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将意象从诗歌中剥离出来,代之以符号化的事物名称,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是不妥当的。名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中引发表象,例如我们在提及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但这种表象并不等同于意象,它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即使转型为诗歌文本,显现为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指向了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意。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譬如: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一联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恐怕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这些意象单个拆开来看,只能指称名物,是很难把握其内在的情意体验的。而只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种空阔、荒凉、寂静、壮美的氛围。而也只有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能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借此传达出来。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很难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引发,即通过意象组合在一起所生发出来的互补、互衬、互渗、互动的功效来传达,这也是诗中名物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那么我们平时习惯将各类名物从具体诗作中抽取出来,以形成系列性的考察,如专题研究的杨柳意象系列、桃花意象系列等,究竟是否恰当?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理解,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还有一个问题,在给诗歌意象和名物之象作区分时,怎样看待那些因历史承传而在自身内部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的名物,如人们常提及的“南浦”之类的词语。众所周知,“南浦”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但由于大诗人屈原在《九歌·河伯》篇里写下“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被后人袭用来表现送别场景和惜别之意,这个词语便有了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不同于普通的地名了。这类名物就好比文章里常用的典故、成语,一般都有自身的特殊蕴涵,就它们而言,能不能撇开文本,直接归入“意象”的范畴呢?还是不能。诚然,这类词语在其历史承传的过程中,确实积淀了某种意蕴,有其情感生命的痕迹在,但在抽离了具体作品的语境后,其感情色彩必然趋于固态化和定型化,并不能构成特定的“这一个”。只有当它们返回作品,再度与具体语境结合,直接参与诗人情意体验的艺术创造,才有可能重新被激活而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有机构成。(摘编自任世珍《浅谈意象》)材料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壮阔唯美的画面:一片无垠的沙漠,一缕孤淡的青烟笔直升起,夕阳西下,一轮红日西沉欲坠,静静地映照着东去的黄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而一旦要我们以具体的文字来描绘,它又不是那样明晰、具体了。作者只是陈列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却没有对这些意象进行精细地描绘,句末的“直”和“圆”二字,通过词性的活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比具体形象要丰富、朦胧得多的东西,这就是意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给文学意象乃至文学作品营造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的审美过程造就了它特有的朦胧美,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象,在它的周围都有一个模糊的客观空间,在这个客观空间里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奥妙。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如果所有的文学意象都是那么清楚明晰,让人一眼看到底,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浅薄的,不会有多少审美价值。同时,正是因为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一方面探索的结局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美感,同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审美者的“存在感”得到确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推断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呈现,使人能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象应该不确定,只有不确定的朦胧才能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但这样朦胧介于阴晦、艰涩与明晰、精确的中间地带,稍有偏颇就会坠入晦涩的深渊,这样就会丧失其能动的效应。所以审美者在欣赏时,每一种新的感受发现只有在意象开拓的结构框架内时才有意义,倘与之无关,而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那就算不上对意象的感受和发现,同样感受到的也不是意象的美感。(摘编自万巍《文学意象的朦胧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脱离了诗歌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意象,而是孤立的表象,表象很难体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B.材料一认为,那些因历史承传而积淀着某些特定意蕴、脱离具体语境后具有固化定型的特点的名物也不能称作意象。C.材料一认为“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强调了意象只能随语境而生成,突出其在特定语境下表意的独特性。