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徽马鞍山的凌家滩和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梁河出土的玉器存在一定相似性,骨和象牙的箍形器在大汶口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溪文化的大型墓葬中流行。这反映出早期文明()A.发展程度相近 B.地区间的交流互鉴C.逐步走向统一 D.在交流中趋于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安徽马鞍山的凌家滩和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梁河出土的玉器存在一定相似性”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处不同区域的文化遗存出土相似的玉制器物,说明早期社会各地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B项正确;仅从出土器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无法得出两个地域发展程度相近,仅能说明地域之间存在交往,排除A项;新石器时期逐步走向统一说法错误,早期文明多元一体而非统一,排除C项;早起文文明存在交流但趋于一致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清华简《祭公》和《逸周书》皆有“监于夏商之既败”的记载,清华简《系年》更是明言之所以行封建,是成王、周公“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材料表明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A.扩大西周的统治疆域 B.解决土地财产继承的矛盾C.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 D.维护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监于夏商之既败”、“之所以行封建,是成王、周公‘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是因为吸取夏商两个朝代的经验教训,分封诸子来对周王室形成拱卫作用,C项正确;材料中问推行分封制的原因,扩大西周的统治疆域是推行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解决土地财产继承的矛盾所推行的制度为宗法制,排除B项;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孔子率先提出“四时有序”的观点,孟子又指出:“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规律),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荀子则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先秦儒家()A.都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B.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都恪守敬天保民的思想 D.思想存在一定的传承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为四季变化有其规律,孟子认为天和星辰运行有其规律,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规律,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先秦儒家思想存在一定的传承性,D项正确;材料说明先秦儒家思想存在一定的传承性,未涉及发挥人的主观作用,排除A项;先秦儒家认为自然界运行是有规律的,未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B项;先秦儒家认为自然界运行是有规律的,不符合敬天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5.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六国后,开始了频繁的出巡活动。在三年的时间里,始皇帝将原有六国的领地巡游一遍,使当地民众增加对秦的了解。秦始皇出巡旨在()A.加深民众认同意识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C.巩固地方行政制度 D.了解六国旧地风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秦始皇在完成对六国的统一后进行了频繁的巡视活动,这表明他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让原属六国地区的人民更加了解并接受秦朝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深入理解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新政权下的国家认同感与文化统一,A项正确;虽然秦始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削弱了贵族阶层的力量以强化中央权力,但这并不是他进行全国性巡游活动的主要目标或直接意图,排除B项;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郡县制等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些属于制度层面的变革,而题干中描述的行为更侧重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排除C项;秦始皇出巡可能确实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但这更多是一种间接的结果而非其主要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A项。6.有学者指出,自秦孝公以来,惠、武、昭、孝、庄诸君善用法家三派思想,完成强秦的任务。始皇帝偏爱“势治”,完成统一。秦二世变“法治”为“刑治”,专任刑罚,民不聊生,二世而亡。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A.残暴统治引起反抗 B.严刑峻法压榨百姓C.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D.治国理念走向极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秦二世变‘法治’为‘刑治’,专任刑罚”信息可知,法家思想在秦国的社会变革和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逐渐走向极端化,影响了秦朝的正常发展,D项正确;残暴统治引起反抗,残暴统治涉及的范围过大,题干中学者只说明了专任刑罚导致民不聊生二世而亡,排除A项;严刑峻法压榨百姓是材料的一方面意思,但从始皇帝的“势治”到秦二世的“刑治”,体现了治国思想在走向极端,排除B项;材料信息学者并未涉及到秦朝统治阶级和百姓的阶级矛盾激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时期,某制度具有两大显著特征:其一在于“巡”,“周行郡国”由中央朝廷派遣对地方郡国守相等进行实地监察;其二在于“察”,“省察治状”,但只有发现问题而没有处置问题的权力。该制度为()A.中外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度 D.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制度”,正是西汉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立的一种监察制度,刺史负责巡查其所辖区域内的郡国守相等官吏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后报告中央,但无权直接处理问题,符合题意中关于“巡”与“察”的描述,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主要是指皇帝通过身边的亲信形成一个决策核心,与外朝官僚机构相区别,并非一种专门用于地方监察的制度,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指西汉初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和由宗室贵族或功臣管理的国(封国),并没有涉及到对这些行政区划内部的具体监察机制,排除B项;“察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要求各地推荐贤才给朝廷,以便任命合适的官员,这显然与题目中提到的地方监察职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在西汉武帝、宣帝时期,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诗经》当谏书。这表明在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察举选拔大量人才C.国家治理趋向多元 D.科举制已普遍实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宣帝时期(中国)。据题干“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诗经》当谏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贡》、《洪范》、《春秋》、《诗经》等为儒家经典著作,汉代在治国理政中采用儒家经典,表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A项正确;此题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调整,无法得出察举选拔大量人才,排除B项;国家治理趋向多元说法错误,治国思想为儒家思想,排除C项;科举制已普遍实行不符合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9.东汉时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豪强地主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成为维护皇权力量 B.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C.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 D.有利于基层地方治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人口和土地,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C项正确;豪强地主发展壮大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并不是维护皇权的力量,排除A项;材料表明豪强地主发展壮大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不利于基层地方治理,排除D项。故选C项。10.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横征暴敛,成为东汉后期黑暗统治的重要特征。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根本原因是()A.皇帝年幼继位 B.君主专制强化C.太后掌握朝政 D.政局动荡不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后期(中国)。据题干设问“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项正确;皇帝年幼继位是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皇帝年幼太后掌握朝政并非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政局动荡不稳是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1.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下诏日:“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模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这一措施A.促使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B.导致了中原优势地位丧失C推动了北方劳动力转移 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徐、扬二州......