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7/0C/wKhkGWdCAXKAe_dqAAJrrAuoiA0951.jpg)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7/0C/wKhkGWdCAXKAe_dqAAJrrAuoiA09512.jpg)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7/0C/wKhkGWdCAXKAe_dqAAJrrAuoiA09513.jpg)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7/0C/wKhkGWdCAXKAe_dqAAJrrAuoiA09514.jpg)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27/0C/wKhkGWdCAXKAe_dqAAJrrAuoiA095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ㅤㅤ中国画里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咏叹。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yuán①_____木求鱼。在画中,山间郁郁葱葱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缝隙中的老藤,伸展着生命的倔强。盈盈②皓月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隽永的诗;脉脉流水一旦入画就哼着调子,在某处与观者不期而遇,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我们便可以在③一幅画里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在这④苍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遒劲的线条。(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juèB.jùnC.màiD.jìng(2)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①处填“缘”,与“缘溪行”中的“缘”字形相同,意义相同。B.②处“皓”书写是正确的,因为以“白”为形旁的字多有明亮之意。C.③处“一幅画”中的“幅”书写错误,应改为“副”。D.④处“苍茫”与“苍翠”“苍穹”中“苍”的使用都是正确的。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朴质典雅,色彩美轮美奂。B.拔河比赛激烈无比,选手拼尽全力,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如雷贯耳。 C.小荔发言完毕,小夏说:“刚才小荔同学抛砖引玉,下面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D.我们做事应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麻痹大意。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的理念。 B.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 C.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D.近年,经三路老商埠成为网红打卡地,是因为它承载着济南人记忆的原因。4.根据材料,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ㅤㅤ费曼学习法,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被誉为“最高效学习法”。该方法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对知识进行归类、解构、对比和筛选,进而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这些知识。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卡壳的地方,就进行回顾和反思,深度分析知识。最后,通过简化吸收形成知识体系,内化知识。综上,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用教别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输出倒逼输入,实现高效学习。①②③④二、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ㅤ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ㅤㅤ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心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令人震撼。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往往会丧失本心。D.《孟子》文章注重推理,逻辑严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ㅤㅤ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①丝,其余则麻、枲②而已,故名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③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道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注释】①衣(yì):穿。②枲(xǐ):麻类植物的纤维。③殆:大概。(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黄道婆死后,后世为她立祠祭奠。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听蜀僧潜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②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释】①绿绮:琴名.汉代蜀地人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后来泛指名贵的琴。②馀:同“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眉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诗人出生于蜀地,又自称“客心”,可见在赞美琴音的同时,也有着对故乡的眷恋。C.“馀响入霜钟”的“入”字写出了琴音虽终止,但余音久久不绝,与钟声融为一体。D.尾联写诗人聚精会神听蜀僧弹琴不觉天色已晚,“暗几重”可见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2)“如听万壑松”一句是如何展现出蜀僧琴艺高超的?8.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对计量单位有很多称呼,如:仞是长度单位,顷是面积单位,锱铢是重量单位。 B.《列子》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不耻下问、歧路亡羊、门庭若市。 C.古人用玉体现对美的追求,“如鸣珮环”“静影沉璧”“琼楼玉宇”中的“珮环”“璧”“琼”都指玉。 D.周武王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9.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1),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4)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6)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10.生活赋予人们一种高贵的礼物——童年,同是童年,却有不同的喜乐悲愁,根据提示回答问题。(1)“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①》中的保尔在童年经历过②(事件),虽有苦难也存有希望,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③,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家,虽饱受歧视和虐待,但依然倔强自尊,勇于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2)《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童年往事,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结合整本书谈谈如何理解“理性的批判”。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的浪漫ㅤㅤ①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满庭芳•国色》凭借耐人寻味的色彩美刷屏网络。“中华颜色一眼万年,惊艳岁月”“老祖宗的配色,绝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大众对于中国色的钟爱,从网友们的真情留言中可窥一二.随《满庭芳•国色》一同“出圈”的大美中国色,不仅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湖流”,更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ㅤㅤ②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首先,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梅染”,就是用梅花树作为染料的一种天然染色法,而造就的颜色名曰“梅染”。