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研联合体2024届高考模拟(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哈尔滨市高考模拟(二)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

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指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木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市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

那些基木因素的总和“戏剧艺术有五大要素一一剧本、导演、演员、

剧场、观众,这些要素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者说有一个五者

共同追求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因此,戏剧性便是我们把握戏剧艺

术的一个“美学入口”。从此入口,便可沿着艺术的门径由浅而深,

探知“戏剧王国”里的许多奥秘

对“戏居U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

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

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

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

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

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跋足的艺术。正因为戏剧有这种双

重性,人们对它的特性的认识,或着眼于文学性,或着眼于舞台性,

或着眼于两者的结合,于是便形成了对戏剧性的种种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表达戏剧性的意思时使用了“戏

剧”一词的形容词:“戏剧式的"、”戏剧化的:这是对“戏剧性”含

义的最早表达方式c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仿,故而历代论者

均以“行动”(动作)为戏剧之根本特征。然而并非一切“行动”均有

戏剧性。亚氏所强调的对行动之“戏剧式的”或“戏剧化的”摹仿有

两种情况:第一,〃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的情节,即着意于一个

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第二,“通过扮演,表现行

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这里讲戏剧怛,前者着眼于文学的构成

(戏剧化的情节),后者着眼于舞台的呈现。后世论戏剧性者,大都

是沿着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思考与论述的。

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

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举例来说,针

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

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闹》

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J

李渔说,如果金圣叹能克服这一局限,全面评价《西厢记》,就会“别

出一番诊解显然,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

要重视它们。

必须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当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

被“立”在舞台上时,这两者就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文学构

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

前者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

了一把开门的钥匙c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

(摘编白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剧本对语言的特殊要求,一般地说,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剧本中,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仅仅是依靠人物自身的

台词,而不能像在小说中那样,可以由作者出而用叙述、议论的语言,

暗示读者应该怎样理解人物,甚至给读者解释人物隐秘的思想活动和

行为动机。这是剧本创作的难处。正是考虑到这种特殊的限制,高尔

基认为剧本“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读长篇小说时,我们

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语言:凤姐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

人衰贬,故费尽精神,筹划得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中上下无不称叹……

在小说中,作家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暗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画龙点睛

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作家常常用这样的语

言直接告诉读者应该怎样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例如,在《欧也妮•葛

朗台》中,介绍葛朗台这个暴发户、守财奴的性格特征时写:讲起理

财的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这种形象的比喻,能

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的提示,是生动的、精

辟的。可是,在剧本中,这种提示的语言,却没有容身之地。作家对

人物形象的构思,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对话、独白、旁白)体

现出来。

第二,剧本的语言要更富名动作性。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也应该

有动作性。比较起夹,对语言的这种要求在戏剧中要重要得多。可以

说,它是戏剧语言首要的、基本的特性,这是关系到“戏剧性”的首

要问题。鲁迅曾经说过:“剧本虽有放在书泉上的和演在舞台上的两

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不能拿到舞台上演出的剧本是不成功的。

可以说,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

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是动作,戏剧如此,电影如

此,小说也是如此。这样,似乎仍然不能明确小说和戏剧的界限C不

过,这个界很是清楚的。小说也用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但却往往是

对动作的叙述、描写,读者通过这些叙述、描写的文字,通过自己的

想象,在眼前浮现出人物的动作。而戏剧把动作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

基本手段,指的则是人物自身的动作,是人物动作在舞台上的直观再

现。

(摘编自谭需生《论戏剧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因素的总和,与戏剧艺术五大要素共

同追求的东西并不一致。B.“案头之曲”指向戏剧存在于舞台中的生

命,“场上之曲”指向其存在于文学中的生命。

C.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对行动“戏剧化的”摹仿的两种情况,都着

眼于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D.小说的作者可以出面用叙述、议论的语言暗示如何理解人物,

剧作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的戏剧作品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由此可知,只能演

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

作品并非经典的戏剧作品。

B.李渔指出金圣叹未能摆脱“文人把玩”的局限,可见李渔意识

到了“戏剧性”存在文学

性与舞台性的区别。

C.《欧也妮•葛朗台》中形象的比喻能引起联想,这种提示的语

言在剧本中却不存在,这

体现了小说语言与剧本语言的差异。

D.鲁迅认为演在舞台上的剧本比放在书桌上的剧本好,可知他注

重戏剧艺术的舞台性,而

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的台词:你是萍,一一凭,一一凭什

么打我的几子?

