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 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 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 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 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基础 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基础强化练习(原卷+含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

阶段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可能遭到歼灭。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如石达开因贻误军机,他率领的十万大军被包围,最后导致全军覆没。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C.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商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报道性作品,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答案】C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C项“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商人"错误,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故选C。

2.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在去红都的道路上,一路忐忑不已的斯诺在红军的帮助下逃脱了白匪的追逐,路上遇见了一个体态颀长、长着浓密黑髯的青年军官,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还用英文和斯诺打了招呼。

C.第五次围剿行动后,红军决定开始长征。在长征中,红军遭遇蒋介石军队的阻截,强渡大渡河,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寒冷、饥饿,最终在陕西建立了苏维埃根据地。

D.“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他的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这段文字记录的“他"就是红一方面军彭德怀司令。

【答案】D

【解析】D.这段文字记录的“他”就是周恩来,不是红一方面军彭德怀司令。故选D。

3.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这本书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了众多红军将领:气度恢弘、学识渊博的毛泽东,健壮如虎、嫉恶如仇的周恩来,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贺龙,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特立,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C.在井冈山,红军采用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因为我军部队规模小,作战物资有限,这种战术是行之有效的。

D.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答案】B

【解析】B.错误,应是: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嫉恶如仇的贺龙。故选B。

4.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全书共12篇,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B.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作者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答案】C

【解析】C.时间有误。《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故选C。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答案】B

【解析】B“自1937年6月至10月"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应改为“自1936年6月至10月”。

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6分)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答案】B

【解析】B错在“及时”,真实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畅销不衰富有魅力的首要和基本因素。故选B。

二、综合性学习。(16分)

7.《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我班准备开展一次阅读经典名著的活动,而《红星照耀中国》是本次读书活动的必读书,请你积极参加。(8分)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3分)

(2)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2分)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3)为加大宣传力度,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必须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1)《西行漫记》、美国、埃德加·斯诺

(2)C

(3)略。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1)本题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及其重要故事情节的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记、分析其相关的故事情节。从材料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2)……最大的一次”看出这次是长征,A项与“大迁移"无关,B项无法体现《红星照耀中国》等信息,D项与材料中的“武装宣传”不符。(3)拟写宣传语的应试策略:一要做到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应用其他修辞手法,或日常成语俗语的变式,力争吸引读者。二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注意一定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8.综合性学习。(8分)

活动一:回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__。

活动二:阅读下列这则新闻,给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25字)

中国文化报4月27日电今年4月24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语会联合主办的“红星耀中国经典长流传——纪念《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学界、教育界约20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红星照耀中国》是对上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革命的真实报道,对中共工农红军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斗、生产与生活做了大量真实记录,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为民族复兴所做的艰苦努力打开了一扇窗。80年来,该书已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累计发行上千万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董乐山所译《红星照耀中国》,一年多来,销量已达300万册。

活动三:演讲汇报洋思初中在“书香满校园"活动中组织八年级同学围绕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进行了一次读书心得汇报会,请你帮助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答案】【活动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活动二】《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活动三】示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红星耀中国,经典永流传!《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巨著已出版80周年,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呢?相信大家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书本,说出自己的心声。

【解析】活动一: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常识、作家国籍的掌握情况。《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活动二: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关注新闻的导语部分,即文段的第一段,提炼核心句子“纪念《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出版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作答,注意字数要求。活动三: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要围绕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体会谈起,引出同学们对心得体会的阐述。

三、阅读理解(48分)

(一)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9-11题。(22分)

人生五十始!(节选)

埃德加·斯诺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④“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下!

⑤“这里的工作的进展要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⑥“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9.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第③段中为什么说“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6分)

【答案】示例:在西北,不识字人数众多,他们没文化,思想愚昧,看不到未来,犹如陷入了黑暗之中。

【解析】题目涉及第③段,可以找到相关的句子“‘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据此可提炼出答案:在文化上,西北人民,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不识字人数众多,没文化,思想愚昧落后,看不到光明的未来,前途一片黑暗。

10.请你列举上面选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8分)

【答案】示例:语言描写,如第④⑤⑥段都是徐特立说的话;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如第①段“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解析】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等。节选部分是斯诺采访徐特立的,因此采用的大量的语言描写,如,第⑥段,“‘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写出了教育取得的效果。还有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第①段“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写出了徐特立的双脚在他长征途中走过大河大山,而双腿能坚持是因为他眼里有共产党的未来,体现了他对党的忠心、热诚和坚定不移。

11.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你认为革命领袖人物最应该具备哪两种素养?(8分)

【答案】示例:①政治素养,热爱共产党,对党的忠诚不二,坚定不移执行党领导,坚信革命必将取得的成功。②道德品质素养。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这些人献身革命事业,有使命感、远见卓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解析】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作答即可。