可知东晋元帝重视徐、扬二州的农业生产,这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促使农业摆脱自然束缚,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徐、扬二州,无法判断中原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推动了北方劳动力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指出:“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的时期。这种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该学者的观点是()A.游牧民族政权造成分裂割据 B.北方流民南迁开发江南地区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开明促进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学者提到从永嘉风暴到隋朝统一期间,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冲突最终促进了文化的整合,并形成了汉胡混合文化,这表明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隋唐盛世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隋唐两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这一时期确实存在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题意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及其积极影响,而不是政权间的分裂状态,排除A项;此选项描述了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而题干更多关注于民族间文化上的互动与融合过程,排除B项;题干讨论的重点在于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文化成果,而非单纯的政治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860年,“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A.扩大了统治基础 B.选拔了大量人才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选拔机制不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高中的考生大多为“衣冠士子”,即家境优越且有较大的影响力,反映了唐代科举制易受其他因素影响,选拔机制不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选拔机制不完善,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选拔机制不完善,未体现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未体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唐朝,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A.增加税收种类 B.增加政府的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 D.加强对农民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两税法的核心内容包括按居住地和贫富程度征税,并且对行商也进行征税以实现与定居者税收负担的均等化,避免了商人通过流动逃避纳税的情况,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及社会经济结构,B项正确;两税法确实调整了征税方式,但并未特别强调新增税收项目,而是侧重于改变原有的征税原则和方法来提高征收效率与公平性,排除A项;历史上该政策执行过程中反而因地方官吏操作不当,而加剧了某些地区的土地集中情况,排除C项;两税法主要是关于税制改革的内容,并未特别提到如何加强对农民个人行为的管控,虽然统一税率标准可能使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有序,但这同样不属于其核心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朝时,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降低了决策的失误风险【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有利于决策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了决策的失误风险,D项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这一做法降低了决策的失误风险,无法体现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6.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代宗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封授安史旧部为节度使,由他们统帅旧部,自行任命官吏。这一举措()A.使唐朝由盛转衰 B.加剧了藩镇割据C.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D.助长了叛军气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肃宗、代宗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封授安史旧部为节度使,由他们统帅旧部,自行任命官吏,这一举措加剧了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这一举措是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尽快结束战争,排除C项;这一举措是为了鼓励叛军归顺投降,并不会助长叛军气焰,排除D项。故选B项。17.北宋张方平在《乐全集》中记载: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他强调的是()A.交通建设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B.北宋扩充军事力量的必要性C.国家赋税对南方的依赖 D.冗官冗兵现象初见端倪【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张方平在《乐全集》中的记载可知,他认为:国家依靠军队而立、军队依赖粮食供应、粮食供应依赖漕运、而漕运则以河渠为基础。这一连串的关系说明了交通建设特别是水路运输对于保障军需物资供应以及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国依兵而立,但没有涉及是否扩兵,且材料强调的是漕运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南方以及国家赋税对南方的依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未提及官员、士兵数量,排除D项。故选A项。18.北宋时,在地方设通判,具有策划收税、管理仓库、设置形势版籍、兼管劝农、营田、部分农田水利的职能。材料说明通判的设置()A.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制约了地方武官的权力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分割了知州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题目描述了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官职,以及通判所具有的多项职能,包括策划收税、管理仓库、设置形势版籍、兼管劝农、营田及部分农田水利等事务。这些职责表明通判在地方行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其职权范围与知州有一定的交叉和制约关系,D项正确;通判由中央派遣至地方,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通判在地方层面的具体职责,而非直接阐述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通判对于武官的具体制约作用,因此这一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通判可能通过履行多种职能来促进地方治理,但这并不是题干所直接指出的主要目的或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9.王安石变法初期,推行保甲法,“乡民……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受到统治者支持 B.措施有一定弊端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引起了激烈党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题干“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失去了原始的初衷,例如保甲法推行起来,乡民惊扰,竟不惜截指断腕来回避,这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弊端,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态度,无法得出受到统治者支持,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矛盾激化,只是说明变法措施有一定的弊端,遭到了百姓的抵制,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朝廷内部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论,无法得出新旧党派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20.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发生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第二次融合的成果为()A.魏晋玄学 B.禅宗流行 C.三教弥漫 D.程朱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目探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第二次历史性融合,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过程及其成果。根据历史知识,第二次融合指的是程朱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出一套更加系统完整的宇宙观和社会伦理体系,D项正确;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不符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起源于印度,不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唐代出现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文化现象,不能看出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具体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21.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迁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了榷场的设置()A.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D.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迁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得出汉族的文化对辽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B项正确;榷场不可能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也不会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原文化的优越,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朝秦商和晋商将贩盐鬻货的巨额白银窖藏地下,大量商业利润回归故乡。这()A.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不利于新生产方式产生C.导致了白银的大量流入 D.