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一、积累与运用(16分)1.(9分)纪录片《何以中国》栏目组向社会征集解说词,材料是小文同学写的解说词。请结合材料,完成问题。文明的力量总是那么深刻,令人激情澎湃又心驰神往。传说仓颉造出文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天地间同为这亘古未有的创造而震(hàn)。①文字之于古人,如劈入混沌世界的雷电,惊醒并照亮了(zhé)伏的文明,自此以后,华夏凝聚和吸收各族群文化中的精髓,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成为天下视野的轴心。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曾有人在黑夜里,(qíng)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②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远方;曾有古国自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川流不息的古代中国文明,跋(shè)数千年岁月而来。③它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了解中国文明,传承中国文明,谱写新时代的文明之路。(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拼音处的汉字,正确的一项A.澎pài震憾B.gèng古蜇伏C.精suí擎起D.niàng就跋涉(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心驰神往B.兼容并蓄C.人心所向D.川流不息(3)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①B.②C.③D.④2.(7分)材料是小武同学创作的新闻稿。请结合材料,完成问题。八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今晚在东方卫视播出。百年来,一代代中国考古学家行走于田野,筚路蓝缕,青灯黄卷,用手铲释读历史,带来了丰硕的考古成果。纪录片《何以中国》正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托,通过实证材料对古代生活场景进行了复现,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首集《秦汉》,从使臣、将军、和亲公主、普通士兵的不同视角及人物故事出发,解析史料、透物见人,解码秦汉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史答案。(1)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小武同学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5字。)(2)请你结合材料,给纪录片《何以中国》写一段推介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二、诗文阅读(36分)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日,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螟③以冒面死。(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①【猏】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路步地走,形容十分信怒。③【螟】古同“暮”,覆盖物体的巾或幔。(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公来,孰视之”的“孰”同“熟”,仔细。“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的“女”同“汝”,你。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是倒装句,“夫差身为擒”是被动句。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诚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处理。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左右”,是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得其民能使之期年之后,虽欲言C.窥镜而自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乃为螟以冒面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B.【甲】文采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4)【乙】文画线句有二处需要断句。今释越而A伐齐B譬之犹惧C虎而刺狼猏D虽胜E之其后患F未央。(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②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6)【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的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4.(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唐代〕此心曾与木兰舟②,直到天南潮水③头。隔岭篇章④来华岳,出关⑤书信过泷流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⑦。①【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②【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①【潮水】河流名。④【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③【关】指蓝关。⑥【泷流】即淀水。⑦【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一个“曾”字,可见诗人与韩愈交情笃厚,流露出一种深情的眷念。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两人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C.尾联写瘴气已经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暗示友人的冤情得以昭雪。D.此诗首联写虚,颔联写实。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深挚的友谊。(2)本诗颈联与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颈联中,诗人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5.(8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他们都是民族精神闪亮的坐标,其豪迈气概在古诗词中熠熠生辉。“后值倾覆,(1),”(《出师表》)是诸葛亮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英雄之责任:(2)“,”(《木兰诗》),是花木兰跨越关山、奔赴疆场的英雄之风姿;(3)“,”(《雁门太守行》)是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英雄之志气;(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收复失地、青史留名的英雄之梦想。三、名著阅读(7分)6.(7分)【阅读锦囊】经典文学作品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阅读时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写作手法等角度探究作品主题。阅读讽刺性作品还要关注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1)【概括情节】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述与插图相关的故事情节。我选;。(2)【分析手法】请选择“阅读锦囊”中的一种讽刺手法,结合一本备选名著的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讽刺效果。