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江西省九江十一中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________。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①,不应②;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③。(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部正确一项是A.pìng读B.pīng渎C.pìn杜D.pīn笃(2)在文中横线②③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A.忸怩作态相映成趣B.矫揉造作珠联璧合C.忸怩作态相辅相成D.矫揉造作相得益彰(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B.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的微笑C.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了微笑,人生自是有诗意D.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人生自是有诗意(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B.……C.。D.!2.(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②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④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⑤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A.④⑤③①② B.⑤④②①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②①③3.(2分)根据情境,下面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文艺汇演晚会上,有位志愿者执勤时请一位在观众席上乱扔空矿泉水瓶的同学捡起垃圾,这位同学却说:“我想扔就扔,你管得着吗?”听了这话,你认为志愿者回答得最得体的一句是。A.你在公众场所乱扔垃圾是违反校规,说话还这么咄咄逼人。 B.不怕扣班级分数,您就继续扔吧。 C.您坐在垃圾遍地的观众席观赛,难道不难受吗? D.洁净、和谐、精彩的文艺汇演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共同努力,相信您也会为之努力,让我们从弯腰拾垃圾做起好吗?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4.(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B.“贫家负酒名”,表现诗人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D.“竞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5.(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游庐山二十一日别灯①,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都湖②,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①灯:慧灯和尚。②都湖:又作“鄱湖”。(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恃②且③夷(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②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五老峰“真雄旷之极观”。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国家队主教练,正如《出师表》一文中:,。(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三、现代文阅读(30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邓拓ㅤㅤ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ㅤㅤ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ㅤㅤ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ㅤㅤ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ㅤㅤ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ㅤㅤ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ㅤㅤ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ㅤㅤ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ㅤㅤ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要有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D.“我觉得……”“我想……”“我们现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3)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吗?请阐释理由。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项目上网时间、年龄调查项目每天都上网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10岁以前“触网”所占比例82.9%70.4%61%(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李克强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表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的结论。B.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图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上网主要以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为主”的结论。C.“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表达效果。D.“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菊花开李佩红①季节刚翻过一座山,走进冬的萧瑟。