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邢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十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词诵读

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的真挚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高龄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

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

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根据人物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3分)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喜看稻救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6-9题。

战袍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午时终于大雨倾盆。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儿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铵往山腰苞谷地去了。①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

何小成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②要乖乖地待水凼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

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装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田中似乎立马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哒哒而来,一偏腿,大喝一声“呀呔”,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

第二天早晨醒来,何小成爬到屋后的山坡上,仔细打量起自己的村庄:田垄里禾苗青葱,瓦房上炊烟袅袅,③鸡犬的啼唱伴着轻风蝉鸣,晨岚在山麓飘荡,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树重影,雾重光……四面青山把一幅柔美的田园包裹在盆地里,像婴儿酣睡在母爱充盈的摇篮。东山大鹏巍峨矗立,犹如父亲壮实的身板;南山关龙呈揽抱之势,像母亲的臂弯;西山猫儿清奇峻茂,婆婆说日落的方位是猫儿在日夜守护村庄。最让人激动的是北山马龙,因为它神似一匹战马,又显见两峰如鞍,哪个少年不想跨上战马出发?

何小成时常都在关注父亲的那件蓑衣。蓑衣太像连环画上的战袍了。但“战袍”在秋收过后漏水了,何小成比父母还暗暗着急。

秋气已至,半夜,突然狂风骤雨,自留地下面的干田里码着二哥与三哥利用星期天放假制成的土砖,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

制土砖的木匣子是父亲闲在家时做的。做好砖匣子后父亲再没有空,天天早出晚归去给十里八乡的人家修建新房打造家具。那些人家一俟田地到户都硬起腰杆来了,争先恐后上马建筑工程,气势仿佛要修一座地主庄园似的。他们又都说父亲的手艺精湛得很,候着轮子都要等到何家户的掌墨师去,自家要造新房的计划便在实施的迟滞中一再搁置。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三,三哥上初一,一个个笋子探了头一样,一蹿就长成了竹竿。一家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楼上还劈了半间给婆婆住。二哥三哥不知怎么商量起来的,硬要母亲答应他们负责制土砖,秋后就能用麦草烧一窑青砖出来。于是周末一放了假,两人就扛了锄头挑着水桶,劈整一番干田挖泥泡水,又牵了水牛来踩泥,何小成一伙还在上村小的小伙伴也踊跃得很,跟在水牛屁股后兜兜转转地赤着小脚板踩泥。砖泥发酵好了,归拢后盖上薄膜密封保存,下一个周日,砖匣子便被正式摆上了战场。牛犊儿有的是蛮力,把一团泥举过头顶“嘿"一声摔,“叭!”拉三两下钢丝切割线,“嘣!"砖匣的木楔子一打开,两块土砖坯便成型了。听二哥三哥数数,头一个周日两人就制出了八百坯亮油油的土砖。

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撵。

砖坯才盖了一半,雨便像谁站在高空往下倒水似的来了。都说“风是雨的脚,风住雨就落”,这次它俩却不守信用了,齐上阵,各忙各。一道道薄膜铺展,一捆捆稻草搭成屋檐,一块块石头土块压顶压脚……庆幸只有少数砖坯“伤亡”,通力合作似乎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法宝。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脚。又是好一番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

“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盯防一番。风吹起蓑衣的翅膀,像一只硕大的夜鸟在并不太暗的夜色田园上低回飞翔。

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

父亲对母亲说,蓑衣漏水厉害了,空了想办法补一下。

蓑衣是棕树皮串扎麻线做成的,整个村庄就只有明娃子家地边长有一棵棕树,还长得特别慢,边长边蜕皮。母亲从明娃子家回来,说等两天去圈地山岩上割点儿蓑草来代替。蓑草也是可以做蓑衣的,但不耐用,与棕树皮比较起来那是天壤之别。④蓑草怎么可以补在棕树皮做的蓑衣上呢?那不行!