备选名著:A.《朝花夕拾》B.《儒林外史》C.《西游记》四、现代文阅读(31分)7.(12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材料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国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材料三: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主要”意思一样,都是表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条理,更有代表性。C.材料三中加点词语“不仅……更……”是递进关系,说明我们要格外重视传承古建筑的“神”。D.本文围绕“传统民居”,介绍了民居的发展、特点及智慧,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又有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B.“秦砖汉瓦”指“秦朝的砖”“汉朝的瓦”,是秦汉时期烧制的建筑材料。C.徽州“吊脚楼”式民居大都依山傍水,既方便就地取材,又给人以美感。D.突出的地域特色、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长足进步是传统民居长期发展的结果。(3)某中学暑假开展了“访民居特点,悟先民智慧”的研学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写一段文案,介绍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特点及其蕴藏的智慧。8.(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鹿城盛开三角梅(杜卫东)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一辆广汽埃安V像一条银鱼,“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主动提起路旁的行李,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②车驶入主路,路两旁,盛开的三角梅在阳光笼罩下,是满眼葱郁和斑驳,在车窗外渐次展开,迎接八方来客。③突然,手机响了,小伙子摁下接听键,是一名客人去机场,预约的车没到,怕耽误行程,情急中想起他。小伙子很愕然,蹙起眉头,说:“不应该呀,一般是我们等客人,怎么能让客人等我们?”可惜他分身无术,便安慰对方再耐心等会儿。挂断电话,他看看仪表盘上的时间,摇摇头,神色有点焦虑,嘀咕了一句:“再不到,真可能会误机。”这时,手机又响了——原来网约车停在小区的拐弯处,客人没看见,一场乌龙。小伙子如释重负,忙说:“没耽误您用车就好。”感觉得出,他的急切和高兴都发自内心,没有一丝刻意。其实,这件事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望向车窗外,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④妻子夸赞小伙子:“你真是个热心肠!”小伙子有点腼腆地说:“服务行业嘛,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闲聊中,我们得知,他是陕西人,在北京顺义当过几年兵,退伍后来到三亚闯世界,专职做了网约车司机。看得出,在部队,他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气场。⑤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你问干这行累不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一少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乐观是青春的鸽哨,它和憧憬连在一起,总是伴随着蓝天与白云。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笑问:“哎,你怎么断定出我们是‘候鸟族’?”⑥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说实话,接你们这种行动自如的老人比较省事,看准了就可以;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我会在出港口等候,一直搀扶着到停车场。”⑦“那,要另外加收费用吗?”妻子问。“哪能啊!”小伙子语含惊诧,“举手之劳,还要收费?”一句话,顿时让我对小伙子更加刮目相看,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我告诉他:“年轻时我也当过兵。”小伙子听了,双眸一亮。他摁下音响开关,车厢里立马回响起那首熟悉的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一时间,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军营,那是属于男儿的回忆,连着边关的明月,连着青春和梦想。⑧我忽然想起,在首都机场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优先登机,便问他是否办理了,小伙子点点头,说:“办了,不过从来没用过。”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办了,是因为珍惜;他不用,同样是因为珍惜。⑨小伙子对这一带很熟悉,妻子记起两年前他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的纸牌,为独居老人免费提供服务。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小伙子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我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⑩车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它生命力旺盛,不惧烈日风雨,有顽强奋进的精神,只要有适宜的阳光,它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⑪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神色有一种庄重的美。⑫我想,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⑬小伙子说,三亚还有一个别称——鹿城。相传,一位青年猎手追逐一只坡鹿,面对山崖和茫茫大海,无路可逃的坡鹿回过头,目光竟像山泉一样澄莹。猎手被眼前的情景震撼,放下弓箭。不想,火光一闪,烟雾腾空,坡鹿化作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因此结缘并定居,繁衍出了这座城。确实,这是一座爱意流淌的城,它不光有动人的传说,有盛开的三角梅,还有像青年猎手一样善良而质朴的人。⑭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小伙子因为没有接到去机场的乘客,而“神色有点焦虑”,后才知是一场乌龙。B.第④段插叙了小伙子当兵及到三亚闯世界的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为下文情节做铺垫。C.第⑥加点词语“狡黠”写出了小伙子凭借多年经验,准确判断乘客是“候鸟族”的机智。D.文章叙议结合,感情真挚,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第⑬段插叙了鹿城名称的由来,这样写有何用意?(3)文中多次描写到小伙子的神态,结合文章第④⑦⑪段画线句子分析其不同含义。(4)有人建议将标题“鹿城盛开三角梅”改为“三亚偶遇”。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说明理由。五、作文(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徐徐春风“换”来了万物勃发,父母的养育“换”来了儿女的孝敬,你的真诚“换”来了同学的帮助,国家的强大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人心换人心”,“换”是一种理解,“换”是一份宽容,“换”是一片付出……请你以“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诊断试卷(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6分)1.(9分)纪录片《何以中国》栏目组向社会征集解说词,材料是小文同学写的解说词。请结合材料,完成问题。文明的力量总是那么深刻,令人激情澎湃又心驰神往。