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预测试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度高中语文月考预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七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只是无足轻重的动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并不比水母更大。今天,我们却称霸这个星球。人类是如何把自己从在非洲的一角自生自灭、毫不起眼的人猿,变成地球主宰者的呢?

通常,我们会在个体水平上寻找我们与其它所有动物的差异。我们想要相信,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我的身体、我的大脑,让我比狗、猪,或是黑猩猩更高等。但事实却是令人难堪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和黑猩猩很相似。并且如果把我们中的任何一员和一头黑猩猩放在孤岛上,黑猩猩绝对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好。真正使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质,不是在个体层面上,而是在群体层面上。人类能称霸这个星球是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灵活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有些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它们也可以大规模地合作,但没有像我们这么灵活。它们的合作方式十分死板。蜂巢总是用同一种方式运转,即使出现了新的机遇或危险,蜜蜂也无法很快改造他们的社会系统。其他群居的哺乳类动物,如大象、黑猩猩等,它们可以更灵活地合作,但只能是小规模的,因为黑猩猩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熟悉。唯一能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能灵活地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是我们——智人。一对一,甚至十对十,黑猩猩也许都比我们强。但是,如果你让1000个人类对抗1000个黑猩猩,人类将轻易获胜。原因很简单,一千只黑猩猩根本无法合作。如果你尝试把十万头黑猩猩放进天安门广场,那儿绝对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可经常会有几万人聚集在那里,非但没有产生混乱,反而形成了极其复杂和有效的合作网络。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建造金字塔还是飞向月球,都不仅仅是基于个体能力,而是基于大规模灵活合作的能力。尽管不认识彼此,我们却可以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全球的思想交流,这是黑猩猩所做不到的。但合作并不总是好的。历史上人们做过的那些可怕的事情,也是基于大规模合作。

可为什么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合作呢?答案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之所以可以和无数陌生人一起合作,因为在这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创造并相信虚构的故事。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样的虚构故事,每个人便会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其他所有动物都只使用他们的交流系统来描述事实。黑猩猩可能说:“看!有一颗香蕉树!咱们去摘香蕉吧!"而人类不仅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现实,而且还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创造新的现实,虚构的现实。人类可以说:“看,上帝在云霄之上!如果你不听从命令,死后上帝就会惩罚你下地狱。”如果人们都相信这个被创造的故事,那么大家将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人们便可以合作。这件事只有人类能做到。你永远无法说服一只黑猩猩交出香蕉,就算你承诺它:“死后,你可以到黑猩猩天堂。到时候你的善行,会为你赢得无数的香蕉。现在,快把香蕉给我。"没有一只黑猩猩会相信这种故事。只有人类会相信这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霸世界,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现在或许你可以理解,人类通过相信相同的虚构故事来合作。数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建造大教堂,又或者在圣战中浴血奋战,因为他们都相信相同的关于上帝的故事。不仅仅是在宗教领域,正是这相同的机制,支持着人类所有其他形式的大规模合作。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法律,都以人权为基础。但人权是什么?人权,就像神和天堂,都是我们发明的故事。现代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和民族。但什么是国家和民族?它们不是客观现实。一座山是客观现实,你可以看到它,触摸它。但一个国家,只是我们创造并极其依赖的一个故事。经济领域同样如此。当今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大大小小的公司和企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由我们称之为律师的强大巫师创造和维护的故事。企业整天都在做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努力赚钱。而钱是什么呢?同样,钱也不是客观现实,它没有客观价值。你不能吃它,不能喝它,也不能穿它。但后来这些讲故事的大师来了,大银行家、财政部长、首相,他们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故事:“看到这张绿色的纸了吗?它实际上值10根香蕉。”如果我相信它,你相信它,每个人都相信它,它便真的有效。我可以拿着这张毫无价值的纸,去超市,把它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换来我可以吃的真正的香蕉。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你永远不能和黑猩猩做这件事。黑猩猩当然也会交易,你给我一个椰子,我就给你一根香蕉。这行得通。但是,你给我一张没有价值的纸,就期望我给你一根香蕉?没门!你觉得我是什么,人类吗?