D.材料二认为,研究意象的朦胧美,要靠我们的直觉,而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这是由意象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和表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诗人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而后者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B.离开具体语境对“意象”做系列考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也没有真正的研究推广价值。C.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意蕴的名物,只有被植入具体的作品语境,才有可能转化为意象。D.审美者对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既能感受美感,也能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举两得。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文学意象朦胧美的一项是()A.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以“蜡炬”自比,与闻一多笔下的“红烛”相同。B.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气质、神韵,完全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取一个直观的印象。C.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借助庐山的意象,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耐人寻味。D.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既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也传达热爱自然的人生追求。4.构成意象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以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从意象朦胧美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认识。【答案】1.D2.B3.D4.①意象需要包含作者的生命体验,且要经历长久而深沉的积淀。②意象需要和特定的语境相结合,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意体验。5.①从意象营造的意境看,词句中对“万山”“层林”两个意象,只用“红遍”“尽染”来粗勒勾画,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领略到比具体形象更丰富、朦胧的内容。②从意象模糊空间的探索看,词句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这些意象融入了词人对革命形势的思考,包含了对革命的憧憬和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等内容。【解析】【导语】材料一主要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象”的区别,强调意象是诗人情感体验的产物,需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不能简单地与名物等同。材料二则分析了意象的“朦胧美”,指出意象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强调了意象的不确定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对读者审美体验的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能用文字去表述或描绘”错。根据“意象的朦胧美意味着意象是丰富的、多义的、不可穷尽的,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可知是难以用文字表述,不是不能用文字表述。且根据“那朦胧浑厚的意境,那悲壮苍凉的意识,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对这联文字的想象中,凭借我们的直觉才能体会”可知凭借直觉的是审美过程,不是“意象的朦胧美”。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B.“也没有真正的研究推广价值”错,根据“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即便排成系列,也只能算作名物的‘类象’”可知这种做法可以研究名物的“类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只是不能等同于研究意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不同意象的比较,不能说明意象的朦胧美。B.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是具象的林黛玉,不能体现意象的多义性,且分析人物形象,与意象无关。C.《题西林壁》中体现出的哲理,不能说明意象的朦胧美。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根据第二段“而意象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它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长久而深沉的积淀形成的,内中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可知意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作者诗性生命体验的结晶。诗人在日常生活的长河中,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将自己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感悟以及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②根据根据第四段“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语境的特定文本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称其为意象了”可知意象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它是在特定的诗歌语境这一“土壤”中生成的独特存在,表达特定的情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原文以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进行了对意境朦胧美的分析,由第一段“却没有对这些意象进行精细地描绘……让我们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比具体形象要丰富、朦胧得多的东西,这就是意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给文学意象乃至文学作品营造出无限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可以进行分析,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句词中,毛泽东主席没有对“山”和“林”这两个意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万山”和“层林”只是简单地被勾勒出来,而“红遍”和“尽染”这样的表述也并非是精确、细致的描绘,让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领略到比具体形象更加丰富和朦胧的美感。