传说仓颉造出文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天地间同为这亘古未有的创造而震(hàn)。①文字之于古人,如劈入混沌世界的雷电,惊醒并照亮了(zhé)伏的文明,自此以后,华夏凝聚和吸收各族群文化中的精髓,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成为天下视野的轴心。回顾奔涌的历史长流,是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曾有人在黑夜里,(qíng)起天地间的第一簇火种;②曾有人在漫天星斗下,隔着山川湖海遥望远方;曾有古国自九州之中,酿就四方众望、人心所向的风潮,经夏商周而立秦汉,川流不息的古代中国文明,跋(shè)数千年岁月而来。③它穿梭在生死枯荣的古文明之林间,历风尘霜雪而初心未改。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了解中国文明,传承中国文明,谱写新时代的文明之路。(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拼音处的汉字,正确的一项DA.澎pài震憾B.gèng古蜇伏C.精suí擎起D.niàng就跋涉(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A.心驰神往B.兼容并蓄C.人心所向D.川流不息(3)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DA.①B.②C.③D.④【解答】答案:(1)D(2)D(3)D2.(7分)材料是小武同学创作的新闻稿。请结合材料,完成问题。八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今晚在东方卫视播出。百年来,一代代中国考古学家行走于田野,筚路蓝缕,青灯黄卷,用手铲释读历史,带来了丰硕的考古成果。纪录片《何以中国》正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托,通过实证材料对古代生活场景进行了复现,以影像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纪录片分《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首集《秦汉》,从使臣、将军、和亲公主、普通士兵的不同视角及人物故事出发,解析史料、透物见人,解码秦汉王朝统一的历史进程,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史答案。(1)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小武同学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25字。)(2)请你结合材料,给纪录片《何以中国》写一段推介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解答】答案:(1)示例:东方卫视播出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纪录片《何以中国》(2)示例:以考古成果为依托,以实证材料复现古代生活场景,以具体影像溯源历史发展脉络、以现代科技寻脉中华悠久文化,八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值得期待。二、诗文阅读(36分)3.(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①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②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日,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螟③以冒面死。(节选自《吕氏春秋•伍子胥谏》)①【猏】三岁的野猪。泛指大猪、大兽。②【两祛高蹶】两手牵举其衣,高举足而大路步地走,形容十分信怒。③【螟】古同“暮”,覆盖物体的巾或幔。(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徐公来,孰视之”的“孰”同“熟”,仔细。“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的“女”同“汝”,你。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是倒装句,“夫差身为擒”是被动句。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诚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处理。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的“左右”,是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是指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得其民能使之期年之后,虽欲言C.窥镜而自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乃为螟以冒面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甲】文中,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B.【甲】文采用了类比的方式说理,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C.【乙】文伍子胥在进谏的时候,对齐国和越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肯。D.【乙】文中,夫差不听劝告,兴兵伐齐,与齐军在长勺交战,大败齐军。(4)【乙】文画线句有二处需要断句。今释越而A伐齐B譬之犹惧C虎而刺狼猏D虽胜E之其后患F未央。(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②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6)【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的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ABD.正确。C.有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为确实;“我得其地不能处”的“处”,意为居住。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认为……美/美丽。B.不同,不同,代词/无义。C.不同,表顺承/表转折。D.相同,于是。故选:D。(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是艾陵之战,不是长勺之战。故选:D。(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现在放弃越国而去进攻齐国,这就如同害怕老虎而却去刺杀野猪。即使胜利了,接下来的祸患也是无穷无尽的。故可断为: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狼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①重点词:安,怎么;,目,眼睛。句意:我怎能有一只眼睛来看到越国人进入吴国呢?②重点词:何,什么。句意:如果死者有知觉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到子胥呢?(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国家兴盛。【乙】文中“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国家灭亡。两个国家一兴一亡。结合课文内容,从君王治理的角度说说兴亡的原因。答案:(1)C(2)D(3)D.(4)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5)①我怎能有一只眼睛来看到越国人进入吴国呢?②如果死者有知觉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到子胥呢?(6)齐国因为齐威王能够广开言路,接受建议,国家兴盛。吴国因为夫差不听劝告,固执己见,国家灭亡。所以,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国君的行有很大的关系。君主应该善于听取正确的建议,修明政治,这样国家才能兴盛。4.(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唐代〕此心曾与木兰舟②,直到天南潮水③头。