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_第1页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_第2页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_第3页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_第4页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授课题目“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动荡时期的文化发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1、教学活动的导入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具体问题。2、理论讲授(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3、学生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2边族群首领对天下观与天下秩序的认同。3中原传统,与汉人士族合作。他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以汉朝皇帝后嗣的名义立国。他还建立中原式官制,大量起用汉人名士担任要职。人,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制定刑罚,设置百官,“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推动了拓跋代国“中华化”进程。4世纪建立在今青采纳中原官制,强化中央集权。史载夸吕在位时期,“建官多效中国”。吐谷浑国还设立博士弟子,任用汉人,使用汉文,尊崇儒学。政权最终必汇入中华文明。“五胡”政权由多族群参与,建有胡汉杂糅的官僚体制。在匈奴汉赵政权可统计的263名官员中,匈奴114人(包括皇族)族群18人。后燕中央职官175人中能确定族属者的,慕容氏一族占26%,其他鲜卑人占11%,其他少数族群占10%,汉人占53%;军事职官110人中能确定族属者的,慕容氏一族占27%,其他鲜卑人占14%,其他族群占14%,汉人占45%;地方职官93人(刺史级34人)中能确定族属者的,慕容氏一族占24%(刺史级18人),其他鲜卑人占9%,其他族群占4%,汉人占63%。后秦可统计的30种中枢之官32人中,皇室6人,汉人19人,羌人3氐人3人,休官人1人。大夏可统计的66个职官中,铁弗匈奴27人,汉4人26人,鲜卑人4人,匈奴4人,羌人2人,吐谷浑2人,屠各1袭。他们之间也互相赐予封号,如后秦姚兴授南凉秃发俘檀“为使持节、故,镇姑臧”;永安元年(401),姚兴还给北凉沮渠氏封号“镇西将军、沙的合法性,主要立足于“敬德保民”的“天命授受论”与“五德终始说”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所谓“五德终始说”,是按照五行相生之说,用木、火、土、金、水称“后赵”)。两个赵政权都自居“水”德以继晋之“金”德。前赵政权甚至宣称“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这是历史上首次以胡人身份宣称在中原建立中华式政权,开始从法统意义上把胡人建立的政权纳入中华历史序列。其后,慕容鲜卑的前燕最初按照汉儒的习惯,以后赵残暴不足以为正统,自认取代晋之“金”德而居“水”德。十余年后,前燕政权意识到否5对中华“正统”的竞争反映出“中国”“中华越了地理上的中原地区或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等同认可与竞争的文明身份。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群、各政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多自称“中国”,都追求中国一统。南朝作为魏晋王朝在南方的延续,自居中原正朔,一直为政治旗帜。从东晋的祖逖、庾亮、桓温、子、梁武帝萧衍、陈宣帝陈顼等,200多年中,共有十数次北伐。在华夏大地上,任何统治者,谁要放弃了大一统,就等于失去了合法性。但漫长的族群融合与政治整合,却带来了“中华”体系的扩大。“中华”十六国早期,“五胡”政权大多延续了传统的部落联盟体这种体制极为不稳定,宗室贵族(例如部落大人)掌握军权,控制部落兵,6人军队的攻击;经济上,大量流民投靠坞堡寻求庇护,变成世族的领户、佃客与部曲,在坞堡主的保护之下从事生产。坞堡与胡人政权既有对成了胡汉在政治、经济上一定程度的分治。彻底解决以上问题的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不同于内迁中原时间较长的其他族群,拓跋鲜卑长期主要活动在草原及草原边缘的农耕地区,很晚才进入中原,人口较多,军事实力较强。他们在进入中原前就掌握了管理农业人口、获取财政收入的技术,同时也拥有大量军事战略资源,了游牧骑兵的军事技术。拓跋部在边塞地区长期经营所积累的农耕地区治理经验,使其改革审慎而有效。主土地)40亩、桑田20亩,授予女子露田20亩。人丁死后,露田须归还官府,不准买卖;桑田为世业田,可以世袭。均田制是北朝十六国胡人统治者将部族传统与儒家治国理念、官僚行政系统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秦7废井田以后两千年内最重要的一次土地制度变革”百年的土地兼并问题,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将土地和人力资源潜力充分用于生产。这使坞堡汉人与内迁胡人成为一体化的编户民与自耕农,有助于形成共同生产生活的经济社会共同体,促进了胡汉深度融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采纳汉人士族李冲的建议织进行了彻底改革。在改革之前,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这层政权之“宗主”,督护百姓,被称为“宗主督护”。宗主督护行使地方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这说明宗主督护制存在着宗主隐冒户籍,国家税赋因此减少的严重问题。486年,孝文帝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长”,建立乡里组织,“取乡人强谨者”为长,从而结束了部族封建式统治,将基层政治经济纳入政权管辖范围。