这种朦胧之感使得“山”和“林”的意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视觉形象,而是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②由第二段“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象,在它的周围都有一个模糊的客观空间,在这个客观空间里涵容着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奥妙”可以对诗句进行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意象周围存在着一个模糊的客观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涵容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的思索,这漫山的红色和被染透的树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可能象征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时代的滚滚浪潮。从生命的思索角度看,这一片火红的景象融入了诗人对蓬勃革命形势的思考,可以让人联想到诗人火热的革命热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识字班孙犁鲜姜台的识字班开学了。鲜姜台是个小村子,三姓,十几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户。冬天到来了,一个机关住在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来啦。过阳历年,机关杀了个猪,请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顿,又叫小鬼们端着菜、托着饼,挨门挨户送给女人和小孩子去吃。而村里呢,买了一只山羊,送到机关的厨房。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个院里,吃饭的时候,小孩子们总是拿着块红薯,走进同志们的房子:“你们吃吧!”同志们也就接过来,再给他些干饭,站在院里观望的妈妈也就笑了。“这孩子几岁了?”“七岁了呢。”“认识字吧?”“哪里去识字呢!”接着,边区又在提倡着冬学运动,鲜姜台也就为这件事忙起来。打扫了一间房子,找了一块黑板——那是临时把一块箱盖涂上烟子的。又找了几支粉笔。定了个功课表:识字,讲报,唱歌。全村的人都参加学习。分成了两个班:自卫队和青抗先一班,这算第一班;妇女和儿童团一班,这算第二班。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等我刷了碗吧!”“不要去晚了。”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由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呵!不行!我们不叫他上!”有的便立起来掉过脸去,有的便要走出去,还是儿童团的班长说话了:“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这些顽固!”虽然还是报复了几声“王八羔子”,可也终于听下去了。这一回,弄得这个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两点钟,把身子退到墙角去,说话小心翼翼的。等到下课的时候,小孩子都是兴头很高的,互相问:“你学会了几个字?”“五个。”可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先生”指了出来,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红了脸。其实,这都是头几天的事。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对不起鲜姜台的自卫队、青抗先同志们,这里很少提到他们。可是,在这里,我向你们报告吧:他们进步是顶快的,因为他们都觉到了这两点:第一,要不是这个年头,我们能念书?别做梦了!活了半辈子,谁认得一个大字呢!第二,只有这年头,念书、认字,才重要,查个路条,看个公事,看个报,不认字,不只是别扭,有时还会误事呢!觉到了这两点,他们用不着人督促,学习便很努力了。末了,我向读者报告一个“场面”作为结尾吧。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儿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她丈夫是自卫队,大儿子是青抗先,小孩子还小,正躺在妈妈怀里吃奶。这个女班长开腔了:“你们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课?”“讲报说是日本又换了……”当自卫队的父亲记不起来了。妻子想笑话他,然而儿子接下去:“换一个内阁!”“当爹的还不如儿子,不害羞!”当妻的终于笑了。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紧接着:“你说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这个问题,不但叫当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虽然和爹是一班,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这个难题来故意难别人,他说:“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呢?这个不是说明天才讲吗?”当爹的便没话说了,可是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她说:“不用看还没讲,可是,我知道这个。不管日本换什么花样,只要我们有那三个坚持,它换什么花样,也不要紧,我们总能打胜它!”接着,她又转向丈夫,笑着问:“又得问住你:你说三个坚持,是坚持些什么?”这回丈夫只说出了一个,那是“坚持抗战”。儿子又添了一个,是“坚持团结”。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当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飘起雪来的时候,儿子提议父、母、子三个人合唱了一个新学会的歌,便铺上炕睡觉了。躺在妈妈怀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时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经湿透妈妈的棉裤。(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描述机关人员和村民之间生活上的互帮互助,反映了他们和谐融洽的鱼水关系,为识字班的开办做了很好的铺垫。