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

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有“自我

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

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

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

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会增加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

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

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

进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前期的发展,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

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

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

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开垦

山地、沼泽等。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

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

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

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

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

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

的“自然一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

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

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

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

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哈尼

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

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

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

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

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

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

提高,因此成为山地农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水田

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滚;即使到了

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埂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

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

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所在

的云南“哀牢山——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海拔谷地

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

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

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

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吸纳,形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

不断地流淌。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来

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土壤,造成

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

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

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

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A.同构图中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

B.从自然气候看,②处一定比④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

C.从地理尺度看,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D.①和④为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土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质地疏松遇到雨期集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

失。

B.隋唐时期大量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经济中心也随之开始向江南转移。

C.哈尼梯田的出现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至今已有约1400年。

D.哈尼梯田虽然地势陡峭,但是并不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农业担起解决人口增加问题

的重任。

B.“和谐农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典范,完美地诠释了“和谐共生理念”。

C.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D.“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

更强。

4.哈尼先民为什么要开垦梯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重视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爱王应军

那晚,寒风刺骨。

田间小路上,爹裹紧棉袄,怀里揣着一条烟,走在前边。山子浑身瑟缩着,磨磨蹭蹭跟着:

“爹,我不想念书了!”爹冲山子大吼:“不念书,你碎怂这辈子能有啥出息咱去找找你刘叔。"

刘叔教初三语文,是校长的恩师。爹讷言,从不张口求人,这次为了山子,破例。

上初二那年,山子被学校开除。一个铁哥们对山子说,牛蛋常骚扰他“媳妇”,必须给那小

子放点血。山子揣上刀子就去了。在小树林里,两拨小青年扭打在一起。山子胆怯了,拔出刀子

挥舞着壮胆。牛蛋正好扑上来,山子眼睛一闭,不料,刀子戳进牛蛋左肩膀。

爹给了山子一把镢头、一把铁锨、一辆架子车,让山子给家门口拉土。山子稍一停歇,爹就

呵斥加脚踹。上坡时,爹帮山子推一下架子车。当天,山子手上磨出几个血泡,累得山子浑身

像散了架。第二天早上,山子乜斜着眼睛,戴上爹扔过来的一副手套。那几天,吃过晚饭,爹就

坐在火炕边吧嗒着旱烟袋。烟雾缭绕中,他似乎在想着什么。

从刘叔家出来,山子跟着爹回家。爹怀里依然揣着那条烟。

山子又回到学校,住进刘叔的宿办室。“几个学生娃打个架,芝麻大点事,就开除我真是

小题大做!哼!还是爹有办法,刘叔面子大。"山子心想。

离三语文第3页(共8页)

在刘叔床对面,靠墙支一张钢丝床,床头放一张课桌。刘叔说,以后这儿就是山子睡觉学习

的地方。放学时,刘叔从灶上打来两份饭菜。

晚饭后,窗外寒风呼啸。刘叔给火炉换了一块蜂窝煤。“听说你语文学得好。”刘叔摸摸山子

的头,“刘叔给你出个句子,你划分一下成分,山子"

“行,刘叔。”语文课上刚学过的知识,山子上黑板给同学们示范过,还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呢。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刘叔边读边用白色粉笔把这句话写在地上。山子用红色粉笔划出

主语、谓语等成分的符号,边读边写出主干:“东西是生命。”

刘叔点点头,没有吭声,又写出第二个句子:“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山子作答正确。

刘叔面无表情,声音突然大了起来:“牛蛋的生命呢”

“只有一次。"山子声音很低,不敢抬头看刘叔的眼睛。

“听说你作文写得不错,这次打架事件,能写下来吗,山子”

“能。"山子嗫嚅着。从小学三年级起,作文就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山子曾经很

自豪,现在却觉得,刘叔似乎在讽刺他。

约摸一小时,一篇六百多字的作文,山子就写好了。刘叔看后,凝重地点点头:“文笔不错,

反思却不深刻。对不对,山子”

山子低下了头。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承担刑事责任。"刘

叔表情严肃,“能说出这个句子的宾语吗,山子”

“已满十四周岁的,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承担刑事责任。"山子声音很小。

“这个宾语,由啥充当”

“一个主谓短语。"

“能找出它的谓语吗,山子”

“应承担刑事责任。"

“娃呀,你就差俩月。唉!要是不差这俩月,你可就”刘叔一板一眼地说道。

山子趴在课桌上,“呜呜呜呜"哭出了声,“我咋能意气用事,替‘哥们’‘两肋插刀’呢

无知!法盲!”

