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〇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4年10月07日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①,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②,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2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9分)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侍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侍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予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贱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亦骤称之骤:屡次
②而畏且慕之畏:敬服
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
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去:离开
⑤庶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节节:关键
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
⑧因介卿之教诲因:因为
⑨于今为大备备:具备
⑩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裕:有益
A.②③⑨B.①⑥⑩C.⑥⑧⑨D.④⑤⑦
7.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虽奴隶贱人加详焉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
D.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10.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③子夏曰:“大德不逾闲【1】,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注释:【1】闲:界限
对于子夏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前两则内容谈谈你的思考。(5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2】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3】
黄旗入洛【4】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明洪武二年,高启因受朱元璋的赏识,入朝编修《元史》。
【2】壅(yì):埋。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埋下黄金宝玉以镇压金陵的“王气”。王:通“旺"。
【3】武骑千群谁敢渡: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曾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4】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黄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铁锁横江: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兵攻破,孙皓投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四句写登高所见:大江奔流向东,钟山欲破浪而上,金陵山川气势雄伟。
B.作者于酒酣之际登上金陵雨花台,荒烟落日苍茫景象引发了他悠远的怀古之思。
C.诗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D.“英雄"两句写鲜血似寒冷的潮水流入江河,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
13.下列诗句都写到了“草”,其中与“草生宫阙何萧萧"一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B.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C.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D.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北山》)
14.古诗中的登高之作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诗亦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在见到宝玉和黛玉后,叫道“爱哥哥,林姐姐”,黛玉也因此戏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在此之后,脂砚斋评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
“美人陋处”是脂砚斋提出的。所谓真正的美人,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反而是有一点小瑕疵,更容易让人记住,但这也不妨碍其“真美"。这也是西方美学所推崇的一种“缺陷美”。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8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结尾部分委婉提醒了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用博戏的掷具形容所见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7—22题。
宋代风雪
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宋代画家也用大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晋唐那种花红柳绿的青绿绘画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间的所有色彩、层次与秩序收纳在黑白两色中,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创造荒寒寂寥的画境,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的神思。
⑦如果说在晋唐,中国绘画走进了它激情丰沛、充满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国绘画则进入了它充满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绘画一方面追求着俗世里的热闹繁华,另一方面又越过浮华的现实,而直抵精神的根脉;由俗世的艳丽,遁入哲学式的深邃、空灵。所以,宋画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绘画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准了整个宇宙。那些卷,那些轴,不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更营造出无限的时间。画山,画雪,其实就是画地老,画天荒,画宇宙的浩淼——他们在一切事物里寻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无限宇宙里,力与美,悲伤与超然凝为一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厚重雪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感,在唐代没有找到对应的绘画图像,却在宋画里一再重现。
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画的。画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全图不着色,它抽去了所有繁华绮丽的成分,突然变得冷漠幽寂、深沉内敛,那清旷、孤寂的境界,与宋徽宗的其他画作显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爱热闹的,喜欢吉祥富丽、活色生香,《祥龙石图》《瑞鹤图》里的那种飞升感和生机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归棹图》卷里,还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来为自己的王朝歌功颂德,雪江归棹,这大雪覆盖的江山,不是归了他赵家吗?
⑨只是,这大雪也在林冲的世界里纷纷扬扬地落着,好像下了一个世纪,下满了整个宋代,严严实实地,封住了逆来顺受的林冲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画《祥龙石图》,画《瑞鹤图》,那“祥”“瑞”,那热烈,都被林冲这样一个小角色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⑩靖康元年,又一场大雪,下得“天地晦暝”,来自北方的金戈铁马踏过封冻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这场大雪中,走向它的终局。雪江归棹,而徽宗却归了金朝,在北国“坐井观天"。大雪无痕,寒冷伴随着寂寞侵蚀着他。
无论《雪江归棹图》卷里收纳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画卷里那片辽阔奇绝的山川宇宙,那种宋代雪图所共有的荒寒画境。
宋代许多雪景山水图都不画人,那人,在画外。纵然“空山不见人”,也会“但闻人语响"。把所有的“有”,都归于“无";在“无”中,又隐含着无数的“有"——这就是藏在宋代雪图里的辩证法。
正如冷到了极处,反而会激发出生命更大的潜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对生活最强烈的渴望,应当不是在他纸醉金迷的宫殿,而是在苦寒萧瑟的北国。所以,一无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国的雪地里写诗:“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宋画的力量也正在于此,直逼生命最脆弱处,方能表达绝处逢生的意志。让一个人燃起生命热情的,有时未必是杏花春雨、落叶飞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苍然。有大悲恸,才能有大希望。
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
宋人画雪,不是那种欢天喜地的好,而是静思、内敛、坚韧的好。假若还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艳阳天的那种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
于是想起少年时代的某一个夜晚,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读到如许文字:“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泪都已流完,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假若他那时仍能画画,真该再画一幅《雪江归棹图》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颠沛的一生,做一个交代。
(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
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C.第段引用了叙写林冲的语句,意在说明作者在少年时代,已对林冲及其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
