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1.1《谏逐客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谏逐客书李斯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素养目标李斯不仅能理政、精书法,也善文章,鲁迅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导入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背景简介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作者简介谏逐客书解题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即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逐客——驱逐客卿书——上书,奏章,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为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写的一篇奏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段:铺陈秦国四代君主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第三段:用物与人相类比,列举事例说明秦王爱异国物却逐异国人,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将造成秦国危亡。

(二)重点诵读,读出节奏、情感2.课文第1段开头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诵读时语气、重音应如何处理?为什么?答案

语气应和缓、委婉一些;重音可放在“吏议”“窃”“过”等字词上。李斯不言秦王嬴政下令逐客,而是把逐客说成是“吏议”,意在将矛头避开秦王,免得一开始就激怒对方;接着才说出“窃以为过矣”,“窃”是商量的口吻,显得谦和而诚敬,使对方容易接受,而又态度鲜明地指出其“过”,也可引起对方深思。3.课文第1段“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这些语句中,诵读重音应放在哪里?为什么?答案

重音应放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八个动词上。以上语句是写惠王的四面扩张,精选这些动词是为了彰显张仪在不同方位上所做出的贡献。4.课文第2段最后一句“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诵读时应作何处理?答案

要读得顿挫有力,语重心长。因为这一句既点到秦王称霸天下的雄心,又唤起秦王对国家安危的忧思,从而反省逐客的错误,收回逐客的成命。5.课文第3段的语气、重音应如何处理?试结合有关语句加以说明。答案

李斯首先从正面提出了“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道理,并通过类比加以说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继而又列举了正面的例证,即昔者“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是因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在诵读以上语句时,语气应和缓恳切一些,目的是把秦王自然带入五帝三王等所创造的国富民强的美好图景,并向秦王说明纳客之利。后面的语句从反面对比,“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强调而今秦王所为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必然导致“藉寇兵而赍盗粮”。诵读这一部分时要重读,语气应刚猛凌厉,掷地有声,突出逐客之害,意在痛下针砭,使秦王猛醒。6.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和排比句,例如“西取……于戎,东得……于宛,迎……于宋,来……于晋”;“今陛下致……玉,有……宝,垂……珠,服……剑,乘……马,建……旗,树……鼓”;“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等。诵读这类语句的要领是什么?答案

在音节上,要读出排偶句的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在语气上,要读出文章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一)把握观点及论证思路1.宋人李涂云:“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此话虽然不无溢美成分,但这个开头的确很好。这个开头好在哪里?试说说你的理解。答案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观点明确,但语气婉转。他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只字未提,只是对“逐客”发表看法,“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去除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2.文章在第1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客何负于秦哉”的道理,论证了“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论点,文意已尽,似已无话可说了。李斯是如何将笔锋转入下一层次的?答案

李斯巧妙地将笔锋一转,由回顾历史而写到眼前的现实,列举秦王爱外物、逐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生出的一段新的议论,有如奇峰突起,而又自然流畅。3.简要概括文章第3、4段的主要内容。答案

文章第3段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第4段得出结论,告诫秦王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二)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4.《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值得鉴赏并且学习,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1)层层深入,推理严谨。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2)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摆事实: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讲道理: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并且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3)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这个对比,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5.“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句中,“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运用有何特点?能否互换?答案

这四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轻易互换。由余本为戎之重臣,因为秦穆公巧用离间计才将其收为客卿,并且在“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到楚国,穆公在得知百里奚之才后,用五张羊皮赎回他,故用“失而复得”的“得”。蹇叔则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派人迎接入秦的,故用“迎”。丕豹、公孙支是他们自己由晋国逃到秦国而被穆公重用的,故用“来”。这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所重用,但是其间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同时也避免了用字的重复。李斯仅用四个字就把这段史实准确地表述出来了,这四个动词是不可轻易互换的,足见作者在措辞上的经营之苦、锤炼之深。6.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试从修辞、辞藻、句式等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成下表。角度例句赏析修辞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辞藻句式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不同的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B当堂检测1.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B.孝公用商鞅之法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逐客以资敌国D.江南金锡不为用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A项,表转折,但是/表并列。C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D项,表被动/动词,作为。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问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在帝君面前善于阿谀逢迎的特点。B.作者从秦穆公到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C.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D.本段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论述脱挪跌宕,反复强调,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A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问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珠宝等物为例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B.以秦王爱好声色之实为例,进行推论,从反面阐述,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C.以音乐为例,进行对比:近承上文,远承以珠宝等物为喻的设问,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D.以人和物作比较,以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作为出发点,说明成就统一大业的艰难,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D4.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里作者笔锋一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