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浙教版中考科学三轮押题纠错训练351.如上图甲所示,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部放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向容器中倒水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和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容器中水的深度为12cm,物块的状态为________(选填“沉在底部”“悬浮”或“漂浮”),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2.下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分析:(1)20℃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__克;(2)n的数值是________。3.一个标有“220V500W”电热器,在额定电压下使用12分钟,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焦。4.某科学兴趣小组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查得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表明离子浓度越大。基于此做了如下实验:(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曲线甲所示。分析曲线甲,M点电导率几乎为零,请从离子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呈中性),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乙曲线所示。分析曲线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C.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Na+、OH-(3)实验三: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NaCl溶液,请在图中画出溶液电导率变化曲线。交流与反思:通过以上实验的比较分析,让我们对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实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即________。5.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实验序号钢球质量m/kg抛出点离地高度h/m水平抛出的速度v/(m/s)落地时间t/s落地点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110210.640.64220210.640.64310220.641.28410420.911.82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实验序号为________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2)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无关。6.某兴趣小组对“稀盐酸与石灰石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实验操作】取一块状石灰石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稀盐酸。【实验现象】①开始时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无色。【初步分析】⑴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继续探究】⑵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⑶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________;⑷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人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出现了________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石灰石没有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碳酸钙有剩余。7.2015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1)水的组成:①用图1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b中所收集气体的为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②下列还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______(填序号)。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水的蒸发C.氢气还原氧化铜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2)水的净化:小丹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利用如图2流程来净化水,最终制成蒸馏水。回答下列问题:①若要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常用________。②A加入的物质是明矾,操作①需要用到的三种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________。③操作②中选用________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④小丹同学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振荡,发现有少量泡沫且有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硬水。⑤上述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操作①”“操作②”或“操作③”)(3)水的作用:图3实验中水的作用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8.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下所示。依据这一原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甲、乙两组实验在黑喑中一段时间后,BTB水溶液都变成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2)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小科増加了实验,制得与甲、乙两组相同的黄色BTB水溶液后,接下本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9.为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因素,小科利用铜片、锌片作电极的水果电池(图甲)和电压传感器(精密电压测量仪)等器材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实验组别水果种类电极插入深度/cm电极之间距离/cm测得电压/V1哈密瓜1.02.00.8862哈密瓜1.04.00.8853哈密瓜1.06.00.8864苹果1.02.01.0095苹果1.52.01.0116苹果2.02.01.010(1)为探究电极之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影响,应选用实验________(填组别)进行对比。(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3)于电池与水果电池原理类似,其结构如图乙。若要改变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根据本实验的结论,你的做法是________。10.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所示,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2)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的性质是________。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他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有何变化________
