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1页
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2页
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3页
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4页
03《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亲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鲁施氏有二子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美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逐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①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②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③让:责问,责备。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在脸上C.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反:通“返”,返回D.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心

是:正确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C.皆以美于徐公

二子以实告孟氏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邹忌敢于进谏,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忠臣;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的君主。B.甲文中邹忌以日常小事推进到治国道理的论说方式,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乙文启示我们待人处事一定要看准时机,认清对象,否则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而会带来严重的后果。D.乙文用类比手法,借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道同而功异”故事说理,构思巧妙。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答案】1.B

2.A

3.D

4.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加点的词解释错误。句意: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面:当面。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可译成“的”,都是助词;B.可不译,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C.认为,动词/把,介词;D.在,介词/介词,到。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D.“乙文用类比手法”理解分析不正确。乙文借施氏二子与孟氏二子“道同而功异”故事说理,是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明日(又过了一天)、孰视(仔细端详)”要理解正确。【点睛】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俊美?”他的妻子说:“您俊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俊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俊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俊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俊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乙】鲁国的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好学问,一个喜好打仗。喜好学问的人用学问来劝说齐王,齐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让(他)做王室公子们的老师;喜好打仗的人到了楚国,用兵法来劝说楚王,楚王喜欢他的兵法,让(他)做军正。(他们的)俸禄使得家里变得富裕,(他们的)爵位使得家人地位显赫。施家的邻居孟家,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专业也相同,却贫困而窘迫难堪,(他们)羡慕施氏所拥有的,因此便向(他们)请教求取功名的方法。(施家的)两个儿子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孟氏。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学问来劝说秦王。秦王说:“如今诸侯们都你争我夺,(我)所要搞好的就是军队和粮食罢了。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这是一条走向灭亡的道路。”于是把他处以宫刑后放了他。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在大国之间求生存。我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这是寻求安宁的方法。如果依靠军队,那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如果将他好好地放回去,到了其他国家,(以后)对我国祸患不小。”于是砍掉了他的一只脚将他送回鲁国。返回到家之后,孟家的父子们捶着胸责备施家人。施家人说:“凡是顺应时势的人就兴旺,违背时势的人必将灭亡。你们所学的和我们一样,可是成效却和我们相反,是违背了时势,并非做法错误。何况天下的道理并没有总是对的,事情也并不是总是不对的,先前所用的,现在可能已经抛弃;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这种用与不用,没有固定的标准。”孟家父子消除了疑虑满脸怒色顿时消失。说:“我们懂啦,你不要再说了。”(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②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联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5.(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

②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_______(2)选出每组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燕、赵、韩、魏闻之/小大之狱

B.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临溪而渔C.故欲杀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D.皆以美于徐公/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B.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C.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D.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8.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的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B.乙文中唐太宗之前已经宣布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结果没有兑现诺言,失信于天下。C.甲文中,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于纸上。D.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9.我国古代谏言君王的故事很多,但效果差别很大,有的谏言不仅不能被君王采纳,有时候还落得入狱或贬官远谪的结果。而邹忌和戴胄谏言君王无疑是成功的,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探究他们二人成功的原因。【答案】5.

偏爱

方圆

C

6.D

7.①从这里可看出,君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厉害了。②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啊。

8.B

9.例:①都遇到了开明的君王: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唐太宗有识人之明,面对耿直的大臣,能克已,不动怒,是明君。②进谏者方法策略恰当;邹忌采用讽喻的方式,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人深,说服力强。戴胄为人耿直,在太宗愤怒时敢于跟君王据理力争,犯颜执法。【解析】5.(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②句意为: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方:方圆纵横。(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A.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故:均为连词,“所以”;D.于:介词,比/介词,到;故选C。6.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皇上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敕者”是前半句的主语,所以第一处在“者”后断开,“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和“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两者是并列关系,第二处应在“怒”后断开,“法者”是后半句的主语,所以第三处在其后断开,正确划分为: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故选D。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观之,看来;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甚矣,很严重。(2)句重点词语:此,这;乃,正是;忍,忍耐;忿,愤怒;存,保存;信,信用。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乙文中唐太宗之前已经宣布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结果没有兑现诺言,失信于天下”有误,联系乙文中“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的内容可知,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所以唐太宗并没有失信于天下;故选B。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能力。联系甲文中“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内容可知,齐威王是一位开明的君主,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闻过则喜,勇于改过;联系乙文中“上曰:‘卿能执法,联复何忧!’”的内容可知,唐太宗面对耿直敢言的大臣,能克制自己,不动怒,是有识人之明的君主;据此可概括为邹忌和戴胄都遇到了开明的君主;联系甲文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内容可知,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明白具体,委婉动听,道理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联系乙文中“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的内容可知,戴胄为人耿直,在太宗愤怒时敢于跟君王据理力争,犯颜执法。据此可概括为邹忌和戴胄都采用了适当的进谏方法。【点睛】参考译文:乙: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皇上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修入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就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我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节选自《战国策·齐第四》)【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3)臣之妻私臣