(有删改)

[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启动了第三次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暴雨降临,何父迫不及待冲出家门,何母前去施肥,何小成溜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三个人物一出场就显现了各自的特点。

B.小说写何小成逮鱼玩耍、雨中漫想,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用意上异曲同工。

C.村庄环境自然和谐、恬淡优美,地势上位于盆地,四面环山,其中东山巍峨,南山慈祥,西山清峻,北山最让何小成激动倾心。

D.小说插叙何小成两个哥哥决定自己制土砖的缘由,展现了在田地到户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村民们积极生产,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猫”“躲"蹿”“溜"等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准确地写出了何小成身手敏捷、活泼贪玩的形象。

B.句子②是心理描写,写何小成对鱼儿的痴想,叠词“乖乖地”和句末语气“哦"的使用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的口吻。

C.句子③的景物描写由近及远,“鸡犬的啼唱”和《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展现了乡村宁静祥和的景象,

D.句子④的自问自答反映人物心理,反问句本无需回答,作者用感叹句来回答,表现出何小成对棕树皮做的蓑衣的珍视。

8.第四段中,对雨中对岸房屋及父亲的描写富于童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4分)

9.同为描绘团结紧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文中冒雨救砖的场面与我们所学的《插秧歌》使用的手法高度类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插秧歇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材料二: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②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已必贻俗患,黾勉③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轼《与苏辙书》)

[注]①俦:类。②癯:干瘦。③黾勉:勉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前后A和其诗B凡百C数十篇D至其E得意F自谓G不甚愧H渊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把……作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自以为不如"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B.而,表顺承关系,与《论语》“温故而知新"中的“而”用法相同。

C.贻,遗留、留下,与“贻笑大方"中的“贻”词义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五柳先生喜好读书,但不会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重在精神的享受,领会到书中要旨就欣然忘食。

B.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到别人家喝酒一定要尽兴,喝醉了就走,不会舍不得离开,可见他率真放达,不拘小节。

C.陶渊明临终前说,年轻时生活穷苦,东西经常被偷,虽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变穷苦的家庭状况。

D.苏轼认为追和古人的诗从他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他非常喜爱的,他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14.苏轼为什么写了众多追和陶渊明的诗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小题。

清平乐①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②挼:ruó,揉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插梅花醉”的“醉”,既可指词人是在酒后赏梅,也可指醉人、醉心之意,再现了词人晚年赏梅的情景。

B.“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16.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3)《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焦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表现物是人非、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_____________,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的时代精神,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雕细刻离群索居卓著B.雕虫小技孤苦伶仃卓著

C.雕虫小技离群索居卓越D.精雕细刻孤苦伶仃卓越

19.与文中“躲进小楼成一统"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B.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C.这个15岁考人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D.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20.分别填入文中①②空白处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②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

B.①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②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C.①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②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

D.①为中国文化强筋健骨②为中国制造立根固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古时读书人对于老花眼的痛苦,现代人很难体会。①_____________,据说汉代就已经有水晶磨成而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只是古人还没把镜片类的那种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由于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南宋《洞天清录》一书中有“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句,这难写的“叆叇”两字,最早表示云彩很厚之意,后则被借代于如琉璃或云母之类的眼镜片,尽管有镜片的发明,②_____________,我们从未见过李清照或唐伯虎等人有戴眼镜的画面。直到西人忽然发现双耳可以各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晚清民初的精英阶层,如齐白石、章太炎等,都能戴上时髦的老花眼镜了。

今人比之古人自然优越,借助于老花眼镜,读书看人两不误也。然而凡事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古人没有退路,只得趁“花眼”之前,③_____________,结果成了饱学之士;而我们有眼镜仿佛有了“后路”,读书不必着急,反而万事成了蹉跎。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月我们学习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走进了匠人们“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的精神世界,感受匠人雕琢技艺、打造产品时传递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当下智能化时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取代了人的部分工作,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请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的阅历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邢台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错误,原文是说“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二者的表述不同,选项表述绝对。

2.C[解析]“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错误,原文是说“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选项表述绝对。

3.A[解析]“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A.没有形容词和修辞,只是抓住了神态、行为等细节,体现了零度修辞。B.“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等是别人对钟扬的评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C运用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主要人物张秉贵强烈的情感态度;D.运用了排比、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坚持与毅力,带有较强的倾向性。