经过均田制与三长制改的编户齐民体制得以重建,北魏从氏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后来,三长制发展成为北齐、隋、唐时期的乡里组织,影响深远。范化。孝文帝之前,北魏官员不设俸禄,政权的运转主要依靠战争掠夺、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借南伐定下迁都洛阳之计。北魏群臣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南迁意味着远离草原马匹这一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尚武的文化将转向崇文,鲜卑人也将受到“南方”酷暑的折磨,但最终孝文帝居天下之正以确立正统、追求“文治”和“移风易俗”的政治理想胜出。北魏的政治中心迁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的洛阳,实现了“制御8此外,孝文帝改制的重要内容还包括系统学习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首先是庙制改革。定都平城之后,北魏效法汉魏中原王朝,“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但所祭祀的祖先较为久远,宗庙体系较为复杂。太和年间,君临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被尊为太祖,而原太祖平文帝拓跋郁律庙被迁毁。这意味着称帝以明一统之志才能成为正统,偏居一隅的代国不足以构成正统。其次是祭祀制度改革。北魏前期仍行西郊祭天制度,保留了部落制度的不少遗俗,维系着各部落对拓跋部的政治忠诚。太和年间,北魏改行中原王朝的圆丘祭天,方泽祭地,并且重新排列德运次序,不再承认诸多胡人政权的正统性,“以皇魏承晋为水德”。文帝规定,在朝廷内,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为婚的胡俗;改鲜卑姓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改代北籍贯为洛阳,北魏在平城周边依然保留部落体制,设置军镇。孝文帝改革后,六镇没有改镇为州,让其仍承担戍边重任。朝廷还把许多犯人流放到六镇、加之六镇将兵待遇下降,依靠军功升迁的路径受到限制,六镇军民逐渐被边缘化。这使六镇部落豪帅与南迁洛阳的北魏朝廷之间矛盾尖锐,最终导致“六镇暴动”。然而,从六镇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宇文泰集团与高欢集团,仍然继承了孝文帝胡汉一体化改革的方向,他们进入中原之后,没有向部落联盟制倒退,而是继续推行均田制与解散部落的经济社会改革。9“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542年,西魏宇文泰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兵”。宇文泰在中央设立八位柱国大将军,即八柱国,但由于一些刻意的人事安排,其中只有六柱国实际分别统兵,比附于周官六军之制。每位柱国下又设两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下再设两位开府,共计24位开府,组成24军,后发展成为府兵制。543年,西魏在与东魏的为了补充兵源,宇文泰下诏“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并且通过关中汉人豪强之间的宗亲关系招募乡兵,不断收编关陇汉人豪族的乡兵部曲,纳入府兵体制。同时,宇文泰也按照周礼实行官制改革:他标榜继承姬周(后来即以“周”为国号),改九品官品为《周中物质本位政策”和以“周礼官制”为主的“关中文化本位政策”,产生“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的巨大效果。矣”。这就打破了原来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的胡汉分治格局,在具有浓厚部落色彩的兵制下改变了胡人部落兵、部曲私兵的状态,构建了中央集权之下的国家职业化军队,孕育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关陇集团,成为西魏、北周、隋、唐初的统治核心。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胡人部落渐趋解体,胡汉豪强土地兼并的势头受到抑制,独立小农得以休养生息,胡汉隔阂也渐趋湮灭。这场改革45年之后(529),一度打进洛阳的南朝陈庆之也不禁赞叹北朝“礼义富盛,没有因为战争而减少。曹魏时内迁到北部边郡的乌桓,在郡县官员引导下已成为缴纳租调、慕容鲜卑吸收中原田制。后,开展大规模官方移民与边地屯田政策,建立由国家主导的集体经济。的“计口授田”。北魏政权控制“计口授田”的整个过程,如提供土地、便被均田制取代,但还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游牧族群农耕化的胡汉交融进程。逐渐融合。担任各级官吏。福州)位列“闽中四姓”的豪强陈宝应父子深入“蛮人”之中并成为其首领。侯景之乱后,江南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陈宝应依靠其蛮汉双重首领的身份,得以整合当地蛮汉经济资源,通过海道北上浙东开展贸易。六朝时南方“蛮人”与汉人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贸易范围遍及巴蜀、长江南北、岭南、江南等南方各地。水平。“蛮人”聚居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很大发展,“蛮人”吸收汉人旱作精耕的技术后,其农业耕作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蛮汉经济的紧密融合,使蛮汉杂居的广大长江沿岸地区经济,至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有了很大发展,“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并立、相互征战,但之间、族群之间物资与人员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往活跃发达。大批粟特胡商,经西北丝绸之路来到西域以及中国内地经商贸易。中国西济共同体。戊已校尉驻地也在高昌。