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
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
读诗歌的能力。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情感
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
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2.联
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
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
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初,《楚辞》
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
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
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
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
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
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
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
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
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
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
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
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
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
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
唱歌的莺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
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
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
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⑴注音:干瘪(biS)驳船(b6)蜗行(wd)
胚芽(p6i)迷惘(w白ng)隧洞(sui)
绯红(他i)淤滩(yd)纤绳(qian)
⑵释义: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
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
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
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
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
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
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教师示例: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⑴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
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
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
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
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
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
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
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
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
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
的祖国的形象。
⑶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
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
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
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
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
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
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
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
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⑵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
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
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
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
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
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
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
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
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
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
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
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
“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
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
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
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
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
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r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
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
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
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
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
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
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教师示例:(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禧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
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
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
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禧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
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
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
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
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
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
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七、布置作业
《水乡》是一首好诗,请写一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
全诗,也可以评一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
屋是小岛/浪中摇;
人是小岛/河上漂。
篙挨篙/桥接桥;
鱼网给桥栏/穿上黑纱袍。
夜半起大潮,站在门口捞一瓢;
一半是星星,一半是鱼苗。
八、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献身祖国的热望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攀当纸钱座有涯即为家遍瞥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
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
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
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
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
写的“绝命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
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
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
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
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
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
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
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
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
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
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
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
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煤山云树
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
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
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
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丁'自由
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
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
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
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
过;用“打”,与诗意不合。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
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
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
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
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
好处在于:(-)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
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
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一
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
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
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
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
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
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
使语言形象精练。(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
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
先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
生活的启迪。(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
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幻灯片展示2)
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
1、体会形象
2、评说作用
3、探究含义
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
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
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
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说
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
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
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
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
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
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2、男生齐读第1、2、3、9、10、11段,读出海燕的形
象。
四、学习活动二:评说作用(幻灯片展示5)
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的题目是“海燕”,课文赞美的是
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却用大量篇幅写了海上景象和海鸥、
海鸭、企鹅的表现,这些内容是否离题了?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第1、7-8、12-13、4-6段,(希
望同学们读出情景来,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唤醒沉睡的
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朱熹先生说的r使其言皆若出
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在朗读中,走进
文学作品构建的艺术王国。)
3、这环境有什么特点?(沉闷,压抑,险恶)
4、海鸥、海鸭和企鹅面对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心理
和姿态?(胆怯,逃避)
5、三处景物描写和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有何作
用?
教师点评总结:①三处写景,都以险恶的环境烘托了海
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乐观无畏的豪情。②海鸥、海鸭、和
企鹅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海燕勇敢和无
畏的精神。
6、归纳烘托的作用:
对陪衬事物的描写,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
出。(幻灯片展示6)(板书:烘托——鲜明)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红花需要绿叶扶
五、学习活动三:探究含义(幻灯片展示7)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文中的海燕、海鸥、海鸭、
企鹅,仅仅是几种海鸟吗?狂风、乌云、雷电、
闪电、暴风雨,仅仅是天气现象吗?解决这问题,需要
弄清楚课文的写作背景。)
学生齐读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8)
2、学生默读课文,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幻灯片展示
9)
海燕和海鸥、海鸭、企鹅各指当时的哪两种人?
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和大海各指当时的哪两种力量?
暴风雨又指什么?
3、教师讲解象征手法,学生齐读象征定义。(幻灯片展
示10)
我们探讨的这一问题,是散文诗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象征。
什么是象征呢?(借助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包括以物
喻人、借物抒情等。象征可以使作品的内涵变得深刻,使不
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委婉表达出来。)(板书:象征
-深亥U)
4、学生齐读课文的象征义。(幻灯片展示11)
海燕——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形形色色害怕革命、不革
命和假革命的人;
狂风、乌云、雷声、闪电——象征着反革命势力;
暴风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风暴;
大海——象征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5、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和生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海
燕的形象。
举例:(幻灯片展示12)
海燕就是——鲁迅《雪》中的“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升腾地闪烁;海燕就是
——鲁迅,他的一生都在和黑暗势力作斗争。他以笔为武器,
战斗一生!海燕就是扑火的飞蛾,海燕就是逐日的夸父;海
燕就是《雷电颂》中的风、雷、电,,”
7、师生一起激情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象征义,
把握海燕的形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海燕的描写中,体会到海燕的英雄形象;
从对海面景象和其它海鸟的描写中,明白了烘托的作用;更
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深化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一象
征。
同学们,不是每只鸟儿都可以翱翔蓝天;不是每条小溪
都可以流过险滩,不是每一株幼苗都可以长成大树,不是每
个人的旅途都可以舒适平坦””
同学们,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勇敢的海燕!当生活中
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要像海燕一样大声地叫喊:让暴风雨
来得更猛烈些吧!