B.《“玩偶”的误读》提到:娜拉能重新选择,在于社会环境,也

在于自身的条件。

C.哲学家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

现出来的是动作J

D.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哪怕性格描写很差,只要富于动

作,仍然拥有观众c”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戏剧性”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戏剧性是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个“美学入口”,由此进入可探知

戏剧的许多奥秘。

B.人们关于戏剧性的认识主要来自戏剧本身兼具文学性和舞台

性的“双重性”特点。

C.戏剧性的最佳状态是将行为的动力与可感知的外形完美结合

起来。

D.剧本对语言的特殊要求中是否包含动作性是关系到“戏剧性”

的首要问题。

5.两则材料都提到“动作”,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有一片戈壁

李玲

那一天,我突然出现在这片戈壁油区,茫然地看着班车挽起的尘

土尾巳缓缓地落到地上,班车消失于一个山包拐弯处,将新员工往更

远的地方送。光秃秃的土地,从我脚下铺向远处的青克斯山,山上则

是火烧火燎后般的苍寥景象。

志平师父站在我对面,我看到他脚下的光秃向他背后无边的戈壁

一溜烟跑远了。他的手脸和戈壁一个色,深浅褶皱里藏着条条黑色油

污,像是岁月的符臼贴在脸上。他穿一身被油污腌得可以挂住嶂螂的

红工服,手持一根新折的红柳枝,帽檐转到后脑勺。如果不是看到他

手里的红柳枝在摇晃,会让人怀疑他就是一个套着衣服的铜像。很多

天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采油班的传统:徒弟报到那天,师父要接,

不管手头有什么要紧的活儿。

“喊。”他说,从红柳枝上掐掉一小段,街在嘴巴里,上下打量

我。

我不妥协地把背着黑背包的腰板伸得直直的,崭新的红色工裤、

工服、工帽和土黄色夏工靴,是合规的三穿一戴,白色手套套拉着手

指塞送裤子口袋。点缀着粉色桃心的飞巾缠脖,黑色口罩遮脸,墨镜

让我的视野镀上一层茶色。我把帽檐拉到眉峰,变本加厉,撑开一把

遮阳伞抵御戈壁强烈的紫外线,另外一只手把耳机往耳朵眼里使劲塞。

手机单曲循环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包裹成木乃伊一样的身

体不情不愿地走到他跟前。

师父拿着红柳枝的手背在后而,像是一个私塾老先生拿着戒尺,

他围着我转了一圈后,猫着身子睁大眼睛看我的墨镜。“嗯,我没收

一个瞎徒弟。“他吐掉嘴里的红柳枝,“看,现在驴头停在了上死点。

相反,驴头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了,就是下死点。”他突然将教杆空中

一挥,得意地说:“我成群的钢铁驴牲就养在这片庄稼地里,我只要

鞭子一挥,它们就齐扬齐偷,它们是我指挥有方的兵马。“他的目光

顺着红柳枝,指向了天空,俨然一个将军。我定睛一看,明白了他所

说的钢铁驴牲就是磕头机。每台磕头机有每台磕头机俯扬的频率,正

在我们周围远线远地、错落有致地上扬下俯。

“师父,今天咱们可以下课了吗?"我把口罩、飞巾统统扔到地

上,因为脸上被汗水蛰得有点儿疼痒了。扔掉的那一瞬,炎热的戈壁

送来缕清凉,我贪恋地呼吸着拖尘带土的空气,不远处正在钻新井,

推上机正在推钻井井场。耳机里,刘若英在唱:“请允许我尘埃落定,

用沉默埋葬了过去,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为了摆脱自己对磕头机的恐惧,在那一年冬末,我心里突然生出

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扔掉管钳,踢翻清洗剂桶,将磕头机停在驴头

高高仰起的位置,徒手爬到横梁上,去看驴头指向

的远方。可是我除了光秃秃的戈壁和成群结队的磕头机,什么也

没有看到。我迎着粗犷的风,发出一声叹息。毕竟我没有那么长的舌

头,伸进千米油层,汲取大地深处黑色的血液。我下来后,腿脚开始

发软,无望地张着嘴巴,看一股风旋在一台停止运转、高高昂起头的

磕头机的驴头上,又从我的脚底吹起被太阳舔得所剩无几的雪,我使

劲往外吐吹进入口度的沙子。

“吐什么吐,沙子入胃助消化。”师父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

背着手,握着一把小榔头。”这里的采油工已经换了好几茬了。“师父

驻足感叹,我蹲下夹观察他的脚尖印出来的脚窝,有轻有重,各怀心

事。蹲的时间久了,我抬起和膝腿一样酥麻了的头。巡井路弯弯曲由、

宽窄不一,猪毛菜给一截巡井小路串联起珠翠项链。等到了深秋,猪

毛菜开花,娓紫嫣红,就像是给小路戴上了花环。我猜我之前的女师

傅是个极爱美的人,才有心收集起猪毛菜的种子,播撒在这条巡井小

路上,给我的心情也戴上了项链和花环。

师父突然想到了什么,踏起纷飞的尘上,跑掉了。只见他走到一

台磕头机前,开始操纵刹车。但是手刹蹄片老化,反复了几次,还是

抱不死刹车轮,磕头机一再溜车。他失落地跟说我:“这些磕头机是

不是和我一样,老了?”