隔岭篇章④来华岳,出关⑤书信过泷流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⑦。①【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②【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①【潮水】河流名。④【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③【关】指蓝关。⑥【泷流】即淀水。⑦【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A.首联一个“曾”字,可见诗人与韩愈交情笃厚,流露出一种深情的眷念。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两人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C.尾联写瘴气已经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暗示友人的冤情得以昭雪。D.此诗首联写虚,颔联写实。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深挚的友谊。(2)本诗颈联与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颈联中,诗人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BD.正确。C.有误,尾联荡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已经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暗示友人的冤情得以昭雪”理解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颈联通过“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等写出了峄路的艰险、生存环境的险恶。这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对韩愈的牵挂之情。答案:(1)C(2)山峰、驿路、残云、海、老树借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对韩愈的牵挂之情。译文: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5.(8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他们都是民族精神闪亮的坐标,其豪迈气概在古诗词中熠熠生辉。“后值倾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是诸葛亮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英雄之责任:(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是花木兰跨越关山、奔赴疆场的英雄之风姿;(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英雄之志气;(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收复失地、青史留名的英雄之梦想。【解答】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重点字:戎)(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三、名著阅读(7分)6.(7分)【阅读锦囊】经典文学作品散发着永恒的魅力,阅读时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写作手法等角度探究作品主题。阅读讽刺性作品还要关注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1)【概括情节】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述与插图相关的故事情节。我选C;幼年鲁迅对《山海经》念念不忘,长妈妈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2)【分析手法】请选择“阅读锦囊”中的一种讽刺手法,结合一本备选名著的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讽刺效果。备选名著:A.《朝花夕拾》B.《儒林外史》C.《西游记》【解答】(1)本题考查图片观察和名著情节的掌握。图片A中,雪地上有三个人,左边那人跪在地上作揖求饶,中间一人被一个头戴毡笠子、手持花枪的人刺倒,右边那人跌坐在地上的。不难看出,图片讲的是“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其相关情节为:风雪夜,陆虞候等三人在山神庙门外议论,准备火烧大军草料场,再嫁祸于林冲。林冲听后义愤填膺,手刃仇人,连夜奔梁山而去。图片B中有三个人,站着的人是车夫的打扮,坐着的是一个老年男子和一个体型粗壮的女子。结合图片上的文字“祥子把钱掏出来:‘四爷,先给我拿着,三十块’”可知,图片讲的是祥子重回人和车厂的故事。其相关情节为:祥子连人带车被乱兵抓走,后来趁乱逃走,并牵走兵营里的三匹骆驼,将骆驼卖掉,重新回到人和车厂,准备再租辆车。图片C中,一个矮胖的妇女站在桌旁,桌上是打开的包袱;一个小男孩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不难看出,图片讲的是幼年鲁迅和长妈妈的故事。相关情节为:幼年鲁迅对《山海经》念念不忘,长妈妈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解答时,任选一部名著,结合名著相关情节,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即可。如:《儒林外史》,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画面,讽刺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答案:(1)示例:C幼年鲁迅对《山海经》念念不忘,长妈妈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2)示例:B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及众乡邻的表现,讽刺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世态炎凉。四、现代文阅读(31分)7.(12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在传统民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建筑科学技术也获得长足进步。夏商周的早期民居主要为穴居和巢居,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周朝的建筑技术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规则《考工记》,记录了周朝营造国都与城池的礼制,足见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秦汉时期的民居建筑在结构、单体或组合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中型以上住宅则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形成以建筑围合的院落形式,并用围墙和回廊包围起来,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代表着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已非常发达,特别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已极其完善。宋代以后,建筑技术日趋完善,在建筑的人文精神追求上有突出的发展。元末明初,砖券结构开始在民居中采用,深厚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和江南大型木构架住宅技术日趋成熟。清代民居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民居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北方窑洞式穴居、客家土楼大型集体民居、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居住建筑达到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高峰。