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1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1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1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201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019年7月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

认识比万大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1.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

单位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提问:这些数你会读吗?.

(学生试着认一认这些数,会觉得数据较大).

2.教师引入:以前我们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比

万更大的数。如:30万千米,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人等。这些数是怎样数出来的,又

怎样读、怎样写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准备。.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

()。

2.教学例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出示: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教师:要认识这样大的数就要先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数:.

(1)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拨到九万。.

提问:再拨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10个一万就是十万。.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数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教师:1亿是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在纸上画1个点,一刻也不停地画,要

画3年2个多月;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由此可见1亿是个很大

的数。,

(4)教师小结:像以前学过的一(个)、十、百、千、万一样,今天学的十万、

百万、千万、亿也都是计数单位。用数字来计数时,每个计数单位都要按一定的顺序

排列起来,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A.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教师边讲边在计数单位下添上“位”字。.

B.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例如:128是三位数,2004是四

位数。.

C.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

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在亿级。.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完成数位顺序表。.

(6)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7)数的组成:在19612368中,十万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

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2.教材“练习一”第1、2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1.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o.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

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o.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

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

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

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

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

【教学目标】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名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整理。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3000043012004001052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九五十六九百零三.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1)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自主探究.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写法,对于亿以内的数,我们不但要会

读,而且要会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教学例4。.

(1)投影出示例4。这些数你会写吗?.

(2)组织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试着写数,并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想

法。.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写数。主要让学生弄清:这些数有

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怎么写?数位上没有单位的怎么办?同时结合数位

顺序表帮助写数,边讲解边演示。.

3.师生共同小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1)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万级上的数怎样写?什么时候写0?.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共同归纳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A.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B.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2)练一练:教材第7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困难生,然后投影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一”第4题。.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一”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议一议:读数和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使学生明确:.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n页例5。.

【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亿以

内数的大小。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用数字卡片出示下面各数,让学生说一说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435006030045876200564327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435453108998989018910.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引入课题:我们不仅要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还要会比较更大的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

想一想: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验证想法,尝试比较。.

(1)比较下面四组数的大小。.

4350043500060300456030450.

876200875800904030904003.

先组织学生独立试着比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3500<4350006030045<6030450.

876200>875800904030>904003.

(2)议一议: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与原来所学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

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使学生明确:方法相同,只是位数更多了。.

3.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从例5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指名说一说,读出例5中各数。.

(2)合作交流,比较大小。.

A.从中任意挑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B.两名同学一组,一人从中挑选两个数,让另一名同学比较大小,再共同交流检

查。一轮后两人的角色交换。.

(3)练一练: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再指名说一说,集体订正。任选其中两题让学生说一说比较过程。.

4.拓展延伸。.

(1)如果要将这六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应怎样

比较呢?.

组织学生讨论,并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比较的方法。.

(2)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会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按数据的顺序逐个比较

等,教师对正确的比较方法都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采用简便方法比较:.

A.将这六个数据按位数分成两组:.

六位数有:608000、606500.

七位数有:2116100、3658200、2536300、4185400.

B.将这两组数分别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08000>606500,

4185400>3658200>2536300>2116100,

C.再将它们连接起来:.

4185400>3658200>2536300>2116100>608000>606500,

三、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将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32005043250042300054320005.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6。.

【教学目标:1.

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整万数改写的方法和依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会了读数和写数,现在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投影题目中的

数据。.

(1)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

(2)我国国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3)我国有七十八万所中小学。.

(4)某乡镇去年的财政总收入是六千零二十万。.

2.说说你写出的几个数?写数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写这些整万数时,写0

很麻烦。.

3.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写一些大数,像这样的大数有简单的计数方法吗?这

节课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改写).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将以下的数写在黑板上:.

30000096000007800006020000039360000.

观察思考: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整万的数).

2.如果要简单记下这些数,你想怎样写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数分别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万”字

写在对应的数的后面。.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30万960万78万6020万3936万.

并说明改写前后,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用“二”连起来。.

300000=30万9600000=960万780000=78万.

60200000=6020万39360000=3936万.