我开玩笑说:“天天有闲力气对我“喊‘,怎么会老呢?”

他没有接我的话茬,我低头看他印在井场的脚窝,有几个脚窝凌

乱、无秩序。他放弃了刹住磕头机的打算,任驴头上上下下摆动。

“你看。"突然,他指给我看远处。一前两后,三只黄羊在梭梭

间赛跑,扬起十二只蹄。“这戈壁路长着呢,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走J

他语气牵拉下来,“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都成一头老驴了。我们以

前叫我们的师父老八权,哈哈,不知道你心里咋喊我的。"

又是长时间的卡壳。

我有点儿心酸,没有接一句话。

“天裂了!”师父突然大声喊起来,把我的注意力从十二只蹄上

拉回来。我好像看到经久不变的剧本里的字在颤抖,急忙问:“哪里?

哪里?”师父一脸认真地说:“你看,闪电。它把天空劈开了大口子J

他刚说完,大风过后阴云密布,夏雷破空而来,大雨漫而至。我们一

起跑进狂风骤雨里,伫立在这突至的风雨中。当我被雨水完全打温,

放眼望去,上百台磕头机依旧在扬俯起伏C我突然听到,有种声音正

在挣脱磕头机和我的身体。

我们扔掉手里的工具,仰起头朝向密密匝匝砸下来的雨滴,把头

昂成了磕头机。我看到驴叫声五光十色地冲向了天空。我在这些声音

里认出了自己的声音,但又好像不是我的嘴巴在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面时志平屈父的“喊”,表现出对采油班的传统和“我”这

个新徒弟的不以为意。

B.为符合工作要求,“我”不仅“三穿一戴”,还准备了飞巾、墨

镜、太阳伞等物品C

C.“我成群的钢铁驴牲”,这一称呼带着亲呢、得意以及能指挥

它们齐扬齐俯的骄傲。

D.师父“突然想到了什么,踏起纷飞的尘土,跑掉了“,是想去

证明自己还没有变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那一天”开篇,用追述的方式开启“我”

的回忆:用“突然”一词,

引发了读者对“我”来到这片戈壁油区的好奇。

B.文中引用歌词,不仅与前文手机循环播放歌曲这一内容相照应,

也含蓄地表达了“我”

告别旧日来到戈壁,初次参加工作的内心感受。

C.将串联巡井小路的猪毛菜比作珠翠项链,并想象它们深秋开花

时娓紫嫣红的景象,这暗

示了终有一天“我”也会成长为戈壁中的奇迹。

0.把头昂成磕头机,驴叫声五光十色冲向天空……文章以"我们

”置身于狂风骤雨的场景

结尾,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8.文中两次写到师父脚窝的印痕,各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5分)

9.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师父的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

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代宗朝吏

部尚书书陟薨,太常博士程皓谥曰“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曰:

“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已为忠臣,不得为

孝子。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

进,不惮危险,故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

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

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

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愚见,请更商量。”

皓执前议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则忠于国,

爱于父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不可

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

日:'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此圣人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

奉亲则孰当问主,赴国则无能帝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至若奉慈

白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间主,赵国则元能养亲。恩文相

道,事或难兼。至若奉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

曰不可?况'忠孝侯’之传鹊印,唐尧之代即有此官。伏念美名,请

依前谥J有司不能驳焉。

(节选自《封氏闻见记校注》)

材料二:

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格

足称者。晚节偃赛,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

可谓忠矣。

(节选自《新唐书》)

[注]鲁公:指颜真卿,唐代宗时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给分。(3分)

故求忠A于孝B岂先亲C而后D君E移孝F于忠G则出身H而事

±o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是分)

A.行状,文中指死者世系、生平大略等,通常是由死者的门生、

故吏或亲友撰写。

B.出处,文中指出仕和隐退,与俗语“英雄莫问出处”中的“出

处”意思不同。

C.唐尧,是传说中华夏族五帝之一,“尧”为其谥号,因封于唐,

故称“唐尧”。

D.贼,文中指作乱的人,与《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的

“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博士掌管拟定谥号,职务三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按流程议