尤瓦尔·赫拉利《为什么人类会崛起》(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个体层面上,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差异;在群体层面上,能够进行灵活的大规模合作,是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

B.如果你尝试把十万头黑猩猩放进天安门广场,那儿绝对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可见黑猩猩之间根本无法合作。

C.人类实现大规模灵活合作的原因在于人类拥有想象的能力,我们借以编织出种种共同相信的虚构故事。

D.大银行家、财政部长、首相告诉我们的关于纸币的故事非常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毫无意义的纸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谟拉比法典》推崇的由神所指示的普遍且永久的正义原则是一种客观现实。

B.莫高窟由众多供养人自发出资、接续修建,他们有着对相同的虚构故事的信仰。

C.作为现代文明国家建立的基石,自由、民主、平等等契约精神是一种虚构故事。

D.共同相信的神话故事,是古代各民族得以将不同的群体联结到一起的重要纽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内容的一项是()

A.纳粹德国集中营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灭绝性屠杀行动,涉及到集中营督察办公室、党卫队经济总部、党卫队种族移民办公室、帝国保安总局等各大机构。

B.2019年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中,主教练郎平为解决右翼接应二传攻击力不足的问题,现场灵活调度。最终,中国队依靠郎平优秀的领导能力逆转获胜。

C.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由1.2万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的50个方队有序接受了检阅。

D.国家航天局向国内131个研究团队发放了85.48克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样品,这些团队从不同领域对月壤进行了研究,共同推动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4.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钱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并讲述的最成功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这一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军山①

董佳飞

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一切都如大梦初醒。随着声咿呀的戏词,朱红的大门洞开,老人推着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发了。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到了地跟前,老人停住了车,慢慢地向田垄里靠去。脚上的布鞋掠过草叶,露水滚落,缓缓地渗入黄土之中。

一抹微风拂过,田中金黄的麦子微微颔首,向老人致意。老人也含着笑回礼,检阅着他的麦田。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金黄色的麦壳从枯老的手指间落下,露出丰满喜人的麦仁,飘着独特的香。

“今年收成不错,该去找机子了。”他喃喃自语。

田头的自行车又摇摇晃晃地起步了,吱呀着从地头的小路颠到了村里,又去往了镇上。收音机里咿呀的戏词飘起,惊扰起雀鸟。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今天有集会,镇上的早市早已经开起来了。农具、种子、衣裳、吃食,农家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在这儿了。摊贩的叫卖声、熟人相遇的闲聊声、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各种声音熙熙攘攘地叠在一起,吵吵闹闹的。

老人左顾右盼着,并未在集市上停留,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一直到离集市稍远的大路,他才捏了闸,停了下来。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

“不用寻了,没机子了。”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早上机子多,早都叫走,下地去了。"

“莫个事。”有风吹过,老人发热的身体缓缓温凉。不服老不行啊,以前那十里八乡有名的麦客,能从早忙到黑,现在英雄迟暮,别说自己收麦了,寻个机子都寻不到人头里去。

“你去歇一时,说不定等会就又有机子过来了。"

“好!”老人决定再等等,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

“一碗豆腐脑一个馍。"

雪白的碗里舀入同样雪白的豆腐脑,淋上辣油,就着锅盔,豆香伴着麦香充裕着口腔,逼人肺腑。

但老人显然已经无福消受这美味了,牙齿晃动,抗拒着坚硬的锅盔;咽喉蠕动,将辛辣拒之门外。终于,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四周的人转过头来,汇聚的眼神让他抬不起头来。

“莫事没,人好着么?”摊主问着。

“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他说着,就要用手去捏碎掉的瓷碗。

“莫事,不要钱,碎碎平安么。”摊主提着扫帚走过。“你放那,收拾。操心把你手划破了。叫别人说我欺负老汉呢。"

“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

“对,你不老,你快把身上的汤汤水水擦个。"

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

“多了!给你说碗不要钱!”摊主在后面喊着。老人推了几步车,一个扫堂腿便上车骑走了。

“这人还怪得不得行。"

慢慢地,日上三竿。老人已经用纸巾擦干净了衣服,身上出了汗,黏糊糊的。

“行吧行吧,上车带路。”

还算幸运,还有过路的农机。几番谈拢了价钱。老人便将自行车卡在收割机前面,上了副驾。哒哒的声音响起,司机看着路的前方,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

黄田里,黑烟冒上蓝色高空,红白的农机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裸出沟壑的土壤。田头,杯里泡发的茶叶沉浮,老人小口地啜着。

“三军与爷归营号……"

手机铃声惊响,他并没有急于去接,而是慢悠悠地打着节拍。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等到末句,他跟着词大唱起来。

“喂,达②,咋不接电话哩,你在哪呢,我到咱镇上了,你看你要啥不。"是儿子。

“我收麦着没听见,没啥要的,家里面东西都齐全得很。”

“啊?不是说好等我回来再收?"