私:(4)宣主不悦

悦: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嗟乎,君子焉可侮哉!12.【甲】文中邹忌进谏得出“_____”的结论,【乙】文颜斶引用秦国号令得出“_____”的结论。(用原文语句回答)13.【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颜斶说服国君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1)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2)确实(3)偏爱(4)高兴

11.(1)客人赞美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2)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

12.

王之蔽甚矣

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13.【甲】文中邹忌并未直接讽谏,而是以小见大,运用设喻类比的方式劝谏;【乙】文中颜斶直接进谏则据理力争,引经据典,举了具体的例子使人信服。【解析】1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①句意为: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②句意为: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确实;③句意为: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④句意为:宣王很不高兴。悦:高兴。11.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美,认为我美;欲,想要。②句中重点词:嗟乎,哎;焉,哪里;侮,侮辱。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空,联系甲文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内容可知,邹忌以家比国,从其关键语句“由此观之”可以知道,他得出的结论是:王之蔽甚矣;第二空,联系乙文中“‘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关键语句“由是观之”可以知道,颜斶引用秦国号令得出的结论是: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13.考查对比阅读。联系甲文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内容可知,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进行劝说,以自己受蒙蔽的情况进行设喻类比,由己及君,引出“王之蔽甚矣”的情况,是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联系乙文中“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的内容可知,“士贵耳,王者不贵”是颜斶的直接劝说,语气强硬,又引用从前秦国攻打齐国时下达的政令为例子,得出“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的结论,有理有据,使人信服。【点睛】参考译文:乙:齐宣王召见颜斶,傲慢地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到我面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大臣连忙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这怎么可以呢?”颜斶回答说:“我到大王跟前去,是趋炎附势;大王到我跟前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做一个贪慕权势之小人,不如让大王做个爱贤敬士的明主。”宣王听后,更加愤怒地问道:“王尊贵呢,还是士尊贵?”颜斶毅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又问:“有根据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命令说:‘有人胆敢在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范围内砍伐柴木的,一律死罪,决不赦免。’又下一道命令说:‘有人能斩获齐王的头颅,就封万户侯,赏黄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宣王听后,感叹地说:“是啊,怎么可以侮辱君子贤士呢?我是自讨没趣啊!我希望先生收我为弟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3)孰视之(4)时时而间进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乙】魏文侯①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②,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其后的“子质”“简主”都是人名。②蒺藜(jílí):一种带刺的草本植物。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四面竹树环合B.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C.子之言过矣/人恒过,然后能改D.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择其善者而从之1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由

也1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概括【乙】文中“由此观之”中“此”所指的内容。(2)邹忌和简主是如何运用类比进行劝谏的?【答案】14.(1)身高(2)穿戴(3)同“熟”,仔细(4)间或/偶然