十六国时期,作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重镇的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前秦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晋襄阳(今湖北襄阳)均设有进行贸易的互市机构,以及由粟特胡商充当的“互市人”。粟特胡商自丝绸之路开通后,就由西域进入中原,构建了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到关中长安,再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洛阳、邺城(今河北临漳),以至荆襄(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益州(今四川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遍布中国南北的丝绸之路贸易网络。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以及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并逐渐交融于当地族群之中。三国时期,黄龙二年(230)春,孙权派遣卫温湾),得夷洲数千人还。从此,海岛夷洲不再神秘莫测,岛内居民与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开始有了更为密切的贸易往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吴甚至与今东北地区的公孙渊政权及高句丽开展往来。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物资商品交换与互市贸易依然频繁。北朝频繁派遣使团赴建康购买香料等稀有物品,而南朝一直用珍贵物品换取北朝的马匹,香料、明珠翠羽等物品的转手贸易使南朝获利颇丰。北魏施行均田制改革并且迁都洛阳后,所控制的人口和物资资源群也更多。中原经济的强大辐射力和区域间畅通的贸易网络将南方汉人、积经济基础。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方社会的阶层结构与基层组织结构。胡人部落组织“落”逐渐遍布中国北方,其统帅被称为“部落大人”,逐渐转化为豪强酋帅。汉末以降的乱世中,边郡汉人往往投奔胡人部落寻求庇慕容庞将很多汉人士族吸纳到统治集团中。北方胡汉族群因各种经济政治需要,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制度和文化,形成胡汉交融的社会。北魏实行了一项至关重要的“离散部落”政策,即解散部落组织。天土定居,不听迁徙”,部落大人“皆同编户”。拓跋珪在登国元年(386)改称魏王后不久,北魏就实行了“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后又数次针对不同群体实行了类似政策。这一政策试图使各部落大人与其部民(牧民)事农耕或定居牧放,不得随便迁徙。基于血缘的氏族转变为基于地缘的编户。由此,北魏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拓了财源和兵源,各族群胡人旧有的社会关系也被重组,使前秦苻坚那种一场战役失败后部将即各奔本族、独立称王的局面不复重演。东汉末年以至南朝,各政权在其所经营区域不断推进“蛮夷”部落的郡县化与编户化。同时,“蛮人”酋帅官僚化的趋势也不断推进,带动了“蛮夷”部落风俗的华化与族群融合。一方面,南方行政的一体化体现为南方“蛮夷”部落地区的郡县化、吴国的统治范围深入“蛮夷”部落地区。诸葛亮经营南中(今贵州西部、职;将南中“蛮夷”编为部曲,颇多北移蜀地及汉中。东吴立国江东方族群还与汉人进行频繁通婚,如高凉洗氏世为南越(俚人)诸部落首南岛俚人地区设立中原郡县制起到重要作用。长期郡县管理促使蛮汉杂居交融。侯景之乱后,江南土豪酋帅作为新兴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支持南陈的力量之一,实现了与中国统一历史大势一致的融合。另一方面,南方行政一体化还体现在侨州郡与本地州郡户籍的统一从西晋永嘉年间(307—312)至刘宋,南渡人口约有90万人,占刘宋编户不受所居住地方的行政管辖,与原来在此居住的人口(归属于“黄籍”)方族群的融合。汉魏之际北方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内迁胡人数量与分布范围持续扩大。根据粗略统计,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包括“五胡”在内的南北方众多族群共计内迁1136万人。其大规模移民多达50余次,数量动辄百万,刘汉,迁徙了63万户汉、氐、羌人到首都(平阳、长安);羯人之后赵,氐人之前秦,把远方的鲜卑、乌桓、丁零等大量人口迁至根据地关中,又将关中氐人15万户迁至关东“散居方镇”。羌人之后秦则将各地流人及雍、凉等边地人口迁往关中,达百万余口。北迁(如辽西、辽东)、西迁(如河西)与南迁。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蛮人”逐渐从山谷出居到江、汝、淮、颍之间,与汉人杂居。例如,豫州蛮从南郡迁至汉水下游,渐推移至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荆、雍州蛮原居于长沙、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带),后渐北上荆、雍州,分布于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逼近洛阳近畿等地,他们在与汉人的杂居交往中逐渐融合于汉人之中。北朝皇室与汉人士族、鲜卑上层贵族之间的频繁通婚尤为典型。19族与鲜卑勋贵三代通婚的证据。文化传统,并十分注重对西域地区的经营与治理。西域在加强“华化”的进程中,也对中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儒家经典与史书汉文写本残卷,包括《诗经》《诗毛氏传》《尚书孔传》《礼记》《春秋左传》《孝经》《论语》《战国策》《三国志》《晋书》《千字文》等纸质写本残卷,印证了古代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文化交流交融盛况。新疆地区出土如此众多魏晋时期的汉文经典写本残卷,归因于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如前秦)与河西地方政权(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对西域的大力经营与有效治理。