材料一西汉形势图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答案】(1)变化: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逐渐控制了西域地区。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解析】【小问1】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变化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逐渐控制了西域地区。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至于元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道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任答3点)(2)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开凿过程中征发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通航后隋炀帝“南巡”奢侈无度,是隋亡原因之一。(任答4点,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结合所学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人民劳动、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可得出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积极影响: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思考。据材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得出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结合所学,大运河方便了商贸活动,扬州等城市因大运河的开凿而获得发展,故可得出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据材料“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出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据材料“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得出开凿过程中征发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据材料“专供个人享乐”并结合所学得出通航后隋炀帝“南巡”奢侈无度,是隋亡原因之一。20.货币不仅是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西汉建国后,就如何铸币、由谁铸币、铸造何种形制大小的货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五铢,大历史材料汉初经济凋敝,为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汉高祖刘邦打破秦朝铸币权的统一,“令民铸钱”。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此期间,先后六次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郡国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国五铢钱质量低劣,民间盗铸之风盛行。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铢钱不仅成为西域地区统一使用的货币,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发行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此外,五铢钱所展示的文化艺术,如文字、形制、币材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国熟识、欣赏、模仿乃至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结合材料,以“五铢钱与汉王朝的面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的需要允许地方铸造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带来了地方王国势力膨胀,产生威胁中央的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匈奴军事作战的需要,汉武帝时期中央开始进行币制改革。中央禁止地方郡国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的形制为五铢钱,此后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治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西汉王朝在西域设都护府后,五铢钱也在西域地区流通使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经济的交流、文化艺术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促进中华文化对外的传播。【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西汉时期(中国)。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分为使用五铢钱之前的币制情况、五铢钱颁行后的情况、五铢钱在西域地区的使用情况。然后,依据材料问题“五铢钱与汉王朝的面孔”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在这三个时期的主要表现:汉初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到中央权力、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后汉王朝的强盛时期、丝绸之路下西汉与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从材料中五铢钱的出现及使用来反映西汉王朝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广东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刘斌指出,在陕北的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龙山时代遗址中,出土和采集有良渚式的玉琮、玉钺、玉璧和玉璋;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国家产生 B.区域文化交流助推早期文明发展C.各地文化具有同根同源发展趋势 D.良渚文化以玉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神的信息,而且此时没有产生王权,排除A项;“各地文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以玉器开发为主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三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可知,当时国家形态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部落色彩,A项正确;夏商时期实行方国联盟制度,西周盛行分封制,选项不能概括整个夏商周三代,排除BC项;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是宗法制的特点,西周时期比较典型,排除D项。故选A项。3.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A.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C.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全国的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排除A项;对诸侯国的分封区域是一定的,而非扩大其统治区域,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C.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齐鲁地区儒学较为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有特色,秦地主要接受的是三晋学说,这强调的是学术文化的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各学派对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学派之间相互辩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促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5.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6.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A.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可知,秦律中有比较多的内容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立法的重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秦律主要涉及农牧业、商业等经济活动,没有体现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官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是商鞅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交通要道表,据此可知,秦朝()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直道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五尺道今云南贵州等地新道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A.文书传递的系统不断完善 B.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恢复C.朝廷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 D.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境内大量修建交通要道,这便利了政令上传下达,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西汉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秦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8.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A.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 B.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 D.