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6.2《六国论》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6.2《六国论》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6.2《六国论》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6.2《六国论》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六国论苏洵学习目标语言素养目标掌握重要文言知识。思维素养目标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提高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壹贰[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姜尚渭水钓鱼秦琼长安卖马苏武北海牧羊张飞蜀都卖肉关羽荆州卖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秦—强楚—大齐—富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作者简介+题解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敌,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第一段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弊在赂秦总分总因果论证举例论证第二段主要论证了哪个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诸侯:战败所失——赂所失得土地难——献土地易矛盾:地有限——欲无厌结果:奉繁——侵急对比论证

本段中将哪些进行了对比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态度:一夕安寝——秦兵又至处境:固不在战不战强弱胜负已判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合作探究第三段,解决以下问题1.准确翻译第三段2.找出该段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3.该段这一段主要论述哪几个国家,论证了哪个观点?4.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三段主要论述哪几个国家,论证了哪个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不赂者以赂者丧与嬴不助五国齐燕赵以荆卿为计用武而不终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评论六国灭亡表层……承上启下……——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里层“鸣呼……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第四段为六国设计了图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假设论证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明比:“六国”——“秦”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暗比:“宋朝”——“契丹、西夏”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运用了什么手法?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论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在六国下六国与秦:诸侯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北宋:天下之大今比拓展延伸《阿房宫赋》

《六国论》

阅读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相同点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分析的结构论证的方法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语言的运用两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两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两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六国论》不同点小试牛刀1.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弊在赂秦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解析:赂:动词,贿赂。A项,动词作名词,攻战的办法。B项,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地方。D项,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2、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此言得之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兵器(全,都)(它实际数目)(适宜,得当,正确)亲近,亲附起初招致使……退却两次珍惜、爱惜理数,指命运礼遇,礼待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