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姚鼐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即“成其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在姚鼐看来,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地模拟的基础上,才能脱化。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风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钱谦益讥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鼐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文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鼐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闷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在《今体诗钞》中,姚鼐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段,如评储光義《寒夜江口泊舟》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评丘为《题农父卢舍》云:“似右丞。”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诫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镕铸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诗人为模拟对象,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黄庭坚等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求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最倾心黄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孺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镕铸事迹,裁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傲纵横,岂以俪事为尚哉!“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禛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着意变化,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排斥,前后循环,“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并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更为精微的探讨。姚鼐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禛遗法,重模拟;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而重视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材料二:叶燮是一位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诗论家,他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就“陈熟”与“生新”问题,他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前”与“后”、“旧”与“新”之间的流变与关系。对叶燮“陈熟生新”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叶燮看来,“相续相禅”就是后者对前者的相续,前者对后者的禅让。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相续”的对象;也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禅让”的主体。诗歌在“陈熟——生新——陈熟——生新”的不断交替中演变,呈现了对立双方交替的诗史演进模式。“相续相禅”的重心在“陈熟”,“踵事增华”的核心却在“生新”。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他从创作“因触而发”和“欣赏之接受”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生新”的合法性。就创作而言,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就欣赏而言,“初见”尚好,“数见”不鲜,“陈陈踵见”则遭人“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从接受方面提出“生新”的必然性。所以,叶燮并不忽略“陈熟”。但相比而言,他更重视“生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叶燮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正是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生新”。总之,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已突破了狭窄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完整的、延绵不断的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他对诗歌创作演变过程的描述和对其演变逻辑的探索,使诗歌艺术在时间轴上得到敞开,为后人阐释“陈熟生新”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摘编自杨晖、罗兴萍《叶燮“陈熟生新”思想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姚鼐提出“镕铸唐宋”的论诗宗旨,“镕铸”所阐发的内容与明清诗学中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内容是相同的。B.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然后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才能达到“似”的程度。C.叶燮认为“陈熟”或“生新”是相对的,在诗歌创作中,二者地位相同,不可一偏,这一点和姚鼐的认识一致。D.叶燮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和方法,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论家。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姚鼐的“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的看法可见,由似到脱化也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功夫的作用。B.姚鼐从模仿“明七子”的诗歌开始,最终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因而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的方式时,他痛诋之。C.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可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来解释,前者重心在“陈熟”,后者重心在“生新”。D.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原因之一在于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3.姚鼐的下列表述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2分)A.“近人每云作诗不可摹拟,乃欺人之言。学诗文不摹拟,何由得入?”B.“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由化而变,乃成数家。”C.“夫文章之事,望见途辙,尤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则必由天授。”D.“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惟得其皮毛者乎?”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姚鼐“镕铸唐宋”理论的价值。(4分)5.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分析林黛玉的诗歌教学方法与材料中诗歌创作主张的相似之处。(6分)“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从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它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1\*GB3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②“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③“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题目为《竹林的故事》,小说以“竹林”为线索,真实地记录了三姑娘从童年到成年的几个生活片段,文章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质朴气息。B.文中的三姑娘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内外兼美的乡村少女,她们秀美朴实、善良乖巧,却都经历了家庭的不幸,这使文章笼罩着淡淡的哀愁。C.小说两次写到雀子,第一次是突出三姑娘母女不受外界热闹影响;第二次是通过写三姑娘母女听到雀子叫的感受,渲染了她们寂寞的心境。D.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如“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恬静雅致的乡村画卷。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B.句子②中“要这样”写妈妈不希望女儿天天打扫房间,这体现了妈妈对三姑娘的心疼。C.句子③中“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从与“我们”的玩笑话中,可以看出三姑娘勤俭持家。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8.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叙述效果?(4分)9.小说创作理论认为“适度地隐忍和节制,更能体现美感”,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材料二:刘氏起于沙陀,以孤族而暴兴,承祐①之外,仅一刘崇②父子,举国之人,知孤雏一禽而其宗熸③矣。亲不可恃,天也,则庶几恃有贤辅以左右之耳。知远之命相竟求之于军幕执笔之客佐天下贱之恶之狎而
蔑之,倏起旋灭,无为太息者,尤无足怪矣。天之下,民所仰者君也;君之下,民所仰者相也。君非君,则天不能息其乱;相非相,则君不能保其国。开国承家,小人亟用,人之所鄙,天之所弃,不能一朝居矣。亲贤之得失,国祚之短长,岂不一如符券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①承祐: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②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一说从弟)。③熸:覆灭。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知远之命A相B竟求之于军C幕D执笔之客E佐F天下G贱之恶之H狎而蔑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谦让,退让,与《苏武传》中“如惠语以让单于”的“让”字含义不同。B.卜,占卜,与《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卜”字含义相同。C.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屈原列传》中“同死生”的“同”用法相同。D.恶,怎么,如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克并未直接回答文侯国相选用魏成还是翟璜的问题,但其对人才考察方式的建议使文侯明确了自己的选择。B.翟璜向李克自述功绩,意在表明自己可胜任国相之职;李克陈述魏成功绩,意在表明翟璜不能胜任国相之职。C.王夫之用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事例,说明任用小人为相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对后世的人才选用有所警示。D.两则材料均涉及人才选用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点阐述何为人才,材料二重点阐述任用人才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2)亲贤之得失,国祚之短长,岂不一如符券与?14.结合材料与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简要概括后唐庄宗、李克与王夫之选人用人的标准。(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故人”来喻“书卷”,喻体精巧。同时“多情”“相亲”将书卷人格化,颇有感染力。B.“三千字”使用夸张手法。一眼扫过三千字,读完后什么也没留下,告诫我们读书要细嚼慢咽。C.“活水源流”化用了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而“随处满”又翻出新意,更进一层。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以此突出了我喜爱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16.这首诗在读书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刚入高三,同学们大都能发奋苦读,但有些同学却很难做到有始有终,老师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句子“,”来告诫。(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句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怨诽是早有预料的。(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赞语颇多,但也不乏非议,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4)关于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的原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作出了自己的解释。(5)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事件,在《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而在《过秦论》中则表述为“,”。(6)班会课上,为告诫学生不应玩物丧志,而应专心学习,老师引用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这两句话。(7)在《陈情表》中,李密用“”委婉道出母亲改嫁的事实,“”则直接表现了他家境颓落福气不旺的事实。(8)小明到陶渊明故居参观,看到简陋狭小的屋室时,自然想到《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话,对陶渊明的傲然情怀敬佩不已。(9)《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用“,”两句来总结他种树成功的原因。(10)”,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19分)野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诗与远方”,而更像是“洪水猛兽”。而野外活动的主要危险之一,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问题,=1\*GB3①便是“失温”。
=2\*GB3②那么户外遭遇失温有多可怕?它为什么让人闻之色变?失温又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的一种状态。这里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核心温度之所以能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以(甲)。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当人体热量补给大于热量流失时,人体核心温度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甚至最终造成死亡。失温虽不是一下子就发生的,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来临的“信号”。一般来说,=3\*GB3③失温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场地租赁与合作经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保温材料生产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合作协议
- 2024年度企业并购咨询合同保密协议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投放与宣传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特许经营权许可合同
- 2024年度电子商务安全技术检测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采购供应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融资投资合同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条款2篇
- 开票税点自动计算器
- 水工建筑物练习题库(附答案)
- 实践报告南京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 幼儿园小班幼儿学情分析报告
- 小学课外阅读案例分析
- 土木工程案例分析
- 起重机维护保养记录表
- 《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报告》
-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示范表
- 香文化与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