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文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一语文阶段一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抃了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道,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文本二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B.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7.下列对守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口中说着不要婆家的东西,却手上像“捍卫什么似的"不让妹妹拿,少女的害羞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B.还没做鞋就幻想“那人”穿上鞋的场景,体现了守明对爱情充满憧憬,也包含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C.本来只是想让“那人"试试鞋子,却没想到被迫与“那人”握了下手,这是守明品性柔顺的体现。
D.守明是一位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青年女性的典型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识,但仍以传统美德为主。
8.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为小说的“后记”,有人认为它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也有人认为它可以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下题。
诸位贤弟足下:
十月廿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廿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余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千辛万苦,始得到家,幸哉幸哉!郑伴之下不足恃,余早已知之矣。郁滋堂如此之好,余实不胜感激!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①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②,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摘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有删改)
【注】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②数奇:这里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夫A一体之屈伸B一家之C饥饱D世俗E之荣斥F得失贵贱G毁誉H君子Ⅰ固不暇J忧K及L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上称下时的敬辞。
B.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与”,给予。
C.不忝:不辱,不愧。出自《孔丛子·执节》。“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D.折差:古时称专为地方大员送奏折到京城的邮差为折弁,折差即折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此信中可看出,曾国藩认为读书与环境并无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如果真的要立志读书,哪怕是闹市也不要紧,否则就算在仙境中也读不好书,这番教诲对今天的求学者仍然适用。
B.作者认为六弟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格局不大,气量太小。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好好地反省自己,看看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地方,心里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应该多考虑天下的大事。
C.这是曾国藩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里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将自己的“金针”传给诸弟,陈义颇高,没有一点说教成分,娓娓道来。
D.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冯树堂等明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着他,让他只能进不能退,所以他才实现了不断进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4分)
译文:
(2)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4分)
译文:
14.从这封信来看,曾国藩是用什么标准要求自己的?他所践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③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④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⑤。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②划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③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④绮陌:多彩的大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巷。⑤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述说词人故地重游,追忆当年曾与一歌女在此离别情景,展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现实。
B.“棠花"东风”“垂杨"飞燕”等意象的运用,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春风和煦、垂杨轻摆的春景。
C.“旧恨"是指词人感叹春天已逝,“新恨”则是缘于凄风苦雨天气恶劣,本来不佳的心情更加糟糕。
D.词人由借景抒情到直抒胸臆,由回忆而现实,由浅入深,起于抒情终于抒情,寄寓难以言说的理想。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和手法多样,其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动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新事物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于个体而言,让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并代表着一种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寄托着当代挺进城市阔别故土的年轻人共同的乡愁的方言是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
除了“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近年来,方言说唱、方言短剧、方言电视刷、方言电影等艺术形式也①______,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时下正在热映的电影《人生大事》,男主角说着一口武汉方言,加上寸头、花衬衫、夹脚拖鞋的装扮,生动诠释出小人物的市井感,也为影片注入了浓浓的烟火气,让这部冷门题材影片成为热门作品。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②______、千人一面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③______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②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A______。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B______。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邀的“中流击楫”,等等。
①毛泽东诗词一个是境界博大主要的特征,②此等境界,非他人所能及。③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湘江北去"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④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③发布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⑥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上。⑦作为革命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⑧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⑨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如此大境界的诗词!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认真的崩溃"是指传承已久的认真精神在不少青年人中已经趋于崩溃:他们对“为讨碗饭吃而工作”不屑一顾,不想为实现某一目标去努力,甚至拒绝成名成家。
材料二从小怀有“军人梦"的90后北大女学生宋玺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成为了亚丁湾护航唯一女陆战队员,并在军队中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后成长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2020年6月,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省级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快递员项目第一名,被评为D类高层次人才,享有100万元购房补贴;2020年曾复读一年才考上三本大学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华为在国外受到一些所谓‘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够把所学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青春,我们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请以“青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阶段一测评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作者自己的时代之问。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A.该句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C该句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贺新郎·别友》,又名《贺新郎·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D。