。(3)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为了观察此时成像特点,请你写出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11.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水垢样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和少量的水)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完全反应)。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将质量为10g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将装置C、D称重,然后给样品加热;Ⅱ.待样品完全反应,再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Ⅲ.实验完毕,再次称量装置C、D的质量,发现分别增加了2.0g和2.2g;Ⅳ.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水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________。(2)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4)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计算过程)12.如图甲、乙所示,某科技小组自制了一个测量水的深度的装置,它由测量头和控制盒构成,测量头的测量面是一个涂有绝缘漆的面积为2cm2的压敏电阻R1,R1的阻值随水对它的压力F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控制盒内有一个定值电阻R0和一个最大阻值为90Ω的滑动变阻器R2,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通过电路调节,可使控制盒的功率达最大值Pm,科技小组通过控制盒的功率最小值和Pm的比值来标记水的深度。不计导线的电阻,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科技小组在确保电路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如下的操作:(ρ水=1.0×103kg/m3,g取10N/kg)(1)R1未放入水中时,闭合S,断开S1,将R2的滑片移至最上端,此时电压表示数达到最大值,R0的电功率为P0。求:R1未放入水中时的电阻。(2)测量头放到水下深度h1=10m时,闭合S,断开S1,将R2的滑片移至某一位置时,R0的电功率为P0′,电路的总功率为P总,R1的电功率为P1。已知P0︰P0′=9︰4,P总︰P1=6︰1。求:此时R0两端的电压。(3)测量头放到水下深度h2=3m时,调节电路,控制盒的最小功率与Pm的比值为多少?13.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加湿模块高频震动将水雾化为15微米超微粒子的水雾,水雾在室内扩散,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的目的。已知该超声波模块正常工作时额定电流为2毫安,当电流低于0.1毫安时,超声波模块停止工作。其部分技术参数如表:某品牌加湿器说明书额定电压220伏额定功率140瓦额定加湿量200毫升/小时额定容量4升(1)往水箱中加满水,当加湿器以额定功率工作时,若将水箱中的水全部用完,需要消耗多少电能?(2)如图甲,控制电路中电磁铁的线圈电阻R0=10Ω,电源电压U1为6V恒定不变,R1是湿敏电阻,其阻值随空气湿度改变而改变。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5毫安时,衔铁被吸下,工作电路接通,超声模块开始工作,请计算当空气湿度为多少时,加湿器开始工作?空气湿度%1020304050607080湿敏电阻R1/Ω270300330360390420450500(3)为了实现加湿器缺水保护功能,R2是安装在水箱下方的压敏电阻,当水箱中水位高于h0时,超声波模块始终以额定电流正常工作,当水位低于h0时,启动缺水保护模式,超声波模块停止工作。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在图乙中画出压敏电阻R2阻值随液面高度h变化的大致曲线,并在图中横坐标上标出h0。
参考答案1.漂浮;800解析: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随着水深度的增大,它排开水的体积不断增大,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增大;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水的深度增大,而物体一同上升,它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1)根据乙图判断浮力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它的浮沉状态;(2)当物体漂浮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然后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答:(1)当水深为12cm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保持8N不变,因此物块处于漂浮状态;(2)根据乙图可知,物体的重力G=F浮=8N;正方体物块的体积为:V=(0.1m)3=103m3;那么物块的密度为:。2.(1)5(2)11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共蒸发了三次水,每次都是蒸发掉10g水,第一次析出1g固体,第一二次析出6克固体,第三次析出ng固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再溶解溶质,据此分析解答即可。解答:(1)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甲,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6g1g=5g甲物质,说明1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g甲物质;(2)第三次蒸发10g水,会析出5g甲物质,则n=5g+5g+1g=11g;故答案为:(1)5;(2)11。3.3.6×105解析:根据Q=W=Pt求出通电12分钟产生的热量.解答:电热器在额定电压下使用12min,其产生的热量:Q=W=Pt=500W×12×60s=3.6×105J.4.(1):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Ba2+和SO42全部形成BaSO4沉淀,H+和OH全部结合成水,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2)B(3)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导致溶液离子浓度减小解析:(1)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断减小,因此溶液额导电性逐渐减弱。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Ba2+和SO42全部形成BaSO4沉淀,H+和OH全部结合成水,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自然M点导电性为零。(2)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在反应的过程中,虽然离子的浓度在减小,但是始终有Na+和OH离子在不断生成。即使二者完全反应电导率达到最小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离子,因此溶液的导电性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改变。(3)根据氢氧化钡和氯化钠的反应产物,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进而对溶液的导电性的变化进行判断,从而画出对应的变化曲线。