树木仍沉醉在秋天的梦境中,斑斓的秋衣还未脱尽,渠水已结了一层薄冰,几片黄叶像几尾金鱼在清浅的冰下缓游。②应朋友邀请,我去她家赏菊。朋友的小院不大,也就二三十平方米的样子,夏天种的茄子、西红柿、辣椒,全都不见踪影,地上光秃秃的,只留下浅浅的土埂。万物萧瑟,唯有两株中国菊攀上疏篱,或一二、或三五、或八九扶持而开,绛紫微红的颜色,细而凹的花瓣,像倒扣的微型帆船,层层叠叠拢向花心,形成团状,外围几片花瓣朝外伸展,有长有短。一花一世界,这些小帆船像是为蚂蚁出门探宝准备的,一团一团的热烈是为落魄诗人准备的,而那伸展出去的花,像孩子们的手臂、砸开初冬凛冽的凝固,让暗香浮动。朋友说今早气温低,花瓣儿都冻硬了,午后温度升上来,花就缓过来了。我惊讶摄氏零下三四度的低温,菊花竟没有冻死,轻轻地抚摸花瓣儿,冰凉、软如丝绒。菊花不克制、不忍耐,它把自己当成子弹射出去,洞穿一个冰冷的季节。③从前我是见识过各种菊花的,偏这株普通的中国菊触到我的交感神经,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菊花,清晰地在脑海中开放来。④一次是在湖南,途经一山区服务站,见半坡上铺着一簇一簇野菊花,明艳艳的黄,妩媚中透着野性,像一群赶集去参加婚礼的农家女子,交头接耳,嬉笑玩闹,顿时觉得日子热气腾腾的。⑤另一次是在爬武夷山途中,只见峭壁的缝隙里,独独绽着一朵黄菊,颈细长,花微斜,前面是深不可测的激流,后方是铜墙铁壁似的断崖危岩,而它就这么孤零零地,傲然站在那里,“人比黄花瘦”,却有一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概。⑥还有一次是在开封公园举办的大型菊花展上,十几万盆菊花被展览者精心设计安排摆放,花团锦簇,一片盛世繁华。我向来是悲观主义,最不忍见这繁花盛景撤展时的凄凉,一如送别。花还是要野性的好,风雨飘摇中,依山依石依木而开,于萧瑟中潋滟。⑦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而已,花还是花,当开则开,该谢便谢。但是,却有几株花与我有很深的联系,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一个符号。⑧母亲从前爱养花,记得有一年,两盆菊花到秋天就开花了,一盆浅粉,一盆淡黄,只有几朵,倒也别致。母亲有些沮丧,一度想把它们扔掉,因父亲病重,母亲顾不上。父亲去世的那年深秋,两盆菊花一夜之间全部开放,异常繁茂,拼尽全力似的,一色的月白,白得不近人情。没几天,久病的父亲去世了。等我们埋葬了父亲,那两盆花突然萎谢了。伤心欲绝的母亲不依不饶,把花枝剪得粉身碎骨,连盆一起扔了出去,从此再不种菊花。都说花的颜色与气味有关,那菊花在我家嗅到了什么气味儿,商量好了似地集体变色。我只能解释为花也是有思想的。⑨菊花是母亲的疼,是我们内心的伤。好在时间淡化了一切。今天突然忆起,那两盆雪白的枝繁叶茂的花仍在大脑里盘根错节,如父亲定格在中年的那张脸。⑩还是放下沉重的话题吧,说点轻松的。⑪冬天,北方雪锁大地,人们喜欢在暖屋里喝红茶,暖胃暖身。南方不一样,南方潮湿,易升内火。所以南方人喜欢喝绿茶,也喝清香宜人的甘菊。泡饮菊花茶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次放上四五粒,再用沸水冲泡2—3分钟,看着一朵萎靡的菊花在水中缓慢打开,逐渐丰满。待到茶水酿成微黄色,再小杯呷饮,幸福的香气沁入心脾。⑫其实,赏菊也好喝茶也好,苦难也罢幸福也罢,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人的生与死,对苍茫宇宙并无任何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人对美的感知,美对人的精神的愉悦和鼓舞。⑬生命中遇到的美,如同信仰,让人回首往事,不至于涕泗长流,一声叹息。(1)文中说:“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菊花,清晰地在脑海中开放。”请依次写出“我”记忆深处所遇到的菊花开。①——②——③——母亲养的菊花开又败——喝菊花茶,菊花在水中打开。(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菊花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对菊花的见闻与感悟,脉络清晰。B.文章的②—⑥段记叙了自己的几次赏菊体验,展现了菊花不一样的美。C.因父亲的去世,菊花在我们一家的心里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D.本文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都提到菊花,且文中的菊花都与生命有关。(3)联系上下文,选择其中一句,按照要求赏析。①一花一世界,这些小帆船像是为蚂蚁出门探宝准备的,一团一团的热烈是为落魄诗人准备的,而那伸展出去的花,像孩子们的手臂,砸开初冬凛冽的凝固,让暗香浮动。(从修辞角度赏析)②菊花不克制、不忍耐,它把自己当成子弹射出去,洞穿一个冰冷的季节。(赏析加点词语“洞穿”)(4)文章最后两段读来让人颇有触动,请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四、名著阅读(10分)10.(3分)阅读整本书要重视序言、目录及开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作品序言、目录及开头理解A《骆驼祥子》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第一章)介绍书名及主人公外号的由来,暗示祥子的命运。B《儒林外史》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一回回目)“名流”指王冕,他做官后又辞官,隐居会稽山。C《朝花夕拾》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吧。(小引)指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缘由。D《红星照耀中国》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中文重译本序)点明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A.A B.B C.C D.D11.(3分)好的标题常常还兼具独特的艺术效果。请阅读艾青创作的这首诗歌。(标题)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请为诗歌选择最恰当的标题,并结合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说明理由。我选A.烟B.当黎明穿上了白衣C.颤栗的灯光D.最后的时间理由:12.(4分)《水浒传》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阅读下表,填写相关内容。人物故事酒与故事的关联(1)大闹五台山酒令好汉狂杨志(2)酒误好汉差武松景阳冈打虎(3)(4)浔阳楼题反诗酒添好汉愁五、写作(50分)13.(50分)阅读材料,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蛹无比羡慕地问:“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蝴蝶告诉它:“第一,你务必渴望飞翔;第二,你务必有脱离你那十分安全、温暖巢穴的勇气;第三,你务必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蛹就问蝴蝶:“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痛苦?”