D.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宋代雪图在绘画风格上的创新以及审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响。
18.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那是真正的冷,盘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
(2)他只是一个白发苍然的普通老头,在雪地上执拗地生存着。
19.文章标题“宋代风雪"有哪些含义?(5分)
20.第段写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笔意,创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悲剧美感的精神空间。”请结合全文,说说精神空间的悲剧美感有哪些表现。(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分)
①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奖牌名为“湖山”,设计意象汇聚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②本届亚运会奖牌设计,首次采用将方形的玉琮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方圆相融”的美学观念。③奖牌正面用凸出的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画卷,湖水涟漪,山峦起伏,美不胜收。④奖牌背面,样子像方形印章,寓意运动员们在杭州亚运会上留下美好的印记。⑤整体设计别具一格,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被打破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东方审美。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湖山”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②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修改时可以删去“采用"。
C.③句中加点成语可用“叹为观止”替换。
D.④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改为“形似”,更符合语体特点。
(2)不改变原意,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⑤句结构整齐,语意连贯。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面这些言论体现了他的多种教育理念,请就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理解。要求:内容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④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⑤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2)学校准备开展“传统与当下”主题研讨活动,研讨会计划从同学们热衷的某个事物切入,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请你向学校推荐相关事物,如某件商品、一处建筑,一个音乐或舞蹈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这个事物的特点和功用,重点陈述推荐理由,理由合理。不超过150字。
(3)请以“让我们感谢那些沉寂的日子"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剪裁,本义是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剪断裁开,后来有了新的含义,如园丁剪裁花木、创作者剪裁素材等。有的人提倡剪裁,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有人看重自然而然,认为“夜来一霎清明雨,万卉千葩胜剪裁"。
(1)请以“说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剪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5届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2024.10.07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3分)D
2.(2分)参考答案:
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
3.(3分)B
4.(3分)C
5.(6分)参考答案:
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C
7.(3分)B
8.(3分)A
9.(4分)参考译文:
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
10.(6分)参考答案:
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
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
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
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
11.(5分)
【答案示例】我认同子夏的观点:“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有一些出入是可以的。”子路、子贡怀疑管仲不为公子纠而死,反而辅佐齐桓公有违仁德,而孔子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不凭借武力安定天下,造福百姓,泽被后世,这才是大仁德。如果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守小节小信。正所谓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观其大德。
【评分标准】观点概括准确,态度明确,1分;结合《论语》①②两则的内容,加以解说,4分。言之成理皆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2.(3分)D
13.(3分)B
14.(6分)参考答案:
①对金陵形胜的赞叹:诗歌前六句作者通过描绘大江奔流、钟山如龙、江山争雄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金陵形胜的赞叹。
②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陈后主、孙皓据此称王,但仍然亡国的反思;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
③对新(明)王朝的赞美与期盼:对圣人起事、祸乱初平、与民休息的赞美;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期盼。
15.(5分)
答题角度:
1.人物身形:黛玉病弱
2.人物身份:探春庶出
3.人物容貌:鸳鸯雀斑
4.人物性格:凤姐之“辣"
……
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
1.结合《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刻画,有细节有分析(2分);单纯用题干中“湘云”的材料扣1分;
2.艺术效果的分析:①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复杂、饱满(1分);②不影响人物的美感,更突出了人物某个方面的美(1分);③贴近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主要问题:
1.没有结合小说人物的刻画,单纯分析艺术效果;
2.虽结合了小说人物的刻画,但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人物性格,未能突出艺术效果,偏题;
3.罗列小说人物刻画,缺乏分析或分析不全面。
满分示例:
“美人陋处"即是真正的美人,并非完美,也有瑕疵。比如,林黛玉她娇秀有文才,还与宝玉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但同时她也有缺点,她善妒,如去看宝玉受伤时,看到宝钗在宝玉屋内就甩了一句:“早知你在此了,我就不来了。”在给小姐们分头花时,她心直口快,不加隐瞒:“旁人不要的送给我了,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体现了他的敏感。虽然她有缺点,但她的吃酸善痴,更丰富了她的形象,使之更丰满,更娇气,更有一种娇美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8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4)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山也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2分)C
18.(4分)答案示例:
(1)“盘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会逼迫对人内心深刻而持久地影响(1分),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感(1分)。
(2)“执拗”生动地写出了想象中的宋徽宗历经家国沦丧后执着求生(或:艰难生存)的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宋徽宗悲惨结局的悲悯之情(1分)。
19.(5分)答案要点:
①自然风雪:宋代天气极寒,频繁降落的雪。
②艺术风雪:宋画多以雪为题材,并呈现清旷、孤寂、肃杀的特点。
③社会风雪:官逼民反的冷酷社会现实。
④历史风雪:外族入侵导致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
20.(6分)答案要点:
①宋代雪图秉持素简、幽秘、内省的审美趣味,创造出荒寒寂寥的画境。
②宋代雪图越过浮华的现实,追寻无限时空中的永恒,并将悲伤与超然融为一体。
③宋代雪图在生命最脆弱时,具有让人以绝处逢生的意志,燃起生命热情的精神力量。
五、本大题共3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研发讲解课程设计
- 法兰盘课程设计致辞
- 电信网络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考核试卷
- 站台的课程设计
- 招投标方向课程设计
- 噪声与振动控制中的噪声敏感目标保护考核试卷
- 2024年榨菜购销双方责任规定3篇
- 文具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考核试卷
- 皮革服装生产中的环境友好型工艺考核试卷
- 水轮机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考核试卷
- 三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句子训练专项训练(四)(含答案)(部编版)
- 美团配送站长述职报告
- 2024国家开放大学【法理学】形考试题及答案(二)
-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高考浙江卷:2023年6月《政治》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小学五年级思政课教案三篇
- 高强螺栓施工记录
- 一亿以内的质数表(一)
- (完整版)倒插、翻口、评点文件
- 病理生理学缺氧
- 2020年涟源市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招聘《计算机专业知识》试题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