其次,中国色的命名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比如形容天刚破晓时的“东方既白”,这个词来自于苏轼的《赤壁赋》,在天将亮未亮的时候,整个天空的颜色是蓝中透白的,所以苏东坡说“不知东方之既白”。再次,还有一些中国色的名字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天水碧”这一颜色得名于后主李煜,有位嫔妃染的丝帛不小心在外晾了一夜,沾染了清露,却泛出了一种非常好看的碧绿色,李煜得知后遂为其取名“天水碧”。中国色,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人们的生活中。ㅤㅤ③中国色的审美功用在于它是表意的手段。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拿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就极富画面感,“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八分藤黄二分黑调出的秋香色,吟唱着秋日的歌谣,拥着泥土与枝条的清香,落于帐上。这一刻,听觉和嗅觉在“秋香”二字中与视觉融通了,这便是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ㅤㅤ④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而西方色彩体系基于物理学研究,认为色相、明度和纯度决定了色彩的呈现效果。ㅤㅤ⑤中国色的艺术价值是它承载着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青色是生命的代表,万古长青、名垂青史都显示了青在古人心中美好的意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是古人提炼染料的经验感悟,并且也隐含着现实真理。古时文人犹爱的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赤色源于太阳,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太阳有一种本能的崇拜。在中国人眼里赤色是最吉祥喜庆的颜色,例如喜服、红墙。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赤色也成为了成功的象征。缥是一种淡青色,天缥指的就是天空淡淡的青白色。三国时期的越窑就是一种品质细腻,以淡青色为主的瓷器,展现出一种风雅、淡泊的志趣。ㅤㅤ⑥梅红、鞠衣、麹尘、细叶、菡萏、伽罗、月白、天缥、青骊、岱赭、凝夜紫、远山黛……气韵雅致的中国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它们远不止于色彩,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ㅤㅤ⑦现在,中国色更是跨越千年,对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庭芳•国色》只是集大成的一次爆点。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如胭脂红、郎窖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湖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ㅤㅤ⑧来自生活的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依然魅力独具,“出圈”之后的它能更好地装点今天的美好生活。(根据相关文章删改)(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大美中国色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B.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C.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它既是生命的代表,也是成功的象征。D.“鞠衣”“天缥”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也体现了中国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由《满庭芳•国色》引出“大美中国色”,从备受关注的春晚说起,激发阅读兴趣。B.第④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突出西方色彩体系是基于物理学研究形成的。C.本文引用古诗文,不仅能说明“中国色”的文化底蕴,也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中国色的名称、审美功用、艺术价值等内容。(3)有同学认为第③段画线句中“吟唱”“拥着”措辞不当,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宁白ㅤㅤ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ㅤㅤ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ㅤㅤ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静美,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ㅤㅤ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月光下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ㅤㅤ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她小腿绑着石膏,掩在裙下,虽不像以前一样走动,却也婉约。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朵暖暖的月光。ㅤㅤ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ㅤㅤ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ㅤㅤ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ㅤㅤ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ㅤㅤ⑩我在这里,向往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ㅤㅤ⑪早在二十世纪初,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后来,我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可见,朱先生是认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的。ㅤㅤ⑫朱先生晚年体弱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我的美学老师也是一位美的践行者和传递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在这安静的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ㅤㅤ⑬离开了燕南园,我在未名湖边漫步,看古塔倒影,绿阴满池。那位偶见朱先生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她聆听到的朱先生“干扰”式的点拨,后来在北大的莘莘学子中流传,成为名校引以为傲的大师风范的一部分。美学转化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一个润物潜心的过程。不易察觉,却终究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显现出来。ㅤㅤ⑭我的一位杭州大学的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全省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她的面容,因心地单纯而显得年轻。我一直想问她:那两堂充满月光的美学课,究竟在你青春时光的美学空白里,涂抹下怎样绚丽的色彩?(有删改)(1)根据提示,概括事件。本文双线并行。一条线记述了“我”的美学老师①和②这两件事;另一条线记述了朱光潜先生③和④这两件事。(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曹,让我沉浸。(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的理解。(4)文章结尾补充叙述那位偶遇朱先生的女学生和我在杭州大学时的同学的故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三、写作。14.按要求作文。ㅤㅤ以“美,在不远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ㅤㅤ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ㅤㅤ中国画里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咏叹。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yuán①_____木求鱼。在画中,山间郁郁葱葱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缝隙中的老藤,伸展着生命的倔强。盈盈②皓月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隽永的诗;脉脉流水一旦入画就哼着调子,在某处与观者不期而遇,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我们便可以在③一幅画里安放自己的灵魂。