蝴蝶告诉它:“你会无比痛苦,但是你获得了新生。”题目一:“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是蛹的心愿,你一定也有自己的心愿,请以《心愿》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题目二:读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从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年江西省九江十一中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________。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①,不应②;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③。(1)文中加点字读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部正确一项是BA.pìng读B.pīng渎C.pìn杜D.pīn笃(2)在文中横线②③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DA.忸怩作态相映成趣B.矫揉造作珠联璧合C.忸怩作态相辅相成D.矫揉造作相得益彰(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A.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B.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的微笑C.总有一处风景,你嘴角扬起了微笑,人生自是有诗意D.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人生自是有诗意(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CA.;B.……C.。D.!【解答】答案:(1)B(2)D(3)A(4)C2.(2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②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路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④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⑤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A.④⑤③①② B.⑤④②①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②①③【解答】本文段主题为“青少年要有担当,这担当体现在爱国情怀”。④句点明文段中心,为首句。⑤句紧接着④句谈爱国情怀,为第二句。句中的“他”可以看出是鲁迅,与②句构成语意上的连贯,故②①相接。③句发出议论,为末句。因此顺序应为:④⑤②①③。故选:D。3.(2分)根据情境,下面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文艺汇演晚会上,有位志愿者执勤时请一位在观众席上乱扔空矿泉水瓶的同学捡起垃圾,这位同学却说:“我想扔就扔,你管得着吗?”听了这话,你认为志愿者回答得最得体的一句是。A.你在公众场所乱扔垃圾是违反校规,说话还这么咄咄逼人。 B.不怕扣班级分数,您就继续扔吧。 C.您坐在垃圾遍地的观众席观赛,难道不难受吗? D.洁净、和谐、精彩的文艺汇演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共同努力,相信您也会为之努力,让我们从弯腰拾垃圾做起好吗?【解答】A.不得体,“说话还这么咄咄逼人”语气强硬;B.不得体,态度强硬、不够礼貌;C.不得体,反问句式,语气强硬;D.得体。故选:D。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4.(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1)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B.“贫家负酒名”,表现诗人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D.“竞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过春花自落”中的“自”字并非表达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而是描绘春花独自飘落的景象,透露出一种孤寂和无奈的情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自”也不是表现内心闲适,而是表达出一种无奈和忧伤的情绪。故选:C。(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联系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要抓住诗句中关键的词进行分析:“异乡”“梦断”“病贫”“过春”“空”“独”“故人”。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包括以下内容: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答案:(1)C(2)①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情;②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③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④思念朋友的孤独之情。译文:我一个人流落异乡,心中生出远方的情愫。梦醒了,想到自己流落在这座江城。多病在床,深夜偶起,想到深爱读书而一事无成,心生愧疚。家中贫困,辜负了这爱喝酒的美名。来到院中,满地落花,才知已是暮春,时光流逝之感涌上心头。抬头看,月光空明,已是拂晓,整夜未眠。独立阶前,仰对明月,划然长啸。思念的故人,应该在天际独行。5.(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游庐山二十一日别灯①,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都湖②,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释】①灯:慧灯和尚。②都湖:又作“鄱湖”。(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恃依仗②且将近③夷平,平坦(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②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五老峰“真雄旷之极观”。