“等你做啥呀,我一个人就能弄好,等你干吗。”

日头渐斜,老人铲起最后一铁锹麦子,将它铲在墙角。沟壑纵横的脸上也变得红润起来。

“行了行了,今年这麦也收完了,你怕得跟我回城里面去了?"

“麦才收完还没晒呢,等晒完还得犁地,还得种苞谷呢,一天天忙得很,我去你那,我地咋办呀?”

“种这地干啥呀?你看你那一辈现在谁还种地着,早都享福去了。"

“我又不老,还能动弹,我干吗要叫你养我?我是你达,你跟我犟怂呢?哪有娃教育达的?”

说着,老人把一旁的收音机别在腰上,捧着水壶出了门。

伴着《定军山》的戏词,落日还未来得及收回的余晖还在染红着云霞,老人的脚下,影子也越拖越长。

(有删改)

[注]①《定军山》:京剧传统剧目,该剧讲述了三国时魏蜀交战,蜀国老将黄忠立下军令状,生擒魏将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的故事。②达:方言词,指“父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发现路边“没有一台农机”,这让后文他在集市吃饭等待的情节显得合理,也说明农忙时节,是农机使用的高峰期。

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他在看到老人后,立刻热心地提醒老人已经没有农机,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地民风的淳朴。

C.“黄田"黑烟”“蓝色高空"让收麦场景极具画面美;“缓缓推进”“直立的麦秆变成低矮的麦茬"又让场景具有动态感。

D.文章结尾老人与儿子的对话暗示了老人不愿和儿子到城市生活,表现了老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麦子“颔首”“向老人致意”,而老人“回礼”“检阅麦田”,让读者感受到了农人与田地之间的和谐。

B.文章从听觉角度来表现集市的热闹,叫卖声、闲聊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具有烟火气息,展现了独特的村镇环境。

C.老人牙齿已晃动,因吃辣而咳嗽等内容表明他已显现出老态,无福消受这美味,和前文“英雄迟暮”形成呼应。

D.找到农机之后,老人“俯瞰"着集市,并从豆腐脑摊前慢慢“掠过”,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

8.请以老人形象为例,谈谈本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9.本文以“定军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二年[8]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安石性强忮,自信所见。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讲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二年:宋神宗熙宁二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正为人事A之未修尔B两宫C泣下D忧E京师F乱起G以为天旱H更失人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所施设以何先"与“功施到今”(《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施"词义相同。

B.“臣未之闻也”与“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之”词义和用法不同。

C.“自信所见"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词义不同。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这里的“有司”指前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曾上万言书,认为天下的财力困难贫乏和风俗衰落败坏的症结在于不了解法规制度,不效法先王之政。

B.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朝廷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等变法相继问世。

C.熙宁七年春,天旱,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想要废除所有新法。王安石认为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

D.王安石认为:自己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王安石的形象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腊月到一半,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人们不相信今年春天会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

B.因为“树冻”,故而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的梅枝,觉得很寒冷。

C.这首咏梅诗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写了寻梅不见的过程和感受,在同类诗作中显得与众不同。

D.这首诗结构自然无迹,没有使用典故,情感真纯,给人以亲切之感,颇能体现杜甫所说的“清新庾开府”的风貌。

16.诗人的情感态度随着寻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荡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之上,表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民印象中,历来虽龙凤并称,从古以来,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而实异,终于(),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______,后者却是个动人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二词连用,作为一种依附事件的形容,因此,故事本来不同意义也失去了,(A不免/B难免)近于数典忘祖。其实,二事应当分开的。