“娃呀,要是刀子戳到要命处,咋办哩你呀,你唉!"刘叔叹口气,摸着山子的头。

“刘叔,我知道错在哪啦。”山子泪眼模糊。

屋外,飘起了雪花。屋内,炉火正旺,山子浑身暖暖的,心里暖暖的,像春天般。

周末回家,娘告诉山子,是刘叔拍着胸脯做担保,校长才同意取消开除处分,是爹跪下来,哀

求牛蛋一家人原谅山子的。

此后,山子成绩直线上升,奖状贴满炕墙。初中毕业,山子高分考入东府师范学校。

报到前一天,阳光灿烂。爹让山子带上一条烟,送到刘叔家。刘叔点上一支烟,美美地吸了一

口,说:“这烟抽起来真香!"

(有删改)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子被开除回家,干活时“稍一停歇,爹就呵斥加脚踹”,是因为爹想让他饱尝一下体力

劳动的苦,同时也是对山子的一种教育。

B.“烟雾缭绕中,他似乎在想着什么"写出了山子被开除后爹虽表面对儿子严厉,却绞尽脑

汁地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C.刘叔通过让山子划分句子成分以及写作文的方式,使山子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证

明刘叔是一位既有爱心又懂教育的好老师。

D.“烟”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无论是爹“怀里揣着一条烟”,还是最后“刘叔点上一

支烟”,都包含着对山子浓浓的爱。

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饭后,窗外寒风呼啸"预示着天气越来越坏,为二人对话创设环境,渲染出一种紧张

的气氛。

B.“山子作答正确”“约摸一小时,一篇六百多字的作文,山子就写好了"为后文“山子高

分考入东府师范学校”做了一定程度的铺垫。

C.“刘叔叹口气,摸着山子的头”,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刘叔对山子冲

动行为的责备以及以对山子的关爱。

D.刘叔在引导教育山子时,其中一部分的问与答独立成段,简洁明了,加快了叙事节奏,加

速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山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

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

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

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谥修名广交,谥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

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谥曰:“朝

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或谓谥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

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瞻,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谚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

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

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

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

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

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

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

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节选自《皇甫谧·玄守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汝今A年余二十B目C不存教D心E不入道F无以G慰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阙,缺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阙"意义相同。

B.笃,专心,与下文“或有箴莫过笃”中的“笃"意思相同。

C.耽,沉溺,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耽"意义相同。

D.沟壑,山沟河谷,古人把“填沟壑”作为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谧过继给叔父当儿子,都二十岁了还无节制地游荡,世人都认为他痴傻。曾经得

到瓜果,送给他的叔母,叔母借机教育了他。

B.皇甫谧潜心于典籍的学习,有人劝他不要过度沉溺其中,对身体不好。但皇甫谧认为

投身于学习是必要的,况且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

C.有的人劝说皇甫谧要追求富贵,学会改变;并认为从道义上讲治理国家是最可贵的,

而对一般的人来讲,及时行乐便是美事。

D.皇甫谧认为一个有至道至德的人,之所以不会因外界的影响损益到他的死生,是因为

他的体魄很健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2)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

14.皇甫谧认为怎样才能使“道”最完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3分)

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5~16小题。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其一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②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

暮春时候。

其二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①。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

声长叹。

【注】①在河南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用来行乐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

设异常奢侈豪华。②隋炀帝曾“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游乐。③东汉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

年老思归,所以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

入玉门关。”

15.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曲子连用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败亡的典型。

B.面对项羽、曹操、班超三个英雄人物的失败与不得志,作者感慨之至,表达了极度的

惋惜之情。

C.“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是说虽有英雄美人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受尽苦难的百姓才是

最值得同情的。

D.两首曲子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战争,给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表现