【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没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样低头服输。恃:依仗。②句意:已有三十里。且:将近。③句意:遥望峰顶很平坦。夷:平,平坦。(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及,等到;至,到达;寂,空寂;居,居住。句意:等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②重点词:让,逊色;观,景观。句意: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互不逊色,真是雄伟开阔的极致景观!(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可知,五老峰方圆三十里;由“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等可知,峰顶平坦,有烈风,无水,无人居住;由“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可知,五老峰从山的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且无群山遮蔽,视野开阔。答案:(1)①依仗;②将近;③平,平坦。(2)等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②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互不逊色,真是雄伟开阔的极致景观!(3)①方圆三十里;②峰顶平坦,有烈风,无水,无人居住;③从山的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④无群山遮蔽,视野开阔。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国家队主教练,正如《出师表》一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解答】答案:(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注意“受任”的书写)(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注意“赢”的书写)三、现代文阅读(30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邓拓ㅤㅤ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ㅤㅤ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ㅤㅤ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ㅤㅤ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ㅤㅤ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ㅤㅤ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ㅤㅤ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ㅤㅤ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ㅤㅤ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DA.要有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D.“我觉得……”“我想……”“我们现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3)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吗?请阐释理由。【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BC.正确。D.有误,与第⑧段“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表述不一致。故选:D。(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A.有误,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论证的顺序。解答本题,一般首先明确“不可以颠倒顺序”,然后结合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与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作答。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人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四个部分先论述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答案:(1)D(2)A(3)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人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8.(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项目上网时间、年龄调查项目每天都上网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10岁以前“触网”所占比例82.9%70.4%61%(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解读有误的一项是C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李克强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表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的结论。B.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图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上网主要以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为主”的结论。C.“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表达效果。D.“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解答】(1)ABD.正确;C.有误,研读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体现“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的内容。故选:C。(2)ABD.正确;C.有误,“几乎”指差不多,接近。