定谥号,最后奏报皇帝;吏部尚书书陟去世后,程皓为其拟谥“忠孝

B.颜真卿认为,韦陟的谥号本来有很多美名可选,不必非要以“忠

孝”来表彰其德行,程皓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需要再商讨裁决。

C.程皓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宝贵,人应以孝行为先,一个人尽

孝于家就会尽忠于国,在家爱父则可在国敬君,爱敬一致那么忠孝一

体。

D.程皓认为,忠孝不能两全是有缘故的,奉养父母与侍奉君主这

两件事难以兼得:韦陟奉养父母,身处圣明时代,忠孝是可以两全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春之与秋,岂宜同日。

(2)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员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14.颜真卿于“忠”做到了知行合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上已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

刘长卿

兰梯缓转傍汀沙,应接云峰到若耶。

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

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乡心万里赊。

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与朋友在春日泛舟耶溪,轻舟堤转,但见溪水、白云、青

山相接相映。

B.渡口因游人众多停满船只,垂柳深处的人家显得分外宁静,二

者形成对比。

C.诗人写耶溪春色千年常在,遥忆此时的家乡,以时空延伸拓宽

了诗的意境。

D.耶溪景色让人有悠然、超尘出世之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有相似之处。

16.本诗结尾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木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石钟山记》中,人们把钟磬放在水中,

“,”,以此质疑郦道元关于石钟山由“水石

相搏”得名的说法C

(2)陆游《书愤》中“,"两句,表达

自我期许落空、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喷之气。

(3)小明学习成语时发现,很多成语出自唐宋诗词,如“千呼

万唤”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速面”,这样的诗句还有

,寺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那条河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

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

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

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

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洁酒。夏天则

晒凉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挎,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

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

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

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

河中,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

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

人神往倾心。

18.下列句子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3分)

A,咱们怕的不是死,是怕死得没有意思。

B.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C.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D.红日让冰冻的河流又恢复成原来的意思,流的畅快,叮咚叮咚

响。

19.文中两处划横线部分的“迫人眼目〃与“朗然入目”为什么不

能对换位置?请简要分析(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如何临古人的字帖呢?首先要学会读帖。读得出来,才临得出来。

读帖,既要领会技法层面,①o技法层面,

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神采层面,如气息、性情、意境、风格等。

神采层面,需要个人的感悟,只有对范本的意韵(),才能实现

精神往来。

其次,要将临帖②o有些人把临帖理

解成临帖就是临帖,创作就是创作,将二者割裂开来,其实是不了解

临帖的实质。一个人学习书法的临帖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自

由度来看,临帖之初,学书者因为要改动书写习惯,努力模仿范本,

所以并非不自由。随着工夫(),技法日益熟练,才实现真正自

由。从个性的角度看,一开始临帖的阶段,学书者的个性在临作中的

体现(),逐渐地,个性越来越强烈。再从共性的角度看,一开

始的阶段,学书者获得的共性法则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帖的

深入,③,临越来越熟练。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这有助

于个人成长。当然,我们也要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不断

完善自我。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哈尔滨市高考模拟试卷(二)

语文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8分)

1.(3分)D

2.(3分)D

3.(3分)B

4.(3分)A

5.(6分)

①材料一提到的“动作”指人的行动,强调其戏剧性;②材料二

提到的“动作指向戏剧语言,强调其动作性;③材料一是对“动作”

戏剧性摹仿的解说,材料二是对戏剧语言特点的揭示。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6分)

6.(3分)C

7.(3分)C

8.(5分)

①师父既希望“我”扎根戈壁油田,也担心“我”无法忍受这里

的艰苦环境;②师父的年纪大了,脚步不再稳健,而且内心交织着临

近退休的失落、对油田工作的留恋、对年轻人的期盼等复杂心情。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通过初次见面时的服饰、神态、动作等,勾勒了师父的性格特

征;②围绕“我”和师父的日常对话交流等,揭示了师父的内心世界;

③借助戈壁荒凉恶劣的环境、俯仰的磕头机等,烘托了师父的职业精

神。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分)

10.(3分)BEG

评分参考: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D

12.(3分)B

13.(8分)

(1)(4分)

那么可知白昼与黑夜,本来就不是互用跟随的,春天与秋天,哪

里应该同日而语呢?

评分参考:“相随”“岂"两处,每译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2)(4分)

只有鲁公以临时聚集的人马抵挡他的锋芒,功业虽然没有成就,

但他的意志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评分参考:“独.”“足”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14.(3分)

①颜真卿认为忠孝不可并行,不能既为忠臣,又为孝子;②颜真

卿率军抵御叛军,被排挤杀害,不改毅然正气。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9分)

15.(3分)B

16.(6分)

①以问句收束全篇,诗人借不断向渔人询问路途,表现追逐春日

胜景的盎然意兴;②引发联想和想象,让人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