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_第1页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_第2页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_第3页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_第4页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家里的农田发生病虫害了,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同样的病虫害时,以前的防治效果还不错,可现在发现病虫害根本防不住,于是不得不加大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可改善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病虫越防越难、农药越打越多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思考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会带来哪些危害?思考问题总结农民习惯性地依赖某些农药产品,农业有害生物对其产生抗药性后,由于新型农药产品研发速度缓慢,短期内没有有效的农药产品替代,一旦农业有害生物爆发性发生,现有的农药不能满足防治需求,势必会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农业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会导致农民增加防治次数,加大农药用量,常常造成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田环境安全。(一)昆虫抗药性的概念1.昆虫抗药性(Resistance)是指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获得抗药性。昆虫的耐药性:是指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也称自然抗性。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负交互抗性:是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如小菜蛾、马铃薯甲虫。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较多的抗性害虫有:

棉铃虫、棉蚜、小菜蛾、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玉米螟、潜叶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螨类等。注意昆虫抗药性是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抗性是相对敏感种群而言抗性有地区性。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二)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概况1908年Melander首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梨园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us(lomstork)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1946年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1989年抗性害虫已达504种,其中农业害虫283种,卫生害虫198种,有益昆虫及螨23种。我国1963年首次发现棉蚜、棉红蜘蛛对内吸磷产生抗药性。目前我国发现30多种农林害虫及螨类产生抗药性,主要分布鳞翅目、鞘翅目及蜱螨目。思考:为何棉蚜和棉花红蜘蛛容易出现抗性?思考:我们如何判断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三)害虫抗药性的判断药效是否持续减退;是否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剂。虫口数量回升速度是否加快。药剂的有效使用量是否逐步增加。药效比较试验和毒力测定。思考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四)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指害虫在生理或行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首要因素。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大剂量农药的连续、高频或高浓度使用,加上农药处理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外部因素。经常使用同一种农药、药剂喷施不均、未加选择用药、随意加大用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所导致的药剂选择压,促使抗性种群过快成立。同种作物连茬、连年种植,易导致害虫抗性基因个体演变为抗性基因种群,有利于抗药性发展。比如黑尾叶蝉在双季稻区比单季稻区的抗性水平要高得多。3.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害虫的迁飞能力一般是有限的,但有些害虫的食性杂,寄主广,其生长发育的循环条件容易满足,虫口量就容易保持在较高水平,抗药性就容易产生。通常容易产生高抗药性的害虫都有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适应力强、发生期不一致或世代重叠明显、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等共性。害虫的繁殖速度还与天敌有关。因人类在生产耕作中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生态平衡的破环,害虫的天敌种类减少和数量比例失衡,害虫在条件适宜时就容易大面积暴发,同时抗药性上升也快。思考:如何治理害虫抗药性?(五)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1.农药交替轮换使用。不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就可以切断害虫种群中,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2.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某种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如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农药,则抗药现象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3.农药的混合使用(复配制剂)两种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目前,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敌百虫、敌敌畏与马拉硫磷混用;菊酯类杀虫剂与磷酸硫类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混用等。4.多样的用药方法。农药除了常规的喷雾方法外,还可灵活地采用其它用药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饵、土壤施药、涂药、滴药、注药等。不同的用药方法交替进行,有助于预防和克服害虫抗药性地产生。5.增效剂的使用活化农药、提高防效、抑制害虫抗药性产生的显著作用。如在有机磷农药中,加入油类物质防蚧壳虫,油可溶蚀蚧壳虫的蚧壳,使有机磷农药进入虫体内,克服了蚧壳虫对有机磷的抗性。常见增效剂增效磷(SV1)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又称Pb)丙烯增效剂(Propylisome)亚砜化合物(Sulfoxide)增效菊(SeSoXanae或sesamex)氮酮洗衣粉、牛皮胶、植物油、有机硅、柴油、洗洁精6.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应用比如桔全爪螨甲氰菊酯抗性品系对功夫和哒螨灵有非常明显的交互抗性,对氟虫脲有非常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象。7.换用新的药剂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作为生物杀虫剂被认为在当前十分可行。8.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减少或杜绝种植强抗性诱导作物,套种或间种能使害虫对药剂敏感性增强的寄主植物,并对其害虫不施药防治,作为敏感个体的避难所,从而使作物上的抗性群体不断得到稀释,使害虫始终处于一个对药剂相对敏感的水平。9.开发使用土农药土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便,对害虫不会诱发抗药性。目前,及待开发的土农药主要是植物性农药,如烟草、鱼藤、山苍子、闹羊花、蓖麻、夹竹桃、大蒜、辣蓼草等。此外,如洗衣粉、油类(煤油、柴油等)、生石灰、烧碱、松香等,也都是制土农药的好原料。案例:棉花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棉蚜、棉铃虫是棉花的最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由于连续大量单一使用的结果,致使这两种害虫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一些高效农药品种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在有些高抗地区,甚至失去防治作用。治理棉虫抗药性必须注重科学用药,通过实施轮换、交替、混合、镶嵌用药及加增效剂等措施,达到降低棉田抗性害虫种群数量,延缓抗药性发生的目的。播种前使用种子处理剂对棉种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治苗期蚜虫和病害。一代棉铃虫发生时,在单作棉区一般不防治,棉麦套种地区如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速效、低残留的杀虫剂品种(如辛硫磷)进行防治。3.二代棉铃虫发生时,选用对天敌安全的非菊酯类农药(如Bt、硫丹、灭多威等)或在后期选用菊酯类单剂进行防治,施用每种农药最多不超过2次。4.三代棉铃虫发生时,选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类单剂或混剂品种进行防治,施用每种农药不超过2次。(一)杂草抗药性的相关概念抗性杂草生物型:是指在一个杂草种群中天然存在的有遗传能力的某些杂草生物型。杂草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剂产生抗性。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二)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1968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千里光(首例抗性杂草生物型)1970—1977年平均每年发现一种抗性杂草生物型1978年—1983年发现33种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杂草生物型1995年—1996年进行调查,记录42个国家183种杂草对除草剂抗性的杂草生物型,其中有124种杂草对一种或一种以上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在我国由于对杂草研究较少,因此到1996年仅记录到4种抗性杂草生物型。三、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除草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除草剂的科学合理混用限制使用:对用药量采用限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综合应用农业、生物防治措施)(一)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概念及发展概况1.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概念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2.植物病原物的抗药性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J·G霍斯福尔(JamesG·Horsfall)提出,当时病原物抗性未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问题,未受重视。20世纪60年代末,高效选择性强内吸杀菌剂的应用,导致植物病原出现高水平抗性。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植物病原物抗性普遍受到重视,成为了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新领域。目前为止,已发现150多种病原菌产生抗性(如黄瓜霜霉病对甲霜灵,瓜类、小麦的白粉病对三唑酮等产生了抗药性)。(二)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病原菌体中潜在抗药性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