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25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考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高中全部内容。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容易就地取用,而且木材也比较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木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建筑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围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宫殿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多使用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这种榫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固的。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拱本是用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将建筑等级要照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是如此。南北方的建筑屋角起翘幅度不同,北方建筑的屋角起飀相对比较平缓,外观庄重,如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东烟台市蓬莱阔等。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陡,外观活泼,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等。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建筑的“组群布局”指的是由一个个建筑的单体组合成一个大的群体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形式多样,但是各地建筑的组群布局有一些共同之处。像住宅、宫殿等组群建筑一般是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一切组织都按照中线来发展,整个布局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布置井然有序,统一了建筑群的艺术面貌,体现出庄重的氛围,如汉代陵墓、故宫、天坛等。另外,像悠闲的庭园建筑在组群布局上则与上述内容不同,一般不采用对称布局,而是选择比较随意的自由变化的布局,如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等就是自由布置的,没有中轴线。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装修和装饰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古代建筑的装修具有很多功能,可以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古代建筑的装饰是传统美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建筑匠师们非常有创造力,他们创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建筑装饰艺术形象,其中使用色彩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古建筑的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有红墙碧瓦,也有颜色各异的琉璃瓦。民间的建筑的颜色就相对比较朴素淡雅,对比和谐,如江南住宅的白色粉墙,青灰瓦顶,色调素雅,具有秀丽灵动的特点。(摘编自唐剑、周凤《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材料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

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较容易。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如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也很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古代文人将大屋顶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摘编自贾西沙《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三种重要结构方式,抬梁、穿斗、并干曾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古建筑之中。B.斗拱在唐宋前用料大,主要起承托和支撑作用;明清后斗拱用途发生改变,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物件,用料变小。C.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体,这一特点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与古代建筑相关的装修、装饰的发展。D.与其他建筑相比,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更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绘了大屋顶的特点。2.下列有关两则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论述的对象相同,即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但二者行文结构不同,材料一是“总一分”式,材料二则是“总—分—总”结构。B.两则材料在开头部分都论述了木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材料的原因,材料一只谈优点,材料二还涉及木材的缺点。C.两则材料都写到组群布局,材料一解释了组群布局概念并介绍了两种组群布局的形式,材料二从总体上概括了组群布局的优点。D.两则材料为了更清楚地表明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都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在行文中拿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对比。