4.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文章中心观点,指出人物通讯对人物形象美和语言美有较高的审美要求,然后分别从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在对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时,都采用了并列结构。(每点2分。)

5.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乎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每点2分。)

6.B[解析]“在用意上异曲同工”错误。小说写何小成,是要表现生活的磨炼以及少年的逐渐成长;《清平乐·村居》写小儿顽皮可爱,是词人要借以表现乡间生活的和美好。

7.C[解析]“由近及远"不当,“晨岚在山麓飘荡”是远景,“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是近景。

8.①用语天真活泼,颇有童趣。“二公公”“连环画”,是儿童的视角和口吻。②想象力丰富,有趣味性。把雨中静态的房屋想象为“木讷”“静穆而呆傻"打瞌睡”的二公公,赋予房屋情感和神态;把雨中劳作的父亲想象成连坏画中披着战袍拿着武器的英雄。(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9.①聚焦动作描写。骤雨即将来临,父亲边“嚷"边“跑”,母亲“跑"套”“拿"拴”,何小成“滚"抓”“跑"追撵”,写出了救砖的危急情势;《插秧歌》中“抛"接”“拔"插”,写出了一家人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②妙用比喻。文中用“‘敌军’又一次反扑"阵线似乎固若金汤”来形容雨势和盖砖结果,和《插秧歌》中“是兜鍪是甲"的比喻具有相似性。③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何父“快,快去竹林里躲雨!”这一语句简洁有力,可见其慈爱形象:《插秧歌》农人夫妇对答,可见其勤事生产的农家形象。(每点3分,出任意两点可得满分。)

10.BDF[解析]句意:我前后追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吾前后和其诗"吾”是主语,“和"是谓语,“其诗”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在“其诗"后B处断开;“凡百数十篇”是和其诗的数量,表意完整,故在“数十篇"后D处断开;“至其得意”是介词结构,单独断开,表示强调;“自谓不甚愧渊明"中“自”作主语,其前停顿,故在“自"前F处断开。

11.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自以为不如”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句意:我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丽。B正确。句意: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C正确。句意: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留给别人嘲笑的把柄。D正确。句意:这就是我深深佩服渊明的原因。/这就是先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12.C[解析]“东西经常被偷,虽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变穷苦的家庭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二“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可知,陶渊明年轻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四处奔波,并非东西经常被偷。同时,他也提到自己的性格刚直,不太适应世俗,担心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因此选择极力辞世,而不是“勤勉"。

13.(1)黔娄的妻子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解析]“戚戚”,忧愁;“汲汲”,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贫贱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

(2)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

[解析]“集”,名词作动词,编成集子;“录”,抄录;“遗”,赠送。句意1分。

14.①苏轼认为陶诗表面看起来质朴简单,内涵却丰富饱满,超过历代诸多名家诗作;②苏轼对陶渊明的为人处世,很有感触,通过写和诗能更好地感受其人格魅力/更好地学习陶渊明。

[解析]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即陶诗表面看似质朴无华,实则内蕴丰富,意境深远;苏轼不仅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更对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深有感触,表明自己与陶渊明都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且在世俗中难以适应,容易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这使得自己在官场中因个性耿直而遭受挫折,因此希望通过和诗来学习陶渊明的长处,感受其人格魅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材料二:

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实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先后酬和渊明的诗,总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结果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和他同样的忧患,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的原因,想在晚年学习他一点长处。

15.A[解析]“再现了词人晚年赏梅的情景”错误,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可见“常插梅花醉”描写的是作者年轻时的生活。

16.①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②感叹年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③对国势衰颓的担忧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晚来风势"不仅指自然界的风势,也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比喻,“晚来风势”与“难看梅花"相结合,暗示国家可能面临的危机,表达了词人对国势衰颓的担忧。

17.(1)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8.C[解析]“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是贬义词。“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制作,比喻严谨的创作风格和刻意追求完美的精神,用在此处表义错误。“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