示例:①政治思想素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定信念,对革命坚定不移,对党的忠心热诚,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成功。②道德品质素养。他们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毛主席毛泽东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彭德怀、朱德、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他们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廉的生活。

(二)相关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26分)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材料二)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的人生道路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过去的40多年中,我和妻子伊莎白是指在中国度过的,并且以中国为家,其中部分原因,也与读《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当《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首次出版时,我在西班牙国际纵队战斗,那时我被派到后方执行任务,有机会读到了此书。斯诺关于中国苏维埃区域的报道打动了我。

[柯鲁克《“红星”指引我到中国来》(1988年)]

(材料三)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这好像是他爱说的一个小小的笑话。李长林认为,他同现在这位夫人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这位夫人是个骨骼粗壮的农村姑娘,枪法高明,骑术高超,自己领导过一支游击队,把受伤战士背在身上,大手大足像个男人,身体壮实,作战勇敢。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我没有会见朱德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幸运的是朱德马上就被全世界作家所注意,我现在竟有机缘得到一些最近的材料。“西安事变”以后,就有人到苏区去访问,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下面简述的朱德自传,是朱德亲口对韦尔斯女士说的,这改正了过去许多不确的记载。它里边没有富有戏剧性的叙述,这对于朱德是不公平的。正如韦尔斯女士所说,“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但作为他的生涯的真实记载,下面的自传仍有无限的价值。

朱德这样叙述他一生的经历:“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我六岁时,进了一个丁姓地主的私塾。他要我缴学费,而且待我很坏,好像这是慈善事业似的。我在家里吃饭睡觉,每天走三里路上学。放学后,我干各种活,如挑水、看牛等等。我在这家私塾里读了三年书……”

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他在一段的时间内,曾经高举解放的火炬,在那些为中国的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中间,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2.材料一中朱德感谢母亲教给他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在红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结合材料三及《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6分)

人物事件相关品质

朱德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1)

(2)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管理部队很有方法。有勇有谋

彭德怀(3)勇敢无畏

【答案】(1)生活俭朴,与部下同甘共苦;(2)贺龙;(3)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1)“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体现与部下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体现生活俭朴。2)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据此判断人物是贺龙。3)根据“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只身刺杀督军”等,都可以表现英勇无畏。

13.作为一部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既能客观报道,又能对人物进行独立评价,你能结合材料三谈一谈这一写作特点吗?(8分)

【答案】①斯诺在文中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报道:直接引用朱德对韦尔斯女士的自述,不进行任何加工;引用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对朱德的评价,如天性极端温和;直接记述部下对朱德的描述,如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②斯诺同时也对朱德进行了独立的评价,在他看来,朱德不是圣人,是深受穷人爱戴的人,为中国人权自由而斗争的人,他的名字已经永垂不朽,他对朱德进行了高度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抓住“客观报道"和“独立评价”,结合材料分析。“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这些是引述别人的评价,使报道更客观;2)“反正朱德不是圣人,但是在他的自己人中间,在穷人——毕竟他们占中国人民的绝大多数——中间,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这是斯诺对朱德同志的高度评价,显示了报道的独立性。

14.小北看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尝试还原当时斯诺采访的提纲,请你结合材料三和他一起来完善。(6分)

采访人物红军将士们

采访目的了解朱德在军中威望高的原因

采访问题(1)____(2)____

【答案】(1)请问在你们眼中朱德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你对朱德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内容提问题。根据采访中的采访人物和采访目的,结合材料三对朱德的评价,拟写问题即可。结合“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天性极端温和。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提问:能不能说说你眼中的朱德同志是什么样子?朱德同志的哪些行为让你印象颇深?

15.白求恩在致友人信中说:“下决心来中国抗战就是因为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学者休梅克说:“感谢埃德加·斯诺,感谢他出了一本‘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的书’。"结合三则材料,你怎么理解“题目正确、内容正确、出版时间也正确”?(6分)

【答案】题目正确:该书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内容正确:该书客观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世人了解到红色中国和红色将领们的真实生活面貌(如材料一、三中的朱德)。出版时间正确:该书于1937年出版,时值抗日战争完全爆发,该书激励了很多外国友人,如材料二中的柯鲁克、白求恩,了解中国红区,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以中国为家,同时也团结了广大抗日量。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题目正确:“红星照耀中国”,“红星”寓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中国"寓意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2)内容正确:《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例如材料中对朱德事迹的叙述,客观独立。3)出版时间正确: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而这个时候,时值抗日战争完全爆发,该书激励了很多外国友人。如材料二中的柯鲁克、白求恩。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在致友人的信中表明他为什么要下决心前来中国参加抗战,曾动情地说:“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吧,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由此可见,《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价值及深远影响。