龙历来即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古以来的传说附会,更加强了它这一点。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地位。凤到这时却越来越少神性,可是另一面和诗文爱情形容相联系,因之在多数人民的情感中,反而日益亲切。前者随时势推迁,封建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______。虽然在装饰艺术史中,龙还有个位置。现代造型艺术中,龙的图案也还在广泛使用。戏文中角色有身份的必穿龙袍,皇帝必坐龙床。①在北京,国内外参观者对建筑雕刻引起最大兴趣的,必然是明代遗留下来那座五彩琉璃做的九龙壁。②木雕刻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故宫各殿中许多木刻云龙藻井。③石刻中则殿前浮雕云龙升降的大陛阶,特别引人注目。④春节中舞龙灯,也还是一个普遍流行热闹有趣节日。不过对于龙的迷信所形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却在人民情感中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新的时代将依然在许多方面成为装饰艺术的主题,作各种不同反映。人民已不怕龙,却______。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结合文中第二段的语句,分析语言使用特点。

六、作文

23.时下,网上有很多电影解说的短视频。人们对这类短视频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这类短视频像刀片,把电影“肢解"了;有人认为,这类短视频使观众获得了一种快节奏的“即时满足”;还有人认为,这类短视频画面“狂炫”,可能会使人们在屏幕前逐渐失去专注和反思能力……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请写一段话,阐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C2.A3.B4.①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巨大成就都是基于大规模灵活合作,而人类通过相信相同的虚构故事来合作,因此能让人类实现最大规模灵活合作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②钱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唯一一个让每个人都相信的故事,它使人类实现了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跨越时间的全球性的超大规模的灵活合作。5.同:尤瓦尔·赫拉利和习总书记都认为故事在实现陌生人合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异:①尤瓦尔·赫拉利主要强调虚构故事的重要性,他认为相信同样的虚构故事能让人们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合作。②习总书记主要强调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和感染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从而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与合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并没有差异”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和黑猩猩很相似"可知,不是没有差异,而是没有太大差异。

B.“黑猩猩之间根本无法合作”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黑猩猩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熟悉。唯一能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能灵活地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是我们——智人"可知,黑猩猩之间不是根本无法合作,而是无法进行灵活的大规模合作。

D.“我们可以通过毫无意义的纸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如果我相信它,你相信它,每个人都相信它,它便真的有效"可知,纸币因为获得了所有人的相信才可以进行交易,而“毫无意义的纸”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不能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是一种客观现实"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人类通过相信相同的虚构故事来合作”可知,这个原则并非客观现实,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的虚构故事之中。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材料第二段主要强调大规模灵活合作对人类的特殊意义。

A.“由众多供养人……”,属于大规模灵活合作。

B.表述侧重于强调郎平个人的领导能力,而非大规模灵活合作。

C.“由1.2万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的50个方队有序接受了检阅”,属于大规模灵活合作。

D.“国内131个研究团队……从不同领域对月壤进行了研究”,属于大规模灵活合作。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抓住作者观点中的关键词“钱”“故事”,在原文最后一段找到相关信息“企业整天都在做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努力赚钱。而钱是什么呢?同样,钱也不是客观现实,它没有客观价值……但后来这些讲故事的大师来了,大银行家、财政部长、首相,他们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故事……每个人都相信它,它便真的有效”,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结论;“钱"最初没有价值,是人类创作出的“每个人都相信”“非常有说服力的故事”,它使企业“整天”运转,“努力赚钱”,这是人类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跨越时间的全球性的超大规模的灵活合作。

这是经济领域的故事——“经济领域同样如此。当今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大大小小的公司和企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由我们称之为律师的强大巫师创造和维护的故事”,故事产生的原因是“人类通过相信相同的虚构故事来合作"。它的成功是因为原文第二段提到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建造金字塔还是飞向月球,都不仅仅是基于个体能力,而是基于大规模灵活合作的能力。尽管不认识彼此,我们却可以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全球的思想交流”。能让人类实现最大规模灵活合作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相同点:习总书记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道理才能影响人”,通过讲故事能够让陌生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实现合作;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和无数陌生人一起合作,因为在这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创造并相信虚构的故事”。

不同点: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在这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创造并相信虚构的故事。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样的虚构故事,每个人便会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同样的价值观”,而“只有人类会相信这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霸世界,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所以才能实现合作,走向成功。习总书记主要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和感染人,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从而更好地实现国际传播与合作。

