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习题附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E/05/wKhkGWdCAE6AS1RhAAK3qFhUt6k169.jpg)
![【八上历史】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习题附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E/05/wKhkGWdCAE6AS1RhAAK3qFhUt6k1692.jpg)
![【八上历史】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习题附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E/05/wKhkGWdCAE6AS1RhAAK3qFhUt6k1693.jpg)
![【八上历史】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习题附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E/05/wKhkGWdCAE6AS1RhAAK3qFhUt6k1694.jpg)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一、单项选择题1.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国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A.淞沪会战B.第三次长沙会战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2.据日军《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中国台儿庄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A.李宗仁B.彭德怀C.张学良D.杨虎城3.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这样评价某次战役的胜利:“顶多不过是使日本占领徐州作为征服中国的初步计划受到一个重大的打击,延缓一些时间罢了。”该战役应是()A.淞沪会战B.第三次长沙会战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出击日军规模最大的战役的胜利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5.“鲁南会战幸我最高领袖德威,将士用命,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素以常胜自豪之皇军摧毁于我装备劣势之部队,于世必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也。愿与我国人共勉之。”李宗仁可能将以上题词写在下列哪一张照片上()ABCD6.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间是()A.广州、武汉失陷后B.第三次长沙会战后C.淞沪会战结束后D.豫湘桂战役结束后7.发生在同一时期,却与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形成鲜明对照的战役是()A.武汉会战B.豫湘桂战役C.淞沪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8.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美军的援助B.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D.日本改变侵华方针9.下列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利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B.国外战场的开辟配合了友军的反法西斯战争C.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D.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方式以游击战为主10.1937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C.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D1938年,台儿庄战役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1年12月24日,日军调集12余万兵力强渡新墙河,拉开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吸取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术,从四面八方像巨炉熔铁般围歼日军。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20余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的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为策应湘北战场,12月25日,赣北作战开始,到1942年1月6日结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方战报称日军伤亡56000余人,我方损失为28000余人。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月11日的社论中写道:“敌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同时进攻湘北,这在政治上是想表示它既可在海上进攻英美,也可在陆上同时进攻中国,以炫耀其兵力……此次长沙大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阵中日报》1月31日社论称:“使全国将士心理上为之一变。因为过去一般人都有这样的错误心理,都是说敌人的箭头指向谁,谁就倒霉。这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地也是攻不动的。”伦敦《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会战后的第22天,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与目的。(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和影响。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战区、第9战区的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个省的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中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及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进行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海面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多艘日舰,有力地迟滞了日舰对沿江地区的进攻。由于中国军民顽强而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1938年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中国军队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日军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有序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参考答案与解析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重大战役的了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938年4月”“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日军溃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它是台儿庄战役。故答案选择C项。2.A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日本占领徐州”,可以排除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武汉会战。故答案选择C项。4.A5.C6.A7.D8.C9.D【解析】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以大规模的阵地战抗击日军的进攻,是抗日的主战场。所以,D项不正确。10.B11.D【解析】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说法错误。所以,本题的答案选D。12.(1)背景: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普拉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全景、发展环境及前景研究报告
- 2.3声音的利用(课件)-【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
- 年薪合同范本(2025年度):教育机构校长年薪及教学质量提升协议
- 2025届高考【应试策略】数学
- 高考语言得体课件(公开课)
- 老舍《猫》课件(全课)
- 2025至2031年中国小瀑布加湿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可焊接导电银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先织后镀网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统计回归模型》课件
- GB/T 18268.1-2010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 GB 5009.2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
- 第三节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圆周运动》课后练习(有答案解析)
- 并联电容器课件
-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课件
- 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本
- 基于单片机的老人跌倒报警装置获奖科研报告
- 色素性皮肤病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