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卷
语文学科答案
【参考答案】1.D2.C
3.【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一枝"比“数枝”更为契合“早梅"之“早”的题意,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傲雪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注重整体宏观的感受。“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更鲜活地呈现了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参考答案】①推荐的诗歌能够启发大家品味人生意义,领悟人生美感。②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升大家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③推荐的诗歌要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错误,原文“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强调了审美借助文学手段,又要忘记文学手段。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是抒情。
B.是议论.
C.景中含情,既写景,又抒情。通过环境的美好怡人表现诗人心情的愉悦舒适,耐人寻味,最符合“滋味说"。
D.是叙事。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这是诗歌炼字的典故。结合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这些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数"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诗歌整体的意境和滋味。“一枝”契合了“早梅"之“早”的题意,更鲜活地呈现孤梅凌寒开放的图景,可以产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更耐人寻味,更符合全诗的意境和滋味。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
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参考答案】5.C6.D
7.【参考答案】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参考答案】
“红棉袄”:
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第14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跌宕的情节"错误。小说情节平淡舒缓,不没有呈现跌宕起伏的特点。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错误。根据原文“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可知,作为一名妇女自卫队队员,她期待再来一次检阅,眼里的火光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追求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事艺术的分析能力。
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用“我”叙述,写“我"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人物,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如文中写“我"同顾林在老乡家借宿,遇到红棉袄姑娘,通过“我”的叙述展现故事的进程,如为何到老乡家借宿,如顾林的病况,如红棉袄姑娘如何帮助我们,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红棉袄》中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头上的时候,小姑娘说到这样是不抵事的,于是小姑娘脱下了自己红色的棉袄盖在了顾林的头上,这里的“棉袄"象征着群众对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与关爱,象征着火热心肠。而“红色”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在文章最后的叙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本文写到我送小战士顾林回原部队,在路上顾林的身体支撑不住,又开始发烧,于是借宿到小姑娘家,当小姑娘看到“我"将军服盖在了顾林身上时,小姑娘脱下自己的红色棉袄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本文写到“我”和顾林借宿到小姑娘家,今天家里只剩下小姑娘一人,她转眼看了一下顾林,问了一句“他病得很严重吗”,于是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当顾林发起冷来的时候,“我"问小姑娘能不能用一下她家的棉被,小姑娘便爬上炕拉过棉被盖在了顾林身上,当他看到我用军服盖在顾林头上时又用自己的红色棉衣盖在了顾林的身上,所以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2)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后文的情节中“红棉袄”盖在了顾林身上,表现了姑娘的善良热心,凸显军民的鱼水情深,这是伏笔写法。描写了姑娘头发的“平"的特点,生活虽然艰难,家里也没人,但姑娘并不是蓬头垢面,依然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家里来了陌生人,她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把“我"对姑娘的感受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表达出来,说明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是惯于劳动的人,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9.【参考答案】BCE(3分)
【试题分析】正确断句为:其馀附丽之者,恶仆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
10.【参考答案】B(3分)
【试题分析】本文中“媒孽之辞"的“辞”是名词,意思是言辞。
11.【参考答案】C(3分)
【试题分析】“写诗讽谏皇帝"应在进封章之前。
12.【参考答案】(1)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为人谨慎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4分)
【评分细则】“握兵于外”,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状语后置)。“以”,因为。“赂”,贿赂。各1分,句意1分。
(2)(我)只是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的言辞也一天天加到您的头上。地位越来越高,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4分)
【评分细则】“日”,一天天。“毁”,毁谤的言辞。“显”,显贵,显赫。各1分,句意1分。
(3)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4分)