如《论语》《春秋左传》等儒字文》写本残卷的发现,表明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启蒙教育多有相似;了中原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深受其影响。”前凉于327之后,后凉、西凉、北凉也先后在高昌设郡,尤其是西凉和北凉灭亡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新疆吐鲁番地区出现了四个汉人创建的政权,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魏氏高昌。高昌逐步成了汉人的聚居地,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日益繁荣,族际通婚现象明显增多。高昌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且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度的发展。同时,西域诸国大多能够自觉寻求和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赏赐,还“遣子入侍”,将王子派到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建寺。选拔人才,使大量汉人儒生自觉自愿地与这些胡人政权合作,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交融。临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按成绩给予奖赏。苻坚“博学多才艺”,谙熟汉人历史典籍,每与群臣论对,常随口引用历史典故“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后秦姚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佛、道经义,曾两次召集百僚和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在律学与法制上,魏晋实现了重大进展。汉律律杂糅的问题,即刑律、行政法规和礼乐制度交限不清。魏明帝时制成魏律18篇,将刑法条文内容尽数纳入其中,晋武帝时又制定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即《晋令》40卷中。由此,“律”是刑法,“令”是行政法,二者性质被清晰界定。魏晋“律令分途”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法治思想上,北魏律也深受汉代以来儒法合流趋势之影响,遵循汉魏以来礼法结合的精神,具有魏晋儒家系统引礼入律之典型特征。如其所规定之存留养亲制度、以“不道”罪禁同姓为婚制度等,体现了法制建设上的胡汉交融。借用道教“自然”“真人”“道”等术语翻译佛经概念(如“空”“佛”“菩提”等),造成此一时期“格义佛教”之发展。石勒、石虎对西域胡僧“德化”。鸠摩罗什是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最为关键的人物。鸠摩罗什出正式成为佛教僧侣。史载,鸠摩罗什“道流西域,声被东川”,声望远播中原与江南。401年,鸠摩罗什历经艰辛来到长安,建立译场,译佛经数应作如是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富含汉语典雅韵味。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许多都成为佛教文学的精品,如《金刚经》等。此一时期,南北政权隔江分治,但南北佛教交流从未中断。后赵灭亡后,佛图澄弟子道安一路弘法,南下襄阳,首次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安的弟子慧远南下庐山东林寺传法,慧远弟子道生又北上长安向鸠摩罗什求学。佛教各大宗派主要在这300年中创立,经过多番曲折,初步理顺了佛教与政权的关系,确立了“政主教从”;初步理顺了佛教观念与伦理观念的关系,从此因果与孝悌没有矛盾;初步理顺了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为日后禅学与理学的发展开启先声。等方面的经验,结合道家哲学与民间信仰,形成了道教完整的体系。道教并非仅仅是汉人的宗教,其信众还包括胡人、“蛮人”族群。“南蛮”、教信仰。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展现了儒教孝行图,汉人士族形象,东王父、西王母、天河等道教元素和佛教人物形象以及鲜卑人游牧狩猎图等儒释道多族群文化交融的场面。化的。鲜卑入主中原,将粗朴的草原文化带入中原农耕文化圈,两种的结晶《敕勒歌》和《木兰辞》等千古绝唱。民歌《敕勒歌》赞美了漠北阴山草原景色与游牧生活。现可见的歌辞文本乃东魏时敕勒人斛律金欢之命而唱。“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是用汉语译写北方胡人诗歌较早的优秀作品,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木兰辞》,作为汉语五言长诗,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研究正音,锐情文学,在族群交融的土壤上开放的一朵奇葩。其风格刚健,气概豪迈,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反映了北方各族妇女的英雄气概。北方民歌以其质朴刚劲之风对文学影响深远,促进了隋唐北方粗犷豪迈、雄奇刚健与现实主义的诗风的发展。琵琶、竖箜篌、羯鼓等胡乐器及胡曲在中原民间广泛流行。晋室南迁显。方面,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与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雕刻和绘画艺术上,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主持云冈佛事,各族群共同创造出云冈石窟这座旷世无双的佛教艺术殿堂。而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融汇了鲜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