对百姓的同情。

16.第二首结尾句“读书人一声长叹”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两句从听觉角度为宁

静、恬淡的农村生活画卷增添了生活气息。

(2)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我们要有《赤壁赋》中“___”的态度,而面对

着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宝藏要有“___"的共享态度,尽显我们的风度。

(3)面对着短暂的生命,古人一直在思索并发出慨叹,比如我们学过的“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换句话说,即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在中国比较明显,在外国

不太明显,什么在中国有,①_____________,这样,我们才能把它称作“中国文化"。这里做一个界

定,下面所讲的主要是中国汉族的文化特性。

第一是汉字思维。全世界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基本消失了,只有汉字仍然保留着它最起初

的象形性、原初性。古人以图像直接描绘事物,即汉字象形,“日”“月"木”“水"火”“刀"

等,这个在古代中国叫作“文”“初文"。这些字不够,古人就用两个及两个独体的字进行组合,

即汉字会

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意,例如爪放在树上,就是“采”。会意还不够,就加上声音,成为形声字,比如说“抹"沫”

“策"等。汉字主要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进行造字,基础都离不开形。因此,用汉字来说话、思考、

阅读、书写,会重感觉重联想。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历史上没有中断,对我们的思维、阅读和

书写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东亚,形成了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第二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贾宝玉管林黛玉、薛宝钗、

史湘云叫什么外国人说sister,中国人说,表姐、表妹。这里有中国的家、家族、家国共同体

讲究的伦理原则和等级秩序:②_____________,父母夫妻之间,必须分内外,比如说,叔叔、伯伯是

父党,同姓,舅舅、阿姨是母党,不同姓;另一个是“上下有序”,必须讲上下,比如父党之间

分伯、仲、叔、季。西方不论是country,还是state都没有“家”的意思,中国有“国家"和

“家国”,在中国,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儒家学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4分)

19.请结合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给“汉字思维"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最喜欢在春天时躺在翠绿的草地上,那里充满着草的芬芳。那是家乡的味道,让我留念与陶

醉。这时,到处都是放牲口的孩子,看他们的表情,准是被这芬芳给乐坏了。这让我想起许多草

的珍贵,如薰衣草可用来装饰,车前草可以做药,这些草早已被药农视为A_________________。

虽然家乡的草没有B的香味,也无他用之处,但那种淡淡的香使你觉得仿佛与自然

融为一体了。所以每当春天到来时,我都要在草的怀里躺一会——那是一种享受。

蔚蓝色是我C的颜色。它有水一样的清澈,却不乏色彩之美,没有红那样热烈得让人

眼花缭乱,它是一种饱览沧桑的色彩。当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时,会有感到一种伟大并几分崇敬

之情溶于你的血液。所以每当仰望家乡的天空时,这种激情便燃烧了我

微风的清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花草的芳香招惹了思念的心绪,天空的蔚蓝点燃了沉睡的激

情。故乡哺育了我,故乡的变迁牵着我的心。而此时,我只愿故乡慢慢地沉睡在寂静的夜空下,

不要被时间吞噬。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请你仿照该句的结构和修辞写一组句

子,写出你对大学的向往。(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而毛泽东说: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离三语文第8页(共8页)

高三期中_________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1.B作的发展,并非梯田耕作决定着哈尼人的生活

【解析】B项“②处一定比④处更为干热、方式。

降水更少"错误。根据材料二“当他们迁徙到4.①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掌握了种植水稻

红河谷地时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的技术,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②红

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河谷地的平坝上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土地资源

中海拔山地”可推断④处应该更为干热;“从紧张。③哈尼先民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

大地理尺度来说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候,便定居在红河南岸的中海拔山地。(答出

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一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5.①哈尼梯田

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等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

可推断高海拔地区降水应更多,④处海拔低,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

较为干热,降水应该更少。厚的文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

2.B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

【解析】B项“隋唐时期大量人口开始向江共同体具有启示意义。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

