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月考试

高二语文科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材料二: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清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摘编自《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

B.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

C.“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

D.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

B.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

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3分)

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异同。(4分)

5.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橱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执一柄破铜刀、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墨家吃苦耐劳的品质。

B.公输班只是听闻门丁的描述就知道前来拜访的是墨子,楚王一听墨翟拜访,便立刻接见,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力。

C.针对墨子的劝阻,公输班和楚王虽然赞同他说的有理,但都没有直接放弃攻宋,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B.鲁迅注重细节刻画,墨子脚上草鞋,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

D.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叙述,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与公输班的对话,还是与楚王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8.本文以“非攻"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鲁迅的语言既幽默又犀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D.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B.“埏埴"指揉和黏土。“埏”,用水和土;“埴”,黏土。

C.“户牖”指门窗。“户”,单扇的门;“牖”,窗。

D.“累土"指累叠起来的土块。“累”,积累、堆积的意思。

1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通过车轮的例子,说明了“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反面论证了“道"的特点,强调了要遵循自然规律。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指出了“智"与“明”、“力"与“强”的区别,强调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要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结合《老子》四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描写梓州自然风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

B.颔联从细处着墨,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奇妙景象,境界幽深而秀丽。

C.颈联紧扣蜀中的民情以及李使君所掌管的职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本诗虽为赠别诗,但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

16.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请结合全诗分析,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丰富的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爱屋及乌,《诗经·静女》中“__,__"两句就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男子对女子的喜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8~19题。

麦冬草丛中,一个又一个小脑袋慢慢抬起,抬起,一只又一只圆眼睛,睁开,睁开……小花苏醒啦!一个又一个花脑袋,一只又一只花眸子,一个又一个小花钟,本来是低垂着、眯合着、倒挂着的,现在,被初阳一照,被晨风一摇,被鸟翅一撩,竟然缓缓仰起脸,慢慢张开唇,吐出幽幽的芳香,泛出粉红的颜色,露出藏了一夜的秘密。

我知道它的名字——酢浆草。我总觉得这名字配不上它①的仙女风姿,配不上它飘飘欲飞的精灵模样。它们一朵朵撒落在墨绿的麦冬草间,像少女腮帮上的红晕不小心抖落,清秀,可爱,天真。它如此俊美秀逸,用小家碧玉来形容,好像不够端庄;用②_________来形容,又显得有些沉重。它是花仙子遗落在人间的一段笛音,每个音符都像一个五瓣小喇叭,在绿树下、碧草间蹦蹦跳跳,被阳光一染,清越的音乐便扬得满世界都是。我看着音符小花满林子飞扬,忘了盘桓翻飞的鹭鸟,忘了它击响的空气鼓,唱响的咕嘎歌,还有挑在肩上的那些金谷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些花脑袋、花眸子、小花钟”,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每逢假期,有人出门旅游,还有人选择宅家补觉。但明明睡到天昏地暗,为啥一点不解乏越睡越乏是生物钟在作怪。长期睡眠不规律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让人无法得到有效的休息。终于有了一个长假,很多人把休息时间拉长,想把之前因为劳累而损失的时间补回来,这让他们的生物钟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①,就像生活中人们倒时差一样,身体上会有不适的感觉。

②__,建议大家在假期前后,起居生活尽量有规律,不要熬夜,不宜过度兴奋,让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此外,如果想通过补觉给身体"充电",也要讲求策略。③___,如果一天的睡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同样会影响到睡眠生物钟,让人晚上难以入睡。

比较健康的作息时间是成年人每天保证7至9个小时,晚上10时到凌晨4时是最佳的休息时间,这一时间段能够获得最好的睡眠质量。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也可以采用分阶段睡眠的方法。

20.下列句子中的"一点"和"为啥一点不解乏"中的"一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花开花谢苍生冢,影过来去匆匆,不过一点归鸿。

B.生活中需要总结问题,然后将其一点一点地解决。

C.他的建议是空洞的,实际上对你一点作用也没有。

D.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五、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勇于试错,但不是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溪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月考试

高二语文科参考答案

1.(3分)A(“都是”绝对化,应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2.(3分)B(强加因果,是作者引用这些学者的观点驳斥西方学者误读。)

3.(3分)C(强调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

4.(4分)(1)相同点:①都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②都从严格律己出发提出“不争”的主张。

(2)不同点:①老子认为通过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充实、提升自已,孔子认为首先要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或:先要己“立"达”才能更好地“立人"达人”);②老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为”,要有利他人而不自我夸饰,孔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矜”,要自我庄重。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要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资源;③要多宣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6.答案:C

解析:“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错,没有直接放弃攻宋,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故选C。

7.答案:D

解析:A.“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错,由首段可知,作者先写墨子的动作再加之语言描写;

B.“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错,草鞋变化的细节凸显的不是墨子的贫寒,而是他路途的艰辛;

C.“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错误,曲解文意。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衣服破旧”,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迂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选D。

8.答案:(1)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墨子为了阻止“非攻”,奔波于楚国。(2)揭示主题“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思想,凸显了墨家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奋起自卫的思想。(4分)

解析:(1)结合“我们的老乡公输般……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可知,“非攻”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墨子为了阻止“非攻”,奔波于楚国。

(2)结合“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可知,“非攻"揭示主题,“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思想,凸显了墨家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奋起自卫的思想。

9.答案:(6分)(1)鲁迅语言的幽默在于他善用口语,如“对咧"走了罢”“阿呀"我们的老乡”“偷摸病"等,幽默生动,通俗易懂,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现代语境,极具亲和力;(2)鲁迅语言的犀利在于他善用反语,楚王的“率直”“爱好新奇"感动”背后,是鲁迅对统治者不爱百姓的批判与讽刺;(3)还在于他善于对比,墨子虽然衣着破烂但神情沉静、从容、坚毅,语言铿锵有力,而公输般神色不定,言语讪讪,将“中国的脊梁"形象化。