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出材料一第七段所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园林中的假山流水,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B.江南园林中的木质窗棂,图案繁复,透光通风兼具美感。C.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以木结构为主,装饰细腻雅致。D.丽江古城的木质门楼,雕刻繁复,色彩鲜明,充满民族风情。4.下图是兴建于宋辽时期的山西应县木塔。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我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廓特征。(4分)5.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巴桑的大海海勒根那小时候,巴桑家坐落在村子东边的草坡上,那是两间黄泥土屋,院墙是用红柳枝编成的,被风雨侵蚀成干灰色。有两道长满蒿草和车前子的车辙通往他家。童年的巴桑就用那团肉瘤在土路上蹦来蹦去,稍大些,就秘不示人了,只用两只手走路。那时,除了我,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和他做朋友。他们总是欺辱他、耻笑他,给他起各种绰号,什么“老头鱼”“螃蟹”“怪物”等等。那时,牧业生产队已经解体,每家都分到了马和牛羊。牧村的孩子们基本上都会骑马,我们在草地上赛马,使劲吆喝,任意驰骋,十几匹马一溜烟儿射向草原深处,那感觉棒极了。每每这时,巴桑只有远远地伫立在土墩上望着的分儿,他和斯琴老额吉虽然也分到了一匹枣红马,可他没有腿,夹不住马鞍,根本没法骑马。有时,伙伴们返身回来,会打马绕着他“嗷嗷”地叫嚷起哄,将他矮小的半截身体淹没在飞扬的尘土里。一次,巴桑问我:在马背上是什么感觉?我想了下,告诉他,应该像在大海里行舟,草原在马蹄下就像无边的海浪,马背上的人在它的上面起起伏伏,而风好似海潮一样灌满你的耳朵……巴桑听了,默默地转身用双手走开了。没想到,那天傍晚就出了事,十几岁的巴桑用一条绳子将自己绑在马鞍上,马没跑出多远,他就被甩下了马背,像一袋面粉那样重重摔在了地上……斯琴老额吉抱起浑身是土的巴桑,用她那双干瘪的布满蚯蚓般的手拍打着巴桑的脸蛋,呼唤了好半天才把他叫醒。巴桑满额头是血,平静地看着斯琴老额吉,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巴桑的右臂脱臼了,斯琴老额吉带他去看赤脚医生时,他的右手掌朝外翻垂着,晃晃荡荡的,可他一声也没吭。这件事发生后,巴桑一直在家休学,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伙伴见到过巴桑,我们还以为他安心在家养伤呢。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竟是骑马飞奔的情景。那天黄昏,我们放学后正在河边玩闹,一个少年骑着枣红大马从牧村中蹿出来,速度极快地掠过我们身边,向远方落日处驰去。是布仁最先看到并认出的他。布仁目瞪口呆地望着马上的人:巴桑?是巴桑?我们纷纷转头去看,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布仁第一次叫巴桑的名字。等巴桑跑了一大圈回来,我们都盯着他的身下瞧,可那里根本没有什么绳索,巴桑是端坐在马鞍上的,那两个肉瘤被他像鱼尾巴似的翘在前鞍桥上。接着,我们又为另一个发现而惊奇——他的马鞍上没有马镫,那下面空空荡荡!事实上,他要马镫也没有用处,马奔跑起来,上下晃荡应该十分碍事。可要知道的是,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攀上马背不仅依靠腿和马镫,有时甚至还需要手拄套马杆来帮忙。布仁冲他喊:唊,别告诉我是拄拐都站不稳的斯琴老额吉把你扶上马背的!巴桑用眼角余光俯视了一眼布仁,然后大声告诉我们:是阿爸,我的阿爸!

他这么说可不得了,谁都知道巴桑的阿爸死了,那个好骑手死了,虽然我们牧村有如是传统,男孩第一次上马都要由自己的阿爸亲自扶上马背,可是一个死去的人怎么会做到这一点,很明显是巴桑在说谎。你确定是你那个死去的阿爸?布仁问。巴桑使劲点点头,没容布仁再追问,他已调转马头疾驰而去了。某一年的秋天,与巴桑相依为命的斯琴老额吉去世了,只把那串磨得熠熠发光的菩提子佛珠留给了他。斯琴老额吉去世后的几天,或许是为了消解内心的悲恸,巴桑又一次沿着哈拉哈河而去,不过这次他却是逆流而上,那里有我们小时候到过的山洞,那是他心中的大海所在。当满身泥土的巴桑凭借记忆终于找到那片石塘林时,眼前的山洞已荡然无存,它变成了一片杂乱不堪的采石场,据说这里发现了玉石……巴桑雄狮一样蓬乱着头发,古铜色的身体泛着层层汗溃,他望着夕阳之下的这片乱石堆,感到自己受了莫大的欺骗。他发了疯似的驾着自制滑车在怪石塘里横冲直撞,直到遍体鳞伤,他冲着远方嘶吼,愤骂:大海你在哪儿?大海你在哪儿?……自那以后,巴桑离开了牧村。那是一个秋日,巴桑的信件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掉出一沓照片:巴桑站在巨大的远洋捕鱼船上,正置身大海之中。呼德尔: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乘坐远洋捕鱼船去往太平洋捕鱼了。你一定会很惊讶,我何以做这个选择,那是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片大海。还记得小时候,我俩一起去山洞里听海的涛声吗?……我在马戏团赚了些钱,找了一所海洋学校,现在已实习期满,我拿到了海员证……祝贺我吧,呼德尔!我就要出发了,未来七个月的时间,我会一直在这艘大船上……读这封信时我有多么激动,巴桑的梦想实现了,他终于看到真正的大海了……我举着信札向牧村奔跑,想让每一个人知道:一个牧村长大的没有双脚的孩子,他的足迹能走多远……(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巴桑家的描绘,突出了其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交代了巴桑的性格特征。B.小说中牧村的孩子们骑马在草原驰骋的情节,与巴桑无法骑马的境况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巴桑的孤独和无奈。C.巴桑骑马飞奔的情景让伙伴们感到震惊和不敢相信,主要是因为巴桑没有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就能稳稳地坐在马鞍上。D.结尾巴桑离开牧村去往太平洋捕鱼,实现了他心中的梦想,也暗示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如巴桑与其他孩子的对比、巴桑前后的变化等,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其表现力。B.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巴桑摔下马后,斯琴老额吉用干瘪的手拍打巴桑的脸蛋唤醒他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C.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巴桑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讲述巴桑的生活片段,传达了小说的主题,使得读者深受感动。