南转移”错误。根据材料一“但到了魏晋南北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

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梯田作

南转移"可知,“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

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探索农业发

展等有现实意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

3.C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C项“梯田耕作的发展在其中起着

6.D

决定性的作用"错误。梯田耕作属于山地稻作,

【解析】D项“烟”只是起到了前后呼应的

根据材料二“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

作用,并没有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不是小说

过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可知,是

的线索。

哈尼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决定着梯田耕

1

高三期中____________语文

7.A

【解析】A项“若不阙秦”的“阙"是“侵

【解析】A项“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错,损、削减"的意思。

此处环境描写并没有渲染出紧张的气氛。

12.A

8.①人物形象:通过对山子的教育塑造了刘叔

【解析】A项“世人都认为他痴傻”错,原

爱孩子、懂教育、有方法的形象,同时也塑造

文“或以为痴"是“有的人认为他痴傻”。

了父亲疼爱孩子、不善言谈、质朴无华的形象。

13.(1)(皇甫谧)性格深沉稳重,清心寡欲,

②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山子犯错被开除后又回

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

至学校最终考取师范学校的故事,揭示了“爱"

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沈静”,深

的内涵与意义。③警示意义:通过山子因意气

沉稳重;“著述",写书:“务”,事业;每

用事而伤人这件事,呼吁学校与社会要重视未

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

成年人的法治和安全的教育问题。(每点2分,

(2)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必须分担人家的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忧患,对此形体强壮的人尚不能够忍受,何况

理即可)

我体弱多病呢!(“怀”,分担;“忧”,忧患;

9.①运用环境描写,“报到前一天,阳光灿烂"

“堪”,忍受;每个关键词1分,句意1分)

与前面的“寒风刺骨"寒风呼啸”形成反差,

14.①保持坚实的身体和深厚的道行。②将名

极具感染力。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

利、富贵置之度外,看作只是身体表面的东西。

出了刘叔在知道山子考上师范学校后的愉悦心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

情。③这一美美吸烟的情节与前文“爹怀里依

言之成理即可)

然揣着那条烟"的情节照应,一收一拒使刘叔

【参考译文】

的形象更加全面立体。④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材料一: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皇甫谥,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

案,言之成理即可)10.BDF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

【解析】“汝”是句子的主语,“今年余二十"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谥过继给他叔父为子,

主谓短语作谓语,结构完整,所以在“十”(随叔父)迁居新安。二十岁了还不好好学习,

的后面断开;“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结构上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的人认为他痴傻。(皇

并列,所以在“目”和“心"的前面、“道”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

的后面要断开。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

11.A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

2

高三期中____________语文

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了,眼睛没有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

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

材料二:

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

有的人对皇甫谥说:“富贵是人人想得到

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

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委屈自身停

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

留在困穷之中而不改变呢况且从道义上讲,

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失吗不然,你

最可贵的,是治理国家;而对一般的人来讲,

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

及时行乐便是美事。先生已经年老,牙齿也发

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

生了变化,连饥饿寒冷都没有解决,今后死在

因此面对着皇甫谥流泪。皇甫谥深受感动,(于

山沟河谷之中,又有谁知道呢”

是)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学习,勤奋苦读没有懈

皇甫谧回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

怠。家里很贫穷,他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

道最渴求的,是形体的完美。生命和形体都不

带着经典农作,终于博通典籍百家的言论。(皇

应该被疾病侵害。如果扰乱了形体以至于损及

甫谧)性格深沉稳重,清心寡欲,并从此树立

性命,又怎么谈得上脱离贫贱而存富贵呢"

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

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必须分担人家的忧患,

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

对此形体强壮的人尚不能够忍受,何况我体弱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多病呢!对于文士来说,贫穷是司空见惯的,

有人劝皇甫谥为嬴得名声而广泛结交,皇

讲究道义的人的确也常受到轻视,处于贫穷之

甫谧认为“不是圣人,怎么能做官交友博取好

中而得到道的真谛,一辈子没有忧患,与那种

名,住在乡村照样可以享有尧舜之道,又何必

为了追求富贵扰神耗精相比孰好孰坏(自然不

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事忙碌,只为得到好

言而喻啊)!另外,生时不被人知道,死时不

名声呢”(于是皇甫谧)写了《玄守论》来回

被人惋惜,这样的人才是最得道的真谛的呀!

答劝他广泛结交的人。

聋哑的人,是天下最得道的人。一个人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