3.讨论:把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应怎样改写?.

让学生归纳出改写的方法:先找到万位,再把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加一个

“万”字。.

4.教学例6。.

(1)投影出示例6。.

从例6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知道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说一说血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各自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数量。.

教师及时对学生开展关心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2)读出这两个数,并将它们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并相互检查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集体订正。.

2.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教材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二”第6题。.

了解浩瀚的宇宙。.

(1)你知道太阳系中有哪八大行星吗?.

(2)读题,理解题意。.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再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后记】

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知道它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万位后面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省略尾数时怎样进行“舍”和“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班有48名同学,有多少人去过万里长城?你们对万里长城有哪些了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

长城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长城大约有1万里长。我们班有48名同学,去

过长城的有13人。.

2.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大约”,说明不是准确的数据;有的是准确的数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理解“四舍五入”法。.

A.投影出示:光明小学有1105名学生,红华小学有1920名学生。.

教师:如果以“千”作单位,你认为光明小学和红华小学各大约有几千名学生?

为什么?(光明小学大约有1千名学生,红华小学大约有2千名学生。因为1105接近

于1千,1920接近于2千).

B.教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如果

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如4,3,2,1,0),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成0;如果尾数的最

高位大于或等于5(如5,6,7,8,9),舍去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例如:1105^1000.

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

1920N2000.

f.

尾数的最高位大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向前一位进1。.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2504608743265013849.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指名汇报,并说明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师: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2.教学例7。.

教师: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又该怎样求呢?.

(1)投影出示例7。.

先指名读出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是多少,再引导学生理解“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的意思,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指名汇报求近似数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2756^10000=1万1389000^1390000=139万.

(2)教师指出:第一步是求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使用的是约等号,而第二

步是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大小没有变,因此用等号。.

3.教材第1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题目中不同的要求,应怎样求近似数,再共同练一练,

然后组织汇报,集体订正。.

4.讨论:怎样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步骤:先找到要省略的尾数,再找到尾数的最

高位,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去还是向前一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在小组中议一议。.

2.教材“练习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二”第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6—P18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

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计数器、课件、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昨天我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

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

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

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

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

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

了欧洲I,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即我

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

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

“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

也是自然数。

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

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

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

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

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每相邻的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

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

数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9、10页。

【教学后记】

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

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

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准备】算盘、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

1、出示口算题,要求30秒钟内完成。

3X214+6364-315X62104-211354X367

2、师:1354X367这么大的数计算,要在30秒内算完,你们感到怎样呢?

3、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同学们知道计算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说说你们课前已收集到了哪些资料?

1、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多媒体出示: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

数的需要。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

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

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而石子、结绳、木棒、手指、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现在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

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什么?(图,是一种像筷子

一样的小棒)用它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2)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摆1、2、3、4、5的?

那6怎么摆呢?动动脑筋拿小棒摆摆看。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一根表示1。

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屏幕直接出示)

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比如23又怎样表示呢?

这么多摆法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清楚?

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其实,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图)那你们觉得算筹这

种计算工具怎么样?

是的,于是慢慢地人们就用算盘取代了算筹。

(学生在创造交流中了解算筹,两次创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感受我国古老

的文明。)

2、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几百年来,算盘在中国流传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它特有的功能,与

现代的计算器并肩作战。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①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一

致公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

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校,主人请客人

们参观完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

代表团成员一看,竟是中国的算盘。

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年天津沽衣

街算盘作坊制造的,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

设计的,为306厘米,宽则为26厘米,共有117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

在大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

究,待他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之后,以赞美的口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

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

五大发明。

在算盘上拨一拨。4、9、10、23、50、100、378

写出算盘上的数(24页)。

三、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762.32—0.89,32010—8925,436.8+0.75,13.6X2.74-0.75,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①太平洋的面积是17967.9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9336万平方米,印度洋

的面积是7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1310万平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

一共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3042米,预计投资约6,0000,0000元。问:

每米投资约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一起学习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认识了一些计算工具,你有

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整理和复习,第31〜32页练习五第1、2、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意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位、万位后面的尾数以及比较

大小。

难点: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

感;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谁来说一说?