B.文中两位妇女的对话描写,反映了她们一开始对待学习的心理,她们后来的变化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她们的进步。C.文章多用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等来塑造人物,以流畅笔调呈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状态。D.文中“我向你们报告吧”“我向读者报告……吧”,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写,真切自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7.关于文中写一家三口讨论学习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场景是白天识字班学习的延续,集中呈现识字班的学习成果,把情节推向高潮。B.对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的问题,一家三口均未给出答案,说明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C.一家三口对“三个坚持”内容的讨论,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D.小孩子不知何时撒尿湿透了妈妈的棉裤,侧面体现了大人们学习讨论的投入程度。8.文中妇女们的学习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概括。9.茹志鹃在《百合花》中没有赋予人物具体姓名,而是用“小通讯员”“新媳妇”“我”来称谓。本文中的人物同样没有姓名,这么处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C7.B8.①被动学习,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班长挨户通知。②消极学习,学习过程中偷偷地做活计。③主动学习,为不耽误学习,提前做好家务。④交流学习,妇女班长与丈夫、儿子互相交流学习内容,共同提高。9.①不给人物具体的名字,便于表明不同的身份和职位,从而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②使人物形象更具典型性,更能显示人物形象的普遍现实意义。【解析】【导语】孙犁的《识字班》通过描绘抗日战争时期农村识字班的开办,展现了村民们从对学习的漠视到积极参与的转变。文章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刻画了村民们在新社会环境下的思想觉醒和进步。人物没有具体姓名,增强了故事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章多用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等来塑造人物”错误。文章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大青他妈,吃了饭上学去呵!”“等我刷了碗吧!”等语言描写,以及女人们听到男“先生”上课时的动作反应等。然而,文中几乎没有对人物的具体外貌的描写。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说明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错误。在一家三口讨论学习的场景中,对于日本又想换什么花样的问题,父亲一时记不起来,儿子指出这是明天才讲的内容,说明儿子对学习内容很清楚,有一定的主动性。而母亲虽然一开始被问住,但最后能完整说出“三个坚持”,可见母亲对学习内容也是有掌握的。并非一家三口均未给出答案,且不能说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①文中提到“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由女同志来担任,可是有一回,一个女同志病了,叫一个男‘先生’去代课,一进门,女人们便叫起来……”以及“每天吃过午饭,要是轮到第二班上课了,那位长脚板的班长,便挨户去告诉了”。这些情节表明妇女们在学习初期处于被动状态,需要班长挨户通知才去上课,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②“有一天,有两个女人这样谈论着:‘念什么书呢?快过年了,孩子们还没新鞋。’‘念老鼠!我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会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明天,我们带鞋底子去吧,偷着纳两针。’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见有一个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计”。这一情节体现了妇女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态度,她们没有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心里惦记着其他事情,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做活计,对学习不认真、不专注。③“后来这些女人们都变样了。一轮到她们上学,她们总是提前把饭做好,赶紧吃完,刷了锅,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说:‘你看着他,我去上学了!’并且有的着了急,她们想:‘什么时候,才能自己看报呵!’”这个阶段妇女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她们为了不耽误学习,主动提前做好家务,积极地去上课,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和重视,从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④“晚上,房子里并没有点灯,只有火盆里的火,闪着光亮。鲜姜台的妇女班长,和她的丈夫、儿子们坐在炕上,围着火盆……当丈夫的有些不服气……当妻子的并没有示弱……儿子又添了一个……最后,还是丈夫的妻、儿子的娘、这位女班长告诉了他们这全的”这段情节展示了妇女班长与丈夫、儿子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交流,互相提问、补充,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体现了他们在学习上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交流学习共同提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在《识字班》中,人物没有具体姓名,用“女同志”“男‘先生’”“妇女班长”“自卫队”“青抗先”“儿童团班长”等称谓来区分不同的人物身份和职位,通过称号,人物的身份一目了然,人物的职位清晰胆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更容易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②“女人”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众多的农村女性,文中的妇女们从最初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主动学习和交流学习,她们的变化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农村妇女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成长和进步。