【评分细则】“殷”,震动。“栗深林”,使动用法,使深林战栗。“惊层巅”,使动用法,使层巅震惊。各1分,句意1分。
13.【参考答案】①抒发内心郁结之志。②表达别离之情。③担忧、告诫杨虞卿(师皋)要安时顺命,树立美德。(3分)
【评分细则】答出1点即得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皋足下:自从我第二次来到都城,您在鄠县做守官,我们就一直被公务牵绊,很少见面。到我被贬官的诏谕下达,第二天就离开京城东去,抑郁愁闷的心情,很长时间得不到舒解,想要向身边人一吐为快已经很久了。
去年六月,刺客在大路上刺杀右相,朝堂上下震惊恐惧,我认为有书籍记载以来,从未发生过此类事情,一旦见到这样的事情,即使老农和差役这类底层人,都不会沉默不语,更何况身为朝臣,又怎能承受这样的悲痛和愤怒呢?朝廷发生了这种非同寻常的事,却只有我当天就上书进言,说我忠诚,说我激愤,我也无愧于心,说我胆大妄为,说我张狂,我又怎敢因此而逃避责任?即便因此获罪,又能怎么样呢?何况朝廷又没因此而我定罪名!然而我早就得罪过人了,私下里我自己是知道的。我本性又无知蒙昧,不识时务,除了直接呈送皇帝的机密奏章外,有应该方便让皇帝听闻的,我就用诗歌逐渐引导,本以为这样容易让皇帝接受并能深以为戒。不赞同我的人,得到这些诗歌把它们当作攻击我的口实,构陷污蔑的言论一发,我又怎么能在君臣相处的过程中剖白自己的心志呢?再加上在朝廷之外掌管兵权的人,因为我洁身自好恪守成德不接受贿赂而憎恨我;在朝廷内掌权的人,因为我清高孤傲,不依附他们而痛恨我。其他依附权贵的人,厌恶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又跟着主人纷纷攻击诽谤我,唯恐不能中伤我。我因此获罪,难道不可悲吗?
您认为我在为官、交友、待客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又认为我在照顾亲人、对待妻子儿女、管理奴仆方面做得怎么样呢?在小的事情身边的人,我尚且不敢不尽心尽力,更何况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呢我所说的无愧于心,可是这么晚才说出。您了解我也就像我了解您一样。您在还未参加科举考试时,曾被举荐给朝廷,参加贤良直言科目的全国考选,从您写的策问文章可见您志向高远、直言敢对。虽然您没有考中,但我从那时起就很欣赏您。然而,您虽有如此美德,我却听说已经有不少丑恶无知的小人不喜欢您。我只怕您的道德一天天增长,但毁谤之辞也一天天加到您头上来。地位越来越高贵,加在身上的毁谤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伯寮中伤仲由,季孙诋毁孔子的原因啊。
师皋,人生在世,如果衷情不被外人体谅,道理自己不能弄明白,还要做什么呢?还要做什么呢?如今我权且顺天安命,来消磨岁月。感谢您勉励我树立美好的品德,我粗略写下这些浅陋的想法,兼寄离别之情。居易顿首。
14.【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这些旧事物让老将心情复杂,但并非“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荡然无存。"由下联可知,老将尚有杀敌报国之志,期盼朝廷起用旧臣。
15.【参考答案】同:老将和辛弃疾都有相似的心态,虽然年岁已高,但都盼望朝廷能重新起用旧人。
异:刘诗最后一联写老将因为做了一个边关梦,从而对君王起用旧臣充满期待,“万一君王起旧人”表达较为直接;辛弃疾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他借助廉颇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意愿,同时,反问语气也强化了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
【评分细则】相同点2分;相异点4分,其中对刘诗的分析2分,对辛词的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老将的心情和意愿。老将回到故乡后,听到了一些新的边事,使他感到身世已非往昔。偶然遇见部下归来还能辨认,欲说起辽阳的旧事,自己却因为年老记得不真实。看到儿子寻找宝刀特别珍爱,自己颇多感慨;听见奴仆吹奏芦管,又不禁流露出的悲伤情绪。最后,诗人讲述老将在寒冷的夜晚做了一个关山之梦,从而在内心期盼能被君王重新起用,能继续为国效力。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示了老将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变。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呈现出老将在战后的迷茫和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词既展示了个人情感的细腻,又融入了时代变迁的意味,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16、默写
(1).百舸争流
(2).呦呦鹿鸣
(3).封狼居胥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评分细则】共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17.【参考答案】③改为“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⑤改为“涩中又有一股苦香”
【评分细则】每句2分,只选对句子没改对不得分。
【试题分析】③:介词“在"使用不当,应改为“从”。⑤:为与上文“有点微微的涩"及下文“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呼应,表述应是“涩"在前“苦香”在后。
18.【参考答案】甲:桌上的东西展现了她的家居常态乙: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甲:所填句子是过渡句,承接上句所写桌上物品,并引出下文“家居常态"。乙:所填内容为原因归纳,从下文“脚的自由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可知原因指向“脚的自由"。
19.【参考答案】
示例一:
百舸争流: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则成语原指众多船只在江中争先疾驶,后来比喻很多人都在争相前进,勇往直前。
示例二:
对酒当歌: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则成语原指饮酒听歌,后来形容因人生短暂而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则成语原指长江水往东奔流而去,后来比喻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评分细则】作者和出处1分,原意2分,今义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0.【评分细则】要求抄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整齐美观,酌情打分,原则上只要完成抄写就不打0分。
21.作文
(一)整体评价:书写工整,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文风端正:讲真话,讲实话,讲新话。文风不正的表现,如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此外,“假”也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如夸大其词、言不由衷、堆砌词藻、词语生涩等。
文脉清晰:文章线索清晰,一以贯之,一目了然,不生枝蔓;符合文体要求。
文气顺畅:起承转合,行当于行,止当于止,珠圆玉润。
(二)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话题的作文。