8.小说中的主人公巴桑与海明威笔下圣地亚哥的形象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巴桑的大海”在文中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绍不从。会许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操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凡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耶?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绍闻操击琼,乃使其将高览、张郃等攻操营。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逐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杀士卒千余人。绍军将士皆恂惧。郭图惭其计之失,复谮张郃于绍曰:“郃快军败。”郃忿惧,遂与高览诣操营降。曹洪疑不敢受。荀攸曰:“郃计画不用,怒而来奔,君有何疑?”乃受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二: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自曹操《求贤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曹公A营固B攻之C必不拔D若琼E等见禽F吾属G尽为H虏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橹,瞭望用的楼,与《过秦论》“流血漂橹”的“橹”意思不同。B.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与成语“泰然自若”的“自若”意思相同。C.稍,渐渐,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的“稍”意思不同。D.其,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与袁绍交战没有取胜,退回营寨坚守不出战,袁绍采取了不同的进攻方法,曹操都有相应的策略来抵御。B.许攸进谏当务之急应先攻下许都,袁绍不听,再加上许攸触犯法律要被逮捕,许攸一气之下,就去投奔曹操了。C.曹操光脚迎接前来投奔的许攸,表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许攸询问粮草数量,曹操不以实相告,表现出曹操的谨慎。D.两则材料都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他除了接受许攸、张郃这样主动投奔的人,还表示要唯才是举、主动寻求人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4分)

(2)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4分)

14.袁绍阵营与曹操阵营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三月韩偓①辛夷②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③底眠。【注】①天佑四年(907年),先后杀害唐昭宗和唐哀帝的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时为昭宗朝重臣的韩偓此前早已被排挤出朝廷,此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时所作。②辛夷:一种香草。③瓮:酒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通过描绘辛夷花谢和小桃花开的景象,细腻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季节的更迭。B.诗人在诗中提及“蹋青”这一活动和寒食节,巧妙地点明了诗歌所描写的时间,照应标题。C.吴国地域辽阔、江海相接,既写出了吴地的地理特征,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宏大的空间感。D.诗人描述了眼前所见的汉代皇陵之景,其淹没在野草之中,渲染了荒凉、破败的氛围。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明与父母一起去旅游,在动车上看见远处隐约的村落、袅袅的烟岚,不禁吟诵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使用叠词来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描写枇杷树生长的情况。(3)校园艺术节到来之际,小刚组织排练历史剧,剧本里有“燕然勒石”的典故,小刚告诉大家这是汉朝将军窦宪大败单于军队,在燕然山刻石宣扬大汉威德,并让班固作文记之的故事。自此,“燕然”在古代诗词中也多次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词语学习,一要注意准确把握词的含义,二要注意小心体察词的美感。文章为思想而写,只有准确的词语才能表达准确的思想。另外,文章是艺术,要表现美;美的前提是“真”,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组合变幻出美。不得其真,哪得其美?我们平常说“朦胧美”,那其实是先有一个准确的坐标,围绕这个坐标变幻而产生的美。如月亮的朦胧美,首先是因为夜空中有一个真实的月亮。①无论从达意和从审美角度看,②文章写作都得先从准确地掌握词语开始。③一个词语的准确使用,④能给文章特有的阅读效果。⑤这种效果是其他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比如一个“飞”字,是鸟飞的基本动作,但对不同的鸟却可以有更准确的表达。鹰,就用“击”:“鹰击长空”。燕子,就用“剪”:“燕剪春风”。作家孙犁有一篇小说《荷花淀》,里面写到村里的游击队员们走了,留守的女人们“藕断丝连”,编辑将其改为“牵肠挂肚”,作者不干,为此打了一场笔墨官司。词语学习,除了把握其准确外,(甲)。准确是指其具体内容,美感是以内容为核心而产生的神韵、气氛等效果。好比一个人,他有具体的长相,还有说不清的气质、风度。我们选演员时先看是不是漂亮,再看是不是有气质,这气质就是美了。我们拿“材料”为例来理解,通常指材料本身质量、偏于具体而实在的一面的漂亮和在材料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抽象的感觉的美还是有区别的。(乙)。有形的一面是字的构成,这被书法家扩张为一门专门的艺术;无形的一面则为文章家所利用,文章的美叫“意境”,而这意境是从挖掘和运用每一个词的美感开始的。18.文中说到作家孙犁不同意编辑将“藕断丝连”改为“牵肠挂肚”,请从材料所述“达意”和“审美”的角度,简要分析孙犁坚持使用“藕断丝连”的理由。