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新课程校本研究_第1页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新课程校本研究_第2页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新课程校本研究_第3页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新课程校本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实践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学科兴趣和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手段,《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提出,地图、野外考察、地理信息技术等是21世纪地理教育与众不同的研究工具。《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下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来研究,融合体验性与综合性,提升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地理观念,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方式。以2023年新课标卷36题泰国北部茶房村的酸茶产业发展为例,考点是地域文化和服务业,同时考查东南亚区域认知、产业区位因素和产业结构以及人地协调、地域文化协调等全面覆盖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从建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和设立课外课程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为提升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尝试构建了高中地理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国家课程”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构建符合当前学段和思维进阶要求的地理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则是侧重于学生能力和差异化要求,包括校园观测和地理实践专题课程。随着新时期地理研学活动的开展,学校计划进行短途和长途形式的地理研学,地域的拓展,多学科融合,对师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图1瑞丽一中地理实践课程体系二、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新课标中强调:从考察、实验、调查三个方向进行地理实践,并且要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逐一落实要求,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在中学地理课程体系下,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课堂教学课程和野外实践课程,有利于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渗透因地制宜的地理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经考察调研,结合新课标要求,我们拟定了校园观测方案和乡土地理校本课程方案(如表1表2所示)。在考察活动中还需要考虑对象学段差异,做分层进阶设计。以植被为例,高一年级指定区域,观察并描述常见植被及其生长环境的特征;高二年级则不限定区域,要求考察分析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兼顾学情和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求。三、专题课程设计1.确定形式从学段上可划分为低和高学段,低学段注重记录和归纳,高学段注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从内容上可分为要素考察和专题考察。要素考察可在某模块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考察单一内容注重知识巩固的实效性。专题考查则是拆解复杂地理事物以解决高难度、大视角的现实问题。2.准备工作(1)思想准备,地理实践需要吃苦耐劳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2)业务准备,包括培训、走访,收集该区域专题地图、查阅调查报告、下载相关手机App。条件允许情况下编写实践手册,提前印发。(3)物资准备,包括考查所需的仪器、设备、文具等。(4)组织准备,将队员以5人左右划分为一组,提前分配任务。3.现场教学(1)选择考察线路和确定观察点线路,通常一条考察线路上确定2-4个观察点。(2)定时和定点,时刻明确自己在地形图、定位仪器上位置和时间,以便后期调用。(3)实地观察和记录线路观察时,注意沿途地质、地形、土壤和植被的变化情况。4.室内总结(1)资料和图片整理;(2)标本鉴定和样品分析;(3)论证;(4)填写评价表;(5)撰写调查报告。四、研学课程设计以下是笔者2023年8月参加九州杯研学课程现场赛获团体特等奖课题:《土壤地域差异》,详细探讨研学背景、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研前准备、课程实施等环节。1.开展研学课程的背景研学旅行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将学生置于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土壤圈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密切,也是最容易观察和获取的对象。云南与甘肃两地区域差异明显,是对比探究土壤差异性的理想目标。以下我们以甘肃土壤研学为例,试开展研学课程设计。2.研学课程的目标(1)学会在野外观察土壤的一般方法。(2)正确使用工具,掌握野外土壤采样方法。(3)利用实验法,简单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4)依据实验结果阐述土壤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5)关注不同类型土壤的农业利用情况,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研学的思路设计和研学前准备(1)图像、文字收集资料。教师:熟悉各研学点的相关背景知识及设计问题串。学生:重点复习区域地理環境整体性等知识,提前熟悉教师提供的关于研学点的背景知识。(2)实验仪器:土壤采集铲、沉降筒、土壤筛、试管、量筒、pH试剂、盐酸等。(3)研学路线设计。考虑到课程应凸显不同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所以该线路穿越了热量和水分等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变化的地区。采样的具体点位,结合“国家土壤信息服务平台”上相关地区土壤类型分布资料确定表3中典型土壤采样点,将这些采样点串联成具体研学路线。4.研学课程实施任务一采集图样利用导航到达并寻找较典型的土壤剖面观察土壤颜色、用手感受土壤的质地。(1)钻取0-20cm、20-40cm土芯,装袋记录取样时间、地点、土壤层位、类型、植被、采样人信息等。(2)寻访当地居民作物种类、熟制、产量,以及土壤使用及改良情况。任务二土壤实验实验1:pH值测定:取土样上,滴入pH混合指示剂,并对比色卡,获得pH值。实验2:粒径组成:用比重计测一次悬液比重即可得出土壤颗粒组成情况。实验3:氧化法测定有机质:取1克土样。加入7%过氧化氢,直至其充分反应没有气泡逸出为止。用损失的碳的重量即可推测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实验4:盐酸消耗量求算出石灰量:取1克土样,逐轮滴加稀盐酸,直至样品不反应,根据盐酸消耗量求算出石灰量。5.总结提升(1)云南、甘肃两地pH的对比,验证了“南酸北碱”的基本地理事实。(2)黄绵土和红壤相比,砂砾含量高、黏粒含量低,反映了母质、土壤化学、生物风化的差异。(3)兰州到桑科草原的土壤石灰质含量和pH的变化,反映出土壤普遍含石灰质,以及随下渗的增加,淋溶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随海拔增高pH值减低,有机质含量增加。(4)灰钙土与栗钙土的表层、中层石灰质含量的差异,反映出随降水增加,栗钙土中石灰质淋溶-淀积增强,详见表4。五、建设校本课程评价和反思1.课程评价要根据野外实践课程的过程和结果来评价,活动中反映出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与地理核心素养同样重要,内容详见下表。等级评定标准:(86-99)优秀,(71-85)良好,(60-70)合格,(60以下)待提高2.对建设校本课程的反思(1)课程的结构性,在地理野外实践课程建设中,要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具有紧密结构。(2)课程的主体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不同年级学生地理学科知识背景为基础,可满足学生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