材料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风格各异的民居住宅。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国合成封闭的庭院,分布于华北地区。这一带冬季寒冷干燥,北风盛行,因此房屋多坐北朝南。这种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既具有高度私密性又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北京的四合院民居是最典型的代表。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夏季闷热多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与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朝天的“斗”形,这就是“天井”,四面屋顶的水向中间流入天井中,民间把这种“天井”叫做“聚宝盆”。天井具有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的重要作用。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杆栏式民居,俗称“吊脚楼”,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等地广泛存在这类民居形式。这些地区多山地,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常年潮湿多雨。这种民居干燥防潮又凉爽,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是传统民居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地域特征鲜明。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雄浑的“太行川寨”,还有江西苗寨的古老与神秘……各种民居建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材料三: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这是先民智慧的体现。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遮阳、避雨、散热、通风和防潮。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黄土高原地区,因为干燥少雨,形成了窑洞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白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即便主要受文化艺术、宗法制度影响的民居样式,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庭院中植树种花、建假山盆景,依然体现出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特征。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传统民居习俗生态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及吊脚楼主要以竹木、石材为建筑材料。青藏高原上的碉楼多以当地的土石作为建筑材料。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神——思想和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主要”意思一样,都是表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条理,更有代表性。C.材料三中加点词语“不仅……更……”是递进关系,说明我们要格外重视传承古建筑的“神”。D.本文围绕“传统民居”,介绍了民居的发展、特点及智慧,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又有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B.“秦砖汉瓦”指“秦朝的砖”“汉朝的瓦”,是秦汉时期烧制的建筑材料。C.徽州“吊脚楼”式民居大都依山傍水,既方便就地取材,又给人以美感。D.突出的地域特色、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长足进步是传统民居长期发展的结果。(3)某中学暑假开展了“访民居特点,悟先民智慧”的研学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写一段文案,介绍各地不同的民居样式特点及其蕴藏的智慧。【解答】(1)A.有误,“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主要’意思一样”理解错误。材料一中的“主要”表程度,强调穴居和巢居是传统民居早期的形式,但可能还有其他形式;材料二中的“主要”表示天井院落式民居在江南地区广泛存在,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还有其他类型的民居。两个“主要”的语境和强调点不同。BCD.正确。故选:A。(2)A.有误,此项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说“至商代中后期,在建筑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木构开始慢慢复杂并独立起来”,而不是“周朝的建筑技术已非常成熟”的表现。B.有误,材料一中说“建筑材料普遍进行过烧制,有‘秦砖汉瓦’之说”,而“秦砖汉瓦”只是代表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之状,并非特指“秦朝的砖”“汉朝的瓦”。C.此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天井院落式民居……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是其代表”和材料三第一段“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可知“徽州古民居”是“天井院落式民居”,而不是“吊脚楼”式民居。D.正确。故选:D。(3)写一段介绍各地不同民居样式特点及其蕴藏智慧的文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简要介绍研学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即“访民居特点,悟先民智慧”,并强调民居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地域特色。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民居类型,分别介绍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特点。例如,可以先介绍合院式民居(如北京四合院),强调其坐北朝南、封闭院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特点;接着介绍天井院落式民居(如皖南民居),突出其天井设计在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方面的功能;最后介绍杆栏式民居(如湘西吊脚楼),说明其防潮、凉爽、利用山地的特性。针对每种民居样式,分析其中蕴藏的先民智慧。例如,合院式民居的私密性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天井院落式民居的天井设计展示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营造;杆栏式民居则体现了古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文案的结尾部分,总结不同民居样式及其蕴藏的智慧,强调这些民居不仅是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答案:(1)A(2)D(3)示例:在“访民居特点,悟先民智慧”的研学活动中,我们深入探访了各地的传统民居,领略了不同地域的民居魅力。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封闭而私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了古人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皖南的天井院落式民居,通过天井设计巧妙地实现了采光、排水、蓄水、通风、调温等多重功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营造。