于是,在这④苍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遒劲的线条。(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DA.juèB.jùnC.màiD.jìng(2)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A.①处填“缘”,与“缘溪行”中的“缘”字形相同,意义相同。B.②处“皓”书写是正确的,因为以“白”为形旁的字多有明亮之意。C.③处“一幅画”中的“幅”书写错误,应改为“副”。D.④处“苍茫”与“苍翠”“苍穹”中“苍”的使用都是正确的。【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A.有误,“倔强”中的“倔”应读作“jué”;B.有误,“隽永”中的“隽”应读作“juàn”;C.有误,“脉脉流水”中的“脉”应读作“mò”;D.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词语含义。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ABD.正确;C.有误,“一幅画”书写无误。故选:C。【解答】答案:(1)D(2)C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气势磅礴、朴质典雅,色彩美轮美奂。 B.拔河比赛激烈无比,选手拼尽全力,同学们的加油呐喊声如雷贯耳。 C.小荔发言完毕,小夏说:“刚才小荔同学抛砖引玉,下面我也谈谈我的看法。” D.我们做事应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麻痹大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解答】A.有误,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对象错误。B.有误,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望文生义。C.有误,抛砖引玉:抛出砖头,引回白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敬谦错位。D.正确。故选:D。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的理念。 B.这部电影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 C.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D.近年,经三路老商埠成为网红打卡地,是因为它承载着济南人记忆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空白”;C.有误,关联词误用,应将“就”改为“才”;D.有误,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故选:A。4.根据材料,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ㅤㅤ费曼学习法,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提出,被誉为“最高效学习法”。该方法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对知识进行归类、解构、对比和筛选,进而理解要学习的知识。然后,讲解这些知识。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卡壳的地方,就进行回顾和反思,深度分析知识。最后,通过简化吸收形成知识体系,内化知识。综上,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就是用教别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掌握知识,输出倒逼输入,实现高效学习。①归类②筛选③讲解④回顾和反思【分析】本题考查语段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注意读懂语段内容,然后观察所给的思维导图,在语段中找到对应的句子,然后筛选信息作答。【解答】根据语段中的“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对知识进行归类、解构、对比和筛选,进而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一句,可知①处应填写“归类”,②处应填写“筛选”。再根据“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卡壳的地方”一句,可知③处指的是“然后,讲解这些知识”,即填写“讲解”。④是在“卡壳”与“深度分析”之间,可根据“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发现有卡壳的地方,就进行回顾和反思,深度分析知识”一句,填写“回顾和反思”。据此得出答案。答案:①归类②筛选③讲解④回顾和反思二、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ㅤ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ㅤㅤ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心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令人震撼。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往往会丧失本心。D.《孟子》文章注重推理,逻辑严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分析】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有误,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不同,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在;B.不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示修饰,不译;C.相同,助词,的/助词,的;D.不同,介词,为了/介词,被。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非“反面论证”。故选:B。答案:(1)A(2)C(3)B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ㅤㅤ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①丝,其余则麻、枲②而已,故名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③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道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同列祀典乎?(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注释】①衣(yì):穿。②枲(xǐ):麻类植物的纤维。③殆:大概。(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久之,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黄道婆死后,后世为她立祠祭奠。【分析】参考译文:有一个老妇人叫做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来到松江府,教给人们制作弹棉、纺织的工具。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按照《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两本古籍)解释,都说“布”只是麻、纻、葛(麻布)做的。还有《盐铁论》上说:“人老后穿丝织品,其余的,都不过是穿麻布而已,因此,老百姓又叫布衣。”可见。除了麻、纻、葛三者之外,古代再没有其它的什么“布”。如果以麻为衣服,就不能抵御寒冷,以麻穿袍,就不能生暖。现在棉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料,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这都是黄道婆一人的功劳。难道不应该像拜祭神灵一样崇敬她,让她享有与蚕神螺祖同等的祭祀吗?【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如果以麻为衣服,就不能抵御寒冷。“则”是连词,于是、就。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久之,时间长了;悉习,都学习;事,方法。句意: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道婆一人”可知,在黄道婆传授人们制作弹棉、纺织技术之前,人们只能穿麻布等不能御寒的衣物,黄道婆教给百姓弹棉纺织之法后,老百姓才能穿上御寒保暖的衣服,棉布自此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黄道婆为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她死后人们为她立祠祭奠。答案:(1)各抱自然之性/非可强变者也(2)时间长了,方圆三百里的人,都在学习使用她的方法。(3)示例:因为黄道婆教给百姓杆弹纺织之法,使既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所以人们为她立祠祭奠。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听蜀僧潜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②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释】①绿绮:琴名.