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区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共2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擦亮城市文化名片,需向内深挖潜力。文化之美,美在特色、美在内涵。一座城市的文化味道越浓、文化()越鲜明,就越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也要向外引活力。文旅产业发展不仅是守着一座山、一条河,还要探索更多可能。在不久前闭幕的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文创产品(),文旅场景还原了“历史现场”,凭借一副VR眼镜就可以畅游海河。,让文化变得更新潮、更“有范儿”。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以科技之光照亮文化之美,以创新朝气激活文化“一池春水”,多样化呈现、年轻态植入,让文旅产业()旺盛生命力。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标记百花齐放展现B.标识花样百出展现C.标记花样百出表现D.标识百花齐放表现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新技术的注入、新观念的融入、新灵感的激发B.新观念的融入、新技术的注入、新灵感的激发C.新技术的注入、新灵感的激发、新观念的融入D.新观念的融入、新灵感的激发、新技术的注入3.下列选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词,也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B.《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又被称为“诗三百”。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豪”。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分二至。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分是一个会意字,从八、从刀会意,本义是判分、分割,二分皆因昼夜平分而得名。二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因昼夜极长而得名。二分二至的确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基础的天文节点。《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说秋分这一天,晚上和白天一样长,黄昏的时候,虚宿出现在星空中。《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从汉字的形义来说,古文字“秋”的字形,纷繁复杂。甲骨文的“秋”,象以火驱蝗,与耕种经验有关,字形和《说文》籀文前后相承。战国文字的“秋”,有的从火、从禾、从日,有的从禾、从日:禾代表着秋天里丰收的谷物,日体现出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其实,商代和西周前期,仅有春秋,尚无冬夏。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历法的不断周密,四时逐步确立。战国时期,春、夏、秋、冬四字均有从“日”的写法,这和人们仰观太阳、俯察物候有着密切的关联。秦汉时期,小篆和隶书的“秋”字逐渐规整为从禾、从火,绵延及今。从汉字的音义来说,古书里“秋”的训解,说法众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孝经援神契》:“秋者,擎也,万物于此擎敛也。”每到秋天,农人从田里收割稻谷,入藏仓廪,秋和擎、道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擎聚的词义特点。秋天,也是肃杀的季节。《春秋繁露》:“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秋和愁、愀、湫等词音义相通,均有愀悲的词义特点。秋季,天气转凉,目睹草木凋零,文人墨客的悲秋之情总能被唤起,这也让“秋”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楚国的宋玉就曾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唐诗中,张籍写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寓居洛阳,一封家书,寄托诗人的无尽思念。擎聚道果实收藏,愁绪言内心收紧,秋之揫聚与秋之忧愁,意义相互关联。在“秋”的汉字形体和音义说解中,蕴含着古人对秋天的独到观察和多重理解。秋分也称“日夜分”。秋分之后,雷声逐渐远去,虫兽为冬眠蛰居作着准备,河流湖泊渐渐干涸。在诗词中,也留下了古人对秋分时令的观察和思考。杜甫的“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勾勒出山间澄澈,夕照映虹;韩愈的“远岫重叠出,寒花散乱开”,描摹了秋山重叠,寒花烂漫;谢逸的“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满,桂子飘香远”,书写了圆月当空,丹桂飘香;陆游的“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天气转凉,诗人却把酒畅饮,展卷读书,真可谓潇洒豪迈。在传统节日中,春分、清明、夏至、冬至等节气,是根据对太阳的观测而确立的;元宵、中秋等节日,则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而确立的。阳历和阴历原本不同,但在历法中,秋分和中秋往往日期接近,有时甚至会在同一天。(董婧宸的《秋分》,原载于《光明日报》2024.9,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春分”“秋分”与“夏至”“冬至”。B.分是一个会意字,“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因为昼夜极长而得名。C.从汉字的音义看,古书关于秋的训解说法很多,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肃杀的季节。D.秋季天气转凉,草木凋零,唤起文人的悲秋之情,“秋”成为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5.下列不能体现“‘秋’的字形纷繁复杂”特点的一项是A.甲骨文的“秋”象以火驱蝗,与耕种经验有关,字形和《说文》籀文前后相承。B.战国文字的“秋”,有的从火、从禾、从日,有的从禾、从日。C.小篆和隶书的“秋”字逐渐规整为从禾、从火。D.擎聚道果实收藏,愁绪言内心收紧,秋之揫聚与秋之忧愁,意义相互关联。6.下列选项中描绘秋景的诗句,感情基调与其他三句完全不同的一句是(3分)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三、(10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高一语文第3页(共8页)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取材于萧统的《陶渊明传》,有删节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学,善属文属:写B.妻子固请种粳固:固执C.会郡遣督邮至会:适逢D.我醉欲眠,卿可去去:离开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道济馈以粱肉/属予作文以记之B.汝旦夕之费/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C.此亦人子也/夫战,勇气也D.我岂能为五斗米/若为佣耕,何富贵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C.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D.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10.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陶渊明“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特点的一组是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③公田悉令吏种秫④每往,必酣饮致醉⑤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⑥我醉欲眠,卿可去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⑤⑥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志向高远,知识渊博,擅写文章,《五柳先生传》被看作是他的实录。B.陶渊明做过州祭酒、主簿、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最终他都辞去了官职。C.陶渊明之妻翟氏勤劳朴实,和陶志趣相同,在彭泽时她因种粮问题和丈夫有过分歧。D.陶渊明有很多爱好:像读书、喝酒、赏菊,弹素琴等,归隐田园后他结交很多朋友。高一语文第4页(共8页)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9小题,共78分。四、(18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译文:1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回忆;作者写秋景时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作者运用远近、上下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C.“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就是“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D.这首词上下片的最后一句均为疑问句,间接地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与气魄。(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4分)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两句是:①,②。(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对比衬托手法形容天姥山之高的两句是:③④(3)⑤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人生如梦,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一语文第5页(共8页)五、(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哦,香雪(节选)铁凝……①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⑤对了,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地去回忆呢?对了,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高一语文第6页(共8页)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索索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⑦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⑧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的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⑨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⑩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⑪哦,香雪!香雪!15.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