而“自卫队”“青抗先”等群体也代表了广大抗日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这些没有具体姓名的人物形象,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一类人,他们的经历和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对那个历史时期更广泛的思考和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材料二:国家惛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友,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友之卒后,邾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友存之所益,亡之所损也。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宋殇公、鲁庄公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早任孔父①,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注】①孔父:人名,宋国贤才。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得贤A失贤B其损益之验C如此D而人主忽E于所用F甚可G疾痛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指国家拥有万辆兵车,象征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是代表国家实力的一种说法。B.靡,无,没有,与“风靡一时”和《曹刿论战》“望其旗靡”中“靡”的含义不同。C.贱,低贱之人,形容词作名词,与《论语》“温故而知新”中“故”“新”的用法不同。D.治,这里指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与“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中“治”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认为平民百姓在君主面前不放低身份是可以的,自己因喜好仁义,放低身份也是应该的,所以前往五次终于见到了想见的小臣。B.鲁僖公任用季友时,鲁国内外无患;季友去世后,鲁国受到南北夹击,外患严重,只能向楚国求援。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C.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足,不能发现贤才,那也没有办法。但国君能够发现贤才而迟疑不任用,危害极大,宋殇公、鲁庄公就是例证。D.齐桓公逐一满足了管仲提出的三个条件,齐国得到有效治理并称霸天下,孔子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齐桓公赋予管仲的三种权力。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2)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14.在对待贤才的问题上,齐桓公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根据两则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0.BDF11.C12.D13.(1)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齐桓公尚且能够在平民百姓面前放下身份,何况是对待我们这些国君呢!(2)鲁国不能承受这样的祸患,向楚国请求救兵来保全国家。14.①礼敬贤才(礼贤下士);②发现、任用并且信任贤才;③给贤才以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对话,探讨了贤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展示了齐桓公对贤才的尊重和礼遇,强调君主应以仁义为重,才能赢得人心和诸侯的支持。材料二则通过鲁国和齐国的例子,说明贤才的任用对国家安定和强盛的关键作用。管仲的成功治理和齐桓公的霸业,皆因对贤才的识别、信任和重用,突显出贤才在政治中的不可或缺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得到贤才或失去贤才,所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就是像这样得到验证,而国君却忽视任用贤才,真是非常令人痛心。“贤”分别为“得”和“失”的宾语,成分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子,故在B处断开;“其损益之验”为主语,“如此”为谓语,语意完整;“而”为连词,表转折,引起下文,其前停顿,故在D处断开;“人主”是主语,“忽于所用”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所用忽”,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无,没有/倒下/倒下。句意:几乎没有不来的。/像草木顺风倒向一边。/看见他的旗子都倒下。C.错误。用法相同。贱,低贱之人,形容词作名词/故,已学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理解和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句意: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D.正确。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治理。句意:但国家却没有治理好。/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可知,齐桓公赋予管仲的三种权利和管仲的贤能都是齐国称霸的原因。所以,“三种权利”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尚且;“下”,放下身份(对待);“布衣之士”,平民百姓;“况”,何况。(2)“胜”,承受;“患”,祸患;“乞师于楚”,状语后置句,向楚国请求救兵;“全”,保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齐桓公对待小臣的态度,以及材料二中管仲对桓公的回答,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一个重视贤才,能够虚心接受贤才意见的君主,他不仅三次拜访小臣,还在听到左右对小臣身份的质疑时,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这体现出他对贤才的尊重和重视。②根据材料二,管仲在回答桓公如何才能害霸时,说“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这里管仲从反面列举了不知贤、知而不用、任而不信三种情况会导致害霸,其实这三种情况都是不应该出现的,这也是在告诉国君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要了解贤才,任用贤才,信任贤才。