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聊寺中的抒情时(直接间接理青)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
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
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橘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
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感伤之情的夕M匕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橘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
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
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
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
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
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
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
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
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
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
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
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夕M七投射
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2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1学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
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稿(qiang)⑵月涌(yong)(3)沙鸥(du)⑷何所似(si)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
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
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
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
寂与渺小。作者希望T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的
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橘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二、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橘、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
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
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
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
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
了自己的孤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
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
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
为"诗史"。
杜甫的三更、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Bo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
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
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
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橘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伤感伤之情的夕M乜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
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
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
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
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
示出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情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
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
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
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夜舟",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
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油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
诗人只身一人的孤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
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
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
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
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
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
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
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
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
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3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年)
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
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
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
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初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
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
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
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
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
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
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
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
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
这就流露出因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
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
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
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
沙鸥"照应"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
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
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
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来从楚国游。危橘夜舟。
山随平野尽,星垂平野阔,江人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
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
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
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
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
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左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
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
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
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促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夕腾凉。
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育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李白诗的画面
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
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
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
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
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4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
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
(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
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
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
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
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
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
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
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贸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浴诵-----意象------想象和联想---------
意境-----------明情。
(1)诵读
(2)预习成果展示
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B、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
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C、首联写的事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诗人到底
要写的事还是阔大?
(3)前四句小结
写"旅夜":"夜",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夜"晚所见景色。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雄浑阔大、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寓情于景孤、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过“书怀"悟实情)
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情感?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
个字?为什么?
五、总结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旅"字看背景;通过"夜"字察实景;通过“书怀"悟实情。
2、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再次诵读,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结合学过的诗歌,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3、总结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一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七、作业
1、小练笔:杜甫,我想对你说………
2、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
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5
1.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缘景明情,乐景衬哀情
诵读、赏析、探讨
一、导入
大诗人杜甫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在45至48岁期间遭受安史之乱,期间
颠沛流离,又身陷囹圄。为房上疏,险遭杀身之祸。最后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经常
受冻挨饿。凡此种种,就使杜甫长期情志挹郁,备受屈辱;又饥寒交迫,后天失养,因而他原本
健康的身体逐渐被疾病占领,以致恶性循怀,每况愈下,最终难登寿域之城。而其诗风也较前期
为之一变,更加沉郁顿挫,浑厚凝重。
今天我们学习的《旅夜抒怀》就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
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
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
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
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诵读,整体感知
L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细草/微风/岸,危植/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
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血感知
"旅夜"什么意思?(旅居的夜晚)诗中对应的诗句是:(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
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书怀”什么意思?(抒发感情)诗中对应的诗句是:(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四、悟读,诗情画境
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细草微风岸——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
草。(细草,小草)
危橘独夜舟------只小船泊在夜晚的江边。(危稿,高高的桅橘)
星垂平野阔——原野辽阔,天边星星低垂。(平野,原野)
月涌大江流一大江奔流,江面月光涌动。(月涌,月光随流水而涌动)
名岂文章著一我的名声岂因文章好而著称。(岂,怎么)
官应老病休一我的官职当因刍己老病而罢休。(应,应当)
飘飘何所似一我漂泊江湖的情形和什么相似呢?(飘飘,漂泊无依的样子)
天地一沙鸥一就像苍茫的天地间孤零零的沙鸥。(沙鸥,水鸟名)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
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
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五、品读,鉴赏评析
1.前两联写景,首联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抓住"微风"、"细草"、"危橘"、"夜"等意象,描绘了一副微风习习,岸
草如丝,夜色茫茫,危橘孤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意境。这意境是诗人内心孤寂的外
化。2.颔联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意境,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颔联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
大江奔流,月随波涌,意境雄浑阔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
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字面意思是:岂能想到我的名声因为文章而著称,做官
由于衰老得病而退休。其实诗歌里要表达的本意却不是如此,试说说"岂"的含义和全句的情感。
明确:”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
"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官应老病休",更是反语,显出悲愤的心情。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
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
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
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
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
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
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
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
含蓄的表达方式。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903-2024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畜产品
- 商铺合同模板集合
- 二零二四年度高速公路声屏障施工合同3篇
- 空白劳动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度电力工程质量问题处理与维修合同2篇
- 动物皮肤病课件
- 化工原理自测题:第二章(自)
- 2024年度企业改制与重组合同4篇
- 中医科推拿护理小讲课
- 员工创新管理分析报告
- FAB-常用词汇介绍
- 放射防护管理机构(组织构成、管理部门、人员、职责)
- 2023-2024年司考刑法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上肢血管超声检查
- pep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6《Meet my family!》单元作业设计
- 高寒地区陆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法文本
- ISTA-6-AMAZON-亚马逊测试标准(快递包裹运输)
- 施工方案abcd类分类
-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 情绪管理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第一单元初识数据与计算1.2数据的计算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