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体魏晋之风流,感生命之痛乐——《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在“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与“魏晋孤文”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又透出怎样的生命之光呢?
余秋雨先生说:“笔墨是一场作者于生命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表达”。从历朝散文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生命哲学之光。先秦有百家争鸣,建安有铮铮风骨,而至魏晋则有名士风流,他们都在为大唐气象张本。魏晋风度,承前启后,尤其是对生命的观照,对自我的反思与省察已渐具思辨明理色彩,影响后世千年。生命哲学之光学习目标1.在阅读疏通的基础上,理解辨析两篇魏晋散文的情感异同。2.理解因志抒怀的不同表达。3.结合文化背景,理解魏晋风度。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1.介绍文体。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序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1.介绍文体。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辞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2.梳理展示两篇文章内容并解说。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兰亭事件:修禊事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作者所感:乐、欣、快、倦、感、兴、痛、嗟、悼、悲《兰亭集序》
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2.梳理展示两篇文章内容并解说。《归去来兮辞并序》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质性自然小序:交代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做官辞官口腹自役违己交病程氏妹丧任务一:明确文体,梳理两文内容2.梳理展示两篇文章内容并解说。《归去来兮辞并序》僮仆欢迎,稚子侯门……审容膝之易安韵文部分:抒写了辞官后的生活及情感状态。归途之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室内之乐庭院之乐劳作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郊野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怀良辰以孤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生活态度:乐天安命
描述了作者在弃官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快乐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生活选择和生命态度。任务二:体会并比较作者情感活动1:结合以下问题,梳理《兰亭集序》的感情线索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2.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4.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人生哪些方面的感受,这些感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点拨:
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2.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点拨: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点拨: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慨,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作者将抒情与说理有机结合,很好地做到了情理交融。4.文章的第三段,写了人生哪些方面的感受,这些感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拨: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作者的心情是痛苦的。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点拨: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活动2:体会《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的情感状态1.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点拨:
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活动2:体会《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的情感状态2.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点拨: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活动3:情感线索比较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死生为虚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快然自足痛观宇宙之大乐悲感慨系之察品类之盛极试听之娱齐彭殇为妄作自然之乐——生死之痛——千古同悲活动3:情感线索比较室内之乐辞官归田(第1节)自责自慰归去来兮辞并序乐天安命(第4节)田园生活(第2、3节)庭院之乐劳作之乐郊野之乐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感情线索叙事线索活动4:探究情感之别1.乐与悲之异同:两人都有乐与悲,二者的乐与悲有何异同吗?请结合文本分析。乐之异同(自然观)总结王羲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欣赏陶醉审美之乐,他是审视观察自然山水,由外而内,与景物有距离感,景物更是崇高的审视客体。感发性弱,有我之境。陶渊明归隐,天伦,安居,交游,山水、田园之乐,自然、处事皆乐,对景、事、人,无一不欣喜。他沉浸于田园山水,由内而外,人俨然是田园山水的一部分。所选意象物我统一,欢迎之童(真淳),松菊之孤(品格),无心之云、倦飞之鸟、落山之日(归去)。景情融合,无我之境。
点拨:转瞬与沉浸之别。他们自然观、处事观不同,对外的感觉不同。都有自然之乐,但对自然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就是无我、有我之别,情景融合度,疏离感的有无之别。活动4:探究情感之别1.乐与悲之异同:两人都有乐与悲,二者的乐与悲有何异同吗?请结合文本分析。悲之异同(生命观)总结王羲之王羲之是悟言静噪,美好易逝、情随事迁、生命短暂,进而转入个人之痛。欲有为而不为的苦闷,对现世的执着而囿于造化弄人的无奈,悲生悯死,抨击一死生的消极。脱俗而不得的悲痛陶渊明陶渊明是乐天安命(万物得时,吾生将休,委心任去留,不戚戚生死,不汲汲富贵),乐观豁达,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之感。绝俗而彻底的皈依
点拨:王羲之是千古同悲,破而不立,觉而不醒。陶渊明是乐天安命,登高舒啸清流赋诗的愿景表达。破而有立,觉而自省,以农耕厚植自己的生命观。活动4:探究情感之别2.探情感之源
二者同为名士,为何情感选择如此迥异?可从个人意志、道家文化、社会政局等角度来探因。
他们都经历了入仕——辞官——归隐。王羲之受道家影响,走上修仙之路,陶兼取释道,有顺天应时之悟。人生轨迹
魏晋名士,少有全者。王羲之投向山水,求仙问道;陶渊明固穷任真,寿终田园。社会政局
王羲之江左望族,家世显赫。陶渊明曾祖显赫,囿于庶族,有猛志而难申。家学文化任务三:感文章之风流
文章中千古名篇,两篇文章均具极高的艺术价值。试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的角度体会文章之不同。1.表达方式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巧妙地融为一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事发,所以先叙事。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到游目骋怀之乐,奠定了本文的抒情基调,并由此引发感慨。作者在记叙中描写,在描写中抒情,由抒情引出议论,文章情景交融,文情并茂。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使景、事、情、理达到浑融。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2.语言特色
“淡远”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淡远
“疏放”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疏放
“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兰亭优美景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信可乐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拙朴(1)语言风格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却能保持朴素自然、流丽淡雅的语言风格。2.语言特色(2)词语使用归去来兮①虚词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来兮”两个语气词连用既有过去曾经迷失的沉痛感,又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轻松感,甚至还有一丝的不甘,要比单用一个语气词情感丰富深沉得多。
去掉助词“之”后,语气坚决强硬,原句内心的后悔和惋惜体现得就不那么明显,对未来信念的坚定及向往程度也大大减弱了,且“往”和“不”、“者”和“可”都是仄声,中间加了平声的“之”字后,平仄更和谐。2.语言特色(2)词语使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①虚词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去掉助词“以”后,语气轻快,但是缺乏原句的那种气定神闲柔和舒缓的感受,和整首诗自在安逸的情绪不和谐。
去掉助词“以”和“夫”后,语气生硬倔强,给人以斩钉截铁感觉,缺乏悠游度日的从容感,不像静享田园之乐,倒像是赌气似的。
小结:虚词尽管没有意义,但是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语言特色(2)词语使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②叠音词
叠词更能表现坐在船上,小舟微漾,内心的平安喜乐和自得之意,表现风吹衣袂,两袖生风,内心轻快如释重负的感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欣欣”表现那种从萌芽到叶片成长的过程感和生机勃勃;“涓涓”表现泉水的流动的过程和绵绵不绝的状态,可以突出内心的喜悦感和满足感。2.语言特色(3)句式点拨:
两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但又各有特色,《归去来兮辞并序》骈偶押韵,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兰亭集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实验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单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适应性月考(七)英语试题含解析
- 烟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耐火材料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2025年初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综合练习化学试题文试卷含解析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语言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医学院《测绘学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电商培训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版借款补充合同
- 二零二五版房屋装修半包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山地租赁合同范例
- 脚手架稳定计算
-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应急预案
- 掉落物落地品管理规定
- 【图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精)
- 科姆龙变频器说明书kv2000
- 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试题
- 蓝色简约法律通用PPT模板
- 旅行社挂靠协议(样板)
- 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计算表(共享版)
- 房屋租赁合以装修费抵租金
- Z5140型立式钻床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