③根据材料二齐桓公任命他为上卿,给予管仲齐国一年的市场税收,并尊他为仲父,可知要给贤才以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见一个小臣,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身边的人说:“小臣,是国中地位低贱的臣子,您去了三次而没有见到,大概可以不去了!”齐桓公说:“嘻!这是什么话!我听说:平民百姓不想要富贵,所以在大国之君面前不会放低身份;大国之君不喜欢仁义,所以在平民百姓面前也不会放低身份。纵使那个人不想富贵,这是可以的;但我不喜好仁义,这是不可以的。”最终去了五次而那位小臣才出现。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齐桓公尚且能够礼遇平民百姓,何况是对一国之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地前来朝拜,几乎没有不来的。(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材料二:国家昏暗混乱时,贤良之臣就显现出来。鲁国大乱,季友的贤能就显现出来。鲁僖公继位后任用季友,鲁国安宁,国内外没有忧患,推行政令二十一年。季友去世后,邾国攻击它的南边,齐国侵犯它的北边,鲁国经不起这样的祸患,向楚国请求救兵来保全国家。鲁僖公的本性,并非前二十一年总是贤明,然后才渐渐变为不贤良的,这是季友活着带来的好处,也是季友去世带来的损害。得到贤才或失去贤才,所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就是像这样得到验证,而国君却忽视任用贤才,真是非常令人痛心。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足以发现贤才,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才,却迟疑不能任用,这样所造成的大的危害就是身死国灭,小的危害就是国家动荡,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宋殇公、鲁庄公凭智慧能够发现人才但都不能任用,所以宋殇公因此被杀死,鲁庄公因此害了他的后代。如果宋殇公早就任用孔父,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这样就将能够平定邻国,更何况保全自身呢!齐桓公问管仲:“我想让酒在酒器中放坏,肉在砧板上放烂,这样奢侈该不会对称霸有妨害吧?”管仲说:“这些是远非值得重视的事,这样做对称霸也无妨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妨害称霸呢?”管仲说:“不知道贤才,妨害称霸;知道贤才却不能任用,妨害称霸;任用了却不信任,妨害称霸。”齐桓公说:“说得好。”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把他任命为上卿,但国家却没有治理好。齐桓公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齐桓公便将齐国一年的市场税收赐给他,但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齐桓公又问:“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就尊他为仲父。于是齐国治理得很好,并终于称霸天下。孔子说:“管仲这样的贤才,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能使他的君主面朝南称霸。”(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江楼月①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注】①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赠答诗,通篇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B.首联写二人分隔两地,虽共有明月,却难掩伤怀之情,寓情于景。C.颔联写旧时相聚,又想象他日重逢,为能否共赏圆月而忧心,突出友谊之深。D.整首诗虚实结合,抒情的诗句能使读者联想到动人的景色,情景高度融合。16.请结合诗歌最后两联,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5.C16.①颈联中以“谁料”冠全联,表达二人身处两地互相思念之情、无法相见的懊恼之意,以“正当”表现出二人十分默契的情谊。②尾联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表达出双方思念一样的深沉,都认为应该早寄诗抒怀,免受望月幽思之苦。【解析】【导语】《江楼月》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与友人元稹的深厚情谊。诗中以月亮为媒介,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两地相思的情感,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动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又想象他日重逢,为能否共赏圆月而忧心,突出友谊之深”错误。颔联并非写想象重逢,而是表达在同一夜晚两地相思却不知彼此的情景,突出思念之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的意思是“没想到你在江边思念我的夜晚,我也正伫立在池畔想着你”,通过“谁料”二字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心有灵犀、不谋而合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说明了两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是却在同一时刻想到了对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懊恼情绪,即便是心灵如此相通的朋友,也无法面对面地交流,只能各自在江边默默地想念着对方。尾联的意思是“今天谈到此事才一起后悔,早知有这份情谊真应该早点寄诗”,进一步表现了双方思念之切和情谊之深,也是诗人通过寄诗抒怀才悟出来的道理。“今朝”“方”写出了对于寄诗迟的后悔,从侧面表现出彼此思念时间之长,而“同悔”则表明双方都感到后悔,后悔没有更早地通过书信来传递彼此的心声。“不解多情先寄诗”一句,则表达了如果当时能够理解到这种深情厚意的重要性,就会早早地用诗的形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从而避免了长时间忍受望月幽思之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出了词人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气魄。(2)王磐《朝天子·咏喇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写了扰民的宦官船多,所到之处喇叭声音大,批判了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乱民乱国之恶。(3)《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描绘了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答案】①.