解析:(1)鲁迅语言的幽默在于他善用口语,如“对咧”“走了罢"阿呀”“我们的老乡"偷摸病”等,这些语言口语色彩浓厚,幽默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现代语境,极具亲和力;

(2)鲁迅语言的犀利在于他善用反语,“楚王率直的说"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楚王感动的说”,“率直”“爱好新奇"感动”原本是褒义词,此处用于侵略方统治者楚王,明显属于反语,表达对统治者不爱百姓的批判与讽刺;

(3)还在于他善于对比,墨子的形象是“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沉静的说道”“从从容容的开口道”,公输般是“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公输般讪讪的说”墨子虽然衣着破烂但神情沉静、从容、坚毅,语言铿锵有力,而公输班神色不定,言语讪讪。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将“中国的脊梁"形象化。

10.A

11.D(“累土”指一筐一筐的土堆积起来)

12.B

13.(1)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在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14(共3分)“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1分)

“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意味着不要过度地发号施令、横加干涉,要让百姓能够自由地生活、生产,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分析1分)

对于个人来说,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被欲望所驱使,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顺应自然地生活。(分析1分)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

16.(共6分)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②叙事抒情。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缺乏教化,含蓄的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③用典抒情。尾联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本题考查写实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两联写景,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

第三联叙事,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这两句有极强的概括力,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18.①楚楚动人②大家闺秀(每空1分,合理即可)

19.①原文“一个又一个”“一只又一只"与前文“一个又一个”“一只又一只"照应,突出了酢浆草的多和繁。(2分)②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言灵动活泼,富有生气,与小花苏醒的生机相映衬。(2分)③改后的句子虽然原意不变,但是形式简单,缺乏感情。(1分)”20.C文中的“一点"指些许、轻微。A.指一个点。B.指一部分。C.指些许、轻微。D.指一些。

21.①这种生物钟的变化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③补觉的时间不宜过长(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比较健康的作息时间是成年人每天保证7至9个小时睡眠,晚上10时到凌晨4时是最佳的休息时间,在这一时间段里能够获得最好的睡眠质量。(4分)

2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勇于试错”导写及范文展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波普尔把科学发现归结为“从错误中学习”,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勇于试错,但不是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

这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

波普尔的“从错误中学习”的理念,提醒我们要有勇气去挑战未知,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从而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试错都是有益的,有些错误可能会让我们走入歧途,浪费时间和资源,甚至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当我们面对一项新任务或新领域时,我们可能会充满热情和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然而,如果我们没有充分准备或者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可能会在尝试中遭遇失败。这些失败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产生怀疑。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努力改进,我们就能够从失败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有些试错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有些人可能会盲目地追求自己梦想,不顾一切地尝试,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和挑战。他们可能会在尝试中遭受打击和挫折,甚至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这样的试错不仅不会让我们学到任何东西,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困境和迷茫之中。

因此,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但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和谨慎。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试错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困境和挫败之中。

在写作时,考生可以先介绍波普尔的科学发现观,然后从中挖掘出勇于尝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启示,接着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启示,最后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谈谈勇于尝试和区分有益无益试错的意义。

参考立意

①试错需勇敢,更需智慧

②勇于试错,不代表随意试错

③试错路上,勿忘责任

④试错不是犯错,勇于绝非鲁莽

⑤是非有判断,试错不盲目

⑥给勇于试错加上智慧的紧箍咒

⑦谁说勇于试错没有底线

⑧试错为科学,勇于担责任

⑨试错初心为民,勇敢源于责任

范文展示

错诚可贵,理性价更高

并非所有试错都值得鼓励,在科学的世界里,每一步的尝试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但并非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我们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是常态,然而,这些失败并非总是有意义或值得鼓励的。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观点,即试错的性质和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试错的目的并非单纯地为了失败。在科研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试验和验证,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然而,这种尝试并非没有限制。盲目和不负责任的试错可能导致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对环境和其他生命形式造成伤害。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试错的效率和效果。成功的试错需要我们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而非盲目地尝试各种可能。这样的试错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显著。相反,无效或低质量的试错可能导致我们偏离目标,甚至陷入混乱和困惑。

再者,试错的成本也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每一次试错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需要考虑到这些成本是否值得。如果试错的成本过高,那么这样的试错就不值得进行。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我们需要选择那些有目标、有效率、有质量且成本合理的试错。我们需要对每一次尝试负责,对每一次浪费都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找到真正的答案。

所以,我们需要更理性、更明智地对待试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

不是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我们需要明确目标、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并合理控制成本,这样的试错才是有价值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严谨的态度和更明智的决策,才能避免无效的尝试和无谓的浪费。

错误中的成长之路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如同尘埃般渺小,却又不屈地探索着未知的奥秘。波普尔所说“从错误中学习”,为我们揭示了探索之路的艰辛与勇气。然而,并非所有的试错都值得鼓励,这使我们陷入沉思。

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火箭的发射失败,到如今的神舟飞船成功登陆月球,背后的艰辛与痛苦唯有我们自己去体会。每一个错误,都铸就了我们的坚韧与不屈。我们在失败中摸索,汲取教训,逐步走向成功。

“试错”,需要迈出脚步去勇敢的尝试。如果没有“试错"的勇气,马云、雷军不会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如果没有“试错”的勇气,居里夫人就不会因为发现镭而名垂青史,爱迪生也无法因改革灯丝而福泽后人;如果没有“试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