“可塑性"指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还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种自然属性。简单说,“可塑性”就是生物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影响下,某些性质能发生变化。这其实是生物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能力,促使生物不断进化和迭代。
材料由植物学切入,提炼出植物“可塑性"具有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内涵特点,进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把“可塑性”的特质推广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启示学生“可塑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人在成熟过程中,其身心发展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具有可塑造性。一个人进入新的环境或陌生的领域,如果具有“可塑性基因”,就可以迅速自我调整和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获得自我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可塑性基因"表现为,无论是团体,还是国家和民族,如果能顺应时代变化,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新挑战,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比如企业对时代变化的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固守成规,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学生写作时应紧扣“可塑性”这一关键词,应充分挖掘“变异性和适应能力"这两个特点,并准确理解“获得新发展和更大的生存空间”的提示,不能只是对“可塑性"泛泛而谈,停留于表面。学生可以就此叙写自己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并运用适当的表达技巧,使故事有吸引力。比如写自己刚进入高中阶段,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改变,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等等。学生也可以展开思考,发表议论,分析人和社会的“可塑性”。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这些角度切入,深入展开议论。学生议论时应做到观点清晰,层次清楚,论证方法适当,论据准确妥帖,呈现出一定的思维素养。
(三)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
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四)评分建议:
1.无标题,扣2分。
2.偏离题意,不超过30分;文体不合要求,不超过36分;套作,不超过20分;抄袭,不超过10分。
3.不足字数者: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或标题的,给1分或2分。空白卷给0分。
4.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5.均分44分。2024-2025学年上学期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卷
语文学科
(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这一纲领与“诗缘情”的观点在孔颖达看来并非对立关系,情志都是指人的内心世界。
B.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只是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还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C.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思路并不相同。
D.材料二中,读者要领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始终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之美。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3.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齐己欣然接受”的原因加以分析。(4分)
郑谷点评齐己的《早梅》诗,认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更好,齐己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
4.班级计划开展“每日品诗”活动,希望通过品味古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所推荐诗歌的选择标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
“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第14段)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村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样办呢?我着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峭峻的山顶"乱石”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百合花》中新媳妇和《红棉袄》的姑娘有相似性,虽然没有具体的姓名,但都有鲜明的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6.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善良淳朴。
C.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为自己帮助了病人而高兴,希望得到妇女自卫队的认可,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7.《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4分)
8.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14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皋足下:自仆再来京师,足下守官鄠县,吏职拘绊,相见甚稀。及仆左降诏下,明日而东,郁结之志,旷然未舒,思欲一陈左右者久矣。
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合朝震栗。仆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然仆始得罪于人也,窃自知矣。性又愚昧,不识时之忌讳,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戒也。不我同者,得以为计,媒孽之辞一发,又安可君臣之道间自明白其心乎?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乘权于内者,以仆介独不附己而忌。其馀附丽之者恶仆独异又信狺狺吠声唯恐中伤之不获。以此得罪,可不悲乎?
