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挥想象,为题为“深山藏古寺”

设计一幅画。说木叶

说“木叶”林庚教学目标1.

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4.

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文体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月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3.南浦: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4.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和相思之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红豆》

补充材料

物象是客观的,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那就是意象。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说“木叶”林庚作者简介“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林庚“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梳理文本,概括大意,划分层次。自学:抓关键句,理清思路1.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2.概括段落大意。找出说“木叶”的关键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段落大意。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咏“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梳理思路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学习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第一段作者列举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什么?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阅读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提出“木”这一核心概念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来源对恋人的思念“木叶”影响提出观点第二段“木叶”是什么呢?……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意: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细读文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树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后皇嘉木,橘徕服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聪明的你,区别“树叶”“木叶”“落木”的关键在哪里?木“木叶”到底指什么?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探究如何阐明事理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通读4-6段,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树繁茂的枝叶,碧绿湿润,树干褐绿色,饱满,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木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木质的树干,空阔、疏朗,秋风扫落叶。根据4-6段,找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1.“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和清秋的气息。“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疏朗的树干形象。语言的暗示性使我们联想到秋天的颜色和触觉。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钱钟书《谈中国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第七段:小结

作者说:“木”和“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是一字千里。思考如何周到分析你认同林庚先生的观点吗?诗歌里的“木”,都具有这些特征吗?“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王维的《辛夷坞》一诗有“木末芙蓉花”的句子,写的是春天盛开的芙蓉花,它用的是“木末”而不是“树末”。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李睿《也说“木叶”》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接引出谈论的话题;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说“木叶”“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1-3)诗人们钟爱“木叶”古诗中很少用“木叶”“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4-6)第一个特征:暗示性第二个特征:颜色性小结:“木叶”与“树叶”的异同(7)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