15.(1)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16.D

17.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

18.(1)本文中的“此”指种植的植物不同,收获的果实会有很大差别。(2)邹忌以“家事”类比“国事”(以妻、妾、客人都因为自己的原因称赞他比徐公美),向齐威王指明他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劝谏他广开言路。简主是通过种植植物不同而收获果实不同的道理进行类比,劝谏子质选择合适的对象培养才能有所收获。【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邹忌身高五十四寸左右。修:身高。(2)句意: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服:穿戴。(3)句意:(邹忌)仔细地端详他。孰:同“熟”,仔细。(4)句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私:偏爱。(2)面刺:当面指责。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树:培养/树木;B.恶:说坏话/厌恶;C.过:错误/犯错误;D.择:都是选择的意思;故选D。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这点上来看你的遭遇,问题出在你所培养的人身上。现在你所培养的,不是正直的人。“由此观之”表明下面的内容是由之前的事得出结论,需停顿;“在所树也”承接前文指出问题在所培养的人身上,需停顿;“今子所树”这是结论中的主语,现在你所培养的人,需停顿;“非其人也”这是结论,不是正直的人。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由此观之”是简主得出结论的句子,指代的内容在前面“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意思是种植的植物不同,从而收获的果实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故而得出结论。(2)邹忌是先以妻、妾、客人都因为自己的原因称赞他比徐公美的“家事”类比与自己处于相同境况的齐威王也会受很严重的蒙蔽的“国事”,从而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简主是通过春天种植桃李,夏可得阴,秋可得其实与蒺藜夏不可采叶,秋得其刺作类比,劝谏子质应该选择合适的对象培养才能有所收获。【点睛】参考译文:乙: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子质做官却因此获罪了,他离开朝廷,一路北行,对简主说:”从现在往后,我不再帮助别人培养德行了。”简主问:“因为什么而这样呢?”子质说:“大堂上的人半数是我培养的,朝廷上的大夫有半数是我培养的,边境上的士卒军官有半数是我培养的。现在大堂上的人在国君面前说我坏话,朝廷上的大夫用律法恐吓我,边境上的人拿着兵器抢劫我,因为这样所以我不再帮助别人培养德行了。”简主说:“唉,你的话错了。桃树李树都是春天的树木,夏天我们可以在树阴下乘凉,秋天我们可以吃它们的果实。蒺藜也是春天的树木,夏天不能采它的叶子,秋天只剩下木刺在那。从这点上来看你的遭遇,问题出在你所培养的人身上。现在你所培养的,不是正直的人。所以君子先要有选择,然后才培养他们。”(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跗:曲着身体,弯着前肢。⑤务:一心,一定。19.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1)今齐地方千里(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0.解释下列加点字。(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子来!何苦沾衣如此()(4)如是者三旦()21.翻译句子。(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归纳)出一个成语。23.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答案】19.(1)今/齐地/方千里(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0.

当面指责

满一年

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早晨

21.(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22.门庭若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3.(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1)句意: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今”为状语,“齐地”为主语;本句应在状语、主语后各断一处;故断为:今/齐地/方千里。(2)句意: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此三者”为主语;本句在主语后应断一处;“而”为连词,表转折,在其前应断一处;故断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面刺:当面指责;(2)句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期年:满一年;(3)句意: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4)句意:像这样过了几个早晨。旦:早晨。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谤讥:指责饥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2)皆:都;欲:想要;得:得到;前利:眼前的利益;顾:顾及;患:祸患;22.本题考查成语。【甲】文中的成语中有“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乙】文中“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意思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从进谏方式看相同点:【甲】文,邹忌先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乙】文少孺子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向吴王说明道理,委婉地告诫吴王攻打楚国的后果;据此可知两篇文章都是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含蓄委婉地指出君王的过失。②从进谏结果看相同点:从【甲】文第二段“王曰:‘善。’乃下令……受下赏。’”,【乙】文最后一句“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都可看出威王和吴王都接受了劝谏,并且付诸了行动。【点睛】【乙】参考译文: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几个早晨。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六)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③,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选自《成侯邹忌为齐相》)【注释】①公孙闬(hàn):齐国人,邹忌的门客。②曲挠: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③为大事:这里指谋反夺权的事。2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示例解释加点字(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查阅字典法①诚实;②诚心;③确实___________(填序号)(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参考成语法闻过则喜___________(3)公孙闬谓邹忌曰说文解字形声字,从“言”,表意_________(4)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课内迁移法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__________25.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26.【甲】【乙】两文中邹忌形象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哪篇文章里的邹忌呢?说说你的理由。27.【甲】文中,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事设喻,将国事和家事联系起来,达到讽谏说理的目的,请举出一个初中学过的文言文中通过类比来说理的例子,并做简要分析。【答案】24.

错误

对……说(告诉)

派遣

25.(1)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公孙闬就让人拿着十金到集市上占卜。

26.两篇文章中邹忌都作为谋臣说服了齐王,说明他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我更喜欢【甲】文中的邹忌。【甲】文中他进言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乙】文中他进言则是为了排除异己。