汉代蜀地人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后来泛指名贵的琴。②馀:同“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眉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B.诗人出生于蜀地,又自称“客心”,可见在赞美琴音的同时,也有着对故乡的眷恋。C.“馀响入霜钟”的“入”字写出了琴音虽终止,但余音久久不绝,与钟声融为一体。D.尾联写诗人聚精会神听蜀僧弹琴不觉天色已晚,“暗几重”可见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2)“如听万壑松”一句是如何展现出蜀僧琴艺高超的?【分析】此诗写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首联写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BC.正确。D.有误,“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理解错误,“暗几重”写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诗人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句写作手法的赏析。抓住“流水”一词,联想到“高山流水”“行云流水”,一个“洗”,有“净”的含义,自然是在说,琴声的特点与听者的感受。抓住“不觉”来理解即可得出解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时间之快,是因听得入神,忘记了时间。通过用典和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答案:(1)D(2)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8.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对计量单位有很多称呼,如:仞是长度单位,顷是面积单位,锱铢是重量单位。 B.《列子》中有很多成语故事,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不耻下问、歧路亡羊、门庭若市。 C.古人用玉体现对美的追求,“如鸣珮环”“静影沉璧”“琼楼玉宇”中的“珮环”“璧”“琼”都指玉。 D.周武王时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积累。【解答】ACD.正确;B.有误,“不耻下问”出自《论语》,“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故选:B。9.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6)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2)受降城外月如霜(3)岂不罹凝寒(重点字:罹)(4)到乡翻似烂柯人(5)山光悦鸟性(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0.生活赋予人们一种高贵的礼物——童年,同是童年,却有不同的喜乐悲愁,根据提示回答问题。(1)“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童年经历过②神父的虐待和毒打(事件),虽有苦难也存有希望,最终成长为钢铁战士,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③简•爱,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家,虽饱受歧视和虐待,但依然倔强自尊,勇于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2)《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童年往事,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结合整本书谈谈如何理解“理性的批判”。【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主人公保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朝花夕拾》以记事为主,前七篇反映作者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简•爱》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可以判断出: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他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可以判断出:他被神父虐待和毒打。根据“父母双亡,寄居在舅妈家,虽饱受歧视和虐待,但依然倔强自尊,勇于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可以判断出:她是简•爱。(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答案不唯一。示例一:《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示例二:《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答案:(1)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神父的虐待和毒打③简•爱(2)示例一:《二十四孝图》中写了“我”儿时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对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进行了理性的批判。示例二:《五猖会》写“我”参加盛大庙会的兴致被父亲背书的命令浇灭,理性地抨击了旧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的浪漫ㅤㅤ①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满庭芳•国色》凭借耐人寻味的色彩美刷屏网络。“中华颜色一眼万年,惊艳岁月”“老祖宗的配色,绝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大众对于中国色的钟爱,从网友们的真情留言中可窥一二.随《满庭芳•国色》一同“出圈”的大美中国色,不仅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湖流”,更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ㅤㅤ②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首先,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梅染”,就是用梅花树作为染料的一种天然染色法,而造就的颜色名曰“梅染”。其次,中国色的命名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比如形容天刚破晓时的“东方既白”,这个词来自于苏轼的《赤壁赋》,在天将亮未亮的时候,整个天空的颜色是蓝中透白的,所以苏东坡说“不知东方之既白”。再次,还有一些中国色的名字来源于历史故事。如:“天水碧”这一颜色得名于后主李煜,有位嫔妃染的丝帛不小心在外晾了一夜,沾染了清露,却泛出了一种非常好看的碧绿色,李煜得知后遂为其取名“天水碧”。中国色,就这样诗意地栖居在人们的生活中。ㅤㅤ③中国色的审美功用在于它是表意的手段。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拿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就极富画面感,“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八分藤黄二分黑调出的秋香色,吟唱着秋日的歌谣,拥着泥土与枝条的清香,落于帐上。这一刻,听觉和嗅觉在“秋香”二字中与视觉融通了,这便是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ㅤㅤ④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而西方色彩体系基于物理学研究,认为色相、明度和纯度决定了色彩的呈现效果。ㅤㅤ⑤中国色的艺术价值是它承载着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青色是生命的代表,万古长青、名垂青史都显示了青在古人心中美好的意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是古人提炼染料的经验感悟,并且也隐含着现实真理。古时文人犹爱的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赤色源于太阳,在原始社会,人类对太阳有一种本能的崇拜。在中国人眼里赤色是最吉祥喜庆的颜色,例如喜服、红墙。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赤色也成为了成功的象征。缥是一种淡青色,天缥指的就是天空淡淡的青白色。三国时期的越窑就是一种品质细腻,以淡青色为主的瓷器,展现出一种风雅、淡泊的志趣。ㅤㅤ⑥梅红、鞠衣、麹尘、细叶、菡萏、伽罗、月白、天缥、青骊、岱赭、凝夜紫、远山黛……气韵雅致的中国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它们远不止于色彩,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ㅤㅤ⑦现在,中国色更是跨越千年,对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满庭芳•国色》只是集大成的一次爆点。