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明朝秦商和晋商将贩盐鬻货的巨额白银窖藏地下”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商思想保守,执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传统,束缚了晋商的发展,晋商资本流向土地,难以扩大财富,不利于新生产方式产生,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利于新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是否强化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参与丝银贸易使得白银的大量流入,这与对外贸易有直接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商人赚钱后购置房产土地,说明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23.明朝中期,“臣僚士庶之家,靡丽侈华,彼此相尚……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借用之习自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 B.雇佣劳动产生C.阳明心学影响 D.抑商政策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促使拜金主义之风的盛行,导致人们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雇佣劳动产生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抑商政策松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清代实行奏折制度,内外奏折皆由宫门封进,直递御前,通政使司被排斥在奏折运作流程之外;内阁的票拟职权完全不能施之于奏折。奏折制度的实行()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保证了政令的通行C.加强了官员的决策权 D.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外奏折皆由宫门封进,直递御前”信息可知,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说明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A项正确;奏折制度的推行是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但无法保证政令的通行,排除B项;材料所述奏折制度不能加强官员的决策权,而是加强皇权,排除C项;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与题干无关,这一时期中枢机构为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A项。25.下表为1500年至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份额比重。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时间占世界GDP份额(%)1500年251600年29.21820年32.9A.中国封建统治已进入鼎盛 B.小农经济具有巨大的优势C.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 D.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年至1820年(中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表格显示了1500年至1820年间中国GDP占世界GDP份额的变化情况,从1500年的25%上升到了1820年的32.9%。这一趋势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增加,说明中国在此期间确实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认为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一个体现,D项正确;这期间确实属于明清两朝较为繁荣的时期,但仅凭GDP占比数据不足以直接证明封建统治达到了鼎盛状态,排除A项;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表中提供的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而非具体哪种经济形式的优势,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供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的增长速率以作对比,不能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将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矛盾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类型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诸侯王问题;皇权与相权:丞相权力较大类型2: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富商大贾力量壮大类型3: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豪强地主与农民矛盾类型4: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矛盾-匈奴等——摘编自范宗宝《史实的“共时”“历时”与历史解释-以汉武帝时代为例》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以“矛盾解决与国家统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历史短文: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多种矛盾,但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针对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的诸侯王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封子弟为侯,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方面,针对富商大贾力量壮大,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对于被统治阶级内部豪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汉武帝一方面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地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豪强和官员的监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面对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矛盾,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拓展了汉朝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汉武帝时期通过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使汉朝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措施和策略对后世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汉代时期。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以“矛盾解决与国家统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面临着多种矛盾,但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由材料“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诸侯王问题”及所学可知,针对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的诸侯王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封子弟为侯,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皇权与相权:丞相权力较大”及所学可知,对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由材料“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富商大贾力量壮大”及所学可知,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方面,针对富商大贾力量壮大,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由材料“被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豪强地主与农民矛盾”及所学可知,对于被统治阶级内部豪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汉武帝一方面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地主,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豪强和官员的监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由材料“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矛盾-匈奴等”及所学可知,面对汉族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矛盾,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境的威胁,拓展了汉朝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汉武帝时期通过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使汉朝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措施和策略对后世国家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注意史实正确,逻辑清晰。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九卿与六部职能比较郎中令皇家宫廷侍卫
吏部掌国家官吏铨选奉常皇家祭祀
户部掌国家财政宗正皇家宗族事务
礼部掌文化教育少府皇家财政
兵部掌兵部太仆皇帝车马舆服
刑部掌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规范设计到严格管理学校实验室安全的全方位保障措施研究
- 创新驱动下个人投资如何紧跟宏观经济步伐
- 创新教学下的学生情绪调适方法
-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带答案(模拟题)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小微餐饮企业发展趋势
- 护理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 农业生态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 创新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实践与探索
- 产品召回策略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 污水站安全培训
- 红色美术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JTS202-2011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
- 2024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文档版
- 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 关于开展2024年职工合理化建议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
- 月季嫁接技术的培训课件
- 企业上市计划书
- 甘肃瓮福公司招聘考试题
- 客户经理贷款营销思路
- UPS维保方案 文档
-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