湘西的杆栏式民居则依山傍水而建,防潮又凉爽,有效利用了山地资源,展现了古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不仅是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先民的智慧,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8.(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鹿城盛开三角梅(杜卫东)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一辆广汽埃安V像一条银鱼,“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主动提起路旁的行李,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②车驶入主路,路两旁,盛开的三角梅在阳光笼罩下,是满眼葱郁和斑驳,在车窗外渐次展开,迎接八方来客。③突然,手机响了,小伙子摁下接听键,是一名客人去机场,预约的车没到,怕耽误行程,情急中想起他。小伙子很愕然,蹙起眉头,说:“不应该呀,一般是我们等客人,怎么能让客人等我们?”可惜他分身无术,便安慰对方再耐心等会儿。挂断电话,他看看仪表盘上的时间,摇摇头,神色有点焦虑,嘀咕了一句:“再不到,真可能会误机。”这时,手机又响了——原来网约车停在小区的拐弯处,客人没看见,一场乌龙。小伙子如释重负,忙说:“没耽误您用车就好。”感觉得出,他的急切和高兴都发自内心,没有一丝刻意。其实,这件事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望向车窗外,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④妻子夸赞小伙子:“你真是个热心肠!”小伙子有点腼腆地说:“服务行业嘛,就是要为客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闲聊中,我们得知,他是陕西人,在北京顺义当过几年兵,退伍后来到三亚闯世界,专职做了网约车司机。看得出,在部队,他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气场。⑤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你问干这行累不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一少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乐观是青春的鸽哨,它和憧憬连在一起,总是伴随着蓝天与白云。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笑问:“哎,你怎么断定出我们是‘候鸟族’?”⑥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说实话,接你们这种行动自如的老人比较省事,看准了就可以;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我会在出港口等候,一直搀扶着到停车场。”⑦“那,要另外加收费用吗?”妻子问。“哪能啊!”小伙子语含惊诧,“举手之劳,还要收费?”一句话,顿时让我对小伙子更加刮目相看,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我告诉他:“年轻时我也当过兵。”小伙子听了,双眸一亮。他摁下音响开关,车厢里立马回响起那首熟悉的歌:“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一时间,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军营,那是属于男儿的回忆,连着边关的明月,连着青春和梦想。⑧我忽然想起,在首都机场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优先登机,便问他是否办理了,小伙子点点头,说:“办了,不过从来没用过。”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办了,是因为珍惜;他不用,同样是因为珍惜。⑨小伙子对这一带很熟悉,妻子记起两年前他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的纸牌,为独居老人免费提供服务。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小伙子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我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⑩车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它生命力旺盛,不惧烈日风雨,有顽强奋进的精神,只要有适宜的阳光,它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⑪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神色有一种庄重的美。⑫我想,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⑬小伙子说,三亚还有一个别称——鹿城。相传,一位青年猎手追逐一只坡鹿,面对山崖和茫茫大海,无路可逃的坡鹿回过头,目光竟像山泉一样澄莹。猎手被眼前的情景震撼,放下弓箭。不想,火光一闪,烟雾腾空,坡鹿化作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因此结缘并定居,繁衍出了这座城。确实,这是一座爱意流淌的城,它不光有动人的传说,有盛开的三角梅,还有像青年猎手一样善良而质朴的人。⑭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③段写小伙子因为没有接到去机场的乘客,而“神色有点焦虑”,后才知是一场乌龙。B.第④段插叙了小伙子当兵及到三亚闯世界的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为下文情节做铺垫。C.第⑥加点词语“狡黠”写出了小伙子凭借多年经验,准确判断乘客是“候鸟族”的机智。D.文章叙议结合,感情真挚,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第⑬段插叙了鹿城名称的由来,这样写有何用意?(3)文中多次描写到小伙子的神态,结合文章第④⑦⑪段画线句子分析其不同含义。(4)有人建议将标题“鹿城盛开三角梅”改为“三亚偶遇”。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说明理由。【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为下文情节做铺垫”理解有误。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和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丰富、完整,但并不一定是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故选:B。(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通过插入关于鹿城名称由来的传说,文章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使三亚这座城市显得更有故事和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特点:传说中的青年猎手和坡鹿的故事,反映了三亚人民的善良和质朴,以及城市本身充满爱意和生机的文化特质。映射主人公形象:小伙子如同传说中的青年猎手一样,善良、质朴,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这与文章主题相呼应,使主题更加深刻。丰富文章结构:插叙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丰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一叙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加深读者印象:通过故事传说,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记住三亚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小伙子这样的善良人。(3)本题考查神态描写的分析。第④段中的“小伙子有点腼腆地说”表现了小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