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清·姚鼐(nài)俗话“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可不是山东的那个泰山,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泰山简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五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地理中国》系列节目《五岳》—东岳泰山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shè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作者简介文学派别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义理考据辞章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汶()水 南麓()砌()石磴()徂()徕()晦()樗()蒱()绛() 若偻()石罅()字音wènlùqìdèngcúláihuìchūpújiànglǚxià理清思路: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描绘日出美景交待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解读第一段】口诀: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衡阳湘阴淮阴汉阴淮阴(淮河之南)汉阴(汉江之南)衡阳(南岳衡山之南)湘阴(湘江之南)泰山的地理形势:面汶水和济水的分流线古长城点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标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点的词,并列出本段的思维导图。表方位:“阳”“西”“阴”“东”“南北”表地点:“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

课文探究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解读第二段】1.古代纪年月日法(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六十甲子,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关于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例如本段的戊申也是纪日。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2018·全国卷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D“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提问: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由此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明确:旅程特点:艰苦。“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形象特点: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

课文探究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解读第二段】提问:请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明确: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解读第二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解读第二段】1、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是写泰山山顶雪后美景的名句,请赏析。明确:“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壮观美丽。

课文探究3、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试分析。明确: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课文探究4、请你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解读第三段】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第一天五鼓: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提示:描写角度:1.感官角度:视、听、触、味、嗅等(形、声、色角度)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3.写景顺序: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游览顺序4.色彩变换(例:色彩浓淡对比)描写方法:1.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2.多种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3.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4.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5.语言特点思考:作者怎样描写泰山的日出之景?赏析方法:手法+分析+效果日出后:日出后: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前: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景:日出的绚丽壮美情:喜悦、热爱、赞美雾日峰角度:视觉、触觉——风大、雪深、雾浓手法:比喻——云雾逐渐散去后,白雪覆盖的群山渐次显露。角度:视觉——形、色、光手法:比喻——色彩鲜艳

虚实结合——绚丽壮美角度:视觉——日光照耀下的西南诸峰,

日光的绚丽手法:拟人——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脊背弯曲),显出日观峰的雄峻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解读第四段】提问: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作用: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岱祠碧霞元君祠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解读第五段】1、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作用:1.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2.泰山之冬的静美2、结句“雪与人膝齐”能否删掉?明确:

不能。结句把作者在深雪中迈步赏景的形象与风雪弥漫的泰山形象融为一体,既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又留有令人回味的余地。

课文探究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山巅之所见观日出奇景至于泰安由南麓登循中谷入越过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山水如画居雾若带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稍后——白山矗立若樗蒲须臾——一线异色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回视——群山异色拜日观人文之景观自然之风貌

岱祠碧霞元君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全文的思路主题归纳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思考:对于写景记游的内容,作者如何安排主次?明确:如“苍山负雪图”和“泰山日出图”是着重描绘,而岱祠、碧霞元君祠、古石刻以及山顶风貌则一笔带过。这些特点使全文有条不紊,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辞章①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拟人比喻,形象生动。②遣词造句精妙传神,巧用动词,言简意深。③叙述语言有条不紊,布局谋篇,详略得当。言有序雅洁有序辞文雅、简洁王达敏:“《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义理登览泰山之壮美,理当心情激荡,当时大雪满山而姚鼐却异常云淡风轻,多少“行路难”都化作了波澜不惊。尽管这表现了姚鼐处世性格的坚强、洒脱,但是姚鼐从泰山中汲取到的内容却与他人不同。“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志在天下的远大抱负为理想隐忍的生死取向宋明理学发挥了儒家思想,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自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圆融;生活经历的苦难并不重要,而要超越苦难,无动于心,从而获得个人身心的宁静、充实和快乐。在理学家表现山水风景的诗文中,那种充盈天地的自足精神和淡定、洒脱的精神境界尤其突出。《登泰山记》中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这正是《登泰山记》所表达的“义理”。反映在文字上:客观、冷峭、拙涩、凝练考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治学传统。余尝病天下地志谬误,非特妄引古记,至纪今时山川道里,远近方向,率与实舛,令人愤叹。设每邑有笃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姚鼐《泰山道里记·序》叹惜天下地理名物的讹误,强调实地考察严谨求实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段落体现了姚鼐“考据”的创作思想?“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之著来结合自身实地考察。在《登泰山记》中,姚鼐表述自泰山南麓登山的历程,介绍登山路径,交代地名;结尾处涉及了古代遗迹等,不露痕迹地随文加入考据。这些文字都是他的观点、精神的反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构思,都涉及切实的调查研究。对地理知识、地理勘察的浓厚兴趣对泰山地理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在《登泰山记》里很注意描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脚丈量土地,以笔记录风景其级七千有余/日上,正赤如丹……绛皓驳色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登泰山记》三者兼济思考挖掘:登山临雪,品情析理深研悟“雪”,理解哲理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苍山因负雪而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