(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B.现在的光景一年强如一年。C.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护林防火第一线。D.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戴维·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中,将学习划分为四大场景:洞穴、营火、水源和山顶。“洞穴”代表独处学习的场景,如独自阅读书籍;“营火”代表一对多的学习场景,如老师授课;“水源”代表多对多的学习场景,如团队讨论;“山顶”则代表实践学习的场景,如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成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者。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解析】A项,从材料一第三段“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可知,选项中“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古建筑之中”错误。B项,“明清后斗拱用途发生改变,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物件”表述不准确,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D项,“与其他建筑相比,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更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屋顶”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说“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就越高大”,只是就木结构建筑物之间比较而言的,并没有拿木结构房屋与其他建筑相比。2.D【解析】“拿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对比”错误,材料一中没有中西建筑对比的内容。3.A【解析】材料一第七段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展开,强调了装修装饰在采光、通风、保温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及装饰作为传统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色彩在建筑装饰中的突出表现。A项,描述的是园林设计理念和自然景观的营造,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七段的观点。B项,体现了木结构建筑在装饰上的艺术性与功能性,与材料内容相符。C项,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在装修装饰方面的典型特征,与材料内容相符。D项,体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在装修装饰上的精致与多彩,与材料内容相符。4.①应县木塔体现出一种曲线美,屋檐向外延展、各檐口呈曲线状等,使其具有优美的外形,富有独特艺术魅力。②应县木塔各层屋角起翘相对比较平缓,整体比较宏伟,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体现了因地制宜与实用性思想。黄河流域森林茂密,人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木材在取材、运输、加工等方面比砖石更具优势,且适应性强、灵活性大。②蕴含尊卑观念、等级制度思想。像斗拱、屋顶等在建筑和使用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③对建筑美的追求,体现古人的审美意识。古代建筑具有多种功能的装修、装饰正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各种精细的雕花、色彩的搭配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6.B【解析】A项,“同时也交代了巴桑的性格特征”错误,小说开头描写巴桑家的环境并未直接交代巴桑的性格特征。C项,“主要是因为巴桑没有使用任何辅助工具就能稳稳地坐在马鞍上”错误,巴桑骑马飞奔的情景让伙伴们感到震惊和不敢相信,主要是因为巴桑是一个没有双腿的人,但他竟然学会了骑马,而且骑得如此好。D项,“也暗示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理解错误,巴桑离开牧村去往太平洋捕鱼,并不能表明“他对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7.C【解析】“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错误,这篇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8.①都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是巴桑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顽强和毅力,还是圣地亚哥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不屈,都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②都执着追求理想,敢于和命运对抗:巴桑梦想着骑马、追求心中的大海,而圣地亚哥则梦想着捕到更大的鱼并在接连失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对自我的肯定,两人都展现出了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与对命运的执着对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9.①“大海”首先是广阔无垠、充满未知与神秘的自然景观,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巴桑来说,它是遥远而令人向往的世界。②“大海”是巴桑选择成为海员的动因,象征他的职业追求。巴桑在马戏团辛苦赚钱,只为能在海洋学校实习后拿到海员证,去大船上做海员,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③“大海”也象征着巴桑内心的梦想,是他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巴桑将大海视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它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10.BDF(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曹公营固”的意思是“曹操的军营坚固”,主谓结构完整,应在“固”后B处断开。“攻之必不拔”的意思是“攻打它一定不能攻克”,表述完整,应在“拔”后D处断开。“若琼等见禽”的意思是“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获”,主谓结构完整,应在“禽”后F处断开。