足下视仆莅官事、择交友、接宾客何如哉?又视仆抚骨肉、待妻子、驭僮仆又何如哉?小者近者,尚不敢不尽其心,况大者远者乎所谓斯言无愧而后发矣。亦犹仆之知师皋也。足下未应举时,尝充贤良直言之赋,其所对问,志磊磊而词谔谔,虽不得第,仆始爱之。然足下之美如此,而仆侧闻蚩蚩之徒,不悦足下者已不少矣。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此伯寮所以诉仲由,季孙所以毁夫子者也[注]。
师皋,人生未死,若不情恕于外,理遣于中,欲何为哉?欲何为哉!今且安时顺命,用遣岁月。多谢故人,勉树令德,粗写鄙志,兼以为别。居易顿首。
(节选自白居易《与杨虞卿书》)
[注]“季孙”应为“武叔”,语见《后汉书·列女传》“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
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馀附丽之A者B恶仆独异C又信D狺狺吠声E唯恐中F伤之G不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降,贬官,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词义相近。
B.辞,推辞,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含义相同。
C.安,怎能,表反问,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含义相同。
D.顿首,指叩头下拜,旧时常用于书信、名帖首尾,表致敬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与师皋本为相知好友,但异地为官,不常见面,故而以书信往来。
B.当朝右相在大道上被刺客杀害,震惊朝堂,白居易当日就上书忠言直谏。
C.白居易进封章后,又写诗讽谏皇帝,这些诗后来成为政敌构陷他的把柄。
D.师皋为人志向磊落,言辞正直,受白居易欣赏爱重,被无知的小人嫌恶。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加以握兵于外者,以仆洁慎不受赂而憎。(4分)
(2)但恐道日长而毁日至,位益显而谤益多。(4分)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4分)
13.白居易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老将一首
刘克庄
昨解兵符归故里,耳听边事几番新。
偶逢戏下①来犹识,欲说辽阳记不真。
儿觅宝刀偏爱惜,奴吹芦管②辄悲辛。
夜寒忽作关山梦,万一君王起旧人。
【注】①戏下:指部下。戏,通“麾"。②芦管:即芦笳,胡人卷芦叶而吹,谓之芦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将归乡后仍不时关注边关的新情况,他虽然已被解除兵权,却无法真正放下。
B.“欲说”表明老将想要倾诉,只可惜年岁已老,记性变差,空余无法言说的悲伤。
C.宝刀、芦管勾起了老将对边关岁月的回忆,只是他现在心灰意冷,当年的豪迈之气已是荡然无存。
D.诗歌从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暮年英雄的形象,于落魄中见忠诚,于细微处见深情。
15.本诗尾联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颇为相似,请比较二者的异同。(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粒芯梅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矩型波纹补偿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特殊油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开关接插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塑料断路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恶意代码基础与防范(微课版)》 课件 第8章 勒索型恶意代码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医改护理培训
- 产品工厂直供合同范例
- 木制钓鱼艇转让合同模板
- 辽宁省火力发电企业名录2017年158家
- 消防工程分项查验表格
- 中石油气集团公司 会计核算办法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统编)(教研版)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性别平等融合课教案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
-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7.2 长方形的周长 -人教版(共10张PPT)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评标工作细则(新水厅〔2014〕39号)
- Q∕SY 1485-2012 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在线检测及评价技术规范
- 登高作业错题解析
- 实验室6s管理实施细则
- 公路工程风险辨识评估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