27.示例一: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来类比生与义的选择,是为了说明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示例二:《虽有嘉肴》中用嘉肴不吃不知道其美味来类比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目的是说明学的重要性。示例三:《陋室铭》用山、水可以不在高低、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用类比来引出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主旨。【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应选③。验证:“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意思是“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诚”理解为“确实”,正确。(2)“闻过则喜”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错误就高兴;“过”理解为“错误(过错)”。验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意思是“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正确。(3)“言”,表意,译为“对……说(告诉)”。验证:“公孙闬谓邹忌曰”意思是“公孙闬对邹忌说”,正确。(4)“上使外将兵”意思是:皇帝派遣他出去率领士兵;使:派遣。验证:“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意思是“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正确。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欲:想要;皆:都;以:认为;于:含比较之意,译为“比”;(2)乃:于是;使:让、派;操:拿;卜:占卜。2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甲】文写邹忌采用类比说理的方式,从自己收到蒙蔽的事实出发,委婉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以正视听,联系【甲】文第二段“王曰:‘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最终采纳了邹忌的建议;联系【乙】文“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的结果可知,两文中邹忌都作为谋臣说服了齐王,说明他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我更喜欢【甲】文中的邹忌。根据【甲】文“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威王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后,广开言路,改正自身的问题,最终达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效果,使国家不断发展,提高国家的威信力;可见甲文中邹忌进言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根据【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可知,乙文中邹忌采纳门客公孙闬,向齐威王推荐田忌讨伐魏国,是为了铲除异己,最后通过不当的计谋使田忌被迫逃跑避祸,国家流失人才,未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所以我更喜欢【甲】文中的邹忌。2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明确所学的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文章是如何运用类比的手法进行说理的即可。例如:《陋室铭》一文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通过写“仙”“龙”对“山”“水”的意义,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自己德行的美好”使“陋室不陋”的观点,凸显作者品德高尚、志趣高洁的主旨。【点睛】【乙】参考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睦。公孙闬对邹忌说:“您为何不策动大王,让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会再威胁您了;如果田忌侥幸在战场上没有死,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让人拿着十金到集市上占卜,说:“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于是逃跑避祸。(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鲁武公以括与戏①见王,王②立戏,樊仲山父谏曰:“不可立也!不顺③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是事也,诛亦失,不诛亦失,天子其图④之!”王卒立之。鲁侯归而卒,及鲁人杀懿公⑤而立伯御⑥。(选自《国语·周语》)[注释]①括与戏:长子括和次子戏。②王:周宣王。③顺:合理的。④图:处置。⑤懿公:公子戏继位后,是为鲁懿公。⑥伯御:公子括之子。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孰视之

孰:②时时而间进

间:③是事也

是:④王卒立之

卒: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30.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齐威王和周宣王有何不同。31.[甲]文描写邹忌与妻、妾、客之间的三问三答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28.①同“熟”,仔细;②间或、偶然;③这,这样;④最终。

29.①能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②不合理的(命令)必然会被违犯,违犯王命必定要治罪,所以发布命令不可以不合理。

30.齐威王乐于采纳谏言,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周宣王坚持己见,不能采纳谏言。

31.“三问三答”使邹忌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爱、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献媚讨好的假话,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解析】28.本题考查字词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孰视之:仔细地看着;孰:仔细;②时时而间进:偶尔有进谏的;间:偶然;③是事也:这件事;是:这;④王卒立之:宣王最终还是将戏立为鲁太子;卒:最终。2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意思即可:①谤讥:指责讥刺;闻:使听到;②犯:违犯;顺:合理。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建议之后,就制定了如下的政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由此可知,齐威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乙】文中,樊仲山父进谏,认为不能够违背礼节立次子为王,这样会让天下的礼制乱套。结果周宣王最终还是确立了戏为王,这是不善于接受进谏的人,固执于己见。以上就是齐威王和周宣王的区别。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询问妻子、妾、客人的目的分别是为了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从而得知,这三种人分别是因为对于自己的爱、害怕或者是有求于邹忌而表达邹忌比徐公美这样的观点。所以这个情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都有可能说好听的话,让人遭受蒙蔽。为下文劝谏做铺垫。【点睛】参考译文:【乙】鲁武公带着长子括与次子戏朝见周宣王,宣王立戏为鲁太子。樊仲山父上前劝谏说:“不能立戏为太子!不合情理的命令必然会被违犯,而违犯王命必定要被治罪,所以君王发布命令不可以不合情理啊。倘若命令得不到执行,那么政事就无法确立而得到妥善治理,就算是勉强施行但此事并不合情理,民众定将离弃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像那种位卑者能够事奉位高者,年少者能够事奉年长者,就因为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现如今陛下册立诸侯而却赐封其少子为太子,这是在教导人们去做违反情理的事啊。如果鲁君服从您的命令册立少子而各路诸侯也纷纷仿效的话,那么先王册立长子的遗训执行起来将会遭到阻塞;如果鲁君不服从您的命令就会被君王您治他的罪,然而这样一来,陛下就是自己破坏了先王的遗训。这件事,治罪也不恰当,不治罪也不恰当,请陛下慎重考虑以后再处置!”宣王最终还是将戏立为鲁太子。鲁武公回国后不久就去世,到后来鲁人果然杀了懿公而拥立伯御为鲁王。(八)文言文阅读【甲】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桓公谓管仲①曰:“吾国甚小,而财用②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③。吾欲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