11.D【解析】“用法不同”错误,两个“其”字都是表示祈使语气,用法相同。12.B【解析】“再加上许攸触犯法律要被逮捕”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会许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应是“正遇上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逮捕了他们”。13.(1)沿途有人盘问,就告诉他们:“袁公怕曹操袭击后方的部队,派兵(我们)去加强防备。”(“所历道”1分,所经过的道路;“钞略”1分,抢掠、劫掠,可译为“袭击”;“益备”1分,增加防备、加强守备;句意1分)(2)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人才竟然连里巷都没有走出,难道是君主侥幸遇到的吗?(“曾”1分,竟然、居然;“闾巷”1分,里巷;“幸”1分,侥幸;句意1分)14.①主帅袁绍不善用人、不善纳谏,主帅曹操则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并采纳实施;②袁绍阵营内部矛盾重重且缺乏警惕性,曹操阵营内部相互信任和支持;③袁绍阵营的士兵面对突袭惊慌失措,曹操阵营的士兵执行力强、全力以赴。(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没有取胜,退回来,坚守营寨不出战。袁绍在营中建造望楼,堆起土山,向曹操营中射箭,曹操营中的人都要用盾牌挡着箭才能行走。曹操就制造霹雳车,发射石头猛击袁绍的望楼,望楼全部被击毁;袁绍又挖掘地道来攻击曹操,曹操就在营中挖长沟来进行抵御。袁绍又派车辆去运送粮草,让部将淳于琼等率兵万余人护送,驻扎在袁绍营寨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许攸说:“曹操兵少,现在全部军队都在抵御我们,许都的防守一定很空虚。如果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轻装前进,星夜兼程去偷袭,可以攻下许都。攻下了许都,就能以天子的名义去讨伐曹操,曹操就能被我们捉住。”袁绍不听。正遇上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逮捕了他们,许攸很恼怒,就去投奔曹操了。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奔他,光着脚出来迎接,鼓掌大笑说:“你远道而来,我的大事就要成功了。”许攸入座之后,问曹操:“袁绍强盛,怎么对付他?现在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还可以支撑一年。”许攸说:“不会吧,再说一说。”曹操又说:“可以支撑半年。”许攸说:“您不想打败袁绍吗?怎么不和我说实话呢。”曹操说:“刚才在开玩笑。实际上只能支撑一个月,该怎么办呢?”许攸说:“袁绍的万余辆辎重车在故市、乌巢,驻扎在那里的部队防守不严,如果派一支精锐的部队去袭击他,出其不意,快速赶到那里,烧毁囤积的粮草物资,不出三天,袁绍就会不战自溃。”曹操十分高兴,就留下曹洪、荀攸留守营寨,亲自率领五千步兵、骑兵前去偷袭,都使用袁军的旗帜,让士兵口中衔着一个小棍子,把马嘴捆上,夜晚从小道出发,每人抱着一捆柴草。沿途有人盘问,就告诉他们:“袁公怕曹操袭击后方的部队,派兵去加强防备。”盘问的人信以为真,没有戒备,一切照常。曹操到了之后,包围袁军大营,四处放火,袁军大乱,惊慌失措。袁绍听说曹操进攻淳于琼,就派他的部将高览、张郃等人去攻打曹操的大营。张郃说:“曹操率领精锐部队去偷袭,一定会打败淳于琼等人。淳于琼等人被打败,就大势已去,请先去救援淳于琼。”郭图坚持要攻打曹操的大营,张郃说:“曹操的军营坚固,攻打它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获,我们都会成为曹军的俘虏。”袁绍只派了一支轻装骑兵去救援淳于琼,而派重兵去攻打曹操大营,没有攻下来。袁绍派的骑兵到达乌巢,曹操亲兵中有人说敌人的骑兵逐渐靠近了,请分兵去抵御。曹操大怒说:“敌人到了背后再来报告。”曹军全都拼命作战,打败了袁军,杀死淳于琼等人,烧毁了敌人的全部粮草,杀死袁军一千多人。袁绍的士兵都很恐惧。郭图因为他的计策失误而感到很羞耻,又向袁绍说张郃的坏话:“张郃很高兴我军失败。”张郃又恨又怕,就和高览到曹营去投降。曹洪怀疑张郃诈降,不敢接受。荀攸说:“袁绍不用张郃的计策,(张郃)一怒之下来投奔我们,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就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材料二: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人才竟然连里巷都没有走出,难道是君主侥幸遇到的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啊。如今天下尚未平定,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人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人呢?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15.D【解析】“诗人描述了眼前所见的汉代皇陵之景”理解错误。根据诗句“汉陵魂断草连天”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此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时所作”,可以推断出诗人并非亲眼见到汉代皇陵的荒凉景象,而是通过想象长安皇陵的景象来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感慨。16.①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如“辛夷才谢小桃发”,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喜爱。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使诗人对其更加珍视和留恋。②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一去不回唯少年”一句,流露出作者对青春流逝的哀伤。③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与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吴国的辽阔和汉陵的破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