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1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素养评价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记是 ()A.农耕渐渐取代采集B.采集渐渐取代狩猎C.狩猎渐渐取代驯养D.渔猎渐渐取代采集【解析】选A。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渐渐代替采集和渔猎。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记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宏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2.韩婴《韩诗外传》说道:“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反映了井田制 ()A.是土地公有制 B.劳动产品平均安排C.有农村公社遗存 D.消退了社会冲突【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在井田制之下,各家互助互帮,资源共享的特点,带有一些农村公社遗存,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的全部制形式,解除A;材料并没有说明劳动产品是平均安排,解除B;社会冲突仍旧存在,解除D。3.原始人类经验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确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独创 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解析】选C。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人工取火的独创、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确定性的因素,确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解除A、B、D。【深化点拨】推动社会进步的终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古代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4.“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自然的产品,从而变更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 D.饲养动物【解析】选C。农业耕作是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的宏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自然的产品,从而变更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故选C。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自然的产品,从而变更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信息,A、B、D错误。5.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B.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独创者C.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缘由D.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解析】选C。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生活的时期,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依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应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选C。A、B与题干材料不符;《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真实”说法错误。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行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注意把握农时 D.注意运用肥料【解析】选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行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表现的是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B错误;注意把握农时、注意运用肥料等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不是材料主旨,C、D错误。【补偿训练】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浇灌、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注意农时B.因地制宜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浇灌”可知体现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故选D。A、B、C都不全面。7.汉朝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采纳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播种及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始终低下,故A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所述体现了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错误。8.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缘由有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A。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指的是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比较系统的配套的体系。缘由主要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相继兴建。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当进行,①②③正确,④是生产体系形成的结果。故选A。9.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心政府管辖的进程【解析】选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又派兵折服越族地区。为尽快折服岭南,解决运输困难问题,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灵渠是中国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输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据此A、C、D说法正确,B错误,灵渠开凿时秦已统一六国。10.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行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全部制的发展B.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选B。“宁可少好,不行多恶”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说明贾思勰提倡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是为了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选B。材料未涉及大土地全部制,A与题干信息不符,解除;材料并未说明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了农业的进步,C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解除。【拓展归纳】推动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的要素(1)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适应”自然条件而产生的。(2)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农业实践及农业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为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供应了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较大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生产主动性的自耕农情愿多投入劳动,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4)随着人口的增多,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形成以后,农业的精耕细作更成为不行逆转的历史潮流。11.自秦汉移民开发宁夏引黄浇灌区以来,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浇灌区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总浇灌面积已达828万亩。这可用来说明 ()A.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B.宁夏引黄浇灌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浇灌区C.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先于秦汉时期D.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解析】选A。据材料“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浇灌区范围逐步扩大”,说明白我国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故选A。最古老的浇灌区在材料中缺乏依据,解除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水利工程建设,解除C;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缘由,但不是命脉,解除D。1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觉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觉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解析】选D。据材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觉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来看,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代表了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故选D。材料与水稻栽培技术是否成熟无关,解除A;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解除B;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解除C。二、非选择题(52分)13.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立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这座陵墓总共用了200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得,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材料二1991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2.4公里发觉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觉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复原发掘这座消逝了的城市。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逝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而或很多至10万人,——刘文鹏《埃及考古学》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立过程中,今日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宏大的力气。——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立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10分)(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觉,并说明其价值。(12分)(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立的视角是什么?(3分)【解析】第(1)题可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建筑物”“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吉萨来”作答。第(2)题的第一问“新发觉”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觉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逝了的城市”作答;其次问可依据第一问的答案作答。第(3)题可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拘泥于技术问题”作答。答案:(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2)新发觉: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14.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驾驭初步施肥技术连种制、复种制出现秦汉时期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运用铁铧、犁壁东汉出现一牛耕……隋唐五代江东犁、筒车独创,圩田驾驭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27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本题要求依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