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3/1D/wKhkGWc_fpyAJZMXAAL5bF0VF-s009.jpg)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3/1D/wKhkGWc_fpyAJZMXAAL5bF0VF-s0092.jpg)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3/1D/wKhkGWc_fpyAJZMXAAL5bF0VF-s0093.jpg)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3/1D/wKhkGWc_fpyAJZMXAAL5bF0VF-s0094.jpg)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23/1D/wKhkGWc_fpyAJZMXAAL5bF0VF-s00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交融,门阀政治盛行;三省制逐渐形成;选官上实行九品中正制。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3.思想文化上:佛教、道教盛行,玄学兴起,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广东3.两晋士族政治对皇权的削弱湖南3.南北文化认同2022北京高考·2·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海南高考·3·西晋时期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广东高考·20·北魏孝文帝改革2021【甲】45·孝文帝改革【乙】25·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乙】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天津·2·魏晋书法发展的条件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浙江高考(6)·25·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广东·2·魏晋时期相权转移2020【Ⅲ】25·东汉屯田制北京高考·2·魏晋民族文化交融2019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上: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思考1: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的总体特征?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并存;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一)三国鼎立政权建立都城势力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蜀汉221年,刘备建立,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另说222年孙权称帝)建业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的过渡阶段;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为西晋的统一创造条件;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从全局来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命题点:从年号角度考查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分裂中孕育了统一趋势。1.(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C(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影响:①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人民受难、西晋衰落。一些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晋。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三)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1.因素:中原地区先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进文化的吸引力。2.影响:①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②“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促进民族交融;③内迁少数民族常受西晋官吏压迫剥削,激起胡汉矛盾。(四)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司马睿,定都建康。(衣冠南渡)2.士族专权: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皇权与士族共同掌权)。特点:高门士族大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3.东晋的灭亡:420年,士族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概念解释:1.门阀士族p.37: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士族是魏晋政权的主要支柱,皇帝依赖于士族支持。④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1.2023·广东·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D(五)南朝的政治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1.“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建康,今南京)。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3.态势: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思考2:观察地图,指出南朝的疆域变化趋势,并指出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趋势:南朝的北边疆域从黄河以南附近逐渐退缩到长江以南,统治范围缩小。说明:在南北对峙中南方处于劣势,为以后隋的统一进一步铺垫。(六)十六国1.构成:东晋统治南方时,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2.基本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七)北朝1.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东晋隔淮水对峙,经过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2.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而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政治①迁都洛阳;②俸禄制、三长制。经济推行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评价进步性:①促进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促进民族大融合。局限性: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军事力量;③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后来北魏分裂埋下隐患;④移植门阀制度,生活腐化、政治日益腐败,引发社会矛盾。概念解释:【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八)北朝的终结北周内政修明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思考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的表现?1.民族关系: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政治:出现局部统一,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建立了相似制度,推动制度统一。3.经济:江南地区开发、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区域经济开发为国家统一提供物质基础。4.文化心理: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长期战乱使人们渴望统一。1.(2023·江苏卷)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B2.(2023·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B政治上: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中央三省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创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特点初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评价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面。1.(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B政治上:知识点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推动因素:2.评价: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知识点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1.黄籍与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2.“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人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经济上:知识点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一)江南经济开发1.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政局稳定,社会比较安定。②北方人民带去了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一)江南经济开发
2.过程:特征南移的表现魏晋以前:有所开发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隋唐五代:迅速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唐朝后期,出现“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南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1.(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B经济上:知识点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2.手工业:3.商业:①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②马钧改造了翻车;③出现农业庄园式劳作。(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②南朝,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长江沿岸最为活跃;民间草市形成。补充:1.庄园经济(坞堡)2.寺院经济特点:①规模较大;②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③自给自足;④拥有私人武装,易形成割据。(1)概况:寺院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寺院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换;官府对僧侣等免除徭役、兵役和赋税。(2)形成原因:①佛教广泛传播;②统治者默认和支持;③战乱导致流民涌入寺院。(3)影响:影响:①广占田宅,侵夺百姓;②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③加重农民负担;④为佛教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①江南经济迅速开发。②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1.(2017·全国Ⅲ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文化上:知识点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2)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4)反佛教斗争:原因、影响。1.(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D文化上:知识点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2.文化: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书法魏晋前处于自发(实用)阶段,魏晋后开始进入自觉(审美)阶段。代表: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绘画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以形写神。代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雕塑出现很多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类别特征代表人物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钟繇;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唐朝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补充:书法艺术1.(2022·全国乙)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B2.(2021·天津,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D文化上:知识点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农业北魏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地理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数学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齐民要术知识点八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1.概念: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2.表现: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后,受压迫,卷入争夺中央权力的内战、灭西晋,力量发展;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迈入新阶段。知识点八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3.方式/途径:4.影响: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②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③联合斗争;
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⑤民族战争;⑥和亲怀柔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 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摇篮
- 核医学 核医学真题学习课件
- 《测量长度-你知道吗 长度单位“米”的来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未来科技园篮球场设计与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 电影宣传推广策略研究
-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16《大家排好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VMware-IT即服务(ITaaS)解决方案建议书-V10
- 《VAVE价值工程》课件
- 四川政采评审专家入库考试基础题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 中小学反诈宣传课件
- 分享二手房中介公司的薪酬奖励制度
- 安徽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建议书
- 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 北京工业大学《机器学习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