到中流击水②.浪遏飞舟③.官船来往乱如麻④.全仗你抬声价⑤.竹喧归浣女⑥.莲动下渔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遏”“喧”“浣”。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的发生与孩子的饮食A。健康的牙齿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咀嚼和消化食物,获取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营养。而龋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则是口腔中的一些微生物利用食物和饮料中的糖,产生酸来腐蚀牙齿,造成牙齿变黑、长洞,还可能引发疼痛,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甲),对孩子的口腔健康十分重要。但家长不要谈“糖”色变,糖作为生命的动力来源B。一说起蛀牙,家长往往联想到是因为孩子糖吃多了。其实除了糖果和甜食外,许多主食和蔬果也富含糖分。因此,我们不是要完全地戒掉糖,而是要让孩子适量地摄入糖。均衡饮食对孩子的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都非常重要。其实,(乙),质地比较黏稠的甜食,容易附着在牙齿上,难以清洁,会增加牙齿患龋病的风险,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不那么容易粘在牙齿上的糖果。同时,要降低吃糖频率,高频率地吃甜食,就算每次吃的量不多,也会使牙齿处于容易龋坏的危险境地。因此,①家长要对孩子吃甜食的频率进行控制。②对于喜欢甜食的孩子,③还可以准备一些含甜味剂的食物作为替代品也是不错的选择,④在激发孩子愉悦感的同时,⑤也能减少糖摄入量。夏天,各类饮料和冰激凌热卖,汽水无疑是最受欢迎的宠儿,孩子们则是这类商品的消费大户。汽水给孩子们送去了清凉。汽水中大量的糖和碳酸会对牙齿进行无情地攻击。大家认为是健康的许多饮品,例如果汁、一些奶制品(特别是酸奶),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糖,对牙齿存在潜在危害。平时应鼓励孩子多饮用纯水,特别是在饮用了上述饮料后再喝一些水,有助于清洁牙齿的卫生,也更健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四段在描述汽水对牙齿造成危害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树”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内容贴切,表达流畅。22.文中画波浪线的“清洁牙齿的卫生”,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A.息息相关B.不可或缺19.甲:控制糖类的摄入乙:选择甜食是有技巧的20.③句,修改为“还可以准备一些含甜味剂的食物作为替代品”或“准备一些含甜味剂的食物作为替代品也是不错的选择”④句,修改为“在满足孩子愉悦感的同时”21.微风吹来,路边的小树摆动着枝叶,频频向我们点头示意。22.示例一:不合逻辑,根据短语的结构看,清洁的对象是“牙齿的卫生”,显然与要表达的意思相悖。示例二:可以使用,“牙齿的卫生”并不是“清洁”的对象,而是目的。不是说将“牙齿的卫生”清洁掉,而是使牙齿变得卫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是形容口腔疾病的发生与孩子饮食的密切关系,可填写“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B处:此处是形容糖作为生命的动力来源,对人体很重要的,不能缺少,可填写“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龋病是口腔微生物利用食物和饮料中的糖腐蚀牙齿,“引发疼痛,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此处应是强调控制糖类的摄入对孩子口腔健康很重要,可填“控制糖类的摄入”。乙处:后文提到质地黏稠的甜食易附着牙齿增加患龋病风险,以及可以选择不那么容易粘牙的糖果等内容,说明选择甜食是有技巧的,可填“选择甜食是有技巧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还可以准备一些含甜味剂的食物作为替代品也是不错的选择”中“还可以……”的“……也是不错的选择”句式杂糅,可删去“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还可以”。④句“激发孩子愉悦感”搭配不当,“激发”和“愉悦感”搭配不当,可将“激发”改为“满足”。【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拟人修辞的特点: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其次确定描写树的角度:可以从树的形态入手,比如树的枝干摆动、树叶飘动等。如:微风轻拂,树伸展着枝干,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可以从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写,比如与风、雨、阳光等。如:阳光洒下,树扬起脸庞,尽情享受温暖的抚摸;可以赋予树人的情感或行为,让树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或进行一些人类的活动。如:树在雨中哭泣,泪水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最后组织语言表达:选择合适的动词、形容词来描写树的拟人化动作和状态。如“摆动”“点头”“微笑”“舞动”等。注意语句的通顺和连贯,使句子读起来自然流畅。注意正确书写汉字,不出现错别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语言表达准确、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示例一:不合逻辑。从短语结构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圆之际安全生产意识再提升考核试卷
- 可再生能源投资回报率和投资策略考核试卷
- 演出合同范例20篇
- 业务入股协议合同范例
- 牧业小区转让合同模板
- 焊接钣金件采购合同模板
- 演员演唱会演出合同范例
- 旅行皮卡转让合同范例
- 物流联营合同范例
- 木箱箱合同范例
- 【正版授权】 ISO 6583:2024 EN Methanol as a fuel for marine applications -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ations
- 期中综合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MOOC 3D工程图学-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项目请款单模板样板
- 雪铁龙世嘉用户使用手册
- 四分钟倒计时
- 反激变压器的准谐振模式= QR计算
- 《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
- 初一上学期期中家长会课件PPT
- 彼得德鲁克的主要理论
- (完整版)土地整理工程监理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