交流与反思:从复分解反应的产物的角度分析离子浓度的改变。解答:(1)M点电导率几乎为零,从离子角度分析原因为:当二者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Ba2+和SO42全部形成BaSO4沉淀,H+和OH全部结合成水,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2)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呈中性)。A.当二者反应时,溶液的离子浓度会减小,导电性减小;当二者反应结束后,随着硫酸钠的不断加入,离子浓度不断增大,因此电导率会不断增大。由于硫酸钠呈中性,因此溶液会从红色变成无色,故A错误;B.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当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故B正确;C.N点时,除了反应的产物氢氧化钠,还有过量的硫酸钠,因此溶液中的离子是Na+、OH和SO42,故C错误。故选B。(3)氢氧化钡和氯化钠不反应,因此加入氯化钠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会增大,但是由于加入的氯化钠的溶液体积不明确,所以离子浓度可能增大、可能不变,也可能兼香,因此导电性可能增大、不变或减小,如下图所示:交流与反思:通过以上实验的比较分析,让我们对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实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即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导致溶液离子浓度减小。5.(1)1和3(2)抛出点离地高度;抛出钢球的质量和水平抛出的速度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2)对比实验1、2,分析钢球落地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对比实验1、3,分析钢球落地时间与钢球抛出速度的关系;对比实验3、4,分析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高度的关系。解答:(1)为了验证猜想二,即探究钢球的落地时间与水平抛出速度的关系,必须控制钢球的质量和抛出高度相同而改变抛出速度,故选实验1和3;(2)对比实验1、2可知,当抛出高度和速度相同时,钢球的质量增大,但是落地时间不变,即钢球的落地时间与质量大小无关;对比实验1、3可知,当钢球质量和抛出高度相同时,抛出速度增大,但是落地时间不变,即钢球的落地时间与抛出速度无关;对比实验3、4可知,当钢球质量和速度相同时,抛出高度越大,落地时间越短,即钢球的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6.②;H+;混浊解析:(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如果石灰石完全反应,那么不会有块状的固体残留;(3)盐酸的性质主要由H+决定,因此验证盐酸是否存在的关键是验证氢离子是否存在;(4)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物、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是否有碳酸钙存在。解答:(1)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故选②;(3)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H+;(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人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出现了浑浊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7.(1)氢气;2H2O2H2↑+O2↑;A、C(2)pH试纸;漏斗;活性炭;肥皂水;操作③(3)热水可起到提供热量,隔绝空气的作用;水为溶剂解析:(1)结合“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口诀回答。(2)酸碱度常用pH试纸测定;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吸附作用能除去一些异味、色素和能吸附小颗粒等;蒸馏能够得到较为纯净的水,净化程度最高。(3)结合实验的目的回答水的作用。解答:(1)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知识可知:阴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所以b端收集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水,可以证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水蒸发是物理变化,不能证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氢气或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结合形成水,能证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与元素无关,不能证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故A、C符合题意。(2)测定该河水的酸碱度常用pH试纸。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经过操作①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故操作①是过滤。该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操作①是过滤,只能分离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操作②是吸附作用,能除去一些异味、色素和能吸附小颗粒等,无法使可溶性盐分离出来;操作是③蒸馏,能够使水变成水蒸气在通过冷凝得到较为纯净的水,可以将可溶性盐分离出来,净化程度最高。(3)由图示可知,甲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将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又对铜片起到加热的作用,使白磷能达到着火点;乙实验是盐的溶解,水做溶剂。故答案为:(1)氢气;2H2O2H2↑+O2↑;A、C(2)pH试纸;漏斗;活性炭;肥皂水;操作③(3)热水可起到提供热量,隔绝空气的作用;水为溶剂8.(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解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二氧化碳增加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BTB水溶液变为黄色。(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黑藻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该过程在细胞的叶绿体内进行。甲黒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水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黒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说明黑藻光合作用利用了水中的二氧化碳.(3)“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实验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为回应这一质疑,应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和甲形成对照试验.实验方案是: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至溶液颜色变为黄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黄色,“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故答案为:(1)黒藻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2)黒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3)光照时把黒藻去掉