苜刿论战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
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知识链接
1、《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
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保存了
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大量古代史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
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长勺之战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晋的泗水之战,一最早的则是春秋时期的长勺
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
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
位的斗争。当时篡夺君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
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
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
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即齐桓公。齐桓
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
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
一直怨恨难平,次年春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
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叙述某一历史进程。国别
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
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
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
“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自主学习
(一)教师示范朗读,正音并提示重点字音
刿()又何回焉()()速敢专也()小惠未褊()
玉星()小信未坐()旗整()公与之垂()救()
夫战()豆()
(二)学生有感情试读课文,并说出句子意思,教师根据情况纠正语调。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期的意味)_
2、小惠未编,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
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标记疑难。
1、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褊()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
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
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指
(b
(5)重点句子释义:
一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
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装句式:现代汉语句子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
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合作探究
(-)几位同学概述大意。其他同学指正其不足。
(二)请回答下面问题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是按着()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庄公::曹刿: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①.,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5.这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
6、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七、精读精炼
(一)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又何回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昆()
④下视其里()⑤登笑而望()⑥望其旗座()
(二)在括号中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②又何回焉()
③肉食者能()④牺牲玉帛()
⑤小信未学()⑥大小之逆()
⑦可幺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①伐()②将()③请()
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
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褊”的“僦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八、主题阅读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r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r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r何以战?”公曰r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人。”对曰r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r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r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r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其必曰r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卜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JO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卜乙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卜
5.乙文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一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牙‘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
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卜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
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读下文做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r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r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至上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屋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九、拓展提升
1、从文中曹刿与庄公的论述中你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为什
么?
2、在战争中,“人”的因素很关键,那将领与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什么不
同?为什么?
十、教后记
参考答案:
21、曹刿论战
七、精读精炼
一、1.Jian2.bT3.b64.zhe5.shi6.mT
二、①讨伐②参与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④指猪、牛羊等⑤为人所
信服⑥案件⑦可以凭借⑧大败
三、①征伐②将要③请求④谋划⑤恩惠⑥必定
四、1.D2.A
八、主题阅读
(-)1.语言描写议论2.A3.B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B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
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二)1.C2.D3.B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七、精读精炼
l.A2.B3.B4.B5.D6.B7.,D8.①②①②③9.C10.B11.C12.D
13.C14.①A、
②C、③B15.国别体《战国策》497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西汉刘
向
八、主题阅读
(一)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3.B
4.B
(二)1、①经商②对...说③盈利④用力耕田⑤恩泽⑥这件事,指与秦质
子异人交往。
2、①吕不韦在邯郸经商,见到了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
②现在我有一个拥戴君主建立国家,使后世享受恩泽的机会,我要去尝试一
下
3、吕不韦,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有着犀利的眼光,善于抓住转瞬即
逝的机会来赢得利益。
4、①勘察②参详③受蒙蔽④私语
5、D
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3愚公移山
七、精读精练
1、chenheshuangjTben2、将近险峻的大山杂乱的变换3、⑴亡同
无,没有⑵厝同措,放置⑶惠通慧,智慧⑷反同返,返回4、C5、⑴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也。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A、助词,的B、主
谓之间的助词,无意义C、助词,的D、助词,的7、A、代词,他的B、助词,
加强语气C、代词,他的D、代词,他8、愚公之妻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
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
公的轻视和嘲笑。愚公之妻的出现推动情节的发展,智叟则处在愚公的对立面,
反衬愚公的光辉形象。9、⑴疑问⑵疑问⑶肯定⑷商量10、(1)我跟你们尽一切
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2)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3)你简直太
愚蠢了!(4)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H、智叟的“笑”
是讥笑,活画出其自作聪明之态,突出了他的责难、轻视、挖苦、讥笑之态。愚
公的“长息”,说明他的胸有成竹和对智叟责难的蔑视。这段话是用“顶真”法写,充
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八、主题阅读
薛谭学讴
1、⑴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⑵弗止:不挽留。⑶谓:认为,以
为。⑷谢:谢罪,道歉。2、⑴向,跟着;在。⑵的;代技艺。3、“反”通“返”,归,
回去。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⑵
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
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
成名就的道理。
24诗经
七、精读精炼
1、jujiuyaotiaohaoqiuwumeisuhuiChixing
2.(1)305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3、荐菜窈窕淑女这里用作动词,且表意动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4、
B
5、(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
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兼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徘徊往复,
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表达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2)两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兴”的艺术手法。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
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
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秦葭》也是主要运
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开头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
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3)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诗
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
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
沙洲。这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了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
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
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
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
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
《兼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
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
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兼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秦葭》比《关
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秦葭》比《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安全生产培训
- 加油站承包商安全培训
- 市妇幼保健院1-7月份医保DRG付费数据分析报告
- IT行业晋升述职报告
- 保护我的牙齿活动教案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函数第课时映射与函数
- 奶粉活动总结
- 如何减少手术感染
- 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题库及答案(1601-1800题)
- 七夕活动结束工作
- 办公楼物业服务管理的培训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帆船知识课件
- 企业宣传片项目进度计划
- 2023-2024学年统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讲义
- 奇瑞QQ冰淇淋说明书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 听数学故事探秘负数起源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慢性伤口评估及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