(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二、回顾整理

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写法。师读数,看谁写得对。

教师:在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数的写法)

(2)复习读法。

教师:你们在读数时又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位分级法”)

(3)复习数位顺序表。

教师:哪位同学来画一个数位顺序表?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评价。

教师:个级包括什么?万级呢?亿级呢?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

学生齐答。

(4)复习比较大数的大小。

教师:在比较大数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5)复习改写和求近似数。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说出改写的方法要点。

教师:下面各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8060705150026020

先让学生说,教师再归纳指导。

教师: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下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舍

后面的数,并加上一个“万”或“亿”字;注意要用“弋”号。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题。

(1)课件出示练习五第1题。

(2)这一题考查的是大数的认识。

(3)指定一排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填空,再由其余的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教材第31~32页练习五第2、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4题。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字卡片实践练习五第4题的问题。

4.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8题。

(1)根据题目要求先算出前三个算式的答案。

(2)根据前三个算式的答案归纳出题目的规律。

(3)写出剩下的算式的答案。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本单元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一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

L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

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

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

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

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

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

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

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

1000000004-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

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

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

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

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七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

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

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

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七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

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

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

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

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

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K.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难点:体会公顷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

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些图片(呈现“鸟

巢”、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

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L教学例1。.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2)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

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3)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

础上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

(1)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

顷?引导学生推算出结果。.

(2)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去实际感受一下(把学生带

到操场)。让学生先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再让学生数一数围的人数,

再把这块土地的大小估一估,说明这么大是100平方米。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100个

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也可以将学生带

到篮球场).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提供数据(或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独立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看够不够1

公顷。.

2.教材“练习六”第2、3题。.

(1)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3题在学生完成后,及时组织反馈,帮助计算错误的学生分析原因,指导

他们订正。.

小结:进行单位转换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

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3.教材"练习六”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和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

【教学目标:1.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

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够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

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难点:体会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平方千米.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谁来说一说1

公顷有多大?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一些图片(呈现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和杭州西

湖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方千米”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

千米一般用于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方千米.

1.教学例学.

(1)谈话:同学们,猜测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说明: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引导:1平方千米有多少平方米呢?又有多少公顷呢?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算一算,

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2.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1)出示教材第35页天安门广场图片。.

(2)天安门广场同学们都熟悉,它的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达44

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万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3)1平方千米比2个天安门广场还要大一些,想像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教材第35页“做一做”。.

想一想、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教材“练习六”第5题。.

先独立填写,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强调填写的单位要与事实相符合。.

2.教材“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练习,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比较、体会两种换算过程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3.教材“练习六”第7题。.

可以用计算器算一算,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六”第8题。.

同桌两人合作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5.教材第35页“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

6.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六”第9题查资料。.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

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

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

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

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1。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

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总结归纳。.

5.认识角。.

(1)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N”表示。(注意与小于号“V”区别).

记作:Z1记作:Z2.

读作:角1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用角的符号

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L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并在小组

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一

【教学后记】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

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

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

形成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演示:指出下面各个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一下队吗?

学生排队,集体订正。

教师指着N1和N2,继续问:你知道它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

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一)介绍量角器

1、演示: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教师说明:量角大小,要用量角器。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

(1)1度的角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

作10o

教师再用量角器标出1度的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介绍量角器

教师:请拿出你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抽生汇报。

2、小结归纳: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

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

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二)量角

1、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没有与边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

刻度了。

2、讨论: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0度在哪个圈

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三)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多媒体出示:出示两个角,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2、让学生在书上具体量一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问:哪个角大?(一样大)

4、教师拿出活动角,叉开两条边,演示大小不同的角。

5、问:角的大小,根据什么来确定?是根据所画边的长短吗?

6、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

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后记】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定义。.

2.理解各种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正确地将角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角的意义。.

难点:区分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组织学生在作业本上量一量,标明每个角的度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决定的,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如果将角按大小进行分类,上面的这些角应怎样分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哪些角可以分为一类?.

4.角有大有小,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别,我们将角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