6.B7.D8.①动作描写:如“轻捻一只麦穗”等,体现了老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②环境烘托:如对宁静祥和村庄晨景的描绘,暗示了老人生活的平静与满足;

③细节刻画:如吃豆腐脑的细节,既表现其老态,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倔强;

④方言运用:如老人说话时使用方言语词,凸显其淳朴的农人形象。9.①反映人物形象:通过戏词从侧面反映老人如《定军山》中的黄忠,虽年迈却坚韧,借此表现其对土地的执着。

②串联故事情节:《定军山》的唱词贯穿全文,配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情节转换、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③升华文章主旨:“定军山"既是对黄忠的肯定,作者也借此来表达对像与老人一样的乡村坚守者们的赞美之情。

④激发阅读兴趣:以戏曲名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有新意,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味道,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卖辣椒面的摊主与老人交情深厚”错误。从原文“路边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个小摊,和一排排的轿车——没有一台农机"可知,老人正在用眼神搜寻农机。从原文“路边卖辣椒面的说话了”可知,买辣椒面的只是给老人提醒,告诉老人他了解的关于农机被叫走的情况。所以无法推测出卖辣椒面的摊主和老人有交情,更谈不上交情深厚。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现了他对集市的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错误。从原文“他俯瞰着四周的集市,看着卖豆腐脑的摊子慢慢从自己的旁边掠过”可知,老人看到豆腐脑的摊子是他坐在农机上视野较高所见,农机前行,摊子自然从老人身旁掠过。从原文“老人还想再争辩,但看着周围已经有人捂着嘴笑起来,便也就作罢,从口袋里掏出来钱,压在桌上扭头走了"可知,老人只是不服老,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想被特殊对待,并没有对集市上人们的不满。所以无法看出老人对集市上人们嘲笑自己的不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正面描写有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细节;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人物烘托、景物烘托。

(1)原文“他弯下腰,轻捻一只麦穗”“又推着车,缓缓步入了集市里"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中的“弯腰”“捻"推”“咳嗽"掩”“取"都是老人的动作。“捻”体现出老人对土地的热爱;“掩"取”体现出老人年迈的特点。

(2)原文开头“村庄里,一声鸡鸣叫退了晨雾,也唤醒了朝阳,光慵懒地洒在村庄上"田头的水渠旁,草叶上垂着朝露,露水的倒影里,一道枯瘦的影子渐渐逼近”,“退了"慵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乡村清晨宁静祥和的氛围,用环境烘托出老人生活惬意,心态平和。

(3)原文“他咳嗽起来,即便他迅速地用肘掩住口鼻,可辣油残渣依然喷到了衣间。慌忙取纸时,碗又被打翻在地,霹雳一声,一片狼藉"是对老人吃豆腐脑的细节描写。“咳嗽”“掩"取”“打翻"等组合运用,写出老人的年老,以及不希望他人特别关注的倔强。

(4)原文“莫事,人好着呢。你这碗多少钱?”等都是老人的语言,可以看出这是地方语言,突出了老人的淳朴。“啥么,我哪哪老了,你见过哪个人老了老了还能骑十几里路的自行车?"体现出老人不希望受到特别关注的倔强。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结构、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

(1)标题为“定军山”,戏剧《定军山》中的主要人物是黄忠。从文中老人吃豆腐脑等细节可知他已年迈,但依旧不服输,不想和儿子走,离开故乡、土地。这正和黄忠立军令状,斩杀敌人相同。用《定军山》中的黄忠侧面烘托老人的形象。

(2)《定军山》戏剧贯穿全文,“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展现出老人清晨的愉悦心情,“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展现出老人准备收麦子时的激动,“三军与爷归营号……"等是展开老人儿子打电话的情节。

(3)《定军山》中黄忠生擒夏侯尚,斩杀夏侯渊,夺取定军山,整个戏剧洋溢着对黄忠的尊敬与肯定。本文表达作者对不肯和儿子离去,固守土地的老人,以及所有坚守乡村的人的赞美,用《定军山》为标题,升华了主题。

(4)《定军山》是众所周知的戏剧名称,用其作为小说标题富有文艺气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0.BDG11.A12.C13.(1)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不懂理财之道。