【材料二】中的“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意思是中国城市学生差不多人手一机,并不是完全人手一机,去掉“几乎”,与实际不符,改变了原意。故选:C。(3)结合材料内容,谈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要注意围绕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来发表观点。由【材料二】“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可以提出:不太支持中学生使用手机,中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学习并且容易滋生事端,手机使用的弊大于利。另外,可以支持中学生使用手机。现在网络通讯发达,学生使用手机便于与家长沟通,并且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查找资料。但中学生使用手机要适度,要使手机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而不是成为手机奴隶,被手机左右,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据此作答即可。答案:(1)C(2)C(3)示例:中学生使用手机总的来说弊利相当。中学生使用手机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免生心理疾病,但是对于控制力不强的同学,会使他学习分心。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菊花开李佩红①季节刚翻过一座山,走进冬的萧瑟。树木仍沉醉在秋天的梦境中,斑斓的秋衣还未脱尽,渠水已结了一层薄冰,几片黄叶像几尾金鱼在清浅的冰下缓游。②应朋友邀请,我去她家赏菊。朋友的小院不大,也就二三十平方米的样子,夏天种的茄子、西红柿、辣椒,全都不见踪影,地上光秃秃的,只留下浅浅的土埂。万物萧瑟,唯有两株中国菊攀上疏篱,或一二、或三五、或八九扶持而开,绛紫微红的颜色,细而凹的花瓣,像倒扣的微型帆船,层层叠叠拢向花心,形成团状,外围几片花瓣朝外伸展,有长有短。一花一世界,这些小帆船像是为蚂蚁出门探宝准备的,一团一团的热烈是为落魄诗人准备的,而那伸展出去的花,像孩子们的手臂、砸开初冬凛冽的凝固,让暗香浮动。朋友说今早气温低,花瓣儿都冻硬了,午后温度升上来,花就缓过来了。我惊讶摄氏零下三四度的低温,菊花竟没有冻死,轻轻地抚摸花瓣儿,冰凉、软如丝绒。菊花不克制、不忍耐,它把自己当成子弹射出去,洞穿一个冰冷的季节。③从前我是见识过各种菊花的,偏这株普通的中国菊触到我的交感神经,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菊花,清晰地在脑海中开放来。④一次是在湖南,途经一山区服务站,见半坡上铺着一簇一簇野菊花,明艳艳的黄,妩媚中透着野性,像一群赶集去参加婚礼的农家女子,交头接耳,嬉笑玩闹,顿时觉得日子热气腾腾的。⑤另一次是在爬武夷山途中,只见峭壁的缝隙里,独独绽着一朵黄菊,颈细长,花微斜,前面是深不可测的激流,后方是铜墙铁壁似的断崖危岩,而它就这么孤零零地,傲然站在那里,“人比黄花瘦”,却有一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概。⑥还有一次是在开封公园举办的大型菊花展上,十几万盆菊花被展览者精心设计安排摆放,花团锦簇,一片盛世繁华。我向来是悲观主义,最不忍见这繁花盛景撤展时的凄凉,一如送别。花还是要野性的好,风雨飘摇中,依山依石依木而开,于萧瑟中潋滟。⑦只是我个人的体会而已,花还是花,当开则开,该谢便谢。但是,却有几株花与我有很深的联系,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一个符号。⑧母亲从前爱养花,记得有一年,两盆菊花到秋天就开花了,一盆浅粉,一盆淡黄,只有几朵,倒也别致。母亲有些沮丧,一度想把它们扔掉,因父亲病重,母亲顾不上。父亲去世的那年深秋,两盆菊花一夜之间全部开放,异常繁茂,拼尽全力似的,一色的月白,白得不近人情。没几天,久病的父亲去世了。等我们埋葬了父亲,那两盆花突然萎谢了。伤心欲绝的母亲不依不饶,把花枝剪得粉身碎骨,连盆一起扔了出去,从此再不种菊花。都说花的颜色与气味有关,那菊花在我家嗅到了什么气味儿,商量好了似地集体变色。我只能解释为花也是有思想的。⑨菊花是母亲的疼,是我们内心的伤。好在时间淡化了一切。今天突然忆起,那两盆雪白的枝繁叶茂的花仍在大脑里盘根错节,如父亲定格在中年的那张脸。⑩还是放下沉重的话题吧,说点轻松的。⑪冬天,北方雪锁大地,人们喜欢在暖屋里喝红茶,暖胃暖身。南方不一样,南方潮湿,易升内火。所以南方人喜欢喝绿茶,也喝清香宜人的甘菊。泡饮菊花茶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次放上四五粒,再用沸水冲泡2—3分钟,看着一朵萎靡的菊花在水中缓慢打开,逐渐丰满。待到茶水酿成微黄色,再小杯呷饮,幸福的香气沁入心脾。⑫其实,赏菊也好喝茶也好,苦难也罢幸福也罢,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人的生与死,对苍茫宇宙并无任何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人对美的感知,美对人的精神的愉悦和鼓舞。⑬生命中遇到的美,如同信仰,让人回首往事,不至于涕泗长流,一声叹息。(1)文中说:“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菊花,清晰地在脑海中开放。”请依次写出“我”记忆深处所遇到的菊花开。①湖南半坡——②武夷山峭崖的缝隙——③开封菊花展——母亲养的菊花开又败——喝菊花茶,菊花在水中打开。(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以菊花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对菊花的见闻与感悟,脉络清晰。B.文章的②—⑥段记叙了自己的几次赏菊体验,展现了菊花不一样的美。C.因父亲的去世,菊花在我们一家的心里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D.本文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都提到菊花,且文中的菊花都与生命有关。(3)联系上下文,选择其中一句,按照要求赏析。①一花一世界,这些小帆船像是为蚂蚁出门探宝准备的,一团一团的热烈是为落魄诗人准备的,而那伸展出去的花,像孩子们的手臂,砸开初冬凛冽的凝固,让暗香浮动。(从修辞角度赏析)②菊花不克制、不忍耐,它把自己当成子弹射出去,洞穿一个冰冷的季节。(赏析加点词语“洞穿”)(4)文章最后两段读来让人颇有触动,请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从“一次是在湖南,十月底从凤凰返回长沙,途经一山区服务站,见半坡上铺着一幾一簇野菊花”可以提炼出第一处:湖南半坡上;从“另一次是在爬武夷山途中……只见峭壁的缝隙里,独独绽着一朵黄菊”可以提炼出第二处:武夷山峭崖的缝隙;从“还有一次是在开封清明上河图公园举办的大型菊花展上”可以提炼出第三处:开封菊花展上。(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文章表现了菊花开放时蓬勃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盛开菊花的喜爱。