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四课程一、目标与任务本次教学项目项目四课程学时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授课地点主讲教师思政理念作为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建设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发挥课程教材培根铸魂、启增智慧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理解我国现阶段小学课程设置,熟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制约课程的因素和新课程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全面领会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理解我国现阶段小学课程设置;能够分析制约课程的因素和新课程的基本特征难点全面领会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树立科学的课程观任务分解任务一课程概述任务二课程设计概述任务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训法教学媒体教材、课件、教案、多媒体、投影仪二、教学进度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时间(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入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和34门活动课;初中开设了35门活动课。除了必修课,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补缺型”。每周按文科、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思考:这所中学的改革可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你认为它有什么特色之处?检查预习;板书思考
新课讲授任务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交往、沟通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一)课程的定义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首次提到“课程”,但它并无今天的“课程”之意。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是指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却未涉及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和约定,因此只能称为“学程”。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意为“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再发展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在西方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被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1918年,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在近代学校兴起之后,课程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例如,大学课程、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等。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这种课程定义使用最普遍。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必修课程。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二)两种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出现比较早、影响深远且比较传统的课程观点。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系统的科学知识,往往分科开设;课程的体系是以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的,并且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主要是课程的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2.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经验,这是以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课程观。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课程;课程是以学习者实践活动的形式实施的;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二)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内容的质和量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也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思想,要求课程受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制约。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一)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随学段不同而有所变化。2.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二)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划分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属一级课程。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指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安排的课程,这类课程属二级课程。3.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三)根据课程内容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指从儿童的兴趣、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学科课程的界限,综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四)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基础学力,一个教育系统法定的、全体学生或某一个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任务二课程设计概述一、课程设计的含义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这实际上是指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其根本任务是把课程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二、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原来多称为教学计划。自1992年开始,正式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也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二)制订课程计划的依据制订课程计划的一方面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阶段特点,其目标是使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三)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在小学,凡在科学上还有争议和未经确定的东西,都不应在学科之内。2.学科顺序的安排课程计划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一定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保证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先学的学科为以后学习的学科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只有进行必要的识字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学才有发展的支撑。3.课时分配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数等。应根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要求,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必须体现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要以保证适当的教学时间为前提;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恰当地安排好学习、工作和休息、娱乐的时间,以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四)我国现行小学课程设置1.小学课程的特点小学阶段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小学课程的内容应致力于促进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同时要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全面的、综合的基础。(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和持续的发展。2.小学课程的设置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别、科目设置及课时比例如下表。三、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含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912年,开始用“课程标准”的说法,一直沿用40年。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的说法,一直沿用至2000年。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课程标准。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从以下方面认识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2)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3)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3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二)课程标准的作用1.指导教材编写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均阐述了这门课程的性质及该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单独开辟一部分来阐述教材编写建议,为教材编写者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指导。2.指导教学如果脱离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教学会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既误导学生的发展,又浪费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观念的转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第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还告诉教师应该如何教。教师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来实施新课程。3.指导课程评价一方面,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课程本身;另一方面,是指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两种评价都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三)课程标准的结构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16种课程标准大致包括以下部分。(1)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2)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其中,在课程目标第一部分特别增加了本门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以集中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或学段要求(如果有学段的话);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3)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进行阐述。(4)学业质量。结合本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提供该课程学业质量水平各级别的具体要求。(5)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6)附录。一般是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及一些课程实例的展示,以让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四、教科书(一)教科书的概念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均有相应的教科书。(二)教科书的结构是为一定年级的学生掌握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而编写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内容按一课一课地编排,或者分篇、章、目来叙述。(三)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教科书的编排(1)教科书的编排方式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直线式编排可以减少重复,节约时间和精力。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这种编排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2)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精练、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宜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和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课文应适当分成章、节,以便教师按进度分配内容和规定学生的作业。要有目录,并最好附有思考题、作业、索引、术语汇编、公式汇编、年表等;还要有适当的图画和图表。课本的纸张不宜过于光滑,避免反光;字号大小要适宜,印刷要清晰;装订也要美观大方。(3)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五)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使用教科书时应做到以下6点。(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大体掌握。(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3)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不应照本宣科,而是对内容做说明、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领会。(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所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任务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等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面临着对各业人才、对社会公民素质提出的更高更多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挑战,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实施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同时,随着对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及个性发展观念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使基础教育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从全球视野追踪国际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动态,把握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二)国内背景一方面,对从2001年开始至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评价,为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更好发展提供突破口与动力。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表MP3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回路光柱显示报警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案
- 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例文示范
- 中石化工艺包设计规定培训
- 挡墙加工合同范例
- 美容市场快递场管理办法
- 小型桥梁施工合同模板
- 地铁站出入管理安全规则
- 桌椅出租合同模板
- CTD格式申报对药品研发和审评的影响
- Q∕GDW 12176-2021 反窃电监测终端技术规范
- 8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PPT课件
- 压力容器壁厚计算
- 新产品试制流程管理办法
- 通用横版企业报价单模板
- Excel 会计记账模板-录入凭证自动生成财务报表(超实用)
- 从高考“函数与导数”压轴题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装修公司员工劳动合同
- 数控技术毕业论文幻灯片 数控立式铣床工作PPT学习教案
- 机械专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