4.【答案】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②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③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内在精神;④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要求“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答题的语据主要在材料一。结合“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概括出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概括出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结合“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概括出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答案】①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③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但他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题的语据在材料二。
结合“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为例,得出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结合“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结合“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对古代帝王多从历史功绩、治国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得出应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思想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对比"说法不正确,守明的言行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构不成对比;
C.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不是日常生活语言,更没有大量使用,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
D.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小说对守明的未婚夫的细节描写虽然不多,都还是能让我们看出这个人比较大胆,主动,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现代意识,则有拔高之嫌。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D.“有一定的进步意识"错误,小说中,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她渴望着爱,更渴望被人爱,但她又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内心深处也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一定的进步意识”文中并未体现。
8.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9.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10.【答案】BDH
【解析】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功夫为这些去忧虑呢。
11.【答案】A
【解析】A项,“上称下时的敬辞"错误。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12.【答案】C
【解析】C项,“没有一点说教成分”错误。由“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等句可知,本文的说教成分比较多。
13.【答案】(1)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比不上周公而忧虑,因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
【解析】关键词:忧,忧虑;以,因为;修,修整。
(2)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
【解析】关键词:恒,恒心;弊,毛病;自此,从此;保,保证。
14.【答案】(1)儒家君子的道德标准。(2)树立大志,注重修身修心;追求仁爱,内圣外王。
参考译文:
各位贤弟足下:
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慰。
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难以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千辛万苦,才能够到家,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好,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
看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间。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而且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太小而心中忧虑的不大,君子的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全的人。所以他所忧虑的,是因自己比不上舜,比不上周公而忧虑,以德行没有修整、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滑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循,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功夫为这些去忧虑呢。六弟委屈于一次小试,自称命运不佳,我暗笑他所忧的东西太小了。
我从十月初一起,每天一个念头一件事情,都写在册子上,以便随时看见了加以克服,也写正楷。冯树堂和我同日记起,也有日课册子。树堂非常虚心,爱护我如同兄弟,敬重我如同老师,将来一定有所成就。我向来有无恒心的毛病,从写日课本子开始,可以保证一生有恒心了。良师益友,一重又一重挟持我。只能进不能退。本想抄我的日课册给弟弟们看,因为今天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所以来不及抄。十一月有通信兵,准备抄几页寄回。
兄国藩亲手所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对“旧恨”“新恨"的理解错误,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去年惜别的旧恨,已如流水之难尽;今日重访不见的新恨更如乱山云叠,令人无法忍受。所以旧恨是去年惜别,新恨是今日重访不见。故选C。
16.【答案】(1)对歌女的追寻与思念之情。(2)国破家亡、报国无门之恨。(3)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情感能力。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诗词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仔细阅读本词,“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意思是说在那弯曲的河岸边,我曾与佳人举杯一起饮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与佳人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那时的欢乐,只有它能作见证。“曲岸"二句,写那位女子为词人饯行。临别前,系马登楼,举杯劝慰,然后就这样轻易地分别了。“此地”二字,绾结今与昔。“楼空"二句,活用燕子楼典故;也化用苏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句,借此交代离去是“佳人"。“旧游”,本应是回忆之重点,词人却只用虚笔轻轻一点,借典故中楼名燕子,化虚为实,用“飞燕能说"四字一结,以示当初两情欢好种种难忘情景,除却梁间燕子,无人知晓。而今故地重游,已是人去楼空,表现了词人对佳人的追寻与思念之情;“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意思是野棠花儿飘落,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欺凌着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梦惊醒。一阵凉气吹来,向我的孤枕袭来,我感到丝丝寒意。在结合注释①“《艺蘅馆词选》中梁启超语:此南渡之感”,词人本有满腔的报国热忱,如今却英雄无勇武之地,只能信步野外,赏看野棠,表达了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9 People and places Unit 2 They're waiting for buses or trains教学设计 (新版)外研版
- 讲好我的教育故事
- 512 国际护士节主题汇报
- 4古诗三首山行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D便秘的用药指导课件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 厘米和米第3课时 认识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
- 7《循环应用与函数初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滇人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12册
- Unit 7 Lesson 5 Grammar in Us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制作标志牌-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数学下册
- 2024年盐源县县属国有企业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二诊)(原卷版+解析版)
- 2025-2030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厦门医学院专职辅导员招聘真题2024
- 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竞测试赛题
- 2025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网格员矛盾纠纷培训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4年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