选项“菊花在我们一家的心里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理解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①这句话将“那伸展出去的花”比喻为“孩子们的手臂”,形象地描绘出了菊花开的旺盛充满生机,再通过“砸开”这一拟人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开放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句中“洞穿”一词的本意是击穿物体,这里是说菊花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畏严寒,打破了冰冷萧瑟的冬季,表现了菊花在严冬里尽情绽放的姿态,突出了菊花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的赞美和惊叹。(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回答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一个人来到世上体验完了全部过程,也就该走了”可以感悟到人生其实是没有终极目标的,有的只是过程,而过程就是一种体验;从“其实,赏菊也好喝茶也好,喜欢也罢讨厌也罢,都是一种体验”可以感悟到体验幸福无疑是一种美妙的感受,而体验苦难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从“生命中到的美,如同信仰,让人回首往事,不至于涕泗长流一声叹息”可以感悟到以体验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时,生活会豁然开朗;从“人的生与死,对苍茫宇宙并无任何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人对美的感知,美对人的精神的愉悦和鼓舞”可以感悟到生活的意义是人对美的感知,是对美的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并从中感受到鼓舞。答案:(1)①湖南半坡;②武夷山峭崖的缝隙;③开封菊花展。(2)C(3)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菊花伸展的花瓣比作孩子的手臂,又给予花瓣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菊花开放时蓬勃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盛开菊花的喜爱之情。②“洞穿”的本意是穿透物体,文中是说菊花用其傲然的生命力打破冬的萧瑟,表现了菊花尽情展现的自我之态,也饱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4)人生其实是没有终极目标的,有的只是过程,而过程就是一种体验;体验幸福无疑是一种美妙的感受,而体验苦难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以体验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时,生活会豁然开朗;生活的意义是人对美的感知,是对美的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并从中感受到鼓舞。四、名著阅读(10分)10.(3分)阅读整本书要重视序言、目录及开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作品序言、目录及开头理解A《骆驼祥子》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第一章)介绍书名及主人公外号的由来,暗示祥子的命运。B《儒林外史》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一回回目)“名流”指王冕,他做官后又辞官,隐居会稽山。C《朝花夕拾》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吧。(小引)指明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缘由。D《红星照耀中国》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中文重译本序)点明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A.A B.B C.C D.D【解答】ACD.正确;B.有误,“他做官后又辞官”有误,王冕性情孤傲,蔑视权贵,朝廷征聘他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故选:B。11.(3分)好的标题常常还兼具独特的艺术效果。请阅读艾青创作的这首诗歌。(标题)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请为诗歌选择最恰当的标题,并结合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说明理由。我选BA.烟B.当黎明穿上了白衣C.颤栗的灯光D.最后的时间理由:“诗中有画”是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白”与“紫蓝”“青灰”“绿”等颜色构成了色彩丰富而鲜明的图景;黎明到来之时,田野上的林子、山坡、草原等在光线的照射下组成了层次分明而和谐的画面。此外,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整幅画面更具一种动态的美感。【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标题及艺术特色赏析。《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写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第一节实写黎明的景致,描写出一幅色调鲜明而又清新的图画;第二节虚写,意象新鲜。诗人对于色彩似乎十分敏感,抓得较准,表现得富于诗意。这首诗,就充满了诗人艾青对于光的崇敬。这首诗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当时诗人才22岁。这首诗写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深夜光芒闪耀的灯光,这时却变成了“微黄”,整个画面又点染上一颗颗的微黄,色彩更加丰富了。不管它怎样“颤栗”“微黄”岂能与晨光争辉!这一对比衬托,新旧交替,万象更新,大光明到来了。在诗中,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希望,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诗人写黎明,蕴含着诗人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与不懈追求。答案:B理由:“诗中有画”是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白”与“紫蓝”“青灰”“绿”等颜色构成了色彩丰富而鲜明的图景;黎明到来之时,田野上的林子、山坡、草原等在光线的照射下组成了层次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