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如胭脂红、郎窖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湖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ㅤㅤ⑧来自生活的大美中国色穿越千年,依然魅力独具,“出圈”之后的它能更好地装点今天的美好生活。(根据相关文章删改)(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CA.大美中国色彰显了由悠远、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B.中国色的名称充满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色彩名称大多出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C.青色是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它既是生命的代表,也是成功的象征。D.“鞠衣”“天缥”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也体现了中国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①段由《满庭芳•国色》引出“大美中国色”,从备受关注的春晚说起,激发阅读兴趣。B.第④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突出西方色彩体系是基于物理学研究形成的。C.本文引用古诗文,不仅能说明“中国色”的文化底蕴,也为文章增添了诗意美。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中国色的名称、审美功用、艺术价值等内容。(3)有同学认为第③段画线句中“吟唱”“拥着”措辞不当,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分析】本文主要说明了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凭借耐人寻味之美霸榜热搜、刷屏网络。【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有误,根据⑤段“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赤色也成为了成功的象征”可知,原文说的是“赤色也成为了成功的象征”,选项中“青色也是成功的象征”表述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CD.正确;B.有误,根据③段“这一刻。听觉和嗅觉在‘秋香’二字中与视觉融通了,这便是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④段紧承上文,“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而西方色彩体系基于物理学研究,认为色相、明度和纯度决定了色彩的呈现效果”;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色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并非“是为了突出西方色彩体系是基于物理学研究形成的”;故选:B。(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结合选文第③段“八分藤黄二分黑调出的秋香色,吟唱着秋日的歌谣,拥着泥土与枝条的清香,落于帐上”可知,句中的“吟唱”“拥着”两个动词赋予“秋香色”以人的情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同时作者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香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具有写意的功能,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答案:(1)C(2)B(3)不认同。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秋香色”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秋香”二字将视觉与听觉、嗅觉相融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宁白ㅤㅤ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ㅤㅤ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ㅤㅤ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静美,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ㅤㅤ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月光下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ㅤㅤ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她小腿绑着石膏,掩在裙下,虽不像以前一样走动,却也婉约。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朵暖暖的月光。ㅤㅤ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ㅤㅤ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ㅤㅤ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ㅤㅤ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ㅤㅤ⑩我在这里,向往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ㅤㅤ⑪早在二十世纪初,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一次讲座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后来,我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可见,朱先生是认同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的。ㅤㅤ⑫朱先生晚年体弱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我的美学老师也是一位美的践行者和传递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在这安静的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ㅤㅤ⑬离开了燕南园,我在未名湖边漫步,看古塔倒影,绿阴满池。那位偶见朱先生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她聆听到的朱先生“干扰”式的点拨,后来在北大的莘莘学子中流传,成为名校引以为傲的大师风范的一部分。美学转化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一个润物潜心的过程。不易察觉,却终究会在人生的某一时段显现出来。ㅤㅤ⑭我的一位杭州大学的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全省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她的面容,因心地单纯而显得年轻。我一直想问她:那两堂充满月光的美学课,究竟在你青春时光的美学空白里,涂抹下怎样绚丽的色彩?(有删改)(1)根据提示,概括事件。本文双线并行。一条线记述了“我”的美学老师①教室停电后,继续在月光下讲解和②小腿受伤后,依然坚持授课这两件事;另一条线记述了朱光潜先生③劝学生不要读自己的译著,要读原著和④晚年以花送路人这两件事。(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老师受伤的腿无法触及地面,但她依然站着,身靠讲台来支撑,语调竟丝毫未变,每讲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将垂下的头发挽到耳后。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中加点词。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曹,让我沉浸。(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⑫段画线句“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物理课件-平面镜成像微
- 《广告法基本培训》课件
- 《超级发廊管理》课件
- 质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资本积累》课件2
- 公共关系练习题练习卷附答案
- 环境监测初级复习试题有答案
- 《DSCDMA信令流程》课件
- 《积极维护人身权》课件
- 《高技术概论》课件
- 产科医疗质量安全
- 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总结报告
- 智慧农业整体架构规划设计方案
- 第2课+古代希腊罗马(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专精特新项目申报简版培训
- 某电厂180m钢筋混凝土烟囱施工方案
- 中储粮兰州公司考试笔试题库
- 重建成长型思维课件
- 《智能物联网导论》AIoT导论-第1章课件
- 植保无人机培训课件
-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与管理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