阶段二强化突破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B.这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西方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

C.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西安事变。

【答案】A

【解析】A.有误。“大迁移"是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故选A。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6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斯诺在陕北生活了4个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中共高层领导,采访了广大官兵,亲身体会了苏区老百姓拥护中国共产党、军民团结一致抗日的蓬勃气象。

C.第二次见他的时候,他正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文段中“他”是毛泽东。

D.苏维埃政府的“四巨头"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

【答案】D

【解析】D.苏维埃政府的“四巨头”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没有贺龙。故选D。

3.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在“大渡河英雄"这一节中,林彪在彝族的总首领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B.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起绰号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是向季邦。

C.斯诺在红军剧团看第二个节目是《丰收舞》,由剧社的十几个女孩子优美地演出。她们光着脚,穿着农民的衣裤和花背心,头上系着绸头巾,跳起舞来动作整齐优美。

D.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答案】A

【解析】A.与彝族人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的是刘伯承。故选A。

4.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有错的一项是()。(6分)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作,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斯诺在写一位领导人时是这样写的:“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这里的“他"是毛泽东。

C.贺龙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他同情穷人,仇视地主,生活简朴,英勇无畏。

D.红军长征,被誉为“一场最辉煌最壮丽的战略转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穿越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经受血与火的淬炼。红军战士们用鲜血、意志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

【答案】B

【解析】B.有误。这里的“他"应是周恩来。故选B。

5.下列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A.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报道性作品,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生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C.毛泽东给斯诺的初步印象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

D.《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答案】A

【解析】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所以选项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是错误的;故选A。

6.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6分)

A.《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B.1936年,斯诺带着好奇和种种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北,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并搜集到了大量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C.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徙”是指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D.“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是朱德。

【答案】D

【解析】D.依据原著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中“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可知题干中提到的人物是“周恩来”,选项中“朱德"表述错误;故选D。

二、综合性学习。(16分)

7.《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真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8分)

(1)班上准备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阅读”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就如何清楚地把握《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所写的事实设计出合乎逻辑的学习步骤,让一个从没读过这本书的同学知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表述清楚每一步该做的具体事项。(4分)(至少包含四个步骤)

(2)全班共同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将分三个专题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领袖的革命之路。专题二:关于长征。专题三:信仰与精神。假如你是组长,请代表组员选择一个专题,并围绕你所选的专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拟定3-5个探究项目,便于组员分工查阅相关内容,完成专题探究任务。(4分)

【答案】步骤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步骤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步骤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步骤四:阅读后思考,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选专题一,可从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的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项目入手。选专题二,可从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3)选专题三,可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等。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名著的综合性试题。(1)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因为这位同学没读过这本书,因此可以先让这位同学从整体上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读序言或是看目录,二是了解故事情节,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三是写读后感巩固,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2)对于三个选题,哪一个自己感觉知道从哪些方面探究,就选择哪一个。如围绕人物选,就可从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的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项目入手。

8.近期,学校开展“班班读名著,书香满校园”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们班决定向全校同学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作为一部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请你根据以下两段选文,写出这位领袖的名字:__________。(1分)

(选文1)

他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示威。我看到很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选文2)

我必须承认他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

(2)为了让更多的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们班决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荐这部书,请你设计三种活动形式。(3分)

(3)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被红军身上的精神深深感染,认为值得学习和发扬;也有一些同学觉得时代在变化,所谓“红军精神”已经落伍了。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表达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4分)

【答案】(1)彭德怀

(2)示例:1设计以介绍《红星照耀中国》为主题的宣传长廊;2举办以“红星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③邀请党史研究专家讲讲《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名人铁事。

(3)红军精神:①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的牺牲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由“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等语句,可知这位领袖是彭德怀。(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的能力。列举在校园可以开展的活动,要求表述清晰、完整。如,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图片宣传长廊、举办“红星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邀请专家讲座、进行《红星照耀中国》名人铁事有奖问答、《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评比等等。(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此题要持红军精神依然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观点,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简述红军精神的内涵,再联系生活,强调其现实意义,并注意字数的要求。

三、阅读理解(48分)

(一)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9-11题。(20分)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对准岸上。

9.写出这部作品的作者和体裁。(4分)

【答案】埃德加·斯诺。报告文学。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10.结合选段内容,谈谈你对红军战士的认识。(8分)

【答案】从“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与奉献精神;从红军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爬过铁索桥、“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可看出红军战士的英勇卓越。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等情节中概括出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与奉献精神。

11.作品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有什么深刻寓意?(8分)

【答案】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要点为:中国共产党犹如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解析】考查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因。好处:可以很好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要分析“红星"和“照耀”的含义。

(二)相关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28分)

(材料一)

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一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