(2)现在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14.①喜好读书,满怀激情,志向远大。②善于辩论,议论高深新奇。③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坚持己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心京城会发生混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

“未修”是“人事"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尔”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尔"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泣下”的主语为“两宫”,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忧"的宾语为“京师乱起”,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起"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以为”的宾语为“天早更失人心”,中间不应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词义相同”错误。“施行/延续";句意:你首先要施行建立的是什么?/功劳延续到现在。

B.正确。“代词,这些话/动词,往”;句意:我没有听说这些话。/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队。

C.正确。“意见、见解/用在动词前称代自己";句意:非常自信而坚持自己的意见。/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神宗想要废除所有新法”不合文意,依据原文“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可知,宋神宗想要废除全部不利的法令制度。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治世”,太平盛世;“公患”,国家的忧患;“治财”,理财。

(2)“所以”,用来……的;“以为”,认为;“怨谤”,怨恨和非议。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可知,王安石喜好读书,满怀激情,志向远大。

由原文“于是上万言书"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可知,王安石善于辩论,议论高深新奇。

由原文“安石性强忮,自信所见"可知,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坚持己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好读书,一经过目就终身不忘。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满怀激情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了解法规制度,不效法先王之政。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的费用,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不懂理财之道。”后来王安石执政,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皇上(宋神宗)问:“你首先要施行建立的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当务之急。”皇上(宋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变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携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熙宁七年春天,天下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宋神宗)愁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废除全部不利的法令制度。王安石说:“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免,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只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应付天灾。"皇帝(宋神宗)说:“这怎么是小事,我之所以感到恐惧,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心京城会发生混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王安石回答说:“如果两宫太后有这些话,那一定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我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中不得志的人都归附冯京,所以只有冯京听到这些话,我没有听说这些话。"王安石性格倔强,非常自信而坚持自己的意见。至于议论变法,与朝中大臣争辩得不可开交,王安石引经据典,大发议论,辩论数百言,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言论不足以忧虑”。

材料二: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15.A16.①先是以往赏梅不及时带来的遗憾;②接着是迫不及待赏梅的兴致;③然后是寻梅不见的失望;④最后静心回想感到著衣单薄,感情从失望之余略有回升。

【导语】庾信的《梅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寻梅不见的独特体验。诗人以“当年腊月半"起兴,暗示往年梅花之盛,却在今春未见梅姿,借此营造季节差异。中间以“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生动表现出冬日寻梅的艰难,将触觉、感受置于其中。结尾则以“真悔著衣单"轻轻点出因未见梅而感到遗憾的情绪,朴素中流露出不尽的惆怅与失意。全诗以婉曲之笔隐喻生命中不期而至的错过。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错。阑,尽。“梅花阑"是说梅花就已经稀疏了。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意为:平常年份腊月之半,梅花就已经稀疏了。“已觉梅花阑,"便道出以往赏梅不及时,致使梅花稀疏带来的遗憾。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意为:人们不相信偏偏今年春天会来的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不信"俱来”,表现出人们诗人对梅花开放的期盼,对欣赏梅花的迫不及待。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意为: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的梅枝,觉得很寒冷。诗人乘兴而来,梅却未开,只见冰凌,不见梅花,让人顿觉扫兴,写出了寻梅不见,赏梅不得的失望。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人赏梅心切,竟忘记了天寒,未穿好衣服就跑了出来,直到现在才觉到冷。早知寻梅不见,今年春天来的晚,就应穿厚衣服了。因为梅花未开,说明还有严寒天气在后头,怎能不准备好耐寒服装呢。最后诗人静心回想,感到著衣单薄,但一想到梅花还未开放,诗人的感情从失望之中略有回升,略有期待。

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酾"槊”“赋"俟”“鉴"顷”等。

18.第一处:分道扬镳;第二处:攀龙附凤19.第一处:和封建政治结合;第二处:也一下丧失无余;第三处:依旧欢喜凤20.B不免21.第①句,“国内外参观者对建筑雕刻引起最大兴趣的"可改成“引起国内外参观者最大兴趣的建筑雕刻”;第④句,“节日"改成“节目”。22.①多用短句,句中常用逗号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