9.(1)1、2、3(2)电极材科不变时,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种类有关,与电极插入深度和电极之间距离无关(3)改变化学填充剂的成分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进行选择;(2)根据表格数据对比,分析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电极深度和电极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关;(3)根据(2)中的结论分析解答。解答:(1)为探究电极之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影响,必须控制水果种类和电极深度相同,故选1、2、3;(2)对比实验1、2、3可知,当水果种类和电极深度相同时,电池电压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无关;对比实验4、5、6可知,当水果种类和电极距离相同时,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深度无关;对比实验1、4可知,当电极深度和电极距离相同时,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有关。最终得到结论:电极材科不变时,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种类有关,与电极插入深度和电极之间距离无关。(3)根据(2)结论可知,要改变水果电池的电压,只能改变水果的种类;据此类推,要改变干电池的电压,就要改变干电池内化学填充剂的成分。10.(1)15.0(2)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变暗(3)取走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解析:(1)凸透镜的焦距等于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2)将物距与凸透镜的焦距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成像的性质。凸透镜的大小不会影响成像的完整性,只会影响成像的明亮程度;(3)根据凸透镜的所在的位置确定成像的特点,然后判断即可。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65cm50cm=15cm;(2)根据乙图可知,此时物距u=50cm10cm=40cm>2f,因此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光屏上像的变化是:像变暗。(3)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u=50cm40cm=10cm<f,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为了看清成像的特点,接下来应该:取走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11.(1)浓硫酸(2)排除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3)2NaOH+CO2=Na2CO3+H2O(4)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10044x2.2g;解得:x=5g。那么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解析:(1)通过测定生成水的质量,可以根据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镁的质量;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B中的样品加热反应后,应该先在C中除去水蒸气,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可知,C中为浓硫酸;D中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为氢氧化钠溶液。(2)空气通过碱石灰,可以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剩余的气体可以给玻璃管内的气体施加压力,使装置内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3)在装置D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4)装置D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解答:(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2)装置A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3)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4)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100
44x
2.2g;解得:x=5g。那么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2.(1)解:R1未放入水中时,受到的水的压力为0,由图像可知,此时R1=30Ω。(2)解:R1未放入水中时,由图可知,闭合S,断开S1,将R2的滑片移至最上端,此时R0、R1串联,电压表示数达到最大值3V,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I==……①,测量头放到水下深度h1=10m时,R1受到压力F=pS=ρghS=1.0×103kg/m3×10N/kg×10m×2×10-4m2=20N,由图丙可知,此时压敏电阻R1的阻值R1′=10Ω。此时,闭合S,断开S1,将R2的滑片移至某一位置时,R0、R2、R1串联,由P=I2R得,===,R总=60Ω,电路中电流I′==……②,==,所以=,由①②可得,==,R0=10Ω。当闭合S,断开S1,将R2的滑片移至最上端,电压表示数达到最大值3V,此时电路中电流I=I0===0.3A,所以I′=I=×0.3A=0.2A,测量头在水深10m时,R0两端的电压U0′=I′R0=0.2A×10Ω=2V。(3)解: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U=I(R0+R1)=0.3A×(10Ω+30Ω)=12V,当两开关都闭合时,R0、R2串联,当电压表示数最大时电流最大,电路中最大电流I最大===0.3A,所以控制盒的功率达最大值Pm=UI最大=12V×0.3A=3.6W;测量头放到水下深度h2=3m时,R1受到压力F′=p′S=ρghS=1.0×103kg/m3×10N/kg×3m×2×10-4m2=6N,由图丙可知,此时压敏电阻R1的阻值为R1″=20Ω,闭合S,断开S1,P控=UI-I2R1″,将U=12V,R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
- 中职护理的职业规划
- 内科重点患者管理制度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函数的奇偶性
- 数学学案:课前导引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一)
- 《系统软件的安装》课件
- 安全生产班组培训课件
- 《呼吸消化与吸收》课件
- 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题库及答案(1201-1400题)
- 好书分享课件
- 60立方油罐容积细表
- -精神病医院设置基本标准
- 铝土矿采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A0108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基础信息报告表》
- 元旦、春节前我市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通知
- 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应急处理流程图
-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复习课件
- 信号与系统(第十章Z-变换)
- 消防报警主机操作步骤
-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 家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