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刘向认为西汉初年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实现经济恢复发展,但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对百姓的教化、对社会风俗的引导还存在不足,因此主张大兴儒教,发展文教事业,教化社会风气,以此进一步强化统治秩序,D项正确;刘向并未提及儒、道之外的其他学派,并非意在恢复百家争鸣,排除A项;刘向强调了休养生息政策存在的局限,主张调整政策,排除B项;刘向主张崇尚儒学而非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如“诏(岑)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帝嘉其(鲍永)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等。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刘秀对刺史制度的调整()A.立足于政治局势的变化 B.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C.反映了诸侯势力的削弱 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据“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等信息及所学可知,为了使手下将领具有更大的权力,从而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刘秀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州牧;但随着全国统一、州牧的存在势必又会影响东汉王朝的皇权集中、政治稳定,为此,他又罢州牧、置刺史,A项正确;罢州牧、置刺史属于对地方行政官员的调整,未涉及改变地方行政区划,排除B项;州牧和刺史都是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排除C项;州牧并非由豪强地主担任,罢州牧不能体现打击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10.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A.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人南迁,建立东晋,对中原文化的有归属感,D项正确;材料“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不是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文学的内容和特点,排除B项;材料托名于前代贤士并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1.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C.“盛世”与“危机”并存 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南下,北方的汉民族向南方迁徙,促进了南方开发,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B项正确;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是先秦到秦汉时期,排除A项;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盛世”,排除C项;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家思想,传统主流思想衰微,而非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12.南朝中期,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当时()A.庄园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破产C.政治局势的动荡 D.赋税制度的崩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可知,南朝中期,扬州实际人口增长,但官府掌握人口却比之前少,主要原因是当时庄园经济发展,很多人口依附于庄园经济,A项正确;小农经济并没有破除,排除B项;当时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C项;造成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大田庄经济发展,并非赋税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13.依据现有考古墓葬出土的资料可知,在隋代入华粟特男子的世俗服饰中,粟特胡服体系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隋代本土服饰虽有出现,但所占比例不大。而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这说明唐代()A.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 B.民族交融推动服饰多样化C.大力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题干“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特人改穿唐朝服饰反映出他们对唐朝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加深,这说明唐代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A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服饰的多样化,而是强调粟特人采用了唐朝的服饰,排除B项;虽然唐代确实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但这不是题干信息直接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题干信息侧重于粟特人对唐朝文化的认同,而非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唐朝开窟造佛像很多,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反映出唐朝文化在兼容并包下新发展的特色,A项正确;三教合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排除B项;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不符合史实,佛教的传播不分地域,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15.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唐以后(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五大藩镇格局。其中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中央难以制之,而义武和横海两大藩镇是唐王朝为了制约河朔三镇、反割据建立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说明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面对藩镇割据局面还是采取了积极措施来努力维护中央的权威,且取得一定成效,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朝廷对部分藩镇的控制十分有限,难以说朝廷权威得到了有效维系,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的说法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仍旧存在的信息不符,有过度延伸之嫌,排除D项。故选B项。16.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理学思想的渗透 B.官学地位的衰颓C.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做官,所以推动了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的发展,所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选官制度的变化,D项正确;理学是在宋朝时期才形成的,排除A项;官学地位衰颓不意味着私学兴起,私学的广泛发展主要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天宝后期才出现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2)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在西周时期(中国)。制度:据材料一五等爵和“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因此材料是对分封制描述;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并结合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其之下形成大小宗关系,因此材料是对宗法制的描述。核心: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纽带是血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和所学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奴隶制的国家体制;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任答三点即可)18.[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材料一西汉形势图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答案】(1)变化: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逐渐控制了西域地区。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解析】【小问1】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变化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并逐渐控制了西域地区。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课堂教学艺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健康教育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开(福建)2024年《VisualBasic程序设计》形成性考核1-3答案
- 茶业改造项目方案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潮州小区入口划线施工方案
- 滨海旋挖机施工方案
- 测量误差课程设计
- 测量字符串长度课程设计
- 测试人力采购方案
- GB/T 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
- 《 小二黑结婚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FZ/T 21001-2019自梳外毛毛条
- CB/T 3780-1997管子吊架
- 第三部分31课财报阅读方法与技巧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综合知识》事业单位国考真题
- 2023年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采购合同采购合同采购合同
-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5我和动物交朋友-冀教版共
- 《机制制造技术基础》习题课件
- 儿童口腔保健及不良习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